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帝內經》原古文
素問第17章 脈要精微論
古文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髒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shuo)則煩心,大則病進。
上盛則氣急、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渾渾革(ji)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zhě);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髒者中之守也。中盛髒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髒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
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己。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複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bi),其耎(ruǎn)而散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héng)腫,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複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髒,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dan)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髒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有脈俱沉(chén)細數(shuo)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朐(xuàn)仆。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二、《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黃帝問道:診脈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診脈通常在清晨進行,此時陰氣尚未擾動,陽氣尚未耗散,飲食尚未進入體內,經脈氣血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調勻,氣血未受到擾亂,因此可以診察到有病的脈象。如果在其他時間診脈,就可能會出現脈象異常的情況。
切脈時要注意脈象的動靜變化,觀察眼睛的神采,審視麵部的五色,以判斷五髒的虛實情況,六腑的強弱狀態,以及身體的盛衰。通過這些綜合觀察,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預後。
脈象是血液匯聚的地方。脈象長表示氣血調和,脈象短表示氣分有病,脈象數表示心中煩熱,脈象大表示病情加重。
上半身脈象盛則呼吸急促,下半身脈象盛則脹滿,脈象代則表示元氣衰弱,脈象細表示氣少,脈象澀則表示心痛。
脈象渾濁如湧泉般湧動,是病情加重的表現,麵色也會變得晦暗;脈象綿綿無力,如弓弦斷絕般,是死亡的征兆。
眼睛的神采和麵部的五色,是氣血的外在表現。麵色應該是明潤光澤的,紅色應該像白綢裹著朱砂,而不是像赭石那樣暗紅;白色應該像鵝毛一樣潔白,而不是像鹽那樣蒼白;青色應該像青玉般潤澤,而不是像藍色那樣發青;黃色應該像絲綢裹著雄黃,而不是像黃土那樣枯黃;黑色應該像黑漆一樣烏黑,而不是像地蒼那樣灰暗。如果五色的細微變化都能顯現出來,那麽壽命就不長了。
眼睛的精明,是用來觀察萬物、辨別黑白、審察長短的。如果把長的看成短的,白的看成黑的,那麽就是精氣衰竭的表現。
五髒是身體的中心,中焦盛滿則髒氣滿溢,會出現聲音如從室中發出的症狀,這是中氣被濕邪所困。說話聲音低微,一天到晚重複說同樣的話,是正氣被奪的表現。衣服不整,言語錯亂,不避親疏,是神明錯亂的表現。倉庫不藏,是門戶不固的表現;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的表現。五髒能夠保持正常功能則生,失去正常功能則死。
五髒是身體強壯的根本。頭是精明之府,頭低垂、目深陷,是精神將要衰敗的表現。背是胸中之府,背彎曲、肩下垂,是胸中之府將要敗壞的表現。腰是腎之府,腰部轉動不靈,是腎氣將要衰竭的表現。膝是筋之府,屈伸困難,行走時彎腰曲背,是筋將要疲憊的表現。骨是髓之府,不能久立,行走時震顫搖擺,是骨將要疲憊的表現。身體強壯則生,身體虛弱則死。
