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之前,打死我也不會相信世界上有神的,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一點兒,在一個高中生心中,在梅鎮算是半個知識分子心中是十分堅決的,可就是在未來的三天時間裏,讓我真切的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或許真有神力。
第一天,餘沉沉坐在壇上,那麽高,底下觀望的人隻能仰視,她的光頭跟她手裏敲打的木魚一樣光溜,沒有了分毫,李姑珍也在下麵,她和餘沉沉的繼父在一座幾乎與壇平齊的高台上——那是壇建成後,用木頭搭起來的看台跟壇本身一樣高,隻不過比壇要小一半多,也就能坐下三四個人而已。
縣裏來的那個人,還有寺裏來的監寺靜靈,加上村支書,李姑珍和餘沉沉的繼父在儀清坐壇的時候就在高台上觀望,李姑珍麵無表情,癡癡的,眼睛直勾勾的看著壇的中心,好像壇中心的那一點,隨時都有可能生長出她想要的物什一樣,較之繼父,他的表現就十分隨意,他坐在高台上東南角的木椅子上,東看看,西望望,甚至由於高高在上,表情上浮現出莫名的傲嬌,台子立柱下麵站著幾個男人,他們完全不顧現場的嚴肅,恨不得把頭仰成九十度,衝著上麵喊:“亮子!亮子!那上頭是不是明了得很,涼快得很呢,昂!哈哈哈。”
“那可不!這兒啊,明亮著呢,你啊,順著這杆兒爬上來啊,學猴子爬樹一樣。”說罷他咧嘴笑笑,李姑珍遞過去一個白眼,也絲毫不影響他的玩笑,就像是他能跟村支書他們坐在台子上,本身就是無上的榮耀,進而可以為所欲為,暢快的幹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一樣。
周圍的村民操著方言開著玩笑,有的鄙夷的笑笑,有的化身成虔誠的信徒,盯著壇看,等著顯靈。
時間終究還是會淡化一部分人的好奇心。從中午約莫到下午三點的時候,現場的人就沒有那麽多,該走的走了,上山來的路也疏通了,往下看,車已經開始逐漸往山下走,人群從山上的小路開始下山。餘沉沉的繼父,也就是人們口中的亮子神態有些慌張,此時此刻,他好像是正在失去他自己看重的東西一樣,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話,是極願意盡力來留下這山上方才的熱鬧的。
主要的人還在,除了那個從縣裏來的穿著講究的男人外,淨慈寺的監寺還有兩個相對年輕的尼姑,再加上李姑珍夫婦,在場的,大部分也就是大埡村本村的村民,這其中,有人走,也有人來到,來的人或從田間勞作完回家吃午飯,站在山坡上,肩上扛著鋤頭等一應農具,她們有的凝神看著不遠處的壇,神情呆滯,對這個場景十分稀奇,有的站住,歪靠在樹邊,咂摸著點煙,男客挑著眉毛,眼神都聚焦在壇中心的那一點紅色——袈裟的顏色。
到了下午本村的人也是走走留留,人是比最開始時候少了很多,一開始相信的人在經過此番好幾個小時的觀望——她就是坐在壇上,一動不動,壇那麽寬闊,四四方方,敲著木魚,微微閉著眼睛,其實,如果睜開眼睛的話,至少可以看見遠處巍峨縹緲的山峰和雲翳。
遲遲沒有顯靈通,人們或開始懷疑,或不耐煩,人是越來越少。
到了晚霞出來的時候,西邊火紅火紅的,進而慢慢的變化成橙紅橙紅,我打她的側麵看過去,晚霞映紅了她的側臉,霞光顏色一變,她臉上的顏色隨之一變,就像霞光是她身上散發出的一般,她一個人絢爛了整個傍晚。
我和小廖換了好幾個地方,便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她,不一樣的是,別人看純粹是出於稀奇和好玩,而我們,是出於關心。
我跟小廖說叫他先回去,天色看起來越來越晚,他的手搭著我的肩膀,他說:“都還早,再等等。”話雖然簡短,可我意識到,他的注意力也完全融入到坐壇的場景中來,我沒說什麽。
終於,我們看見儀清起身,慢慢走下壇,此時候,不僅壇下的一眾人對這一反應格外注意,在高台上的靜靈法師和兩個僧尼和站起身,下了台子,她們三個人簇擁著儀清,往山下走。
原本十分安靜的山上有一絲絲擾動,都各自跟旁邊的人說著話,那樣子,就真的好像是對方知道詳情一樣,最後,都懵懵懂懂,你看我,我看他。
村支書跟在儀清她們的後麵,監寺轉身跟他簡短的說幾句話,支書便站住,折身回來,好奇的人湊上去打聽,不一會兒,消息便傳了上來,“說是要出恭,一會兒就回來。”
“什麽是出恭?”
