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順治十三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兒,湖北南明知府郭子治以及知州劉亢等一幹人等居然率領著當地的士紳百姓前來投降!這可把洪承疇給樂壞了呀,他心裏那個美喲,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隻覺得這實在是太棒太妙啦!因為這不單單意味著己方又增添了一名子民,更重要的是讓敵方失去了一個得力的援手呢!


    而且啊,由於巫夔一帶的耕地已經荒廢許久,早就變成了一片荒蕪之地。如此一來,敵軍在外便沒了物資可供依托,他們想要有所行動自然也就困難重重,處處都會受到諸多阻礙。顯而易見,清軍與南明圍繞著“外地”展開的這場激烈爭鬥,恰恰就是雙方處於相持階段時清軍軍事行動的首要目標所在。通過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同時不斷壯大自身的實力,如此這般就能為後續順利轉入進攻階段築牢堅實的軍事根基嘍。


    順治十二年四月,陽光明媚,春風和煦。此時,身為巡撫的胡全才正躊躇滿誌地大力推行著一項重要的招撫政策。這項政策猶如一把利劍,直指南明的要害之處。


    在清風寨口路,有一支由益國公郝永忠(即李自成餘部的郝搖旗)部下總兵謝宗孔所率領的隊伍負責守衛。然而,麵對胡全才拋出的誘人橄欖枝,謝宗孔最終心動了。於是,他帶領自己的人馬向清軍投降。當這支曾經抗清多年的隊伍放下武器時,整個局勢瞬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對於這些投降的士兵們,胡全才采取了不同的處置方式。其中一部分人被編入了清軍的陣營,成為了清朝軍隊中的一員;而另一部分則獲得了通行證明,得以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這種靈活且人性化的安排,不僅有效地瓦解並削弱了南明的武裝力量,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清軍自身的實力。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次成功的招撫行動,清軍得以將南明的武裝力量逐個擊破。原本緊密相連、互為犄角之勢的南明勢力,如今因為內部的分裂而變得脆弱不堪。這一招可謂是一箭雙雕,令清軍在戰場上逐漸占據上風。


    與此同時,位於長沙的幕府也積極開展著一係列的招撫活動。這些活動如同燎原之火,迅速蔓延開來,為清軍即將展開的軍事進攻掃除了諸多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清軍步步為營,先是逐步消滅了那些與雲貴地區抗清武裝相互呼應的湖北山寨武裝。接著,他們又馬不停蹄地將目光轉向了廣東、廣西等地的苗瑤武裝以及抗清基地。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巧妙的戰略部署,清軍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


    在順治十二年和十三年期間,位於湖北蘄黃地區的山寨武裝以及地處湘粵贛交界處的苗民武裝,皆遭遇了來自朝廷的分化策略,並逐步走向瓦解,最終銷聲匿跡。與此同時,在鄖襄一帶活躍長達十數年之久的姚黃十三家農民軍,也承受了沉重且具有毀滅性的打擊。而在湘東南區域曾經聲勢浩大的“紅頭軍”,亦逐漸被剿滅殆盡。這些接二連三的挫敗,使得抗清武裝所擁有的有生力量遭受重創,其社會根基更是被嚴重動搖與削弱。


    第三、還致南明武裝的軍心陷入渙散狀態。以長沙幕府的一係列舉措為例,它們可謂是“既能充當招撫的典範,又可成功打散賊心”。要知道,洪承疇的圖謀遠不止於單純地削減抗清武裝的軍事力量那麽簡單,更為關鍵的是,他企圖借助招撫手段達成“打散賊心”的目的,致使敵方陣營內部產生政治分歧與裂痕。


    要說這洪氏戰略思想啊,如果拋棄立場不談,其精華之處當真令人拍案叫絕!且說那朱應升,乃是江寧上元人士。想當年,他於崇禎十二年高中舉人,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然而時過境遷,明朝覆滅,滿清入關之後,他便投身仕途,先是在潁州擔任學官一職,而後又輾轉成為巡按禦史。待到順治十年之時,更是調任至寶慶府出任推官之位。


