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毒害使迷惑。


    【辨析】


    同音詞有“鼓惑”,為煽動迷惑之義,著重強調以某種思想、學說為工具煽動人心。同義成語有“譸張為幻”,二者都有“迷惑人”的意思,但“譸張為幻”強調用欺騙的手段來達到目的,“蠱惑”則指用製造輿論或謠言來達到目的。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把許多毒蟲放入一個器皿中,最後吃掉其他的蟲子唯一活下來的那個,就稱為“蠱”。因此這個字上麵是“蟲”,下麵是器皿的“皿”。


    【起源與演變】


    “蠱”《說文解字》說解為“腹中蟲也”,本義是人肚子裏的寄生蟲,後指傳說中的一種人工培養的毒蟲,專用來害人。“蠱毒”泛指一切禍害人的毒物、毒藥;“整蠱”則漸漸脫離了毒藥、毒害的意思,是整人、搞惡作劇的意思。


    【例句】


    新中國成立初期,隱藏在人民內部的國民黨反動派四處散播謠言,蠱惑人心,企圖顛覆我黨政權。


    【字裏字外】


    《左傳》中“皿蟲為蠱”,簡單介紹了“蠱”這種東西的本質和字形的來源。此後,我國文獻中與此有關的記載漸漸多了起來。普遍認為,“蠱”是人工培育出來,專門用於害人的蟲子,輕則讓人生病,重則讓人喪命。同時,“蠱”也被賦予了一些更為浪漫和神秘的用途,比如,有人相信對自己的愛人下了情蠱,那麽愛人就會一輩子死心塌地地愛著自己,永遠不會變心。很多傳說中的癡情女子都試圖用這種方法來挽回負心愛人的心意。


    關於“蠱”的這些傳說使它變成了一個帶有神秘、恐怖色彩的字眼,但是不能簡單地把這些歸為迷信愚昧的行為,它有時候表達的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比如某個男孩子和女孩子相愛了,男孩子離開家鄉出去打工時,一直想念著女孩子,希望能早點回家見到她。我們就可以說,這是因為女孩子對這個遠行的男孩子有一點蠱惑,讓他時常牽掛。這隻是一種浪漫的說法,並不代表女孩子真的給男孩子下了所謂的“情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