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修到後麵你越能看到人性惡的一麵。


    以至於不太願意與人接觸。


    不要緊,修行之人要做到,既能看見人性的惡,又能留住心中的善。


    這個善不是盲目的善,不要見誰都去善,修行是為了提升自己,不是為了附和誰陪誰演戲。


    盲目的去善,隻會助長一些惡的滋生。要遇善顯善,遇惡顯金剛。


    一個修行之人,連自己的心都保護不了,是無法修行的。


    因為修行是一種逆人性的操作,就是利用人心本身的規律,以覺知之力主動改變自身心靈規律。


    這裏再次提醒一句,莫要與一些人或者說能量糾纏。


    因為當你的認知一旦不再那樣平庸之後,那些平庸之人,依然活在習性認知思維模式下的人會出來汙蔑你。


    一旦你提出了與他們不同的觀點,他們會站在很多個製高點上去滅殺你,尤其是道德上。


    他們要滅掉你認知裏與他們不同的地方,想要把你與他們同化。


    用他們粗淺的認知,把你想像成他們心中的樣子,再用他們自認為的正義來跟你對質。


    千萬莫要過多糾纏,或者說你能量不高的時候別去糾纏。當斷則斷。


    等到你能量高的時候,無論他們說什麽都影響不到你,那就試著渡,提示幾句話。若還是不懂,那就說明他們的緣分不夠,不要硬渡。隨緣去渡就好。


    若是沒完沒了與你糾纏,當罵則罵,當噴則噴。但是切記一點,不要真正的去生氣,你若動了氣,就說明功力還不夠。


    要做到,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怎可被幾句汙言穢語就擾了心智。


    去掉自我角度,沒有我這個思維規律的時候,就不會去計較了,這個是關鍵。


    昨天我刷到一條視頻,有位姐姐也在用自己認知到的東西去講修行,


    她說人類的肉體是一個載體,真正的人是裏麵的這個意識,這個思想。


    然後人身上那些情緒,那些欲望,都是肉體給帶來的。


    說句實話,聽到這話我怒了,氣憤不已。


    我不是因為她的認知與我不同,觀點不同而氣憤的。


    而是因為她這樣容易把很多不懂的人帶到深淵,也就是把修行的方向給人帶錯。


    為此我替很多人感到可悲,所以氣憤。


    什麽叫肉體引起的情緒?沒有思維怎麽起情緒?


    若是肉體能自己起情緒起欲望,那麽菜市場裏的豬肉不是早就急眼發火了嗎?


    你如果什麽都沒有想,哪來的情緒?你如果什麽都沒有想,哪來的欲望?


    這些你怪在了肉體上!你知道若是不懂之人相信了這一點,會怎麽折磨自己的身體嗎?


    這種觀點惡不惡吧?可恨不可恨吧?


    如果有很多人,真的聽了這種言論,有什麽情緒,有什麽痛苦,不去從自己的心,自己的思維上去解決問題,反而各種折磨自己的身體,真他媽的操蛋的!活活坑死了好大一堆人!但凡信任她言論的,都被她禍害了!


    你說我能不感覺可悲,能不感覺憤怒嗎?


    我特麽辛辛苦苦,不圖回報的給大家講修心的方法,講如何改變心靈就能改變自身。


    她那邊把所有的錯都怪在肉體上了,說人沒有肉體就沒有煩惱了。這特麽是多麽可恨的言論?


    人沒肉體還是人嗎?心特麽不動就不會有情緒這點都不明白,還要給別人講修行?


    真是讓人很無語。


    這裏我們再重新的給大家講述一下,人類從出生之前到出生之後心靈的過程。各位多思考。


    人最開始的時候是由父母體內的細胞結合孕育,而細胞就潛意識下行動的個體。它們沒有單獨的思想,也就是說沒有單獨的意識,而是靠本能在驅動。


    當精卵結合之後,在母體孕育成型,這個時候雖然有了意識,但行動也是依靠著本能。


    出生之後,受背後本能的驅動,慢慢的,受人類父母以及身邊之人的教育,逐漸形成自我意識。


    意識與自我意識的關係就是,你有沒有自己的思想,或說是自我思考和分別的能力。


    這個需要一個穩定的過程,大約在三歲之後或是五歲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穩定。


    思想需要意識驅動,意識需要潛意識形成。沒有意識人類就不會有思想的存在。


    沒有潛意識推動人類也不會產生意識。


    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叫六根。


    同時喚作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人靠六根去感知這個世界,會被六塵所蒙蔽。


    即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嚐到的,身體碰到的,和心裏想到的。


    因為擁有六根六塵就有了分別,什麽好看,什麽好聽,什麽好聞等等。


    前五識,其實隻是器官接收信號傳達到內心,然後由意識驅動思維去分別。


    思維分別後,人會把自己認為好的當作是好的,把認為不好的當作是不好的。


    久而久之同時也影響了潛意識,又會在潛意識下去分別好壞對錯,也就是習慣。


    形成這種習慣之後,有時你不需要自我意識去分別,而是靠習慣來區分。


    習慣久了就被這種規律左右了自己的判斷。


    修行上認為,人一共有八識,眼耳鼻舌身為前五識。


    意識為第六識,就是顯在的這個意識。


    第七識為末那識,就是受前六識影響形成的習慣區分本能。常以以往的經驗去區分事物的好壞對錯。


    第八識,為阿賴耶識,有人稱它為儲存係統,裏麵記載了累世發生過的所有事情。它有點像是深層處的潛意識。


    潛意識分淺在的潛意識與深層潛意識,潛在的潛意識能夠被察覺到,它就像習慣。


    深層的潛意識,不被輕易察覺,它是人類身上最重要的秘密。


    簡化來講就是,前六識生成第七識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受前六識影響區分好壞對錯,又影響了習慣。


    習慣會影響第八識,也就是深層潛意識。


    如果你聽不太懂,那麽我再簡化的講一下,


    五感六識,也就是前六識,它影響自我意識,也就是思考判斷。


    自我意識的思考判斷又影響潛意識的深層與淺層規律。


    深層潛意識的規律會影響生生世世的習氣。


    就是說你做了什麽,想了什麽,都會被儲存進去,然後生生世世受這個影響。


    修行的修心,就是通過修改思維規律,來改變自身習氣,從而改變你儲存的東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本不正經的修仙感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縷喧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縷喧囂並收藏一本不正經的修仙感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