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西漢衰亡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是這些律法,不論是對百姓的,還是對官吏的,統統都沒有起到設立之人想要的效果。】
【在武帝後期,反抗的浪潮愈演愈烈,終於形成了巨大的聲浪,在河南南陽、在楚地、在燕趙之地,起義軍小則數百人,多則數千人,攻破城池,殺死官員,就連長安附近都有起義軍的活動。】
【當然,彼時的大漢尚處於國力強盛的時期,朝廷的力量依舊穩固,這些起義並沒能動搖朝廷和皇帝的統治,但是卻也加劇了社會矛盾,並且推動朝廷的政令的盡快轉向。】
聲音頓了頓,帶著幾分感慨的補充了一句:
【不過,燕趙之地實在是不愧盛名,慷慨悲歌之士,實在不少。即使過了無數年,即使不是秦漢,這個地方的勇士還是源源不斷。】
李淵的眼角抽了抽。
燕趙之地……河北道,那可實在是個難搞的地方。
從秦末時期就是如此,漢朝時期也是這樣,到了他的大唐……都過去千年了,那個地方的人還是不能消停一點。
若說是那些燕趙地區的世族地主們為了權力而反抗大唐,不願意喪失手中的權力也就罷了,大家都是台麵上的人,什麽事情不能談一談?就算談不攏,那打來打去也就是最後一步。
但問題是那些普通百姓——他們是真的一言不合就要掀桌子!
就不能多考慮一二嗎,朝廷也不是什麽殘暴的朝廷,他這個皇帝同樣也不是什麽昏庸無道的皇帝——說實話,李淵自認為自己還算是屬於體恤民心的好皇帝了。
別的不說,最少他是有腦子的人。有楊廣的前車之鑒,他也有腦子,又怎麽會搞出什麽大事?
想到這裏,他不由向一旁的裴寂吐槽道:“燕趙之地太棘手了,即使如今大唐能夠讓他們安分下來,也不過是暫時的情況……等到日後朝廷稍有動作讓他們不順意,那片地方就又會陷入動蕩之中。”
但是,饒是李淵對大唐的未來無比看好,他也不能保證日後的皇帝和朝廷,就一定不會在這片地方出什麽岔子——總得給人一點犯錯的空間吧!
-
劉徹眼睛眯了起來。
如今的他尚處於盛年,對於朝堂的掌控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對於上麵提到的自己搞出來的什麽腹誹罪,他也不以為意。
——反正,天下的官員該知道的都知道,又能如何?
但是,對於自己統治後期出現的大量的農民起義,他還是上心了一些。
畢竟,大漢的天下的基石,確實是這些百姓,不論是從人口民力來算,還是從糧草來算,亦或者從賦稅收入來算……沒有足夠的百姓,沒有足夠的人口,即使朝廷的統治還能夠維持,那力量也必然會越來越小。
而會出現這樣的起義-賊寇浪潮的原因,即使這東西沒有提,他也能夠推斷出來。
多半是因為自己多次對外舉兵,因此對內不斷征兵、征收糧草、征發徭役、加高賦稅等帶來的後果。
當然,或許也有那麽一點原因在於自己對於皇陵和宮苑等的修建。
——民力的承受有其極限,這是劉徹非常清楚的地方。因而,他一向都是選擇極限地使用民力,盡可能踩到那個民力的最大值而不至於招致反噬。
劉徹從不覺得自己是什麽仁君,不論是對官員,還是對百姓,他非常清楚自己的風格——他就是這樣的強硬的最大化使用民力壓榨官員的皇帝!
但是,後來爆發了這樣的事情……難道是自己玩脫了?那個度沒能把握好?
為什麽會沒有把握好?出現了什麽情況,以至於自己要越過那條界線,過度使用民力?
搞清楚這個原因,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我們講回西漢末年的情況。】
【西漢的明確衰敗,是從漢元帝開始的。但是問題,早在西漢中期乃至前期就已經出現。】
【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土地問題。】
【縱觀整個曆史,很多時候迫使農民掀起起義的原因,都繞不開喪失土地這一點。哪怕在後來經濟發展的王朝,人們除了耕種也還能找到其他生計,但是土地就是農民的根本,也是每一個百姓的根本。】
【西漢的法律之中,禁止官田買賣,但是民田可以自由買賣,並且可以繼承。】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規定就成為了權貴之人不斷擴大自己土地的重要方法,這造就了兩個結果:】
【第一,自然是普通百姓不斷喪失土地,乃至徹底失去土地,或是變成佃戶,或是變成流民,求生無望,要麽就此邁向死路,要麽選擇揭竿而起,來個最後一搏;】
【第二,就是地方大族的勢力不斷擴大,地方割據加強,對中央朝廷的地位產生了影響,削弱了中央朝廷和皇帝的權力,加上他們還千方百計逃脫賦稅,這對於皇帝和中央而言,同樣不是好事。】
【事實上,武帝後期的農民起義,也有這樣的原因。】
【而為了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大族的影響力,武帝本人就頒布了法令,禁止富商兼並和擁有土地。】
【在當時,鑒於皇帝本人的強硬,以及皇帝本人的威望,加之當時皇帝自身具有的無上權力,這道法令成功頒布,並且執行了下來。】
【由此,民間的問題被短暫的壓製住了。】
【而在武帝之後的昭帝和宣帝,本人的能力也沒有問題,二者——或者說被授予權力的顧命大臣,均是能夠壓製住其餘大臣和地方大族的人,因而,在這期間,西漢的問題還沒有爆發。】
【但宣帝本人在位中後期,卻因為個人原因縱容乃至推動了其他勢力的發展,他本人在位期間或許還能壓製住,可換成元帝,一切就難以控製了。】
漢宣帝的風評,在漢朝之後的唐宋明清時期,並不全然光彩。
兩宋時期,一些士人見提到了漢宣帝的功過,隻是搖頭:“其功也,確實為中興之主;但其之過何其之大,西漢之亡正由此始。”
他身邊的人對此並沒有什麽異議,在他們一群人之中,對於漢宣帝的評價是近似的——漢宣帝的功業確實煌煌,加之彼時西漢的情況,足以證明漢宣帝本人的能力和治國理想。
但是,漢家衰亂,又如何能夠脫離得了漢宣帝?
