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撤退之後,英國人幹什麽去了?
曆史的溫度2:細節裏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作者:張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能諾蘭自己都沒想到,一部《敦刻爾克》會在中國引起這樣的爭論。其實隻要看過他電影的人,應該能理解他其實隻是想展現各種人性,表現在一場大潰敗之後的人性。
也有人問:敦刻爾克之後呢?其實很多法國士兵從敦刻爾克撤退後,隨即在一周內又返回了歐洲戰場。
而英國人呢?他們可能連重返歐洲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立刻就陷入了一場煉獄般的苦戰。
這一次,他們沒有任何所謂“坑隊友”的理由了,因為這一次,他們保衛的是他們自己的祖國。
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無路可退。 1
1940年6月4日,代號“發電機行動”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落下帷幕。
英法聯軍在那片沙灘上奇跡般地撤走近34萬士兵,這固然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但是,他們也狼狽地把幾乎所有的重武器都留在了沙灘上。
6月4日之後,攤在英國首相丘吉爾麵前的,是這樣一本賬:整個英倫三島,隻剩下500門火炮和200輛坦克,而空軍隻剩下700多架戰鬥機和500多架轟炸機。
敦刻爾克海灘上留下的英法聯軍遺棄的物資(德國人拍攝的照片)
驕傲的英國人,終於被逼到了懸崖邊,而這一切都是他們為自己當初的退讓付出的代價:因為當初和法國一起施行“綏靖政策”,幾個月之內,西歐大陸就已經插遍了納粹旗,英倫三島瞬間成為風雨飄搖下的最後堡壘——而他們現在必須依靠這份慘淡的家底,迎來士氣正旺的納粹德國的最後一擊。
但希特勒還在猶豫。一方麵,他知道盡管德軍在陸地上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但麵對以海軍立國的英國,他絕對沒有把握在不付出重大傷亡的前提下,越過風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峽,強行登陸英倫三島。
另一方麵,他自始至終的主要目標,是東方的蘇聯——盡管雙方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墨跡未幹。
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迫切地希望能誘降英國政府。
英國會投降嗎?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真的不是沒有可能。
當時英國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勳爵(lord halifax)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英國已經輸了。”而負責外交事務的副國務大臣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butler)對當時在倫敦的瑞典外交官說的話更赤裸裸:倘若“條件合適”的話,那麽“任何能夠達成妥協和平的機會都不會被忽視”。
旁觀者也不看好英國人。
時任美國駐英大使的約瑟夫·帕特裏克·肯尼迪(joseph p.kennedy)在1940年7月31日向美國國務院報告:納粹德國空軍擁有把英國皇家空軍打得“無法再執行任務”的戰鬥力。
而在法國投降之前一直擔任法國軍隊總司令的馬克西姆·魏剛將軍(gen. maxime weygand)的話更不給麵子:“在三個星期之內,英格蘭的脖子就會被擰斷,就像隻小雞仔一樣。”
一切的跡象似乎都在表明,英國人不想,或沒法再打下去了。但讓希特勒頭疼的是,他們碰到的不是英國前首相張伯倫,而是現任首相丘吉爾。
丘吉爾的一生無疑也有不少的爭議,但有一個特點,無論他的敵人還是朋友都認同:這個家夥,是個徹頭徹尾的硬骨頭。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投降!”這是丘吉爾反複強調的話——他把英國國內可能導致投降的因素一一掐滅,甚至做好了成立流亡政府的準備,反正堅決不投降。
丘吉爾最著名的一張照片
於是,希特勒隻能選擇動手。
1940年7月6日,希特勒向德國空軍元帥戈林簽發了進攻英倫三島的作戰計劃。
那就是著名的“海獅計劃”。 2
至少在最初,“海獅計劃”和“海”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為什麽呢?因為德國的空軍元帥戈林繼敦刻爾克之後,再次向希特勒拍了胸脯:隻需要動用德國空軍的力量,就足以摧毀英國的所有抵抗能力和意誌。
戈林的保證確實很對希特勒的胃口:要實施在英倫三島的登陸,必須要先摧毀英國皇家空軍,奪取登陸時的絕對製空權——如果順帶能直接摧垮英國人的鬥誌,那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德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