“嗨!就是上廁所。”
“哦哦,沒成想這號子通神的人也有個屎尿事情。”
“廢話!是個人都有。”
一邊傳遞消息,一邊以此作為談資做討論,“神佛可不食人間煙火,更別提五穀雜糧啦……我看啊,這事兒啊,八成兒玄著呢。”“那不一定,人不說了是在世佛麽,看那西遊記裏麵的妖精,不也要吃吃喝喝的嘛。”“妖精?成仙成佛?扯到哪門子坡上去了。”
議論紛紛,不大一會兒,人就回來,重新登壇,呆在山上的人群就開始收起議論的那一套,安靜下來,像坐壇儀式開始的那一刻一樣。沉寂下來。
西邊的霞光收了尾,黯淡下來。人們有的打開手電,有的人幹脆回家,他們知道,如果真的顯靈的話,那麽到了第二天,一定會有人告訴他們的,沒走的人拿著手機,時不時手機光亮一亮,錄著視頻,以便於不錯過任何一個有可能顯靈的時刻。
李姑珍和餘沉沉的繼父中間回家一趟,大概是吃飯,或者喂牲口,不久就帶著手電來了,村支書在靜靈的指示下,領著兩個年輕人,下了山去,漆黑一片,有人為了看清楚,打了強光手電往壇上照,不過剛開了一會兒,就被人製止,至此,觀望的人就隻能看到一個簡單的、漆黑的輪廓。
村支書帶來幾個大燈,那種大燈是舞台上所用的那種,輪廓很大,燈光相對柔和,壇的四個角都設置了一個,大燈自帶燈罩,上麵還有一個鐵製的小罩子,打開燈光,壇就明媚起來,像一個鄉下舞台一般,隻不過,演員就隻有儀清一個,而且還沒有什麽表演,通俗來說是幹坐著,或者說等待著。
人都打著哈欠,不知不覺就到了夜晚,跟別人不一樣,我們斷然是不會相信有什麽神通會顯現的,隻有發自心底的關心和牽掛讓我們呆在山上,把目光如其他人一樣聚焦在那一方壇上,那壇,時而大,時而變小,白色的燈光,光線照亮的地方嗎,聚集了成群的蚊和飛蟲,它們看起來要比人熱鬧很多,繞著那燈一直轉悠,飛到壇上,糾結在一起盤旋,又散開來。
就這樣,一直轉悠到深夜。
夜,很難熬,很多人都回家,樹林裏的手電光變得稀疏,小廖靠在一旁的樹上打盹兒,口水從嘴角流到樹皮上,憨態可掬。看一眼高台上,李姑珍夫婦已經在不知什麽時候下了台,她現在站在壇下,正對著石階的位置,“應該是想上壇,可她又不大敢的樣子。”我這樣想,“應該是不敢,不過又想回來,她到底在怕啥?換做我是她,必定大步拾級而上……”看看自己站著的這片陰暗的山坡,便就放棄這種鄙夷她的想法。
她望著自己的女兒,心中到底會想什麽?會不會格外的心疼她?會不會一直這樣陪著餘沉沉度過夜晚……
監寺靜靈仍舊坐在高台上,半閉著眼睛,遠遠看著,真就像是睡著一般,真是值得懷疑的,先前在一中學校黃旭講過一個笑話,就說是縣裏一個大家族裏老人過世,請了和尚做法事,到了深夜,坐在靈堂裏的和尚一個個東倒西歪,睡得死死的,原本充滿超度經文聲音,成了滿靈堂的呼嚕聲,那動靜兒……叫一個大……
除了先前中途靜靈吩咐她的隨從,往壇邊送去了齋飯,她再一次下壇用了齋飯,儀清就一直沒有下來過。
“你說……”斜眼看著高台上的靜靈,一邊嘴上嘟噥道。
“嗯?怎麽啦。”小廖醒了過來,問道,半晌我沒有回話,而是在確定某件事情,等到大概心中有數之後,“你說,那和尚是不是睡著了啊。”
“不會,你看她手裏還敲著木魚呢,不過就是蚊子多了點兒,我身上都被咬了好幾個包了來。”一邊說,一邊背過手去撓癢癢。
可見他壓根兒就沒有注意我,尚在睡意迷蒙之中,“唉呀!誰跟你說她,我說木架子上那禿娘們兒呢。”