岐伯說:脈象與四季的變化相應,如果脈象與季節相反,就是有餘或不足的表現。脈象太過或不足,與季節相應,稱為“精”;脈象不足或太過,與季節相反,稱為“消”。如果脈象與季節不相應,就稱為“關格”。
黃帝說:脈象在四季中是如何變化的呢?如何知道疾病的所在部位呢?如何知道疾病的變化呢?如何知道疾病是在體內還是體外呢?請問這五個問題,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說:讓我來說說脈象與天地運轉的關係吧。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的變化,陰陽的相應,如春天的溫暖,轉為夏天的暑熱;秋天的肅殺,轉為冬天的凜冽。四季的變化與脈象的上下波動相應,春季脈象如規之圓,夏季脈象如矩之方,秋季脈象如衡之平,冬季脈象如權之重。
因此,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微升,陰氣微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陰陽的升降有一定的時間規律,與脈象的變化相應。如果脈象與季節不相應,就可以知道脈象所分屬的季節。脈象分屬的季節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可以知道死亡的時間。脈象的微妙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觀察脈象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從陰陽開始,然後按照五行的相生相克關係,以及四季的氣候變化來進行分析。補虛瀉實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要與天地的變化相一致,這樣才能了解疾病的死生預後。
因此,聲音與五音相應,顏色與五行相應,脈象與陰陽相應。
所以,陰氣過盛會夢見涉渡大水而恐懼,陽氣過盛會夢見大火燒灼;陰陽俱盛會夢見相互廝殺、傷害。
上部脈象盛會夢見向上飛,下部脈象盛會夢見向下墜,吃得過飽會夢見給予別人東西,饑餓過度會夢見奪取別人東西;肝氣盛會夢見發怒,肺氣盛會夢見哭泣。
體內寄生蟲多會夢見眾人聚集,體內長蟲多會夢見互相打鬥、傷害。
因此,診脈有一定的方法,要保持內心的虛靜。春季脈象浮,如魚遊在水波之中;夏季脈象在皮膚淺層,脈象洪大,就像萬物繁榮的景象;秋季脈象在皮膚深層,就像蟄蟲將要蟄伏;冬季脈象在骨骼深處,就像蟄蟲潛伏得很周密,人們也都深居簡出。所以說:了解體內的變化,可以通過按壓脈象來觀察;了解體外的變化,可以通過脈象的終始來觀察。這是診脈的六種基本方法。
心脈搏動堅硬而長,會出現舌卷不能說話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會出現消渴、身體消瘦的症狀。
肺脈搏動堅硬而長,會出現唾血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會出現自汗出、至今不能恢複的症狀。
肝脈搏動堅硬而長,顏色不發青,會出現墜落或搏擊的感覺,以及脅下有瘀血,使人喘逆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色澤較好,會出現溢飲的症狀,溢飲是指口渴暴飲,水容易進入肌肉皮膚腸胃之外。
胃脈搏動堅硬而長,顏色發紅,會出現大腿骨折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會出現食痹的症狀。
脾脈搏動堅硬而長,顏色發黃,會出現少氣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顏色不潤澤,會出現足脛浮腫,就像水濕的樣子。
腎脈搏動堅硬而長,顏色黃而赤,會出現腰痛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會出現失血的症狀,至今不能恢複。
黃帝說:診得的心脈急促,這是什麽病?症狀如何?岐伯說:病名為心疝,少腹部位會出現腫塊。黃帝說:為什麽這樣說呢?岐伯說:心為陽髒,小腸為其腑,所以說少腹部位會出現腫塊。
黃帝說:診得的胃脈,症狀如何?岐伯說:胃脈實則脹滿,胃脈虛則泄瀉。
黃帝說:疾病形成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岐伯說:風邪會形成寒熱病,癉邪會形成消中病,厥邪會形成巔頂疾病,久風會形成飧泄病,脈風會形成癘病。疾病的變化,不可勝數。
黃帝說:各種癰腫、筋攣、骨痛等病症,是怎樣產生的?岐伯說:這些都是由於寒氣聚集,八風變化所致。黃帝說:如何治療呢?岐伯說:這是四季的常見病,根據季節的特點進行治療,就可以痊愈。
黃帝說:有舊病從五髒發動,影響到脈象和麵色,如何根據這些變化來判斷是久病還是新病呢?岐伯說:問得真詳細啊!如果脈象小而麵色沒有變化,是新病;如果脈象沒有變化而麵色有變化,是久病;如果脈象和麵色都有變化,是久病;如果脈象和麵色都沒有變化,是新病。如果肝脈和腎脈並至,顏色呈現蒼赤色,會出現身體受傷但不見血的症狀,如果已經見血,就會像水濕一樣浸潤在體內。
