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共和的軍事擴張與工業挑戰
位麵開拓者:夢想與旗幟 作者:愛吃醃芹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1353年的尾聲漸近,共和為了即將到來的戰爭,已經暫停了對北方的所有貿易活動。鋼鐵、武器、馬匹、糧食等戰略物資的出口被叫停,而北方的煤炭和鐵礦石等原材料也因為外貿的中斷而無法進入共和的領土。如今,共和的外貿生意中唯一活躍的,就是與淮北紅巾軍的交易。畢竟,鐵路線在他們的控製之下,蘇星雲可不想因為貿易的斷絕而激怒這些走投無路的人,逼他們做出破壞鐵路的瘋狂舉動。
明教在義軍中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紅巾軍的遊擊戰術在北方橫行兩年後,已經顯露出疲態。在共和境內,農田整齊劃一,春日裏綠意盎然,秋日裏碩果累累。明教那個以犧牲自己來拯救世界的口號,對於淮北地區的苦難民眾來說,越來越缺乏吸引力。中國的農民更關心的是現實的生活,如果現實世界一片黑暗,沒有希望,那麽一個虛無縹緲的承諾就能給他們帶來希望。這種希望是強大的,正如我黨在革命初期憑借這一絲希望,贏得了大量堅定的革命者。這並非因為馬克思洗腦技術高超,而是因為民國時期根本沒有希望。
然而,這種希望也是脆弱的。隻要現實世界有一絲好轉,這種希望就會迅速瓦解。曆史上,邪教和農民起義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改善,反而是地主階級支持的強人給了人們太平天下的希望。
現在,這種太平的希望並沒有在地主們支持的英才手中實現。與共和接壤的勢力,已經被共和用工業剪刀差掠奪,財富大量流向共和。這些勢力為了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不得不大量出口糧食以換取武器,以保證自己的生存。
因為已經進入了火器時代,戰爭的成本遠遠超過了冷兵器時代。原本那些依靠屯田政策積累勢力的英雄們,現在不得不將家底用於增強軍力。如果不這樣做,他們的家當就會被其他增強軍力的勢力奪走。
地主階級無疑是工業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但他們在農業生產上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受過教育,懂得管理,是農業生產的佼佼者。曆史上,要想坐穩皇位,往往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持。這些地主們聰明絕頂,他們通過研讀從共和流傳出的書籍和技術資料,掌握了排槍和火炮射擊的戰術。
如果穿越者不選擇與他們合作,而是單槍匹馬地挑戰,那麽穿越者所掌握的火槍戰術、膛線槍、米尼彈等技術很快就會被這些讀書人破解。鑄造大炮、製造火槍、隊列訓練、水利工坊、屯田製度,這些都不是高不可攀的技術壁壘。在這個世界上,聰明人比比皆是。
然而,這些農業時代的精英在麵對工業時代的巨人們時,卻顯得力不從心。共和的核心工業人口雖然不多,大約隻有十幾萬人,但他們是原先安徽鞍山工業區附近的居民,最早接受了蘇星雲的數理化教育。
共和大部分超越其他勢力的力量,正是源自這些工業人口。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了蘇星雲設立的數理化單科“高考”。剩下的則是在工廠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師傅,他們的手藝和技術水平堪稱頂尖。這些高級技工構成了共和工業化的中堅力量,帶領著三百多萬剛剛識字的初級產業工人,共同構建了一個複雜的工業體係。
蘇星雲曾經誤以為工業母機是那種精度極高的機床,能夠無限複製同類機床。但經過實踐,他發現工業母機並非機床本身,而是那些產業工人群體。有了技藝精湛的工人,即便是最簡陋的機床,也能在他們手中一代代提升精度。當然,機床的精度越高,對材料的要求也就越嚴格。材料科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些高級工人原本是技藝高超的木匠,現在他們將手中的材料從木頭換成了鋼鐵,轉變成了共和的第一代高級技工。他們在共和享有的待遇遠高於其他勢力中的工人,因為共和新培養的年輕工人隻能用這些老木匠們生產的高精度機床進行大規模生產,而更高精度機床的升級,還得依靠這些老工人的手藝。