戈林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也是因為他確實對比過雙方的空軍實力:當時德國可以調用的進攻英國的空中打擊力量,為三個航空隊共2669架作戰飛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各占一半),而英國皇家空軍所有的飛機的數量,還不到德國的一半。
1940年7月10日,英國和德國的第一場空中較量其實已經開始了:那一天,圍繞一支英國的船隊,英國皇家空軍和德國納粹空軍在英吉利海峽上空開始了第一場纏鬥,結果是英國飛機被擊落10架,德國被擊落13架。
這個戰果其實已經可以敲醒戈林了:英國皇家空軍,絕沒有想象中那麽好對付。
但戈林其實也沒有退路了,他下令手下的德國空軍傾巢而出。
從1940年7月10日起,人類曆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空戰——“不列顛空戰”,就此拉開帷幕。 3
空戰的第一階段,德國空軍就沒有討到便宜。
在這個階段,德國計劃利用優勢的空軍力量,大量襲擊英國的護航船隊和南部港口,誘出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一舉殲滅。
但英國皇家空軍殲擊航空兵司令部的休·道丁將軍卻完全不上當。他精打細算地調控著手底下為數不多的戰鬥機機群和高炮部隊,把每一架戰鬥機的戰鬥能力都發揮到極致,並且堅持維持著大約250架作戰飛機的後備隊一直不用。
英國空軍上將休·道丁。他深知己方在飛機數量上處於劣勢,所以他反複強調:“對那些德國飛行員而言,我們的小夥子們必須一個打下他們五個。”
這時候,英國的第一個優勢開始顯示出來了:他們的飛機性能絕不遜色於德國飛機。
經過“閃電戰”的一係列戰果,德國的“斯特卡”俯衝式轟炸機讓很多對手都膽顫心驚,他們還擁有bf-110戰鬥轟炸機和公認的一流戰鬥機bf-109。
bf-109戰鬥機是德國在“二戰”中赫赫有名的一流戰鬥機,但在“不列顛空戰”中,受限於航程,它飛臨倫敦上空後,航空燃油隻夠戰鬥10分鍾就必須撤退
但德國人碰到的對手,是英國皇家空軍的“颶風”式戰鬥機,以及更為牛x的“噴火”式戰鬥機。尤其是當時同樣處於世界一流水平的“噴火”式戰鬥機,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不列顛空戰”中的標誌。
8月15日,發現在空戰中絲毫占不到便宜的戈林宣布當天為“鷹日”。那一天,德國空軍出動2000多架次,為整個“不列顛空戰”中最多的一次——整個英倫三島上空,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納粹作戰飛機機群。
但是,那天的戰果是:英國皇家空軍以損失34架飛機的代價,擊落了德國75架飛機。
“噴火”式戰鬥機
1940年8月23日,“不列顛空戰”第一階段宣告結束,德國人幾乎每天都出動1000架次以上的作戰飛機,卻換來了這樣一個結果:德國損失290架飛機,而英國人隻損失了114架。
按照希特勒下達的指示,1940年9月15日,德國的登陸部隊應該開始發動進攻了。
德國準備登陸英倫三島的駁船在法國布洛涅港等待
但英國的空軍根本沒被打垮。 4
1940年8月24日,“不列顛空戰”的第二個階段開始了。
英國人發現自己明顯開始吃力起來——德國人改變戰術了。
在經過第一階段的激烈絞殺之後,德國人發現了一個問題:英國飛機越打越多。
這就是英國人的第二個優勢:工業製造能力。
一場戰爭,隻要沒有速戰速決,說到底,就是拚雙方的國家製造能力和動員能力。這也是後來山本五十六即便偷襲珍珠港成功之後,卻依舊如履薄冰的原因——美國的製造能力實在太強了。
而英國雖然在“一戰”後元氣大傷,但畢竟還是老牌帝國主義強國,工業製造能力的基礎仍在。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1940年7月,整個英國皇家空軍隻有1300架作戰飛機,而到了8月,一個月之內,工廠就生產了1600架作戰飛機(其中包括470架“颶風”和“噴火”戰鬥機)。
英國人在“不列顛空戰”中的另一大主力:“颶風”式戰鬥機
麵對這樣一個情況,德國空軍決定轉移轟炸目標——轟炸英國空軍的基地和所有飛機製造廠。
這真正戳到了英國人的痛處——英國皇家空軍開始為了保護飛機製造廠疲於奔命。後來很多人分析,如果不是英國人有一個秘密武器,“不列顛空戰”可能打到第二階段,英國空軍就完全被摧垮了。
這個“秘密武器”,就是英國人關鍵的第三個優勢:雷達。
英國從19世紀30年代就著手了能夠24小時監控本土空域的計劃。1935年,英國無線電工程師沃森·瓦特利用無線電波在傳播途中遇到金屬物體就會“反彈”的原理,把無線電探測原理變為一門實用技術——雖然這門技術對“不列顛空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直到1943年,它才獲得了正式稱號——“雷達”。
“雷達”對英國皇家空軍的最大幫助就在於,它能準確地預判和監測到德國納粹空軍何時飛臨英倫三島的空中警戒線,從而讓皇家空軍的飛機能在正確的地點和正確的時刻起飛迎敵。
英國當時的雷達天線鐵塔