尺部的內側兩旁是季脅所在的部位,尺部外側可以候腎,尺部內側可以候腹中。尺部的外側上方可以候肝,內側可以候膈,尺部的外側下方可以候胃,內側可以候脾。尺部的外側上方可以候肺,內側可以候胸中,尺部的外側下方可以候心,內側可以候膻中。尺部的前方可以候身前的病變,後方可以候身後的病變。尺部上側靠近魚際的部位可以候胸喉的病變,尺部下側靠近肘部的部位可以候少腹、腰、股、膝、脛、足等部位的病變。
脈象粗大的,是陰不足而陽有餘,為熱中病。脈象來時快而去時慢,是上實下虛,為厥巔病。脈象來時慢而去時快,是上虛下實,為惡風病。所以感受惡風的人,是陽氣受到了侵犯。
脈象沉細數的,是少陰厥病;沉細數而散的,是寒熱病;脈象浮而散的,是朐仆病。脈象不躁而浮的,都在陽分,是熱病;脈象有躁象而現於手部的,都在陰分,是骨痛病;脈象靜而不躁的,都在足六經。脈象數而時止的,是在陽分的病脈,會出現泄瀉及大便膿血的症狀。
各種異常脈象,如澀脈是陽氣有餘,滑脈是陰氣有餘。陽氣有餘會出現身熱無汗,陰氣有餘會出現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會出現無汗而身寒。
脈象推之向外,而脈不向內的,是有腹內積塊。脈象推之向內,而脈不向外的,是身體有熱。脈象推之上部,而脈不向下的,是腰足清冷。脈象推之下部,而脈不向上的,是頭項疼痛。按之至骨,脈象少的,是腰脊疼痛而身體有痹症。
三、用不同詞牌名讚《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的內容:
《沁園春·脈象機要》
脈象精微,診斷之法,奧秘深藏。觀動靜變化,精明五色;參伍髒腑,決斷死生。長短數大,盛衰細澀,氣血循環顯病征。乾坤奧,憑此中玄妙,醫道傳承。
陰陽失調關格,四季變動脈象明。知內外上下,補瀉適宜;天地如一,壽夭可評。心疝胃實,五髒發動,舊疾新病各有征。診法妙,守虛靜之道,脈象為憑。
《卜算子·脈診》
脈象顯精微,診斷奧秘深。動靜精明觀五色,髒腑強弱分。
長短數大細,盛衰澀痛真。氣血不亂乃可診,生死決於心。
《清平樂·黃帝內經》
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診法之道玄妙深,氣血脈象明分。
五髒六腑相關,陰陽四時相應。醫道傳承千年,護佑健康之魂。
詮釋:
《沁園春·脈象機要》詮釋:脈象的微妙之處,是診斷的關鍵所在。通過觀察脈象的動靜變化、眼睛的精明、麵部的五色,可以參合髒腑的情況,判斷疾病的死生。脈象的長短、數大、盛衰、細澀等特征,反映了氣血的循環狀態和疾病的征兆。乾坤的奧秘,就隱藏在脈象之中。
脈象的變化,還能反映出人體陰陽的失調情況,如關格等病症。在四季的變化中,脈象也會隨之而變。隻有掌握了脈象的機要,才能準確地進行診斷和治療。
在診斷過程中,要注意脈象的內外上下變化,以及補瀉的適宜時機。脈象與天地自然的變化相一致,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對於心疝、胃實等病症,脈象也能提供重要的診斷依據。而對於舊病和新病的判斷,脈象也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總之,脈象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掌握脈象的機要,對於保障人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卜算子·脈診》詮釋:脈象的微妙之處,需要用心去體察。通過觀察脈象的動靜、眼睛的神色、麵部的五色,可以判斷髒腑的強弱和疾病的盛衰。脈象的長短、數大、細澀等特征,都蘊含著疾病的信息。
隻有在氣血不亂的情況下,才能準確地診斷疾病。而脈象的變化,也能反映出疾病的發展和預後。
掌握脈象的診斷方法,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積累。隻有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才能提高自己的診斷水平。
《清平樂·黃帝內經》詮釋:《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之作,其中的《素問》部分,更是醫學理論的精華所在。而《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則是《素問》中的一篇重要論述,主要講述了脈象的診斷方法和意義。
在這篇論述中,詳細地介紹了脈象的各種特征和變化,以及如何通過脈象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後。同時,還強調了脈象與髒腑、經絡、氣血等方麵的關係,說明了脈象在中醫診斷中的重要性。
此外,這篇論述還提到了一些脈象的異常情況,如關格、心疝等病症,以及如何通過脈象來判斷疾病的發展和變化。這些內容對於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總的來說,《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是一篇非常重要的中醫經典論述,對於中醫理論的發展和臨床應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待續
