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所謂悟,就是窺見那通向高維世界的途徑,所謂頓悟,就是看到那高維世界的入口,看到高維世界的不可言說的景象,這都屬於開慧的範疇。所謂入玄門,展神通,就是能進出那高維的世界,運用高端的能量,這就屬於得法了,進入實證的範疇。
知道,又分為理論上知道和實際上看到兩個層次。
像作者這樣,隻會嘴上瞎bb,就是屬於隻是在理論上知道,說得天花亂墜,卻並沒有見到,這就是禪宗所說的口頭禪。
而實際上看到了,就屬於悟道。
悟又分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方向。許多悟隻是小悟,悟得不深,或是隻悟了一部分,屬於盲人摸象,各執一端,所有門派之爭都是因為悟得不徹底。悟的最高層次是大徹大悟。
李二狗讀完了《玄門秘境》就進入了“理論上知道”的層次。但是有昆侖境的加持,他實際上已經到了“見到”的層次。他這就叫做有“先見之明”。隻是他的見道,是借了外援。
他現在要做到的是,不通過昆侖境,也能“看”到高維的空間。
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表明,當我們不觀測電子時,它就表現為波,而當我們觀測時,它就表現為粒子。
我們進入高維的世界,需要意識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實現。一旦心念受到幹擾,就會回到三維的世界中來。所以,一般入定的人,不能受打擾和驚嚇。輕則退出境界,重則元神不能歸位。隻有當元神足夠強大,能夠完全獨立於肉體存在時,才能擺脫這種幹擾。
也就是說,當波的能量足夠大時,觀測帶來的幹擾就不會顯現出來。
心念就是能進入高維世界的波。在三維的世界中,它無色無相,不可描述。
所以說不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三十二相隻是佛的肉身。
因此,消除幹擾,複歸本心,才能悟道。因此說,為學日益之,為道日損之,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隻有失,才能得。去掉覆蓋在真我表麵的假我,才得真我,得大自在。
悟道,一定是向內求的,不能向外求。外力隻能幫倒忙,佛也不能把你硬帶到彼岸。
人的這顆心很亂,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欲望無休無止,就像猴子一樣,一刻也停不下來。《西遊記》裏的孫悟空指的就是人心,書中稱為心猿。這顆心要悟得了空才能見道。所以菩提老祖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悟空。
當危險到來的時候,人往往有預感,即所謂的第六感觀,或者說是潛意識。地震前,動物都會有異常表現,那是因為有些動物的潛意識在某些方麵比人強。這種潛意識,就是沒有被完全蒙蔽的神識。
道家往往用明珠蒙塵來表示神明被雜念所困,不得見大道。
禪宗有這樣一個故事:
五祖弘忍有一天把他的徒弟們都喊過來,對他們說:“你們每個人各作一偈,如果能悟大意者,我就把我的衣缽傳承給他,作為六代傳人。”
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在寺中南廊壁上題了一偈道: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有塵埃。
弘忍知道後,就把神秀喊過來,讓他上座於堂內,說道:“你作的這個偈,隻是見到了,並未證到,如果要證無上菩提,這還不夠。”因此要他重新再作一偈。但是神秀上座過了好幾天,還是作不出來。
弘忍認為,神秀是“隻到門前,尚未得入”。
神秀的這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了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
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惠能作了一首《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從此偈可以看出,惠能是登堂入室了。後來,惠能被授衣缽,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神秀還在擦拭塵埃的層次。正如我們修習止觀,追求入定,尋找那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但是,修習過止觀的人都知道,你越是尋找就越找不到。隻要你還有一個尋找的念頭,你就不可能找到那個空。即使你睡著了,在夢中,念頭都沒有停止過。
守的多了就亂了,那就改為守一,守一還不成,就改為守“空”。但是,隻要你還有一個空的概念,就不是真正的空。這就叫“放不下”,總是心有掛礙。
放不下,那就提起來,觀,觀到細致入微,觀到你神識疲憊,忽然間也許就空了。
但,我們總是提不起,也放不下。
惠能有言:“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
我們可以理解為,燈就是電子的波的形態,光,就是電子的粒子形態。
惠能又說:“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我們要知道,一切的一切,對於三維世界來說,本質上都是波!這紛繁複雜的世界,都是因為我們觀察、思考、幹涉而產生的相!