但即便有“雷達”的幫助,英國人在第二階段也開始有點撐不住了。
在第二階段,德軍每天出動飛機都在1000架次以上,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有時一天就要出動幾次,精疲力盡。而地麵的維修人員日夜搶修,很多人直接暈倒在工作現場。
更要緊的是,開戰以來,英軍已有103名飛行員陣亡,128名重傷,傷亡總數占全部飛行員的四分之一。在富有經驗的飛行骨幹大量傷亡的情況下,一些20歲左右的青年就已經算是老牌飛行員了。
在第二階段,盡管德軍損失了352架飛機,但英國皇家空軍也有195架飛機被擊落,171架被重創——同一時間裏,由於飛機製造廠被持續轟炸,英國生產出的新飛機加上修複的飛機總數隻有269架。
更新的飛機數量已經抵不上損耗的飛機數量了。
更致命的是,英國南部5個最重要的機場都被嚴重破壞,7個空軍指揮中心被摧毀了6個。
連丘吉爾後來都不得不承認:在那段時間,勝利似乎在離我們遠去。
雖然德國空軍的損失數量更大,但它的整體數量優勢開始發揮出來,再這樣耗下去,英國人肯定會被拖垮。
誰也沒有想到,8月24日,12架德國轟炸機,陰差陽錯地改變了戰局。 5
1940年8月24日這一天,12架執行轟炸任務的德國轟炸機在英倫三島上空迷航了。
雖然迷失了方向,但敬業的德國人堅持要把飛機攜帶的炸彈扔完才肯返航。於是,他們就找了一座大城市的市中心,讓炸彈傾瀉而下。
那座城市,就是倫敦。
丘吉爾震怒了。就好比兩個人打架,說好不打臉的,其中一個人先抽了對方一個耳光。
8月25日,按照丘吉爾的指示,81架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飛臨柏林上空,丟下了報複性的炸彈。
雖然對柏林造成的傷害微乎其微,但就像日本當初本土被中國飛機撒傳單一樣,對德國人造成的心靈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元首向我們保證過的家園,居然遭到了別國的轟炸。
而且,丘吉爾還不肯罷休,在8月28日和8月31日又兩次空襲柏林。
這回輪到希特勒震怒了。
9月3日,戈林召開參謀長會議,傳達了元首的指示:從9月7日開始,德國空襲的轟炸重點轉為倫敦——希特勒已經放出話來:“如果英國人投下一噸炸彈,德國空軍就要十倍、百倍乃至千倍回報!”
但這道命令就像希特勒在敦刻爾克下令停止追擊一樣,又成了一個戰略失誤。
從9月7日開始,連續一周,德國空軍開始不分晝夜地向倫敦發動空襲,整個倫敦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這個時候,英國人的第四個優勢就顯示了出來——這個優勢,其實全世界被侵略國家的人民都有——保家衛國的意誌。
整個“二戰”期間,在英倫三島之外,英國人的作戰意誌實在是有待商榷,但一旦戰火燒到了本土,作為被侵略的一方,所有英國人保衛自己家園的鬥誌被瞬時點燃——盡管希特勒原本以為轟炸倫敦能讓英國人屈服。
在倫敦被轟炸過的廢墟上,英國人為了表示自己沒有被嚇倒,很多店鋪白天照常營業。一家裁縫店在空襲中照樣掛出了“今日照常營業”的招牌,經過一夜轟炸,人們在第二天看到了裁縫店的招牌換成了“今日更加要照常營業”。
倫敦大轟炸中被搜尋到的幸存者
轟炸過後投入滅火的倫敦市消防員
但英國皇家空軍也因此迎來了轉機:由於德國空軍轉移了轟炸目標,英國南部的空軍基地和飛機製造廠得到了寶貴的喘息之機。整整一周,雖然倫敦承受了狂轟濫炸,但英國皇家空軍出產的新飛機,終於又能超過損耗的飛機數量了。
9月15日,德軍派出了200架轟炸機和600架戰鬥機組成龐大的機群直撲倫敦。海峽對岸,經過8天休養的英軍也亮出了全部家底:把能飛上天的飛機全都派了出來,300多架戰機分波次升空迎敵。
這場空戰持續了整整一天,英軍損失了33架飛機(其中7架是因為傷重而報廢),而德軍損失了68架飛機(其中12架在返航或著陸途中墜毀)。
這場戰鬥,成為不列顛空戰的轉折點,親自坐鎮指揮的丘吉爾,把這一天定為“不列顛空戰日”。
希特勒和戈林終於認識到:空戰根本不可能征服英國人。 6
“不列顛空戰”進行到第四個階段的時候,德國人已經力不從心了。
一方麵,德國人在戰後才知道,除了雷達之外,英國人還有另外一個製勝的法寶:破譯密碼。以圖靈為首的專家小組,成功破譯了德國人以為萬無一失的“恩格瑪”(enigma)密碼機,這使得德國每一次空襲行動的時間、地點和相關部署,英國人都能提前獲悉。
另一方麵,如果說飛機的損失還能接受的話,優秀飛行員的銳減讓德國人感覺撐不下去了。
在之後的幾個月,德國人的轟炸基本上都是像走過場一樣,因為1940年12月,希特勒已經開始著手籌備全麵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到了1941年5月10日,德國發動了對倫敦最後一次空襲,然後就偃旗息鼓。
艾倫·麥席森·圖靈。他為英國人在“二戰”中扛住德國人的攻擊做出了卓越貢獻,卻在戰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全線進軍東線,再也不可能顧及對英國的空襲了。
換句話說,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其實等於宣告失敗了。
那麽,這場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空戰,結果如何?