這並不是在指責漢宣帝選擇了讓漢元帝即位,事實上,選擇一個不那麽合適的繼承人造成的影響都在後麵,而漢家的傾頹,在宣帝時期就已經有了苗頭,埋下了禍根。
倚重宦官外戚,且放任這兩者不斷坐大,又奢靡享樂,征發民力和賦稅,加之誅殺功臣拒絕諫言……林林總總,這些過錯,又怎是中興之功可以蓋過的?
而明清時期,有關漢宣帝的負麵評價,內容也變得愈發直接。
如果說唐宋時期,還較為婉轉,隻是評論漢宣帝之功過行為的話,那麽明清時期有關於他的負麵評價,內容就直接上升到了心性之上——
“恃才自傲,還喜好炫耀才能,喜歡聽到他人的過錯以便自己能夠彰顯自己明察秋毫……”王夫之一字一頓地寫下自己的評語,這些評語全部都是他在讀過漢宣帝的記載之後,從內心而發的感觸。
“用自己的私人喜好來管理國家,將國家寄托於此……大多數這樣做的皇帝,都最終使得國家傾覆。”
-
劉徹的指尖敲了敲案幾。
看來,大漢自身存在的隱患到了那個宣帝時期,就已經很大了——這才導致犯錯的空間越來越小,人君幾乎不能犯下一點錯誤,否則就極易將整個天下帶入深淵之中。
那麽,從他這裏開始,就需要分出更多的一部分注意力在大漢之上,尋找並解決埋藏在這個巨無霸身上的種種隱患。
至於那個宣帝……是他的孫輩,但竟然能夠隨意放任縱容外戚宦官、或許還有地方大族的坐大,他的腦子究竟是怎麽想的?怎麽會犯下如此錯誤?
是教育出了什麽問題?還是在皇位繼承上出現了問題,導致一個不合格的繼承人坐了上來?
——不對啊!
劉徹覺得自己無法理解。
即使真的在教育或者皇位繼承方麵出現了問題,這個繼承人不合格,但是這影響的應當也是他治理天下、處理朝政、政治鬥爭、眼界心胸等方麵的能力。
但怎麽也不應該能讓他選擇放縱宦官外戚掌握權力啊!
不管是什麽人,隻要坐到皇帝這個位置上來,就理所當然地會想要握緊手中的權力,擴大手中的權力,不允許他人與自己分享這些權力……這就是一個皇帝自然而然的本能。
所以,這個漢宣帝腦子是怎麽想的?
劉徹無法理解。
他承認自己也信重一些人,並且也任用了酷吏並且給了他們不小的權力,但是這些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想要收回並不困難;
且,他絕不會讓這些人真正坐大,並且繁衍延續,有能夠威脅皇權——不管是他自己的皇權還是日後的皇權——的機會。
【說起來漢元帝,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人選,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漢宣帝對他就有所不滿,認為他過於“柔仁”,還單一的喜好儒家。】
【在一次談話之後,漢宣帝自己感歎了這麽一句話:亂我家者,擾亂我大漢天下的,太子也!】
【但盡管如此,漢宣帝還是沒有改立太子,最終也讓漢元帝繼承了皇位。】
【關於他之所以這麽選擇的原因,有人認為是他對太子生母、已故恭哀皇後的深情厚誼;有人認為,是因為漢宣帝的幾個兒子都不怎麽樣,大家半斤八兩,還不如漢元帝。】
【不管究竟如何,漢元帝即位。】
【即位後的漢元帝體弱多病,優柔寡斷,朝政全權倚重宦官,任用外戚;他不認同漢宣帝的苛刻的治國方式,大量宣揚“德教”,行“寬仁之法”,啟用大量儒生;除此之外,於治國上毫無作為。】
【而漢元帝本人,除了優柔寡斷和是非不分外,又是一個多才多藝、精通音律書法的藝術人才。】
【彼時西漢的內部矛盾其實已經積蓄到了一個頂點,隻要皇帝稍稍有一點猶豫或者疏忽,就會失去控製,皇權衰減,無可挽回。若是一個強硬的皇帝,或許還能夠繼續壓製。】
【漢元帝能夠做到嗎?他做不到,他並不是那種強硬的皇帝。或者說,即使他是武帝那種天縱奇才又強硬堅決的皇帝,西漢的覆亡也不過是能夠拖延一段時日而已。】
【除非,這個皇帝能夠做到揮刀割去所有的腐肉,與統治力量中的另一部分徹底決裂並且清除掉對方,還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勉強維持住社會的穩定讓自己不至於被推翻。】
【當然,這並不是說漢元帝就是什麽清白的好皇帝了,他同樣根本不是。他確實是西漢的敗壞者。】
【在漢元帝統治下,原本在漢宣帝時期還是“禍根萌芽”的西漢傾頹的隱患,迅速生長壯大,蓬勃發展,西漢終於真正地踏上了衰亡的道路,每況愈下。】
【至於皇帝的如此作為和朝堂的混亂,表現在民間,落在百姓頭上,就是生活的愈發艱難,土地的不斷失去,流亡人數的不斷增多。】
西漢,在漢元帝之前、昭帝和宣帝時期,民間不少地方開始陷入了混亂。
其實早在之前,這個神跡說出漢元帝時期大漢走向了明確衰敗,就已經讓人們開始惶惶不安,雖然有時候對朝廷不滿、雖然也有人參與過起義軍,但是如果真的大漢走向覆亡……
他們該怎麽辦?
