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公元 1644 年 3 月 19 日黎明時分,年僅三十三歲的大明王朝末代皇帝——崇禎帝,在煤山半山腰處的一棵扭曲變形的老槐樹上結束了自己年輕而悲壯的生命。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位曾經懷揣著滿腔抱負與理想的君王,用顫抖的手留下了那封令人心碎的遺書。


    這份遺書不僅成為了崇禎帝留給世人的絕筆,更因其所展現出的高尚氣節和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使得後世對他的評價頗高。畢竟,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自秦代至清代末年,能夠以身殉國的皇帝實屬鳳毛麟角。單從道義層麵而言,崇禎已然超越了大多數亡國君乃至那些守成的君主們。


    然而,當我們仔細審視那些對崇禎的讚譽之辭以及各種推卸責任的說辭時,不禁要重新審視這位皇帝在位的十七個年頭裏所施行的統治策略。不得不承認,在駕馭帝王權術方麵,崇禎可謂是一敗塗地。


    首先,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帝王之術”究竟意味著什麽。根據《韓非子》這部經典著作所闡述的觀點,通常情況下,所謂的帝王之術涵蓋了三個重要層麵。其一乃是治理民眾,務必確保百姓能夠生活安定、豐衣足食,並對統治階層心悅誠服且順從聽命;其二則在於駕馭官員,促使他們勤勉於政務,以便更有效地為政權效力;其三更是關鍵所在,即鞏固自身的權力地位,不斷提升自我修養與品德操守,同時巧妙地維持各方政治力量之間的平衡態勢。】


    “萬曆這小子有教過他的孫兒那些所謂的帝王之術嗎?”朱元璋一邊喃喃自語著,一邊緩緩地從那金碧輝煌、莊嚴肅穆的大殿之中走出來。經過一番忙碌,他終於完成了一輪對堆積如山的奏章的批改工作。此刻,他的臉上略顯疲憊,但眼神中卻依然閃爍著睿智與堅毅的光芒。


    當他抬頭望向天空時,恰好聽到天幕正在解說關於崇禎皇帝的帝王之術。然而,麵對這位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子孫,朱元璋心中並沒有絲毫責怪之意。因為他深知,作為一個末代君主,能夠做到像崇禎這樣,已然實屬不易。在如此艱難困苦的局勢下,即使換做其他任何人來坐這個皇位,恐怕也難以力挽狂瀾。所以,對於崇禎,朱元璋實在無法苛求更多。


    想到此處,朱元璋不禁怒火中燒,狠狠地咒罵起那個引發這一切災難的罪魁禍首——萬曆皇帝。若不是萬曆在位期間荒淫無道、怠政誤國,又怎會給大明王朝留下如此沉重的曆史包袱?使得後來的繼位者們根本不知道如何挽回頹勢。而如今,眼看著自己親手締造的江山社稷毀於一旦,朱元璋怎能不心痛憤恨?


    【讓我們將視線聚焦於明朝末期那位命運多舛的崇禎皇帝身上,深入探究一下他在這三個層麵所展現出來的具體情形。


    不得不說,若要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去評判的話,那麽崇禎皇帝自身的品德操守絕對稱得上是合乎標準乃至出類拔萃的。


    自從他登上皇位繼承大統之後,便一直維持著勤勉奮進以及節儉樸素的行事風格。沒日沒夜地埋頭苦幹,仔細審閱並妥善處置各式各樣的公文奏疏,已然變成了他平素生活裏再尋常不過的狀態。


    為了能夠盡量削減開銷用度,崇禎皇帝竟然就連葷腥肉類都不忍心去品嚐享用,反倒是心甘情願地跟皇後一起食素守齋。


    不僅如此,他對於男女之事更是沒有絲毫興致喜好可言,後宮當中的妃嬪人數可謂是少之又少。


    另外,崇禎皇帝還十分熱衷於學習知識,求知欲旺盛且不知疲倦,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典籍,並時常參與到每日講學以及經典研討等活動之中。