整個“不列顛空戰”,德國一共派出了超過4000架作戰飛機,英國大約是2000架,最後德國損失了超過一半的飛機,而英國損失了995架。
最讓德國人受不了的是,超過5000名經驗豐富的德國飛行員在這場空戰中殞命、被俘或失蹤(英國陣亡了1956名),這也為他們後來的空軍的衰落埋下了一個伏筆。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軍的首次受挫。
而無論如何,英國成了“二戰”中西歐大陸堅守下來的一個重要堡壘。
後來,在一次對加拿大議會所做的講話中,丘吉爾引用了法國魏剛將軍在“不列顛空戰”爆發前的那句預言──“英格蘭的脖子會被擰斷,就像隻小雞仔一樣”。
“但我們有很多隻小雞仔,”丘吉爾說,“很多脖子。”
饅頭說
相信很多讀者和我一樣,對“不列顛空戰”的最初印象,都來自小時候看的電影:《倫敦上空的鷹》。
不過長大後再回過頭來看這場空戰的各種史料,發現英國人最終能笑到最後,科技,或者說國防工業的整體能力,其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那樣,英國皇家空軍之所以能在數量呈劣勢的情況下死死咬住德國納粹空軍乃至最後獲得勝利,有好幾個因素和科技息息相關:“颶風”式和“噴火”式戰鬥機、雷達、密碼破譯技術……對了,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不列顛空戰”中,英國人使用的是辛烷值為100的高辛烷值航空汽油,這種汽油可以使得他們戰鬥機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從1000馬力直接提升到1300馬力。
在現代化戰爭中,科技的力量往往是決定生死的力量,這種技術上的差別,在空戰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人的主觀力量。記得在《倫敦上空的鷹》這部電影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的鏡頭:一位英國皇家空軍的將軍,在危急時刻自己跳進了戰鬥機機艙升空迎敵,最終戰死沙場。
盡管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軍隊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的表現基本上都乏善可陳,甚至被人鄙視(比如在與中國遠征軍協同作戰的緬甸戰場),但在保衛自己國土的戰鬥中,我完全相信他們能迸發出這樣的血性和能量——其實換作任何一個被侵略的國家,都是這樣。
這也不得不讓我想起抗戰期間的中國空軍。
比起英國空軍,當時中國的空軍無論從數量還是科技研發能力(中國自己根本不能造飛機)上,都遠遠落後於日本。但即便如此,當時在中國屬於鳳毛麟角的精英飛行員,還是駕駛著戰機,義無反顧地起飛作戰,血灑長空。
他們的故事,請看《曆史的溫度》中的《抗日戰爭,我們到底有沒有空軍》。
讀者評論
帝伯:本人坦克兵出身,像電影《狂怒》裏的描述一樣,當年班長問我:坦克就是個鐵棺材,很多坦克兵上了戰場連收全屍的機會都沒有,你怕不怕?後來才知道,我活著就是身後步兵兄弟的壁壘,我死也不會寂寂無聲,起碼能放朵煙花……向所有“二戰”中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致敬!向不知升空能否返航的英雄致敬!向所有擁有不屈意誌的無畏民眾致敬!