這時候,他才瞪起眼睛來,由於距離比較遠,加之天光晦暗,看不大清楚,“應該……應該是……我看著應該是……應該是睡著了。”不過他很不確定,回答得也是支支吾吾。
我往下走,沿著小路,我想去看看她,越近越好,我不明白,對於我來說近乎惡作劇的劇情,她是怎麽下定決心演繹下來的。
到了壇的下麵,坑坑窪窪,凹凸不平,旁觀的人看到我們要下山,紛紛讓開路來,“你在下麵吧,我打算爬上去看看。”篤定的跟小廖這麽說,他帶著困意點點頭,站在原地靠在樹上眯起眼睛。
李姑珍還站在那兒,正對著石階的位置上,一直這樣站住,一動不動,別人能夠猜測——隻要是餘沉沉還在那個位置上,她就不會挪地方。
從她身後走過去,她原本就不高大的身子抖動著——她哭了。頭上的白發不知是風吹還是自身情感波動,也飄搖不定,雙手緊緊的捏著,真是怕稍微用勁,便折斷了手指骨頭。
本來是想著從石階梯往上走,但一看高台上的人,他們已經開始注意到我,眼睛盯著,本來,他們的焦點是李姑珍的,看著她沒有動作,也就放心,懈怠起來,歪歪倒倒,任由睡意占了上風。倒是我的臨近,讓他們產生了新鮮感,像一道開胃小菜,在夏日的深夜被呈上來。
敢說,隻要是我敢往台階上踏進一步,就會有人立刻上來製止,采取強製措施驅逐出去。
此時候,不必慌張,也不必過分在意,應該擺出一副二流子形象,隨意溜達,以放鬆人的戒心。
至此,就繞著壇轉悠好幾圈,順時針,不厭其煩,從他們的眼中,我看到了不屑,這就很好。
在南邊,看好了牆麵的錯台,壇有一處是拿石頭砌上去的,外麵參差不齊,又是在暗處,順著就往上爬。
理論上是可以明目張膽的走上去,選擇這樣一種方式也確乎是被逼無奈,石頭很硬,同時,有很高,從上頭掉下來,指定是摔壞幾根骨頭,冰冷冷的、生硬的的石頭,蹬腳,抓住尖銳處,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往上爬,身上直冒冷汗,打濕後背上的衣服,直到看到燈光,往下一看,喔哇,竟然爬到了那麽高,已經冒頂,從壇地麵平著看過去,她依舊是那麽端莊,手拿著壇邊,卻就此止步,不敢再往前走。
打了個口哨,噓的一聲,足以驚醒夢中人。
趴在壇邊上,我看見了,她已經睜開了眼睛,我不看別處,也不在意有沒有看我,那已經不重要,我看著她。看著她,她隻是頓了一下,繼續敲著木魚,清脆的聲音格外的清晰。
因為不敢站起身來,下定決心,沿著壇爬過去,想象起來就比較難堪,可是高處不勝寒,一步一步,像是前麵架著一挺機關槍一般,身子趴的很低,她看到,也沒有明顯的表示,是拒絕還是讚同。
現在,我已經深入這一場鬧劇,並且已經往核心去,她一掀袈裟,一股強風吹過來,頂在頭上,緩緩的將還在地上的我往後推,本以為無論如何是推不動的,卻低估了那股子妖風的力量。
從哪裏爬過來的,就把你送回到哪裏去,分毫不差。
第一天,餘沉沉坐在壇上,那麽高,底下觀望的人隻能仰視,她的光頭跟她手裏敲打的木魚一樣光溜,沒有了分毫,李姑珍也在下麵,她和餘沉沉的繼父在一座幾乎與壇平齊的高台上——那是壇建成後,用木頭搭起來的看台跟壇本身一樣高,隻不過比壇要小一半多,也就能坐下三四個人而已。