素問第17章 脈要精微論
古文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髒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shuo)則煩心,大則病進。
上盛則氣急、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渾渾革(ji)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zhě);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髒者中之守也。中盛髒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髒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
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己。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複散發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bi),其耎(ruǎn)而散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héng)腫,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複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髒,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dan)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髒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有脈俱沉(chén)細數(shuo)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朐(xuàn)仆。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二、《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黃帝問道:診脈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診脈通常在清晨進行,此時陰氣尚未擾動,陽氣尚未耗散,飲食尚未進入體內,經脈氣血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調勻,氣血未受到擾亂,因此可以診察到有病的脈象。如果在其他時間診脈,就可能會出現脈象異常的情況。
切脈時要注意脈象的動靜變化,觀察眼睛的神采,審視麵部的五色,以判斷五髒的虛實情況,六腑的強弱狀態,以及身體的盛衰。通過這些綜合觀察,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預後。
脈象是血液匯聚的地方。脈象長表示氣血調和,脈象短表示氣分有病,脈象數表示心中煩熱,脈象大表示病情加重。
上半身脈象盛則呼吸急促,下半身脈象盛則脹滿,脈象代則表示元氣衰弱,脈象細表示氣少,脈象澀則表示心痛。
脈象渾濁如湧泉般湧動,是病情加重的表現,麵色也會變得晦暗;脈象綿綿無力,如弓弦斷絕般,是死亡的征兆。
眼睛的神采和麵部的五色,是氣血的外在表現。麵色應該是明潤光澤的,紅色應該像白綢裹著朱砂,而不是像赭石那樣暗紅;白色應該像鵝毛一樣潔白,而不是像鹽那樣蒼白;青色應該像青玉般潤澤,而不是像藍色那樣發青;黃色應該像絲綢裹著雄黃,而不是像黃土那樣枯黃;黑色應該像黑漆一樣烏黑,而不是像地蒼那樣灰暗。如果五色的細微變化都能顯現出來,那麽壽命就不長了。
眼睛的精明,是用來觀察萬物、辨別黑白、審察長短的。如果把長的看成短的,白的看成黑的,那麽就是精氣衰竭的表現。
五髒是身體的中心,中焦盛滿則髒氣滿溢,會出現聲音如從室中發出的症狀,這是中氣被濕邪所困。說話聲音低微,一天到晚重複說同樣的話,是正氣被奪的表現。衣服不整,言語錯亂,不避親疏,是神明錯亂的表現。倉庫不藏,是門戶不固的表現;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的表現。五髒能夠保持正常功能則生,失去正常功能則死。
五髒是身體強壯的根本。頭是精明之府,頭低垂、目深陷,是精神將要衰敗的表現。背是胸中之府,背彎曲、肩下垂,是胸中之府將要敗壞的表現。腰是腎之府,腰部轉動不靈,是腎氣將要衰竭的表現。膝是筋之府,屈伸困難,行走時彎腰曲背,是筋將要疲憊的表現。骨是髓之府,不能久立,行走時震顫搖擺,是骨將要疲憊的表現。身體強壯則生,身體虛弱則死。