不過,目前機床的升級遇到了瓶頸,主要原因是材料的限製。為了突破這一限製,鋼廠和化學實驗室已經開始聯合實驗,生產更高強度的特種鋼材。
共和的工業萌芽,雖然尚在繈褓之中,但其迸發出的生產力已經遠遠超越了地主階級。方家軍如今隻能依賴熟鐵管、黑火藥、前裝燧發的米尼彈和生鐵大炮,而共和的擊發槍和鋼鐵膛線炮對他們來說,簡直是遙不可及的夢。沒有完整的工業體係,他們注定隻能在科技樹上停滯不前。
方家軍的處境如同悲劇,浙江地區缺乏煤炭資源,即便有心推動工業革命,也無從下手。北方的紅巾軍士氣日漸低落,元軍的打壓並非主要原因,真正衝擊他們思想的是南方共和農民的富裕生活,這種現世的希望對他們構成了巨大的心理衝擊。
雖然仍有少數人堅持為聖火獻身,但更多人開始向往南方,希望能成為共和的移民,安分守己地耕種。起義軍領導層的混亂導致明教組織分崩離析,教主楊逍已無法指揮那些手握重兵的下屬。明教在中原的影響力已經名存實亡,除了四川的明玉珍還在堅守信仰。
信仰的消失直接導致了紅巾軍戰鬥力的急劇下降,自安陽之戰後,他們屢戰屢敗。共和貿易的火槍大多落入敵手,進一步增強了北方元軍的實力。
而張士誠,這個見風使舵的投機者,在地方紳士的慫恿下,似乎認為元朝即將複興,北方的叛軍即將被剿滅,共和不敢輕舉妄動。他打算依附元朝,希望借此機會向南擠壓共和和方家軍,以增強自己的實力。當然,他現在還不敢直接挑釁共和,而是先幫助他認為即將成為自己靠山的元朝。張士誠在泰州的勢力開始向紅巾軍發起攻擊,這無疑給了在齊魯大地上與山東元軍激戰的朱元璋等人背後一刀。
元軍在戰場上的士氣日益高漲,仿佛已經窺見了統一天下的曙光。然而,共和軍擴軍的消息如同一陣冷風,讓北方元軍的緊張情緒驟然升溫。原本,元軍內部已經出現了裂痕,以王保保為首的山東元軍和河南的孛羅貼木兒這兩大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但是,共和軍的擴軍動態讓他們不得不暫時放下分歧。七王爺在朝堂上竭力維持著脆弱的平衡,巧妙地將這兩支元朝的支柱力量團結起來。因此,曆史上那兩支元軍在即將消滅紅巾軍時發生內鬥的悲劇並未上演。相反,這兩支元軍開始齊心協力,加緊對紅巾軍的攻勢,力求在共和介入之前解決內患。
與此同時,蘇星雲正密切關注著共和的經濟指標。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工業國家和農業國家的稅收體係存在本質的不同。農業國家的稅收主要依賴於土地產出的糧食,而糧食生產遍布廣闊的土地,這使得征稅和管理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國家無法全麵覆蓋,因此自古以來就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地方豪強因此獲得了一定的權力空間。地方縣官往往需要依賴當地豪強的合作來管理地方。
然而,工業國家的稅收方式則截然不同。工業國家通過工業生產的商品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進行交換,利用工業剪刀差讓工業從農業中獲取財富。工業區往往集中於特定區域,國家隻需關注這些工業區,通過工業區征稅,實際上也就間接向農業征稅了。這種稅收方式避免了依賴大量行政力量來征稅,將稅收隱藏在商品交換之中,極大地減少了人為操作帶來的不正當行為。
在後世,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稅收政策成功地支持了農業和工業的發展。比如蘇聯利用“剪刀差”政策為工業化積累資金,雖然短期內有效,但長期引發了社會不滿。歐盟通過改革共同農業政策,從價格幹預轉向直接補貼,以適應市場和國際貿易規則。美國減少對農產品價格的直接幹預,采用與產量脫鉤的直接補貼,提高農業競爭力。中國取消農業稅,實施直接補貼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促進鄉村振興。其他國家如墨西哥、巴西、秘魯和印度等,通過減免農業企業所得稅和提供土地稅優惠,支持農業發展。
在共和的稅收體係中,地方征收的農業稅糧食全部保留在本地,不再長途跋涉上繳中央。這些糧食稅收接受當地議員的嚴密監督,確保每一顆糧食的去向都透明可查。這些稅收用於澆築地方的公共基礎設施,而當糧食豐收過剩時,地方可以將多餘的糧食出售給國家,但交易的賬目必須公開透明。共和在農業上不追求利潤,而是通過這種方式維持對地方的有力掌控。