縣裏來的那個人,還有寺裏來的監寺靜靈,加上村支書,李姑珍和餘沉沉的繼父在儀清坐壇的時候就在高台上觀望,李姑珍麵無表情,癡癡的,眼睛直勾勾的看著壇的中心,好像壇中心的那一點,隨時都有可能生長出她想要的物什一樣,較之繼父,他的表現就十分隨意,他坐在高台上東南角的木椅子上,東看看,西望望,甚至由於高高在上,表情上浮現出莫名的傲嬌,台子立柱下麵站著幾個男人,他們完全不顧現場的嚴肅,恨不得把頭仰成九十度,衝著上麵喊:“亮子!亮子!那上頭是不是明了得很,涼快得很呢,昂!哈哈哈。”
“那可不!這兒啊,明亮著呢,你啊,順著這杆兒爬上來啊,學猴子爬樹一樣。”說罷他咧嘴笑笑,李姑珍遞過去一個白眼,也絲毫不影響他的玩笑,就像是他能跟村支書他們坐在台子上,本身就是無上的榮耀,進而可以為所欲為,暢快的幹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一樣。
周圍的村民操著方言開著玩笑,有的鄙夷的笑笑,有的化身成虔誠的信徒,盯著壇看,等著顯靈。
時間終究還是會淡化一部分人的好奇心。從中午約莫到下午三點的時候,現場的人就沒有那麽多,該走的走了,上山來的路也疏通了,往下看,車已經開始逐漸往山下走,人群從山上的小路開始下山。餘沉沉的繼父,也就是人們口中的亮子神態有些慌張,此時此刻,他好像是正在失去他自己看重的東西一樣,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話,是極願意盡力來留下這山上方才的熱鬧的。
主要的人還在,除了那個從縣裏來的穿著講究的男人外,淨慈寺的監寺還有兩個相對年輕的尼姑,再加上李姑珍夫婦,在場的,大部分也就是大埡村本村的村民,這其中,有人走,也有人來到,來的人或從田間勞作完回家吃午飯,站在山坡上,肩上扛著鋤頭等一應農具,她們有的凝神看著不遠處的壇,神情呆滯,對這個場景十分稀奇,有的站住,歪靠在樹邊,咂摸著點煙,男客挑著眉毛,眼神都聚焦在壇中心的那一點紅色——袈裟的顏色。
到了下午本村的人也是走走留留,人是比最開始時候少了很多,一開始相信的人在經過此番好幾個小時的觀望——她就是坐在壇上,一動不動,壇那麽寬闊,四四方方,敲著木魚,微微閉著眼睛,其實,如果睜開眼睛的話,至少可以看見遠處巍峨縹緲的山峰和雲翳。
遲遲沒有顯靈通,人們或開始懷疑,或不耐煩,人是越來越少。
到了晚霞出來的時候,西邊火紅火紅的,進而慢慢的變化成橙紅橙紅,我打她的側麵看過去,晚霞映紅了她的側臉,霞光顏色一變,她臉上的顏色隨之一變,就像霞光是她身上散發出的一般,她一個人絢爛了整個傍晚。
我和小廖換了好幾個地方,便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她,不一樣的是,別人看純粹是出於稀奇和好玩,而我們,是出於關心。
我跟小廖說叫他先回去,天色看起來越來越晚,他的手搭著我的肩膀,他說:“都還早,再等等。”話雖然簡短,可我意識到,他的注意力也完全融入到坐壇的場景中來,我沒說什麽。
終於,我們看見儀清起身,慢慢走下壇,此時候,不僅壇下的一眾人對這一反應格外注意,在高台上的靜靈法師和兩個僧尼和站起身,下了台子,她們三個人簇擁著儀清,往山下走。
原本十分安靜的山上有一絲絲擾動,都各自跟旁邊的人說著話,那樣子,就真的好像是對方知道詳情一樣,最後,都懵懵懂懂,你看我,我看他。
村支書跟在儀清她們的後麵,監寺轉身跟他簡短的說幾句話,支書便站住,折身回來,好奇的人湊上去打聽,不一會兒,消息便傳了上來,“說是要出恭,一會兒就回來。”
“什麽是出恭?”