    曾幾何時,就在他聆聽東閣大學士文震孟授課的時候,興許是因為太過疲憊困倦,竟不自覺地將雙腳放置在了講台之上。而當文震孟講解到《尚書》裏麵那句“為上者奈何不敬”之時,順勢朝著他瞄了一眼。他旋即意識到自己此舉有所不妥,趕忙用衣袖掩住,然後緩緩地把腳給收了回來。


    話說那崇禎皇帝自登基以來,便深知鞏固自身權勢之重要性。想當年他年方十七,初登大寶之時,正值權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賢風頭無兩之際。然而,這位年輕而睿智的皇帝並未因此心生畏懼或退縮不前。相反,他巧妙地運用策略,一方麵對魏忠賢及其黨羽屢屢加以褒獎賞賜,讓他們誤以為皇帝對其寵信有加;另一方麵則暗中籌謀,精心策劃著如何逐步削弱這股強大的勢力。


    待到時機成熟,崇禎皇帝果斷出手,將魏忠賢的羽翼一一剪除。此時的魏忠賢已然勢單力薄,再難與之抗衡。於是乎,崇禎皇帝抓住這個絕佳機會,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將魏忠賢徹底擊潰,並迅速整頓朝綱,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使得國家局勢漸趨平穩安定。


    可惜的是,盡管崇禎皇帝成功地鞏固了自身權勢並注重個人德行的修養,但在駕馭和平衡各方政治勢力方麵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或許是由於經驗不足,亦或是缺乏足夠的智慧與手段,總之他未能有效地協調各方利益關係,導致朝堂之上紛爭不斷,政治局麵愈發錯綜複雜起來……


    自明朝萬曆皇帝起,整個國家便如同被卷入一場無盡的旋渦之中,深陷於無休止的黨爭泥沼,難以自拔。這種狀況猶如頑疾一般,日積月累,愈發嚴重。到了崇禎年間,情況依舊沒有絲毫改善,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的朝堂之上,各派勢力各自為政,堅持己見,相互指責對方的是非對錯。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糾纏不清,如同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又如冰火兩重天,彼此對立,勢不兩立。


    麵對如此錯綜複雜的局勢,崇禎皇帝束手無策。他既無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平息這場激烈的黨爭,又無法巧妙地利用黨爭為自己鞏固政權、治理國家服務。在這進退維穀的困境中,崇禎皇帝顯得力不從心,疲於應對。隨著時間的推移,黨爭不僅沒有得到遏製,反而愈發猖獗,愈演愈烈。


    最終,這場曠日持久的黨爭給大明王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它使得朝廷內部人心惶惶,官員們不再專注於政務,而是忙於勾心鬥角、爭權奪利。與此同時,外部的敵人也趁虛而入,對明朝發起猛烈攻擊。崇禎皇帝在這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逐漸失去了對國內外局勢的掌控能力。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明帝國,宛如一座搖搖欲墜的大廈,最終轟然倒塌,結束了將近 300 年的統治曆史。】


    朱元璋、嘉靖以及萬曆等一眾皇帝和太子們皆沉默地凝視著那片暗沉如墨的天幕,仿佛要透過它看到遙遠的過去與未來。此刻,他們心中思緒翻湧,卻又不知從何說起。麵對眼前的局勢,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統治者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與無力。


    且不說如今這位對帝王之術一竅不通的崇禎皇帝,即便換成當年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置身於彼時彼刻,恐怕亦難以徹底駕馭那場洶湧澎湃的黨爭浪潮。畢竟,即便是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最終也不得不屈服於群臣的壓力,在關乎立儲的重大決策上做出讓步。