蕭七:看到圖靈,忍不住想寫一點兒什麽。去英國專程看了曼徹斯特公園裏的圖靈像和布萊切利的密碼學校,對圖靈像前的紀念牌和布萊切利展出的國家道歉信印象深刻。紀念牌上寫著:“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father ofputer science,mathematician,logician,wartime code breaker, victim of prejudice.”(艾倫·麥席森·圖靈,1912—1954,計算機之父、數學家、邏輯學家、戰時密碼破解者、偏見的犧牲者)圖靈固然偉大,但是人們能夠正視曾經犯下的錯誤,甚至為其立碑紀念,我覺得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地方。真實的曆史,永遠比口號來得更震撼人心。
pureboi: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在那個時候已經超越英國了,但還沒有到碾軋的程度,加之英國本身工業基礎雄厚,在某些領域不輸給德國也並不令人吃驚,但那時的中國真的是太弱太弱了,弱到隻能靠人肉去填中日之間國力差距的大坑,美國不落後都挨打了,更何況當時落後的中國。
也有人問:敦刻爾克之後呢?其實很多法國士兵從敦刻爾克撤退後,隨即在一周內又返回了歐洲戰場。
而英國人呢?他們可能連重返歐洲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立刻就陷入了一場煉獄般的苦戰。
這一次,他們沒有任何所謂“坑隊友”的理由了,因為這一次,他們保衛的是他們自己的祖國。
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已經無路可退。 1
1940年6月4日,代號“發電機行動”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落下帷幕。
英法聯軍在那片沙灘上奇跡般地撤走近34萬士兵,這固然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但是,他們也狼狽地把幾乎所有的重武器都留在了沙灘上。
6月4日之後,攤在英國首相丘吉爾麵前的,是這樣一本賬:整個英倫三島,隻剩下500門火炮和200輛坦克,而空軍隻剩下700多架戰鬥機和500多架轟炸機。
敦刻爾克海灘上留下的英法聯軍遺棄的物資(德國人拍攝的照片)
驕傲的英國人,終於被逼到了懸崖邊,而這一切都是他們為自己當初的退讓付出的代價:因為當初和法國一起施行“綏靖政策”,幾個月之內,西歐大陸就已經插遍了納粹旗,英倫三島瞬間成為風雨飄搖下的最後堡壘——而他們現在必須依靠這份慘淡的家底,迎來士氣正旺的納粹德國的最後一擊。
但希特勒還在猶豫。一方麵,他知道盡管德軍在陸地上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但麵對以海軍立國的英國,他絕對沒有把握在不付出重大傷亡的前提下,越過風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峽,強行登陸英倫三島。
另一方麵,他自始至終的主要目標,是東方的蘇聯——盡管雙方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墨跡未幹。
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迫切地希望能誘降英國政府。
英國會投降嗎?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真的不是沒有可能。
當時英國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勳爵(lord halifax)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英國已經輸了。”而負責外交事務的副國務大臣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butler)對當時在倫敦的瑞典外交官說的話更赤裸裸:倘若“條件合適”的話,那麽“任何能夠達成妥協和平的機會都不會被忽視”。
旁觀者也不看好英國人。
時任美國駐英大使的約瑟夫·帕特裏克·肯尼迪(joseph p.kennedy)在1940年7月31日向美國國務院報告:納粹德國空軍擁有把英國皇家空軍打得“無法再執行任務”的戰鬥力。
而在法國投降之前一直擔任法國軍隊總司令的馬克西姆·魏剛將軍(gen. maxime weygand)的話更不給麵子:“在三個星期之內,英格蘭的脖子就會被擰斷,就像隻小雞仔一樣。”
一切的跡象似乎都在表明,英國人不想,或沒法再打下去了。但讓希特勒頭疼的是,他們碰到的不是英國前首相張伯倫,而是現任首相丘吉爾。
丘吉爾的一生無疑也有不少的爭議,但有一個特點,無論他的敵人還是朋友都認同:這個家夥,是個徹頭徹尾的硬骨頭。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投降!”這是丘吉爾反複強調的話——他把英國國內可能導致投降的因素一一掐滅,甚至做好了成立流亡政府的準備,反正堅決不投降。
丘吉爾最著名的一張照片
於是,希特勒隻能選擇動手。
1940年7月6日,希特勒向德國空軍元帥戈林簽發了進攻英倫三島的作戰計劃。
那就是著名的“海獅計劃”。 2