岐伯說:脈象與四季的變化相應,如果脈象與季節相反,就是有餘或不足的表現。脈象太過或不足,與季節相應,稱為“精”;脈象不足或太過,與季節相反,稱為“消”。如果脈象與季節不相應,就稱為“關格”。
黃帝說:脈象在四季中是如何變化的呢?如何知道疾病的所在部位呢?如何知道疾病的變化呢?如何知道疾病是在體內還是體外呢?請問這五個問題,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說:讓我來說說脈象與天地運轉的關係吧。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的變化,陰陽的相應,如春天的溫暖,轉為夏天的暑熱;秋天的肅殺,轉為冬天的凜冽。四季的變化與脈象的上下波動相應,春季脈象如規之圓,夏季脈象如矩之方,秋季脈象如衡之平,冬季脈象如權之重。
因此,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微升,陰氣微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陰陽的升降有一定的時間規律,與脈象的變化相應。如果脈象與季節不相應,就可以知道脈象所分屬的季節。脈象分屬的季節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可以知道死亡的時間。脈象的微妙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觀察脈象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從陰陽開始,然後按照五行的相生相克關係,以及四季的氣候變化來進行分析。補虛瀉實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要與天地的變化相一致,這樣才能了解疾病的死生預後。
因此,聲音與五音相應,顏色與五行相應,脈象與陰陽相應。
所以,陰氣過盛會夢見涉渡大水而恐懼,陽氣過盛會夢見大火燒灼;陰陽俱盛會夢見相互廝殺、傷害。
上部脈象盛會夢見向上飛,下部脈象盛會夢見向下墜,吃得過飽會夢見給予別人東西,饑餓過度會夢見奪取別人東西;肝氣盛會夢見發怒,肺氣盛會夢見哭泣。
體內寄生蟲多會夢見眾人聚集,體內長蟲多會夢見互相打鬥、傷害。
因此,診脈有一定的方法,要保持內心的虛靜。春季脈象浮,如魚遊在水波之中;夏季脈象在皮膚淺層,脈象洪大,就像萬物繁榮的景象;秋季脈象在皮膚深層,就像蟄蟲將要蟄伏;冬季脈象在骨骼深處,就像蟄蟲潛伏得很周密,人們也都深居簡出。所以說:了解體內的變化,可以通過按壓脈象來觀察;了解體外的變化,可以通過脈象的終始來觀察。這是診脈的六種基本方法。
心脈搏動堅硬而長,會出現舌卷不能說話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會出現消渴、身體消瘦的症狀。
肺脈搏動堅硬而長,會出現唾血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會出現自汗出、至今不能恢複的症狀。
肝脈搏動堅硬而長,顏色不發青,會出現墜落或搏擊的感覺,以及脅下有瘀血,使人喘逆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色澤較好,會出現溢飲的症狀,溢飲是指口渴暴飲,水容易進入肌肉皮膚腸胃之外。
胃脈搏動堅硬而長,顏色發紅,會出現大腿骨折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會出現食痹的症狀。
脾脈搏動堅硬而長,顏色發黃,會出現少氣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顏色不潤澤,會出現足脛浮腫,就像水濕的樣子。
腎脈搏動堅硬而長,顏色黃而赤,會出現腰痛的症狀;如果脈象軟而散,會出現失血的症狀,至今不能恢複。
黃帝說:診得的心脈急促,這是什麽病?症狀如何?岐伯說:病名為心疝,少腹部位會出現腫塊。黃帝說:為什麽這樣說呢?岐伯說:心為陽髒,小腸為其腑,所以說少腹部位會出現腫塊。
黃帝說:診得的胃脈,症狀如何?岐伯說:胃脈實則脹滿,胃脈虛則泄瀉。
黃帝說:疾病形成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岐伯說:風邪會形成寒熱病,癉邪會形成消中病,厥邪會形成巔頂疾病,久風會形成飧泄病,脈風會形成癘病。疾病的變化,不可勝數。
黃帝說:各種癰腫、筋攣、骨痛等病症,是怎樣產生的?岐伯說:這些都是由於寒氣聚集,八風變化所致。黃帝說:如何治療呢?岐伯說:這是四季的常見病,根據季節的特點進行治療,就可以痊愈。
黃帝說:有舊病從五髒發動,影響到脈象和麵色,如何根據這些變化來判斷是久病還是新病呢?岐伯說:問得真詳細啊!如果脈象小而麵色沒有變化,是新病;如果脈象沒有變化而麵色有變化,是久病;如果脈象和麵色都有變化,是久病;如果脈象和麵色都沒有變化,是新病。如果肝脈和腎脈並至,顏色呈現蒼赤色,會出現身體受傷但不見血的症狀,如果已經見血,就會像水濕一樣浸潤在體內。