    【在鞏已這個方麵,如果說崇禎皇帝還算得上有所得失的話,那麽在另外兩個關鍵領域——治理民眾和管理官吏這兩方麵,可以說是昏庸之舉頻繁出現。


    我們必須坦率地承認,崇禎皇帝的運勢實在不佳。由於受到小冰川時期大氣候環境的巨大衝擊,自崇禎皇帝登基那年起,華夏大地各處便災禍連連:幹旱肆虐,蝗蟲成災,洪水泛濫,各類疫病橫行無忌,致使饑荒遍地蔓延。


    這位皇帝總共執政了十七個年頭,但其中竟然有整整十四年都被災害所籠罩。無論處於哪個朝代,實施救災行動無疑都是朝廷責無旁貸的使命所在。


    崇禎皇帝確實也是絞盡腦汁想要去拯救災民於水火之中了。然而,救災工作必然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這些錢財又該從何而來呢?


    到了明朝末期,國家財政狀況已經異常緊張,崇禎皇帝麵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根本無法拿出足夠的錢款用於救災事宜。但更糟糕的是,崇禎皇帝不僅沒有撥款救災,反而接連出台了一係列愚蠢至極的決策。


    起初,他剛剛登上皇位沒多久,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廢止了工商稅收政策。這樣一來,那些富有的商人自然是欣喜若狂,但與此同時,國家財政也因此損失掉了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來源。


    遙想當年,大明王朝的雄師勁旅正於遼東之地與後金(即日後之清朝)的虎狼之師展開激烈鏖戰。然而,禍不單行,此時國內亦是烽火連天,農民起義軍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此起彼伏,勢不可擋。


    值此內憂外患之際,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竟再度祭出昏庸之策,悍然下達旨意,要在本已繁重不堪的常規賦稅之上,另行追加征收所謂的遼餉、剿餉和練餉,並將三者合稱為“三餉”。


    雖說這“三餉”平均下來,每畝地也僅需繳納區區九厘銀子罷了,若按照彼時的糧價來換算,大約也就相當於十斤稻穀而已。可問題在於,這可是在原本就沉重如山的稅負基礎上強行疊加的額外負擔啊!


    對於那些因天災人禍而導致糧食產量急劇下滑的貧瘠土地,以及那些早已被饑餓折磨得奄奄一息、苦苦掙紮於生死邊緣的黎民百姓而言,這筆新增的賦稅簡直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令他們的生活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更為糟糕的是,“三餉”所帶來的惡劣影響遠不止於此。它猶如一道晴天霹靂,無情地擊碎了民眾心中最後的一絲希望,同時也向天下人傳遞出一個令人絕望至極的信號:這個朝堂已然徹底拋棄了芸芸眾生,全然不顧百姓們的生死存亡!如此冷酷無情、漠視民生的朝廷,真的還有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嗎?


    於是乎,當李自成、張獻忠等義士振臂高呼之時,四方響應者如潮水般洶湧而至,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風暴就此拉開帷幕……


    至於馭吏。那麽崇禎皇帝又是如何對待朝中大臣們的呢?


    其實用四個字便足以概括:刻薄寡恩。誠然如此啊!想當初,崇禎皇帝剛剛登上皇位之時,可謂意氣風發、躊躇滿誌,他果斷地起用了眾多忠心耿耿且德才兼備的賢臣猛將,大力打壓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那幫禍亂朝綱的“閹黨”勢力,使得整個朝堂上下的風氣都煥然一新。


    隻可惜好景不長,由於崇禎皇帝生性多疑且猜忌心極重——這一點曆史學者評價他跟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有同曲異工之妙,盡管他一開始對這些忠臣良將委以重任,但內心深處卻始終無法完全信任他們。正因如此,崇禎皇帝經常隨心所欲地更換朝中大臣。據統計,在其短短執政的 17 年時間裏,竟然先後撤換了多達 50 位內閣大學士以及 17 名刑部尚書!而一旦有哪位大臣犯下些許過錯,那等待著他們的必將是崇禎皇帝毫不留情地下達處決令。】