至少在最初,“海獅計劃”和“海”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為什麽呢?因為德國的空軍元帥戈林繼敦刻爾克之後,再次向希特勒拍了胸脯:隻需要動用德國空軍的力量,就足以摧毀英國的所有抵抗能力和意誌。
戈林的保證確實很對希特勒的胃口:要實施在英倫三島的登陸,必須要先摧毀英國皇家空軍,奪取登陸時的絕對製空權——如果順帶能直接摧垮英國人的鬥誌,那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德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
戈林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也是因為他確實對比過雙方的空軍實力:當時德國可以調用的進攻英國的空中打擊力量,為三個航空隊共2669架作戰飛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各占一半),而英國皇家空軍所有的飛機的數量,還不到德國的一半。
1940年7月10日,英國和德國的第一場空中較量其實已經開始了:那一天,圍繞一支英國的船隊,英國皇家空軍和德國納粹空軍在英吉利海峽上空開始了第一場纏鬥,結果是英國飛機被擊落10架,德國被擊落13架。
這個戰果其實已經可以敲醒戈林了:英國皇家空軍,絕沒有想象中那麽好對付。
但戈林其實也沒有退路了,他下令手下的德國空軍傾巢而出。
從1940年7月10日起,人類曆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空戰——“不列顛空戰”,就此拉開帷幕。 3
空戰的第一階段,德國空軍就沒有討到便宜。
在這個階段,德國計劃利用優勢的空軍力量,大量襲擊英國的護航船隊和南部港口,誘出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一舉殲滅。
但英國皇家空軍殲擊航空兵司令部的休·道丁將軍卻完全不上當。他精打細算地調控著手底下為數不多的戰鬥機機群和高炮部隊,把每一架戰鬥機的戰鬥能力都發揮到極致,並且堅持維持著大約250架作戰飛機的後備隊一直不用。
英國空軍上將休·道丁。他深知己方在飛機數量上處於劣勢,所以他反複強調:“對那些德國飛行員而言,我們的小夥子們必須一個打下他們五個。”
這時候,英國的第一個優勢開始顯示出來了:他們的飛機性能絕不遜色於德國飛機。
經過“閃電戰”的一係列戰果,德國的“斯特卡”俯衝式轟炸機讓很多對手都膽顫心驚,他們還擁有bf-110戰鬥轟炸機和公認的一流戰鬥機bf-109。
bf-109戰鬥機是德國在“二戰”中赫赫有名的一流戰鬥機,但在“不列顛空戰”中,受限於航程,它飛臨倫敦上空後,航空燃油隻夠戰鬥10分鍾就必須撤退
但德國人碰到的對手,是英國皇家空軍的“颶風”式戰鬥機,以及更為牛x的“噴火”式戰鬥機。尤其是當時同樣處於世界一流水平的“噴火”式戰鬥機,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不列顛空戰”中的標誌。
8月15日,發現在空戰中絲毫占不到便宜的戈林宣布當天為“鷹日”。那一天,德國空軍出動2000多架次,為整個“不列顛空戰”中最多的一次——整個英倫三島上空,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納粹作戰飛機機群。
但是,那天的戰果是:英國皇家空軍以損失34架飛機的代價,擊落了德國75架飛機。
“噴火”式戰鬥機
1940年8月23日,“不列顛空戰”第一階段宣告結束,德國人幾乎每天都出動1000架次以上的作戰飛機,卻換來了這樣一個結果:德國損失290架飛機,而英國人隻損失了114架。
按照希特勒下達的指示,1940年9月15日,德國的登陸部隊應該開始發動進攻了。
德國準備登陸英倫三島的駁船在法國布洛涅港等待
但英國的空軍根本沒被打垮。 4
1940年8月24日,“不列顛空戰”的第二個階段開始了。
英國人發現自己明顯開始吃力起來——德國人改變戰術了。
在經過第一階段的激烈絞殺之後,德國人發現了一個問題:英國飛機越打越多。
這就是英國人的第二個優勢:工業製造能力。
一場戰爭,隻要沒有速戰速決,說到底,就是拚雙方的國家製造能力和動員能力。這也是後來山本五十六即便偷襲珍珠港成功之後,卻依舊如履薄冰的原因——美國的製造能力實在太強了。
而英國雖然在“一戰”後元氣大傷,但畢竟還是老牌帝國主義強國,工業製造能力的基礎仍在。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1940年7月,整個英國皇家空軍隻有1300架作戰飛機,而到了8月,一個月之內,工廠就生產了1600架作戰飛機(其中包括470架“颶風”和“噴火”戰鬥機)。
英國人在“不列顛空戰”中的另一大主力:“颶風”式戰鬥機
麵對這樣一個情況,德國空軍決定轉移轟炸目標——轟炸英國空軍的基地和所有飛機製造廠。
這真正戳到了英國人的痛處——英國皇家空軍開始為了保護飛機製造廠疲於奔命。後來很多人分析,如果不是英國人有一個秘密武器,“不列顛空戰”可能打到第二階段,英國空軍就完全被摧垮了。
這個“秘密武器”,就是英國人關鍵的第三個優勢:雷達。
英國從19世紀30年代就著手了能夠24小時監控本土空域的計劃。1935年,英國無線電工程師沃森·瓦特利用無線電波在傳播途中遇到金屬物體就會“反彈”的原理,把無線電探測原理變為一門實用技術——雖然這門技術對“不列顛空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直到1943年,它才獲得了正式稱號——“雷達”。