尺部的內側兩旁是季脅所在的部位,尺部外側可以候腎,尺部內側可以候腹中。尺部的外側上方可以候肝,內側可以候膈,尺部的外側下方可以候胃,內側可以候脾。尺部的外側上方可以候肺,內側可以候胸中,尺部的外側下方可以候心,內側可以候膻中。尺部的前方可以候身前的病變,後方可以候身後的病變。尺部上側靠近魚際的部位可以候胸喉的病變,尺部下側靠近肘部的部位可以候少腹、腰、股、膝、脛、足等部位的病變。
脈象粗大的,是陰不足而陽有餘,為熱中病。脈象來時快而去時慢,是上實下虛,為厥巔病。脈象來時慢而去時快,是上虛下實,為惡風病。所以感受惡風的人,是陽氣受到了侵犯。
脈象沉細數的,是少陰厥病;沉細數而散的,是寒熱病;脈象浮而散的,是朐仆病。脈象不躁而浮的,都在陽分,是熱病;脈象有躁象而現於手部的,都在陰分,是骨痛病;脈象靜而不躁的,都在足六經。脈象數而時止的,是在陽分的病脈,會出現泄瀉及大便膿血的症狀。
各種異常脈象,如澀脈是陽氣有餘,滑脈是陰氣有餘。陽氣有餘會出現身熱無汗,陰氣有餘會出現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會出現無汗而身寒。
脈象推之向外,而脈不向內的,是有腹內積塊。脈象推之向內,而脈不向外的,是身體有熱。脈象推之上部,而脈不向下的,是腰足清冷。脈象推之下部,而脈不向上的,是頭項疼痛。按之至骨,脈象少的,是腰脊疼痛而身體有痹症。
三、用不同詞牌名讚《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的內容:
《沁園春·脈象機要》
脈象精微,診斷之法,奧秘深藏。觀動靜變化,精明五色;參伍髒腑,決斷死生。長短數大,盛衰細澀,氣血循環顯病征。乾坤奧,憑此中玄妙,醫道傳承。
陰陽失調關格,四季變動脈象明。知內外上下,補瀉適宜;天地如一,壽夭可評。心疝胃實,五髒發動,舊疾新病各有征。診法妙,守虛靜之道,脈象為憑。
《卜算子·脈診》
脈象顯精微,診斷奧秘深。動靜精明觀五色,髒腑強弱分。
長短數大細,盛衰澀痛真。氣血不亂乃可診,生死決於心。
《清平樂·黃帝內經》
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診法之道玄妙深,氣血脈象明分。
五髒六腑相關,陰陽四時相應。醫道傳承千年,護佑健康之魂。
詮釋:
《沁園春·脈象機要》詮釋:脈象的微妙之處,是診斷的關鍵所在。通過觀察脈象的動靜變化、眼睛的精明、麵部的五色,可以參合髒腑的情況,判斷疾病的死生。脈象的長短、數大、盛衰、細澀等特征,反映了氣血的循環狀態和疾病的征兆。乾坤的奧秘,就隱藏在脈象之中。
脈象的變化,還能反映出人體陰陽的失調情況,如關格等病症。在四季的變化中,脈象也會隨之而變。隻有掌握了脈象的機要,才能準確地進行診斷和治療。
在診斷過程中,要注意脈象的內外上下變化,以及補瀉的適宜時機。脈象與天地自然的變化相一致,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對於心疝、胃實等病症,脈象也能提供重要的診斷依據。而對於舊病和新病的判斷,脈象也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總之,脈象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掌握脈象的機要,對於保障人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卜算子·脈診》詮釋:脈象的微妙之處,需要用心去體察。通過觀察脈象的動靜、眼睛的神色、麵部的五色,可以判斷髒腑的強弱和疾病的盛衰。脈象的長短、數大、細澀等特征,都蘊含著疾病的信息。
隻有在氣血不亂的情況下,才能準確地診斷疾病。而脈象的變化,也能反映出疾病的發展和預後。
掌握脈象的診斷方法,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積累。隻有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才能提高自己的診斷水平。
《清平樂·黃帝內經》詮釋:《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之作,其中的《素問》部分,更是醫學理論的精華所在。而《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則是《素問》中的一篇重要論述,主要講述了脈象的診斷方法和意義。
在這篇論述中,詳細地介紹了脈象的各種特征和變化,以及如何通過脈象來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後。同時,還強調了脈象與髒腑、經絡、氣血等方麵的關係,說明了脈象在中醫診斷中的重要性。
此外,這篇論述還提到了一些脈象的異常情況,如關格、心疝等病症,以及如何通過脈象來判斷疾病的發展和變化。這些內容對於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總的來說,《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是一篇非常重要的中醫經典論述,對於中醫理論的發展和臨床應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