馬均有些疑惑的道:“當初張魯投效的便是武帝,畢竟武帝這個丞相還是比大耳劉玄德、蜀漢丞相諸葛亮要更可靠一些的,更有實力一些,雖然說也是無奈投效,但也算是在大魏得到善終,卻不知如今的張昭成真正的所圖又是什麽?”


    曹爽淡然的飲了一口茶道:“無論圖什麽總歸是野心作祟罷了,難不成還是為了報仇?那也不必如此吧,畢竟當初張魯在投降之後可是還與武帝結成了姻親,


    將十個女兒之一的張祺英嫁給了武帝的兒子曹宇,就憑這等關係,相信武帝總歸不會暗中殺害張魯罷?”


    楊綜有些冒汗的回道:“武帝斷不會如此,畢竟當初關雲長這樣的猛將也是說放就放了,許是劉備暗中派人下的手。”


    曹爽點頭道:“初伯言之有理,不過若是劉備之後的孔明再果決一些,如武帝一般,北伐興許便會成功罷,畢竟沒有人掣肘了,幸好他已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了。”


    蜀漢丞相府與曹操霸府的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的某些特點有許多類似之處,例如相府不設在都城,都城隻設置留守相府;丞相對國君稱臣,對其他人稱“孤”,


    不到都城去朝見國君,利用遙控的手段操縱朝廷,控製皇帝,國家的實際權力中心不在都城而在外地的丞相府,因此稱其為“霸府”應該是合理的。


    但是前者又保留了某些自己的特點,例如留守相府處置國內庶務,另有官員負責監控皇帝,其專權的程度亦不及曹操相府。


    劉禪是個十足的傀儡,蜀漢由諸葛亮總攬大權,事無巨細都要由相府處理。


    諸葛亮架空劉禪,包攬國政,稱他是權臣應當是合理的。


    不過諸葛亮仍屬於周公、霍光之類專權的忠臣,他對蜀漢政權尚無明顯的篡逆之心,基本上恪守臣道,對劉禪以禮相待,與虐待獻帝、殘殺董妃、伏皇後及其二子的曹操有根本的區別。


    《袁子》說他“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


    即稱孔明是執行國君的使命,並且專斷獨行,但沒有篡位的野心。


    從史書記載來看,當時蜀漢與鄰國都沒有人懷疑他要謀逆。


    蜀漢批評諸葛亮最嚴厲的李邈,上奏“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


    也隻是講他對劉禪的統治構成威脅與隱患,並未說他企圖篡國稱帝;就連這些話,後主也認為李邈說的太過分,將其下獄處死。


    三國割據政權的建立發展途徑最初是兩種模式,第一種是曹魏的建國模式,曹操的霸府與漢獻帝朝廷並存二十餘年,他的霸府經曆了發展、鞏固、成熟三個階段,然後取代漢室。


    第二種是孫吳、蜀漢的建國模式,它們由地方軍府(包含州府)擴張領土後逐漸演變為割據政權。但是蜀漢政治形態在劉備病逝、諸葛亮開府後發生變化,


    丞相府成為最高軍政中心,它與徒具虛名的皇帝、朝廷形成了所謂“二元權力架構”,丞相府相當於霸府,並演變到它的第一階段(發展時期)與第二階段(鞏固時期)之間,具備了它們的某些特點。


    諸葛亮的相府之所以沒能進入霸府的第三個階段(成熟時期),即受九錫、稱王建國,是由於種種客觀因素的限製。


    例如諸葛亮未能長壽,其戰功與威望、權勢遠不及曹操,兒子諸葛瞻年齡太小,劉禪在朝內還有一定的支持勢力等等,所以沒有按照前述曹魏的建國模式發展下去。


    隨著諸葛亮的病逝,丞相府在霸府演變過程中半途夭折。


    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製度,不再設立丞相府,


    先後任命蔣琬、費禕二人前後擔任尚書令、大將軍,國家的最高軍政中心又回到了受製於皇帝的尚書台,即劉備稱帝後的那種政治體製。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公元215年,漢中的張魯悲哀發現,自己竟然變成了虎狼嘴邊的一塊肉。


    一麵是如虎的曹操,一麵是似狼的劉備,他可憐巴巴地夾在中間,是左顧右盼。


    他知道必須做出選擇了,否則再拖延下去,會被這虎狼撕碎!