共和的中央稅收主要來源於幾大工業區,這些工業心髒地帶是稅收的主要源泉。至於中央所需的糧食,並非通過行政手段強製征收,而是通過商業買賣獲得,大大減少了行政官員操作的空間。這種利用工業剪刀差征稅的策略,聚焦於固定的工廠,簡化了中央征收糧食稅的程序,同時將糧食稅留在地方,減輕了中央的監管負擔。地方與中央的糧食交易是一筆明賬,買賣雙方的利益是對立的,這使得查賬變得簡單直接。
然而,這種稅收模式隻有工業國才能有效實施,因為隻有工業產品才能將中央關注的工業區與廣大農業區域在經濟上緊密聯係起來。
不過,當前的共和正處在一個非常時期。為了擴軍和準備戰爭,共和中央已經啟動了鑄幣機器,大量的黃金和白銀被鑄造成糧食券,湧入市場,從農民和工廠主手中購買物資。
這是一種危險的經濟操作,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共和的金銀糧食券在成色上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絕不允許摻假。但即便是真正的金銀,也可能引發通脹。
蘇星雲深知曆史上的教訓,比如大航海時代中期的西班牙和明朝。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白銀,在全球範圍內搜集黃金,這些財富並未用於推動工業革命,而是聚集在西班牙的上層社會手中,他們的揮霍無度導致國內物價上漲,最終導致了這個日不落帝國的衰落。
而同一時期的明朝,也因為大量西班牙白銀的流入,導致國內糧食價格上漲,恰逢小冰河期糧食短缺,糧價上漲進一步削弱了明朝的賑災能力。最終,明朝雖然留下了大量白銀,卻讓中國這個銀礦缺乏的國家維持了兩百年的銀本位製度。
共和在釣魚群島發現了豐富的金礦,同時,通過新開通的直達印度的航線,用絲綢和瓷器換取了大量的黃金。再加上蘇星雲在元朝寺廟中的一係列精心策劃的行動,共和的金庫中已經積累了巨額的黃金和白銀。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共和計劃通過發行貨幣來動員國家的財富。
幸運的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囤積財富的傳統,而共和發行的貨幣,由於其真金白銀的質地,已經被民眾視為真正的財富,甚至蘇南和浙江的富人們也在大量囤積這種硬通貨。這種貨幣不僅製作精美,而且質地純正,成為了一種值得信賴的良幣。不知不覺中,蘇南和浙江地區為共和未來的戰爭提供了大量的糧食。
蘇星雲的擔憂,至少在目前看來,似乎是多餘的。想想後世的美帝,僅僅通過法律將紙幣與石油掛鉤,就能向世界索取資源,支撐了幾十年。而共和現在使用的是真正的金銀印鈔,並且得益於工業革命的成果,能夠生產出大量的產品,這與西班牙和明朝那種農業社會有著本質的不同。更何況,整個中國都在使用共和的貨幣,共同分擔著貨幣市場的風險。因此,蘇星雲的擔憂可能有些過度了。
然而,蘇星雲之所以急切地想要發動這場戰爭,是因為元朝的一些動作觸動了他的神經。在北京附近發現了大型鐵礦,結合著豐富的煤礦資源,元朝開始了自己的煉鋼進程。
元朝在一年前被黃河農民起義的恐懼所籠罩,目前不敢大規模召集勞工建立鋼廠,也不敢大量招募蒙古人。蒙古人中願意從事這種工作的人並不多,因此元朝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利用漢人勞工。在蘇星雲看來,這種情況有些脫離了他的掌控。
雖然他不相信元朝能夠完成工業革命,但他不排除元朝可能會製造出一些厲害的武器,給共和帶來巨大的損失。畢竟,當時的中國總人口僅有六千多萬,而共和的人口也不過一千四百萬。
蘇星雲不忍心看到太多的人員傷亡,尤其是那些識字的軍人。他希望能夠盡早消除這種可能性,以便能夠安心。而且,據蘇星雲所知,他離開這個世界所需的信仰之力與人口息息相關。他可不想等到人口自然增長,才有機會離開這個世界。
在共和初創之際,蘇星雲曾以“為了生存”的戰鬥口號,引領著國家在危機四伏中奮力求生,那時,他的號召得到了領地內上下的一致響應。然而,時過境遷,共和如今已成為最強大的勢力,民眾的安全感也隨之增強,不再像過去那樣輕易地為國家而戰。在這個時代,純粹的愛國情懷變得稀缺,蘇星雲也不願僅僅依靠信仰來強製統一國民的意誌。
因此,蘇星雲麵臨著一個新的挑戰:如何利用金融手段來調動國家的力量。通過國家的經濟杠杆來激發國民的參與感和積極性,是一條更為有效的路徑。
