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希望得到(不應該得到的東西)。


    【辨析】


    “覬”“覦”都是形聲字,都和“看”有關,因此右部均為一個“見”字。注意不要寫錯。


    【起源與演變】


    “覬”從見,豈聲,意思是希望得到。柳宗元《童區寄傳》:“自毀齒已上,父兄鬻(yu)賣,以覬其利”,其中的“覬其利”就是貪圖錢財,說的是越地的人薄情寡義,為了錢,孩子長到七八歲的時候,就會賣掉。“覦”是非分的希望。“覬覦”作為名詞,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圖。作為動詞時,指希望得到(不應該得到的東西)。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中“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可容外族之讚歎,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一句說的是中國是中國人的,別的國家可以稱讚,但不能覬覦中國領土。現在“覬覦”多用作動詞含貶義。


    【例句】


    他們強撐著幹癟的軀殼,在寒徹的風中半是覬覦、半是絕望地哀鳴。


    李二和《流浪的夢》


    【字裏字外】


    “覬覦”一詞在史書中並不少見,有關覬覦官位、金錢、美色的記載不勝枚舉,但在封建時期,野心最大的便是對皇位、對天下的覬覦。中國古代每朝每代都在上演篡位的故事,或悲劇,或慘劇,或鬧劇,或喜劇……著名的篡位事件,漢有王莽篡權,魏晉有八王之亂,唐有玄武門之變,宋有陳橋兵變,明有靖難之役……


    中國封建皇權曆史上第一個篡位者是嬴胡亥,也就是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嬴政最小的兒子,始皇帝讓他跟隨中車府令趙高學習法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遊。胡亥、趙高,還有丞相李斯隨行。出巡的隊伍到達平原津時,秦始皇疾病纏身,病重而亡。丞相李斯擔心皇帝在外地逝世的消息一旦傳出去,皇子們和各地的勢力會乘機製造變故,因此就暫時沒有發布喪事消息。


    秦始皇臨去世前給長子扶蘇下了一道遺詔,“喪命鹹陽而葬”,即讓他立即趕回鹹陽來參加喪事。不料,趙高扣下詔書,並勸說李斯一起篡改了遺詔,將胡亥立為太子,同時又假借秦始皇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命他們自殺。


    由於當時是夏季,秦始皇的屍體很快腐敗變臭。為了掩人耳目,趙高以皇帝要吃魚為名,往車裏裝了很多臭鹹魚,而且每天還裝模作樣地到車外請安問候一次。到鹹陽後,胡亥繼位成了秦二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