所有的一切,本來就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色、受、想、行、識,都是空!是體之用!
《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
我們見不到那個本體,就悟不了道。而要見本體,唯有向內修心。
《西遊記》:“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悟空也多次在路上說:“若師父見性誌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這也是為什麽悟空不能背唐僧直接飛到西天取回真經的原因。
去西天的過程,就是除心魔的過程。也是神秀時時勤拂拭的過程。
心再亂,還得靠這顆心來修。而且,它還是一切神通的依賴。就算開悟了,還得靠這顆心來實證,所以,悟空又叫行者。就是說,悟也靠它,行也靠它。
但要降伏它,很難!
一開始,他能亂到大鬧天宮,天不怕,地不怕。他好動,他善變,一個筋鬥,十萬八千。
他那根棒子,伸縮自如,能大能小,翻江倒海,又是定海神針。你道那是什麽東西?那就男人的命根子。你管不住它,它就胡來。它為什麽是藏在耳朵裏?因為腎開竅於耳。寫小說嘛,總不能說把它藏在褲襠裏,每次要用的時候,從褲襠裏把它掏出來吧?
如來佛降伏他時,把他壓在了五指山下,還必須再貼上一道符咒,上書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個字又稱: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陀羅尼、六字箴言、嘛呢咒,是觀世音菩薩心咒。其實無非就是降伏其心用的,常念此咒,能借菩薩願力,眾生同頻共振,取得更好效果。
孫悟空被唐僧收為徒弟之後,還需要以緊箍咒加持,才能降伏, 一路助唐僧降妖伏魔。
待心魔盡伏,緊箍自然失效。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想達到惠能祖師那樣,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是很難的。想按神秀那樣,按部就班,由漸悟到大徹大悟也是很難的。惠能其實也是有漸悟的過程的。
六祖《壇經》,惠能引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
這些都反複申明要向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求佛的人隻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
佛是什麽?佛就是一個亻再加一個弗字,就是對人的自我否定,知道我之不存在,就見到佛,見到真正的我了。
李二狗雖然利用昆侖境在高維空間中穿梭,但是,他對高維空間並無感知。他隻是被昆侖境從書的一頁傳送到另一頁,或者隻是在利用高維空間,在同一張紙上“躍遷”。
現在,他隻是在理論上知道了原理,但在實踐上,並無突破。
他不僅需要能量,他還需要突破業力的束縛,真正地複歸本心。
他問臨淵:“若想複歸本心,要如何消業?”
臨淵道:“本心既歸,百業自消。有業無業,隻在一念而已。”
李二狗道:“可這一念難得呀!”
臨淵道:“世人不能複歸本心,隻為‘放不下’三字。有諸多欲念所困,不堪其擾,因此難見本心。我這裏有蓮池大師的《七筆勾》送你,或許可助你一二。”
說完,臨淵即將蓮池大師的《七筆勾》傳於李二狗: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兩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在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桂子蘭孫一筆勾。
獨占鼇頭,漫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鬥,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鬥牛。百藝叢中走,鬥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驀然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李二狗一一對照下來,發現自己哪一條也不好勾。
父母能忘記嗎?老婆能拋棄嗎?孩子能放棄嗎?功名富貴倒是可以放一放,詩詞也可以不寫,但是能忍住嗎?家產要裸捐嗎?方楚楚同意不?
這麽說,自己豈不是消不了業,歸不了心,悟不了道了?
但是,如果這些都勾了,就算開悟了又有什麽意義呢?悟了能咋地,不悟又能咋地?
我是為了能得長生嗎?為了自己能神通廣大嗎?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牛逼嗎?為了超脫這所謂的苦海嗎?可我並不覺得這苦海有多麽苦啊!