這不僅是一場關於財富的重新分配,更是一次對民心的巧妙引導。蘇星雲必須學會在這堂課中,如何巧妙地運用經濟策略,以實現國家目標的同時,也讓民眾感受到個人的利益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明教在義軍中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紅巾軍的遊擊戰術在北方橫行兩年後,已經顯露出疲態。在共和境內,農田整齊劃一,春日裏綠意盎然,秋日裏碩果累累。明教那個以犧牲自己來拯救世界的口號,對於淮北地區的苦難民眾來說,越來越缺乏吸引力。中國的農民更關心的是現實的生活,如果現實世界一片黑暗,沒有希望,那麽一個虛無縹緲的承諾就能給他們帶來希望。這種希望是強大的,正如我黨在革命初期憑借這一絲希望,贏得了大量堅定的革命者。這並非因為馬克思洗腦技術高超,而是因為民國時期根本沒有希望。
然而,這種希望也是脆弱的。隻要現實世界有一絲好轉,這種希望就會迅速瓦解。曆史上,邪教和農民起義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改善,反而是地主階級支持的強人給了人們太平天下的希望。
現在,這種太平的希望並沒有在地主們支持的英才手中實現。與共和接壤的勢力,已經被共和用工業剪刀差掠奪,財富大量流向共和。這些勢力為了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不得不大量出口糧食以換取武器,以保證自己的生存。
因為已經進入了火器時代,戰爭的成本遠遠超過了冷兵器時代。原本那些依靠屯田政策積累勢力的英雄們,現在不得不將家底用於增強軍力。如果不這樣做,他們的家當就會被其他增強軍力的勢力奪走。
地主階級無疑是工業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但他們在農業生產上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受過教育,懂得管理,是農業生產的佼佼者。曆史上,要想坐穩皇位,往往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持。這些地主們聰明絕頂,他們通過研讀從共和流傳出的書籍和技術資料,掌握了排槍和火炮射擊的戰術。
如果穿越者不選擇與他們合作,而是單槍匹馬地挑戰,那麽穿越者所掌握的火槍戰術、膛線槍、米尼彈等技術很快就會被這些讀書人破解。鑄造大炮、製造火槍、隊列訓練、水利工坊、屯田製度,這些都不是高不可攀的技術壁壘。在這個世界上,聰明人比比皆是。
然而,這些農業時代的精英在麵對工業時代的巨人們時,卻顯得力不從心。共和的核心工業人口雖然不多,大約隻有十幾萬人,但他們是原先安徽鞍山工業區附近的居民,最早接受了蘇星雲的數理化教育。
共和大部分超越其他勢力的力量,正是源自這些工業人口。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了蘇星雲設立的數理化單科“高考”。剩下的則是在工廠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師傅,他們的手藝和技術水平堪稱頂尖。這些高級技工構成了共和工業化的中堅力量,帶領著三百多萬剛剛識字的初級產業工人,共同構建了一個複雜的工業體係。
蘇星雲曾經誤以為工業母機是那種精度極高的機床,能夠無限複製同類機床。但經過實踐,他發現工業母機並非機床本身,而是那些產業工人群體。有了技藝精湛的工人,即便是最簡陋的機床,也能在他們手中一代代提升精度。當然,機床的精度越高,對材料的要求也就越嚴格。材料科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些高級工人原本是技藝高超的木匠,現在他們將手中的材料從木頭換成了鋼鐵,轉變成了共和的第一代高級技工。他們在共和享有的待遇遠高於其他勢力中的工人,因為共和新培養的年輕工人隻能用這些老木匠們生產的高精度機床進行大規模生產,而更高精度機床的升級,還得依靠這些老工人的手藝。
不過,目前機床的升級遇到了瓶頸,主要原因是材料的限製。為了突破這一限製,鋼廠和化學實驗室已經開始聯合實驗,生產更高強度的特種鋼材。