    張魯身邊的謀士閻圃,早就看明白了一切,若再向西跑,就必須麵對扼守閬中的張飛了。


    一年前,劉備奪了西川後,之所以火急火燎把張飛放到閬中,就是因這個地方,是米倉道的樞紐關卡,而米倉道則是漢中入西川的咽喉之一。


    很顯然,張飛就是劉備派來防範張魯的。


    雖如今劉備得知張魯,被曹操一巴掌抽到了巴中,連忙派黃權前來接應他,可黃權未至,曹操的使者卻已經來了。


    雙方都在對張魯畫著大餅,釋放著善意!


    可這哪裏是善意?分明是虎狼在給張魯下最後的通牒——善意的背後,無不藏著尖牙利爪。


    閻圃憂心忡忡地對張魯說:“如今的態勢不用我說,教主你也明白。就兩條路,一個是從了曹操,否則就隻能西投劉備。”


    張魯頓時怒了,吼:“我張魯寧肯做曹操的附屬,也絕不當劉備的座上客!(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就這樣,張魯最終選擇了歸降曹操。


    長久以來,張魯的這句話,一直被爭論和分析。因為無論從哪方麵來言,都顯得反應過激。


    一則,明明是曹操征討張魯,劉備好心救援,故而張魯似乎投降劉備才更合理。就算不投降劉備,也用不著這麽鄙視劉備吧。


    二則,雖說曹操給的好處更大,張魯投降後,食邑一萬戶,他的五個兒子都封侯。這好處,就算打死劉備也拿不出來。因此從利益角度分析,投降曹操是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且由於之前,張魯跟劉璋鬧得非常僵,張魯得罪苦了西川人。雖劉備奪了西川,但依然重用了許多劉璋舊部,這也使得張魯投劉備,顧慮重重。


    但問題是,張魯投降曹操一年過後,就無緣無故的死了——這怎麽解釋?


    就算拋開張魯最終結局,隻從利益最大化方麵入手分析,張魯這樣近乎於諂媚的捧曹操,踩劉備,也照樣不合理。


    所謂虎死不失威,堂堂五鬥米教的教主,天師傳人,大漢留侯張良的嫡係後代,張魯說這話,何苦來哉?


    三則,莫非曹操比劉備更欣賞張魯?也不是!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評價張魯是:碌碌小人,不足掛齒。


    劉備則是:(張)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


    曹操和劉備一個德行,對張魯都鄙視不已。


    故而從精神層麵上,也沒法解釋張魯的這句話。那麽張魯到底為了什麽,才說出了這句無法解釋的話呢?


    張飛當時扼守在閬中,從事後來看,反而是曹操的使者先到,劉備的使者黃權未至。顯然張飛在曹操和劉備爭奪張魯時,顯得毫無作為。


    這事,其實不能怪張飛,他的主要任務是防範張魯,沒有劉備的授意,怎麽可能提前跟張魯接頭?因而錯過了最佳時機。那麽曹操伐張魯時,劉備在幹啥,為何也反應這麽遲鈍?


    很遺憾,劉備當時正在跟孫權頂牛!


    在劉備奪了西川後,孫權就蹦起來了,要求劉備歸還荊州。劉備開始耍賴,道: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於!意思就是說,我得了涼州後,再把荊州給你。


    孫權頓時急眼了,派遣呂蒙奪走了長沙、零陵和桂陽。劉備翻臉了,親自坐鎮公安,命關羽:給我拿回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生WX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生WX並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