    在此期間,朱應升為了能招攬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並撫慰那些曆經戰火摧殘而殘存下來的民眾,可以說是殫精竭慮、不遺餘力。隻可惜天有不測風雲,順治十三年的時候,僅僅因為歲貢芽茶延誤了些許時日,他竟遭致了解職這般厄運。


    不過,這朱應升倒也並未因此一蹶不振。解職後的他轉而協助偏沅巡撫袁廓宇從事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分化與瓦解南明軍隊。他懷著一顆“真心實意”的心前去招安勸降,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成功地說服了孫可望的部將薑春生、薑和生,還有總兵王瑞泰、王仁晴、謝成龍、謝才尚以及道員孫應賡等一眾將領前來歸降。


    要知道,這一連串的投降事件並非偶然發生,而是憑借著血緣、鄉黨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相互牽連,如同順著藤蔓便能摸到瓜果一般自然而然地引發而出。如此一來,對於原本頑強抵抗清軍的隊伍而言,其破壞力無疑是極為巨大的。這些投降之人不僅帶走了大量的兵力和資源,更使得南明軍隊內部人心惶惶、士氣低落,從而加速了南明政權的衰敗與滅亡。


    因此,洪承疇對於朱應升所具備的非凡才能視若珍寶,特意發出正式的公文將其召喚至軍前,期望他能夠為自己效犬馬之勞。而朱應升也確實不負眾望,來到洪承疇的幕府之後便展現出了卓越的智謀與策略能力,每一次獻計獻策都堪稱精妙絕倫、恰到好處,總能切中要害地解決各種難題。


    洪承疇對朱應升所提出的建議極為重視,幾乎言聽計從。曾有一日夜晚,一匹快馬疾馳而來,帶來了敵軍入侵邊境的緊急情報。就在眾人皆驚慌失措之時,朱應升卻冷靜地分析道:“若是敵軍擊鼓鳴號、整齊列隊而來,則必是有備而來,意在侵犯我方;但如今他們悄無聲息、毫無章法地逼近,想必是其內部出現了嚴重問題,並非真心來襲。”待到黎明破曉時分,事實果真如朱應升所料,原來是孫可望的軍隊發生內亂導致全麵崩潰,這支殘兵敗將來此投降。於是,眾人趕忙前往經略處打開城門迎接投降的隊伍。此事過後,人們紛紛對朱應升的神機妙算讚歎不已,甚至讚譽他為軍中的諸葛亮。


    話說當初洪承疇剛剛在長沙設立官署的時候,整個湖南地區可謂滿目瘡痍,猶如一片廢墟。城市已經化為了一堆堆的瓦礫,景象慘不忍睹。麵對如此艱難的局麵,洪承疇及其幕僚們當機立斷采取行動,首先便是積極招安那些流離失所的民眾,同時安撫士兵們的情緒。經過一番努力,士兵和平民們才逐漸聚集在一起,重新形成一股力量。接下來,洪承疇等人所要著手處理的頭等大事,便是召集四散的百姓,盡快恢複社會秩序,讓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湖南這片廣袤的土地,曆經明清之間那激烈而殘酷的戰火洗禮後,各郡縣遭受重創,人口銳減,戶口數量竟近乎減少了一半之多!順治十一年時,那位心懷悲憫的知縣傅繼,一心想要招安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然而最終尋到的卻隻有區區 1200 名老弱婦孺。


    與此同時,桂東縣新上任的知縣汪震元,甫一到任便馬不停蹄地展開招安流亡百姓的工作。令人痛心的是,整個縣城僅餘下何時濟、李青等可憐的 63 戶人家。麵對如此慘狀,眾人皆感慨道:“唯有悉心安撫,給予百姓喘息之機以休養生息,方能使得這人煙稀少之地漸漸恢複往日的繁榮與生機啊!”