“嗨!就是上廁所。”
“哦哦,沒成想這號子通神的人也有個屎尿事情。”
“廢話!是個人都有。”
一邊傳遞消息,一邊以此作為談資做討論,“神佛可不食人間煙火,更別提五穀雜糧啦……我看啊,這事兒啊,八成兒玄著呢。”“那不一定,人不說了是在世佛麽,看那西遊記裏麵的妖精,不也要吃吃喝喝的嘛。”“妖精?成仙成佛?扯到哪門子坡上去了。”
議論紛紛,不大一會兒,人就回來,重新登壇,呆在山上的人群就開始收起議論的那一套,安靜下來,像坐壇儀式開始的那一刻一樣。沉寂下來。
西邊的霞光收了尾,黯淡下來。人們有的打開手電,有的人幹脆回家,他們知道,如果真的顯靈的話,那麽到了第二天,一定會有人告訴他們的,沒走的人拿著手機,時不時手機光亮一亮,錄著視頻,以便於不錯過任何一個有可能顯靈的時刻。
李姑珍和餘沉沉的繼父中間回家一趟,大概是吃飯,或者喂牲口,不久就帶著手電來了,村支書在靜靈的指示下,領著兩個年輕人,下了山去,漆黑一片,有人為了看清楚,打了強光手電往壇上照,不過剛開了一會兒,就被人製止,至此,觀望的人就隻能看到一個簡單的、漆黑的輪廓。
村支書帶來幾個大燈,那種大燈是舞台上所用的那種,輪廓很大,燈光相對柔和,壇的四個角都設置了一個,大燈自帶燈罩,上麵還有一個鐵製的小罩子,打開燈光,壇就明媚起來,像一個鄉下舞台一般,隻不過,演員就隻有儀清一個,而且還沒有什麽表演,通俗來說是幹坐著,或者說等待著。
人都打著哈欠,不知不覺就到了夜晚,跟別人不一樣,我們斷然是不會相信有什麽神通會顯現的,隻有發自心底的關心和牽掛讓我們呆在山上,把目光如其他人一樣聚焦在那一方壇上,那壇,時而大,時而變小,白色的燈光,光線照亮的地方嗎,聚集了成群的蚊和飛蟲,它們看起來要比人熱鬧很多,繞著那燈一直轉悠,飛到壇上,糾結在一起盤旋,又散開來。
就這樣,一直轉悠到深夜。
夜,很難熬,很多人都回家,樹林裏的手電光變得稀疏,小廖靠在一旁的樹上打盹兒,口水從嘴角流到樹皮上,憨態可掬。看一眼高台上,李姑珍夫婦已經在不知什麽時候下了台,她現在站在壇下,正對著石階的位置,“應該是想上壇,可她又不大敢的樣子。”我這樣想,“應該是不敢,不過又想回來,她到底在怕啥?換做我是她,必定大步拾級而上……”看看自己站著的這片陰暗的山坡,便就放棄這種鄙夷她的想法。
她望著自己的女兒,心中到底會想什麽?會不會格外的心疼她?會不會一直這樣陪著餘沉沉度過夜晚……
監寺靜靈仍舊坐在高台上,半閉著眼睛,遠遠看著,真就像是睡著一般,真是值得懷疑的,先前在一中學校黃旭講過一個笑話,就說是縣裏一個大家族裏老人過世,請了和尚做法事,到了深夜,坐在靈堂裏的和尚一個個東倒西歪,睡得死死的,原本充滿超度經文聲音,成了滿靈堂的呼嚕聲,那動靜兒……叫一個大……
除了先前中途靜靈吩咐她的隨從,往壇邊送去了齋飯,她再一次下壇用了齋飯,儀清就一直沒有下來過。
“你說……”斜眼看著高台上的靜靈,一邊嘴上嘟噥道。
“嗯?怎麽啦。”小廖醒了過來,問道,半晌我沒有回話,而是在確定某件事情,等到大概心中有數之後,“你說,那和尚是不是睡著了啊。”