共和的工業萌芽,雖然尚在繈褓之中,但其迸發出的生產力已經遠遠超越了地主階級。方家軍如今隻能依賴熟鐵管、黑火藥、前裝燧發的米尼彈和生鐵大炮,而共和的擊發槍和鋼鐵膛線炮對他們來說,簡直是遙不可及的夢。沒有完整的工業體係,他們注定隻能在科技樹上停滯不前。
方家軍的處境如同悲劇,浙江地區缺乏煤炭資源,即便有心推動工業革命,也無從下手。北方的紅巾軍士氣日漸低落,元軍的打壓並非主要原因,真正衝擊他們思想的是南方共和農民的富裕生活,這種現世的希望對他們構成了巨大的心理衝擊。
雖然仍有少數人堅持為聖火獻身,但更多人開始向往南方,希望能成為共和的移民,安分守己地耕種。起義軍領導層的混亂導致明教組織分崩離析,教主楊逍已無法指揮那些手握重兵的下屬。明教在中原的影響力已經名存實亡,除了四川的明玉珍還在堅守信仰。
信仰的消失直接導致了紅巾軍戰鬥力的急劇下降,自安陽之戰後,他們屢戰屢敗。共和貿易的火槍大多落入敵手,進一步增強了北方元軍的實力。
而張士誠,這個見風使舵的投機者,在地方紳士的慫恿下,似乎認為元朝即將複興,北方的叛軍即將被剿滅,共和不敢輕舉妄動。他打算依附元朝,希望借此機會向南擠壓共和和方家軍,以增強自己的實力。當然,他現在還不敢直接挑釁共和,而是先幫助他認為即將成為自己靠山的元朝。張士誠在泰州的勢力開始向紅巾軍發起攻擊,這無疑給了在齊魯大地上與山東元軍激戰的朱元璋等人背後一刀。
元軍在戰場上的士氣日益高漲,仿佛已經窺見了統一天下的曙光。然而,共和軍擴軍的消息如同一陣冷風,讓北方元軍的緊張情緒驟然升溫。原本,元軍內部已經出現了裂痕,以王保保為首的山東元軍和河南的孛羅貼木兒這兩大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但是,共和軍的擴軍動態讓他們不得不暫時放下分歧。七王爺在朝堂上竭力維持著脆弱的平衡,巧妙地將這兩支元朝的支柱力量團結起來。因此,曆史上那兩支元軍在即將消滅紅巾軍時發生內鬥的悲劇並未上演。相反,這兩支元軍開始齊心協力,加緊對紅巾軍的攻勢,力求在共和介入之前解決內患。
與此同時,蘇星雲正密切關注著共和的經濟指標。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工業國家和農業國家的稅收體係存在本質的不同。農業國家的稅收主要依賴於土地產出的糧食,而糧食生產遍布廣闊的土地,這使得征稅和管理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國家無法全麵覆蓋,因此自古以來就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地方豪強因此獲得了一定的權力空間。地方縣官往往需要依賴當地豪強的合作來管理地方。
然而,工業國家的稅收方式則截然不同。工業國家通過工業生產的商品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進行交換,利用工業剪刀差讓工業從農業中獲取財富。工業區往往集中於特定區域,國家隻需關注這些工業區,通過工業區征稅,實際上也就間接向農業征稅了。這種稅收方式避免了依賴大量行政力量來征稅,將稅收隱藏在商品交換之中,極大地減少了人為操作帶來的不正當行為。
在後世,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稅收政策成功地支持了農業和工業的發展。比如蘇聯利用“剪刀差”政策為工業化積累資金,雖然短期內有效,但長期引發了社會不滿。歐盟通過改革共同農業政策,從價格幹預轉向直接補貼,以適應市場和國際貿易規則。美國減少對農產品價格的直接幹預,采用與產量脫鉤的直接補貼,提高農業競爭力。中國取消農業稅,實施直接補貼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促進鄉村振興。其他國家如墨西哥、巴西、秘魯和印度等,通過減免農業企業所得稅和提供土地稅優惠,支持農業發展。
在共和的稅收體係中,地方征收的農業稅糧食全部保留在本地,不再長途跋涉上繳中央。這些糧食稅收接受當地議員的嚴密監督,確保每一顆糧食的去向都透明可查。這些稅收用於澆築地方的公共基礎設施,而當糧食豐收過剩時,地方可以將多餘的糧食出售給國家,但交易的賬目必須公開透明。共和在農業上不追求利潤,而是通過這種方式維持對地方的有力掌控。
共和的中央稅收主要來源於幾大工業區,這些工業心髒地帶是稅收的主要源泉。至於中央所需的糧食,並非通過行政手段強製征收,而是通過商業買賣獲得,大大減少了行政官員操作的空間。這種利用工業剪刀差征稅的策略,聚焦於固定的工廠,簡化了中央征收糧食稅的程序,同時將糧食稅留在地方,減輕了中央的監管負擔。地方與中央的糧食交易是一筆明賬,買賣雙方的利益是對立的,這使得查賬變得簡單直接。