“雷達”對英國皇家空軍的最大幫助就在於,它能準確地預判和監測到德國納粹空軍何時飛臨英倫三島的空中警戒線,從而讓皇家空軍的飛機能在正確的地點和正確的時刻起飛迎敵。
英國當時的雷達天線鐵塔
但即便有“雷達”的幫助,英國人在第二階段也開始有點撐不住了。
在第二階段,德軍每天出動飛機都在1000架次以上,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有時一天就要出動幾次,精疲力盡。而地麵的維修人員日夜搶修,很多人直接暈倒在工作現場。
更要緊的是,開戰以來,英軍已有103名飛行員陣亡,128名重傷,傷亡總數占全部飛行員的四分之一。在富有經驗的飛行骨幹大量傷亡的情況下,一些20歲左右的青年就已經算是老牌飛行員了。
在第二階段,盡管德軍損失了352架飛機,但英國皇家空軍也有195架飛機被擊落,171架被重創——同一時間裏,由於飛機製造廠被持續轟炸,英國生產出的新飛機加上修複的飛機總數隻有269架。
更新的飛機數量已經抵不上損耗的飛機數量了。
更致命的是,英國南部5個最重要的機場都被嚴重破壞,7個空軍指揮中心被摧毀了6個。
連丘吉爾後來都不得不承認:在那段時間,勝利似乎在離我們遠去。
雖然德國空軍的損失數量更大,但它的整體數量優勢開始發揮出來,再這樣耗下去,英國人肯定會被拖垮。
誰也沒有想到,8月24日,12架德國轟炸機,陰差陽錯地改變了戰局。 5
1940年8月24日這一天,12架執行轟炸任務的德國轟炸機在英倫三島上空迷航了。
雖然迷失了方向,但敬業的德國人堅持要把飛機攜帶的炸彈扔完才肯返航。於是,他們就找了一座大城市的市中心,讓炸彈傾瀉而下。
那座城市,就是倫敦。
丘吉爾震怒了。就好比兩個人打架,說好不打臉的,其中一個人先抽了對方一個耳光。
8月25日,按照丘吉爾的指示,81架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飛臨柏林上空,丟下了報複性的炸彈。
雖然對柏林造成的傷害微乎其微,但就像日本當初本土被中國飛機撒傳單一樣,對德國人造成的心靈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元首向我們保證過的家園,居然遭到了別國的轟炸。
而且,丘吉爾還不肯罷休,在8月28日和8月31日又兩次空襲柏林。
這回輪到希特勒震怒了。
9月3日,戈林召開參謀長會議,傳達了元首的指示:從9月7日開始,德國空襲的轟炸重點轉為倫敦——希特勒已經放出話來:“如果英國人投下一噸炸彈,德國空軍就要十倍、百倍乃至千倍回報!”
但這道命令就像希特勒在敦刻爾克下令停止追擊一樣,又成了一個戰略失誤。
從9月7日開始,連續一周,德國空軍開始不分晝夜地向倫敦發動空襲,整個倫敦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這個時候,英國人的第四個優勢就顯示了出來——這個優勢,其實全世界被侵略國家的人民都有——保家衛國的意誌。
整個“二戰”期間,在英倫三島之外,英國人的作戰意誌實在是有待商榷,但一旦戰火燒到了本土,作為被侵略的一方,所有英國人保衛自己家園的鬥誌被瞬時點燃——盡管希特勒原本以為轟炸倫敦能讓英國人屈服。
在倫敦被轟炸過的廢墟上,英國人為了表示自己沒有被嚇倒,很多店鋪白天照常營業。一家裁縫店在空襲中照樣掛出了“今日照常營業”的招牌,經過一夜轟炸,人們在第二天看到了裁縫店的招牌換成了“今日更加要照常營業”。
倫敦大轟炸中被搜尋到的幸存者
轟炸過後投入滅火的倫敦市消防員
但英國皇家空軍也因此迎來了轉機:由於德國空軍轉移了轟炸目標,英國南部的空軍基地和飛機製造廠得到了寶貴的喘息之機。整整一周,雖然倫敦承受了狂轟濫炸,但英國皇家空軍出產的新飛機,終於又能超過損耗的飛機數量了。
9月15日,德軍派出了200架轟炸機和600架戰鬥機組成龐大的機群直撲倫敦。海峽對岸,經過8天休養的英軍也亮出了全部家底:把能飛上天的飛機全都派了出來,300多架戰機分波次升空迎敵。
這場空戰持續了整整一天,英軍損失了33架飛機(其中7架是因為傷重而報廢),而德軍損失了68架飛機(其中12架在返航或著陸途中墜毀)。
這場戰鬥,成為不列顛空戰的轉折點,親自坐鎮指揮的丘吉爾,把這一天定為“不列顛空戰日”。
希特勒和戈林終於認識到:空戰根本不可能征服英國人。 6
“不列顛空戰”進行到第四個階段的時候,德國人已經力不從心了。
一方麵,德國人在戰後才知道,除了雷達之外,英國人還有另外一個製勝的法寶:破譯密碼。以圖靈為首的專家小組,成功破譯了德國人以為萬無一失的“恩格瑪”(enigma)密碼機,這使得德國每一次空襲行動的時間、地點和相關部署,英國人都能提前獲悉。
另一方麵,如果說飛機的損失還能接受的話,優秀飛行員的銳減讓德國人感覺撐不下去了。
在之後的幾個月,德國人的轟炸基本上都是像走過場一樣,因為1940年12月,希特勒已經開始著手籌備全麵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到了1941年5月10日,德國發動了對倫敦最後一次空襲,然後就偃旗息鼓。
艾倫·麥席森·圖靈。他為英國人在“二戰”中扛住德國人的攻擊做出了卓越貢獻,卻在戰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全線進軍東線,再也不可能顧及對英國的空襲了。
換句話說,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其實等於宣告失敗了。
那麽,這場人類曆史上最大的空戰,結果如何?