    對於清軍而言,若想在湖南這塊土地上牢牢站穩腳跟,當務之急便是盡快恢複當地的經濟。於是乎,長沙幕府率先行動起來,積極推行屯田政策,並開征所謂的“洪餉”,其功績著實不可小覷。


    回溯往昔,早在明朝時期,屯田已然成為一項既定的製度。其中既有由衛所組織實施的軍屯,亦不乏通過移民進行開墾的民屯。而洪承疇這位睿智之士,則巧妙地將這些既有的製度加以靈活運用。他虛心聽取幕僚們的良策建言,毅然決定於湖廣軍前大力推廣屯田之舉,更將此視為恢複社會經濟的關鍵手段之一。就這樣,湖廣地區的屯田活動融入了當時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屯田運動之中。


    初至長沙之時,洪承疇目睹當地賦稅繁重,土地荒蕪之景,心中便萌生出一個想法:派人前去屯田。為此,官府不僅提供耕牛與種子,還承諾每年收取一定量的糧食作為回報,並免除三年的賦稅。如此一來,最終竟然成功地增加了十餘萬的賦稅收入,而且並未讓百姓遭受絲毫損失。


    要知道,在清初那會兒,湖南地區可謂是曆經滄桑,反反複複地遭受著戰火的摧殘,致使其經濟日益衰敗。眾多老百姓紛紛逃離家園,生產活動近乎停滯不前。而此時屯田所帶來的收入,恰好能夠有效地填補軍需之缺,這無疑成為了洪承疇大力推行屯田政策的強大動力。


    直至順治十六年,洪承疇仍對此事記憶猶新,他曾提及道:“自十一年起至十四年止,湖南的屯田之舉、江西的折米之策,再加上我軍前方的鹽利以及木材貿易所產生的利息等,皆可為軍需提供有力支援。對於各項卓有成效的相關文件,我均一同督促製作完成。”在此之中,或許存在著直接調遣軍前將士前往屯田的可能性。


    後來,當洪承疇負責經略西南之際,他更是在自己所能掌控的區域內增加了田賦,此即所謂的“洪餉”,亦稱九厘銀。這一舉措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至於說這“洪餉”啊,它其實就是明朝末年加派的三餉之一,即遼餉,後來被清朝政府繼承下來,並加以調整和改革。由於其名與明朝末年的遼餉相同,因此又稱為“洪餉”。而“九厘餉銀”則是在原來的“洪餉”基礎上,每田一畝加征一分四厘銀子,其中九厘銀子用於軍餉開支,另外五厘銀子用於驛站等費用。


    “洪餉”開始征收的時間呀,各地都不太一樣呢。湖北呢,是順治九年就開始啦。湖南呢,則是按照清廷實際有效統治的先後順序來的,寧鄉是順治十一年,大多數地方是十二年,像衡陽、清泉、耒陽、安仁這些地方都是哦。湖南長沙府的三項主要稅源,也就是民賦、更名、屯衛裏,“地畝另派”的九厘餉銀在民賦和更名裏都有收哦,和雜課這些都是“按畝攤征,分部起解”的。


    “九厘餉銀”在不同地區的征收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湖南長沙府,“九厘餉銀”不僅包括了“洪餉”中的九厘銀子,還包括了一些其他的雜項稅收,如牙稅、契稅等。同時,“九厘餉銀”的征收對象也不僅僅局限於農民,還包括了地主、商人等各種社會階層。總的來說,“九厘餉銀”的征收雖然給人民帶來了一定的負擔,但也為滿清朝廷提供了重要的財政支持。


    在順治十四年時,滿清朝廷將九厘銀納入正賦的範疇,並將其寫入《賦役全書》,隨後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征收。這意味著明朝時期的一項稅收政策被延續下來並成為清朝的正式賦稅項目。


    為了確保糧食和軍餉能夠快速且及時地運往前線,洪承疇下足了功夫。據史料記載,他下令建造了八百多艘官船用於運輸。曾經擔任過長沙知府,後來轉任常德通判的張道澄,僅在順治十二年一年間就在永州建造了三百隻扒杆糧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張0612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張0612並收藏解說南明痛史,老朱氣瘋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