    此刻,朱元璋那張原本就嚴肅威嚴的麵龐,已然變得黑如鍋底,甚至隱隱透出一抹紫色,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怒意在其中翻騰湧動。如今,時光方才流轉至洪武十四年而已,細細想來,自從他登上皇位以來,這麽多年過去了,似乎還未曾有哪位大臣遭受過被處決這般嚴厲的懲處。即便是有時他會責罵某個臣子,亦或是動手責打某人,但隻要有馬皇後在身旁勸慰,還有太子朱標以及皇太孫朱允炆從中求情斡旋,那麽自己往往也會立刻選擇寬恕那些犯錯的大臣們。


    然而此時此刻,麵對眼前這令人痛心疾首的局麵,朱元璋不禁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莫非當真如同天幕所言一般,自從皇後、太子和大孫相繼離世之後,我便徹底失去了對情緒和行為的掌控能力嗎?難道真的是因為他們的離去,讓我的內心變得如此脆弱不堪,以至於無法再像從前那般理智地對待朝中之事了嗎?”想到此處,朱元璋的眼神愈發黯淡無光,心中更是充滿了難以言喻的痛苦與迷茫。


    **************


    【在風雨飄搖的崇禎時期,曾經湧現出三位傑出的軍事將才——袁崇煥、孫傳庭以及盧象升。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三位英雄豪傑最終皆未能善終。


    袁崇煥,這位威震邊關的大將,卻因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慘遭淩遲酷刑,其慘烈程度令人痛心疾首。


    而孫傳庭也曾遭受不公正待遇,竟被崇禎皇帝以“恃驕”之罪打入大牢,長達三年之久。可憐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隻能在獄中苦苦煎熬。然而,他剛一出獄,就被崇禎逼迫著已經擁有百萬之眾的農民軍決戰,最終隻有數萬新兵的孫傳庭冒險出征,結果就如同兵出潼關的哥舒翰一樣——全軍覆滅。而這是明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


    值得一提的是,盧象升可以說是三人之中下場最為壯烈之人。當凶悍的清軍破關而入時,由於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對其猜忌甚深,導致盧象升在沒有足夠援兵支援的困境下單槍匹馬與敵人激戰,最終力竭身亡於河北大地之上。


    據不完全統計,崇禎皇帝在位那短短十七年裏,竟然就先後幹掉了七位總督、十一位巡撫,還有七位兵部尚書呢!這也太狠了吧,朝中大臣們都被嚇得不輕,誰還敢為這麽小氣又不知道什麽時候變臉的君主賣命呀,崇禎皇帝這下可成了光杆司令咯。


    結果呢,1644 年春天,李自成大軍壓境,崇禎皇帝想讓大臣們捐點錢當軍餉,大臣們卻都裝沒聽見、沒看見。等李自成的軍隊打進北京,崇禎皇帝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趕緊召集大臣來商量對策,可居然沒有一個人願意來見他……】


    朱元璋長歎一聲,轉身回殿。他的身影顯得無比落寞,仿佛整個世界都壓在了他的肩上。


    此時,一位內侍前來稟報,說宮外有前丞相李善長求見。朱元璋疲憊地揮揮手,讓那內侍將人帶進來。


    來人正是已經退而不休的前丞相李善長,他跪地叩頭,聲音帶著哽咽:“陛下,臣有本啟奏。”朱元璋定睛一看,道:“愛卿有何事要奏?”李善長 抬起頭,滿臉悲痛:“陛下,如今天幕臨世,朝局動蕩,百姓不安,陛下切不可再聽信奸言,錯殺忠良啊!”朱元璋心頭一震,他當然知道李善長所指何事。


    沉默良久,朱元璋緩緩開口:“朕知道了,你退下吧。”李善長再次叩頭,這才退出宮殿。


    朱元璋望著李善長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歎息。他知道,自己必須重新審視當下的局勢,不能再讓悲劇重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張061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張0612並收藏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