整個“不列顛空戰”,德國一共派出了超過4000架作戰飛機,英國大約是2000架,最後德國損失了超過一半的飛機,而英國損失了995架。
最讓德國人受不了的是,超過5000名經驗豐富的德國飛行員在這場空戰中殞命、被俘或失蹤(英國陣亡了1956名),這也為他們後來的空軍的衰落埋下了一個伏筆。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軍的首次受挫。
而無論如何,英國成了“二戰”中西歐大陸堅守下來的一個重要堡壘。
後來,在一次對加拿大議會所做的講話中,丘吉爾引用了法國魏剛將軍在“不列顛空戰”爆發前的那句預言──“英格蘭的脖子會被擰斷,就像隻小雞仔一樣”。
“但我們有很多隻小雞仔,”丘吉爾說,“很多脖子。”
饅頭說
相信很多讀者和我一樣,對“不列顛空戰”的最初印象,都來自小時候看的電影:《倫敦上空的鷹》。
不過長大後再回過頭來看這場空戰的各種史料,發現英國人最終能笑到最後,科技,或者說國防工業的整體能力,其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那樣,英國皇家空軍之所以能在數量呈劣勢的情況下死死咬住德國納粹空軍乃至最後獲得勝利,有好幾個因素和科技息息相關:“颶風”式和“噴火”式戰鬥機、雷達、密碼破譯技術……對了,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不列顛空戰”中,英國人使用的是辛烷值為100的高辛烷值航空汽油,這種汽油可以使得他們戰鬥機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從1000馬力直接提升到1300馬力。
在現代化戰爭中,科技的力量往往是決定生死的力量,這種技術上的差別,在空戰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人的主觀力量。記得在《倫敦上空的鷹》這部電影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的鏡頭:一位英國皇家空軍的將軍,在危急時刻自己跳進了戰鬥機機艙升空迎敵,最終戰死沙場。
盡管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軍隊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的表現基本上都乏善可陳,甚至被人鄙視(比如在與中國遠征軍協同作戰的緬甸戰場),但在保衛自己國土的戰鬥中,我完全相信他們能迸發出這樣的血性和能量——其實換作任何一個被侵略的國家,都是這樣。
這也不得不讓我想起抗戰期間的中國空軍。
比起英國空軍,當時中國的空軍無論從數量還是科技研發能力(中國自己根本不能造飛機)上,都遠遠落後於日本。但即便如此,當時在中國屬於鳳毛麟角的精英飛行員,還是駕駛著戰機,義無反顧地起飛作戰,血灑長空。
他們的故事,請看《曆史的溫度》中的《抗日戰爭,我們到底有沒有空軍》。
讀者評論
帝伯:本人坦克兵出身,像電影《狂怒》裏的描述一樣,當年班長問我:坦克就是個鐵棺材,很多坦克兵上了戰場連收全屍的機會都沒有,你怕不怕?後來才知道,我活著就是身後步兵兄弟的壁壘,我死也不會寂寂無聲,起碼能放朵煙花……向所有“二戰”中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致敬!向不知升空能否返航的英雄致敬!向所有擁有不屈意誌的無畏民眾致敬!
蕭七:看到圖靈,忍不住想寫一點兒什麽。去英國專程看了曼徹斯特公園裏的圖靈像和布萊切利的密碼學校,對圖靈像前的紀念牌和布萊切利展出的國家道歉信印象深刻。紀念牌上寫著:“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father ofputer science,mathematician,logician,wartime code breaker, victim of prejudice.”(艾倫·麥席森·圖靈,1912—1954,計算機之父、數學家、邏輯學家、戰時密碼破解者、偏見的犧牲者)圖靈固然偉大,但是人們能夠正視曾經犯下的錯誤,甚至為其立碑紀念,我覺得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地方。真實的曆史,永遠比口號來得更震撼人心。
pureboi: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在那個時候已經超越英國了,但還沒有到碾軋的程度,加之英國本身工業基礎雄厚,在某些領域不輸給德國也並不令人吃驚,但那時的中國真的是太弱太弱了,弱到隻能靠人肉去填中日之間國力差距的大坑,美國不落後都挨打了,更何況當時落後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