他在思考:這些所謂的人世間的羈絆,我是要護住,還是放下?
知道,又分為理論上知道和實際上看到兩個層次。
像作者這樣,隻會嘴上瞎bb,就是屬於隻是在理論上知道,說得天花亂墜,卻並沒有見到,這就是禪宗所說的口頭禪。
而實際上看到了,就屬於悟道。
悟又分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方向。許多悟隻是小悟,悟得不深,或是隻悟了一部分,屬於盲人摸象,各執一端,所有門派之爭都是因為悟得不徹底。悟的最高層次是大徹大悟。
李二狗讀完了《玄門秘境》就進入了“理論上知道”的層次。但是有昆侖境的加持,他實際上已經到了“見到”的層次。他這就叫做有“先見之明”。隻是他的見道,是借了外援。
他現在要做到的是,不通過昆侖境,也能“看”到高維的空間。
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表明,當我們不觀測電子時,它就表現為波,而當我們觀測時,它就表現為粒子。
我們進入高維的世界,需要意識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實現。一旦心念受到幹擾,就會回到三維的世界中來。所以,一般入定的人,不能受打擾和驚嚇。輕則退出境界,重則元神不能歸位。隻有當元神足夠強大,能夠完全獨立於肉體存在時,才能擺脫這種幹擾。
也就是說,當波的能量足夠大時,觀測帶來的幹擾就不會顯現出來。
心念就是能進入高維世界的波。在三維的世界中,它無色無相,不可描述。
所以說不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三十二相隻是佛的肉身。
因此,消除幹擾,複歸本心,才能悟道。因此說,為學日益之,為道日損之,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隻有失,才能得。去掉覆蓋在真我表麵的假我,才得真我,得大自在。
悟道,一定是向內求的,不能向外求。外力隻能幫倒忙,佛也不能把你硬帶到彼岸。
人的這顆心很亂,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欲望無休無止,就像猴子一樣,一刻也停不下來。《西遊記》裏的孫悟空指的就是人心,書中稱為心猿。這顆心要悟得了空才能見道。所以菩提老祖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悟空。
當危險到來的時候,人往往有預感,即所謂的第六感觀,或者說是潛意識。地震前,動物都會有異常表現,那是因為有些動物的潛意識在某些方麵比人強。這種潛意識,就是沒有被完全蒙蔽的神識。
道家往往用明珠蒙塵來表示神明被雜念所困,不得見大道。
禪宗有這樣一個故事:
五祖弘忍有一天把他的徒弟們都喊過來,對他們說:“你們每個人各作一偈,如果能悟大意者,我就把我的衣缽傳承給他,作為六代傳人。”
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在寺中南廊壁上題了一偈道: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有塵埃。
弘忍知道後,就把神秀喊過來,讓他上座於堂內,說道:“你作的這個偈,隻是見到了,並未證到,如果要證無上菩提,這還不夠。”因此要他重新再作一偈。但是神秀上座過了好幾天,還是作不出來。
弘忍認為,神秀是“隻到門前,尚未得入”。
神秀的這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了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
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惠能作了一首《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從此偈可以看出,惠能是登堂入室了。後來,惠能被授衣缽,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神秀還在擦拭塵埃的層次。正如我們修習止觀,追求入定,尋找那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但是,修習過止觀的人都知道,你越是尋找就越找不到。隻要你還有一個尋找的念頭,你就不可能找到那個空。即使你睡著了,在夢中,念頭都沒有停止過。
守的多了就亂了,那就改為守一,守一還不成,就改為守“空”。但是,隻要你還有一個空的概念,就不是真正的空。這就叫“放不下”,總是心有掛礙。
放不下,那就提起來,觀,觀到細致入微,觀到你神識疲憊,忽然間也許就空了。
但,我們總是提不起,也放不下。
惠能有言:“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
我們可以理解為,燈就是電子的波的形態,光,就是電子的粒子形態。
惠能又說:“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我們要知道,一切的一切,對於三維世界來說,本質上都是波!這紛繁複雜的世界,都是因為我們觀察、思考、幹涉而產生的相!