然而,這種稅收模式隻有工業國才能有效實施,因為隻有工業產品才能將中央關注的工業區與廣大農業區域在經濟上緊密聯係起來。
不過,當前的共和正處在一個非常時期。為了擴軍和準備戰爭,共和中央已經啟動了鑄幣機器,大量的黃金和白銀被鑄造成糧食券,湧入市場,從農民和工廠主手中購買物資。
這是一種危險的經濟操作,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共和的金銀糧食券在成色上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絕不允許摻假。但即便是真正的金銀,也可能引發通脹。
蘇星雲深知曆史上的教訓,比如大航海時代中期的西班牙和明朝。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白銀,在全球範圍內搜集黃金,這些財富並未用於推動工業革命,而是聚集在西班牙的上層社會手中,他們的揮霍無度導致國內物價上漲,最終導致了這個日不落帝國的衰落。
而同一時期的明朝,也因為大量西班牙白銀的流入,導致國內糧食價格上漲,恰逢小冰河期糧食短缺,糧價上漲進一步削弱了明朝的賑災能力。最終,明朝雖然留下了大量白銀,卻讓中國這個銀礦缺乏的國家維持了兩百年的銀本位製度。
共和在釣魚群島發現了豐富的金礦,同時,通過新開通的直達印度的航線,用絲綢和瓷器換取了大量的黃金。再加上蘇星雲在元朝寺廟中的一係列精心策劃的行動,共和的金庫中已經積累了巨額的黃金和白銀。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共和計劃通過發行貨幣來動員國家的財富。
幸運的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囤積財富的傳統,而共和發行的貨幣,由於其真金白銀的質地,已經被民眾視為真正的財富,甚至蘇南和浙江的富人們也在大量囤積這種硬通貨。這種貨幣不僅製作精美,而且質地純正,成為了一種值得信賴的良幣。不知不覺中,蘇南和浙江地區為共和未來的戰爭提供了大量的糧食。
蘇星雲的擔憂,至少在目前看來,似乎是多餘的。想想後世的美帝,僅僅通過法律將紙幣與石油掛鉤,就能向世界索取資源,支撐了幾十年。而共和現在使用的是真正的金銀印鈔,並且得益於工業革命的成果,能夠生產出大量的產品,這與西班牙和明朝那種農業社會有著本質的不同。更何況,整個中國都在使用共和的貨幣,共同分擔著貨幣市場的風險。因此,蘇星雲的擔憂可能有些過度了。
然而,蘇星雲之所以急切地想要發動這場戰爭,是因為元朝的一些動作觸動了他的神經。在北京附近發現了大型鐵礦,結合著豐富的煤礦資源,元朝開始了自己的煉鋼進程。
元朝在一年前被黃河農民起義的恐懼所籠罩,目前不敢大規模召集勞工建立鋼廠,也不敢大量招募蒙古人。蒙古人中願意從事這種工作的人並不多,因此元朝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利用漢人勞工。在蘇星雲看來,這種情況有些脫離了他的掌控。
雖然他不相信元朝能夠完成工業革命,但他不排除元朝可能會製造出一些厲害的武器,給共和帶來巨大的損失。畢竟,當時的中國總人口僅有六千多萬,而共和的人口也不過一千四百萬。
蘇星雲不忍心看到太多的人員傷亡,尤其是那些識字的軍人。他希望能夠盡早消除這種可能性,以便能夠安心。而且,據蘇星雲所知,他離開這個世界所需的信仰之力與人口息息相關。他可不想等到人口自然增長,才有機會離開這個世界。
在共和初創之際,蘇星雲曾以“為了生存”的戰鬥口號,引領著國家在危機四伏中奮力求生,那時,他的號召得到了領地內上下的一致響應。然而,時過境遷,共和如今已成為最強大的勢力,民眾的安全感也隨之增強,不再像過去那樣輕易地為國家而戰。在這個時代,純粹的愛國情懷變得稀缺,蘇星雲也不願僅僅依靠信仰來強製統一國民的意誌。
因此,蘇星雲麵臨著一個新的挑戰:如何利用金融手段來調動國家的力量。通過國家的經濟杠杆來激發國民的參與感和積極性,是一條更為有效的路徑。
這不僅是一場關於財富的重新分配,更是一次對民心的巧妙引導。蘇星雲必須學會在這堂課中,如何巧妙地運用經濟策略,以實現國家目標的同時,也讓民眾感受到個人的利益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