“不會,你看她手裏還敲著木魚呢,不過就是蚊子多了點兒,我身上都被咬了好幾個包了來。”一邊說,一邊背過手去撓癢癢。
可見他壓根兒就沒有注意我,尚在睡意迷蒙之中,“唉呀!誰跟你說她,我說木架子上那禿娘們兒呢。”
這時候,他才瞪起眼睛來,由於距離比較遠,加之天光晦暗,看不大清楚,“應該……應該是……我看著應該是……應該是睡著了。”不過他很不確定,回答得也是支支吾吾。
我往下走,沿著小路,我想去看看她,越近越好,我不明白,對於我來說近乎惡作劇的劇情,她是怎麽下定決心演繹下來的。
到了壇的下麵,坑坑窪窪,凹凸不平,旁觀的人看到我們要下山,紛紛讓開路來,“你在下麵吧,我打算爬上去看看。”篤定的跟小廖這麽說,他帶著困意點點頭,站在原地靠在樹上眯起眼睛。
李姑珍還站在那兒,正對著石階的位置上,一直這樣站住,一動不動,別人能夠猜測——隻要是餘沉沉還在那個位置上,她就不會挪地方。
從她身後走過去,她原本就不高大的身子抖動著——她哭了。頭上的白發不知是風吹還是自身情感波動,也飄搖不定,雙手緊緊的捏著,真是怕稍微用勁,便折斷了手指骨頭。
本來是想著從石階梯往上走,但一看高台上的人,他們已經開始注意到我,眼睛盯著,本來,他們的焦點是李姑珍的,看著她沒有動作,也就放心,懈怠起來,歪歪倒倒,任由睡意占了上風。倒是我的臨近,讓他們產生了新鮮感,像一道開胃小菜,在夏日的深夜被呈上來。
敢說,隻要是我敢往台階上踏進一步,就會有人立刻上來製止,采取強製措施驅逐出去。
此時候,不必慌張,也不必過分在意,應該擺出一副二流子形象,隨意溜達,以放鬆人的戒心。
至此,就繞著壇轉悠好幾圈,順時針,不厭其煩,從他們的眼中,我看到了不屑,這就很好。
在南邊,看好了牆麵的錯台,壇有一處是拿石頭砌上去的,外麵參差不齊,又是在暗處,順著就往上爬。
理論上是可以明目張膽的走上去,選擇這樣一種方式也確乎是被逼無奈,石頭很硬,同時,有很高,從上頭掉下來,指定是摔壞幾根骨頭,冰冷冷的、生硬的的石頭,蹬腳,抓住尖銳處,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往上爬,身上直冒冷汗,打濕後背上的衣服,直到看到燈光,往下一看,喔哇,竟然爬到了那麽高,已經冒頂,從壇地麵平著看過去,她依舊是那麽端莊,手拿著壇邊,卻就此止步,不敢再往前走。
打了個口哨,噓的一聲,足以驚醒夢中人。
趴在壇邊上,我看見了,她已經睜開了眼睛,我不看別處,也不在意有沒有看我,那已經不重要,我看著她。看著她,她隻是頓了一下,繼續敲著木魚,清脆的聲音格外的清晰。
因為不敢站起身來,下定決心,沿著壇爬過去,想象起來就比較難堪,可是高處不勝寒,一步一步,像是前麵架著一挺機關槍一般,身子趴的很低,她看到,也沒有明顯的表示,是拒絕還是讚同。
現在,我已經深入這一場鬧劇,並且已經往核心去,她一掀袈裟,一股強風吹過來,頂在頭上,緩緩的將還在地上的我往後推,本以為無論如何是推不動的,卻低估了那股子妖風的力量。
從哪裏爬過來的,就把你送回到哪裏去,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