所有的一切,本來就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色、受、想、行、識,都是空!是體之用!
《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
我們見不到那個本體,就悟不了道。而要見本體,唯有向內修心。
《西遊記》:“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悟空也多次在路上說:“若師父見性誌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這也是為什麽悟空不能背唐僧直接飛到西天取回真經的原因。
去西天的過程,就是除心魔的過程。也是神秀時時勤拂拭的過程。
心再亂,還得靠這顆心來修。而且,它還是一切神通的依賴。就算開悟了,還得靠這顆心來實證,所以,悟空又叫行者。就是說,悟也靠它,行也靠它。
但要降伏它,很難!
一開始,他能亂到大鬧天宮,天不怕,地不怕。他好動,他善變,一個筋鬥,十萬八千。
他那根棒子,伸縮自如,能大能小,翻江倒海,又是定海神針。你道那是什麽東西?那就男人的命根子。你管不住它,它就胡來。它為什麽是藏在耳朵裏?因為腎開竅於耳。寫小說嘛,總不能說把它藏在褲襠裏,每次要用的時候,從褲襠裏把它掏出來吧?
如來佛降伏他時,把他壓在了五指山下,還必須再貼上一道符咒,上書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個字又稱: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陀羅尼、六字箴言、嘛呢咒,是觀世音菩薩心咒。其實無非就是降伏其心用的,常念此咒,能借菩薩願力,眾生同頻共振,取得更好效果。
孫悟空被唐僧收為徒弟之後,還需要以緊箍咒加持,才能降伏, 一路助唐僧降妖伏魔。
待心魔盡伏,緊箍自然失效。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想達到惠能祖師那樣,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是很難的。想按神秀那樣,按部就班,由漸悟到大徹大悟也是很難的。惠能其實也是有漸悟的過程的。
六祖《壇經》,惠能引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
這些都反複申明要向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求佛的人隻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
佛是什麽?佛就是一個亻再加一個弗字,就是對人的自我否定,知道我之不存在,就見到佛,見到真正的我了。
李二狗雖然利用昆侖境在高維空間中穿梭,但是,他對高維空間並無感知。他隻是被昆侖境從書的一頁傳送到另一頁,或者隻是在利用高維空間,在同一張紙上“躍遷”。
現在,他隻是在理論上知道了原理,但在實踐上,並無突破。
他不僅需要能量,他還需要突破業力的束縛,真正地複歸本心。
他問臨淵:“若想複歸本心,要如何消業?”
臨淵道:“本心既歸,百業自消。有業無業,隻在一念而已。”
李二狗道:“可這一念難得呀!”
臨淵道:“世人不能複歸本心,隻為‘放不下’三字。有諸多欲念所困,不堪其擾,因此難見本心。我這裏有蓮池大師的《七筆勾》送你,或許可助你一二。”
說完,臨淵即將蓮池大師的《七筆勾》傳於李二狗: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兩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在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桂子蘭孫一筆勾。
獨占鼇頭,漫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鬥,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鬥牛。百藝叢中走,鬥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驀然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李二狗一一對照下來,發現自己哪一條也不好勾。
父母能忘記嗎?老婆能拋棄嗎?孩子能放棄嗎?功名富貴倒是可以放一放,詩詞也可以不寫,但是能忍住嗎?家產要裸捐嗎?方楚楚同意不?
這麽說,自己豈不是消不了業,歸不了心,悟不了道了?
但是,如果這些都勾了,就算開悟了又有什麽意義呢?悟了能咋地,不悟又能咋地?
我是為了能得長生嗎?為了自己能神通廣大嗎?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牛逼嗎?為了超脫這所謂的苦海嗎?可我並不覺得這苦海有多麽苦啊!
他在思考:這些所謂的人世間的羈絆,我是要護住,還是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