但那時候到底還是大漢的興亡,而沒有直接講到百姓們的遭遇。
可是,在得知漢元帝時期他們將會大量地失去自己的土地,被迫不斷流亡,衣食無著,生活無望,百姓們就徹底陷入了驚恐之中。
“反正,反正現在太子還沒有即位,皇帝還在,能不能讓他換一個太子?!”宣帝時期,有人在慌亂之下想到了這樣一個辦法。
——至於說他為什麽知道宣帝是如今的皇帝,元帝是下一個皇帝,那是因為……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可能是這個神跡帶來的力量吧。
不僅是他,周圍的人都在某種神秘力量的作用下,清楚地明白了如今的皇帝,就是那個“宣帝”。
但是這個方法並沒有得到周圍人的讚同:“咱們這樣的黔首,怎麽可能讓皇帝改變主意?而且還是太子這樣的大事……”
“皇帝自己又不是不知道太子是什麽情況,他自己都說了太子會亂家,可他也沒有改立太子……我們怎麽可能改變?”有人憤憤道,現在,他們也顧不得什麽議論皇帝的大罪了。
反正天下人人都在議論,朝廷難道還能把所有人都抓了,都處死嗎?
那上麵可都說了,朝廷可離不開他們的賦稅。
聽到這些言論,不光是期望皇帝能夠換一個太子的那個男子,還是其他人,都沉默了。
是啊!皇帝自己就知道太子的問題,可是他也沒有更換……
所以,到底是因為皇帝真的對皇後有那麽深厚的情誼?還是是因為其他的皇子也不如何?
至於說漢元帝登基之後的那什麽德教、寬仁——那和他們普通百姓有什麽關係?!
皇帝要施行仁政,大約也是對著那些朝堂上的官員,還有那些個宦官外戚。
他對宦官外戚寬仁了,他們這些普通百姓能夠躲過宦官外戚的欺淩,就已經非常幸運了。
此外,也有人開始暗暗打主意:如果皇帝真的不更換繼承人的話……要不要把自家的孩子送過去當個宦官?反正,家裏麵現在也要活不下去了,總要賣身為奴……
【在武帝後期,反抗的浪潮愈演愈烈,終於形成了巨大的聲浪,在河南南陽、在楚地、在燕趙之地,起義軍小則數百人,多則數千人,攻破城池,殺死官員,就連長安附近都有起義軍的活動。】
【當然,彼時的大漢尚處於國力強盛的時期,朝廷的力量依舊穩固,這些起義並沒能動搖朝廷和皇帝的統治,但是卻也加劇了社會矛盾,並且推動朝廷的政令的盡快轉向。】
聲音頓了頓,帶著幾分感慨的補充了一句:
【不過,燕趙之地實在是不愧盛名,慷慨悲歌之士,實在不少。即使過了無數年,即使不是秦漢,這個地方的勇士還是源源不斷。】
李淵的眼角抽了抽。
燕趙之地……河北道,那可實在是個難搞的地方。
從秦末時期就是如此,漢朝時期也是這樣,到了他的大唐……都過去千年了,那個地方的人還是不能消停一點。
若說是那些燕趙地區的世族地主們為了權力而反抗大唐,不願意喪失手中的權力也就罷了,大家都是台麵上的人,什麽事情不能談一談?就算談不攏,那打來打去也就是最後一步。
但問題是那些普通百姓——他們是真的一言不合就要掀桌子!
就不能多考慮一二嗎,朝廷也不是什麽殘暴的朝廷,他這個皇帝同樣也不是什麽昏庸無道的皇帝——說實話,李淵自認為自己還算是屬於體恤民心的好皇帝了。
別的不說,最少他是有腦子的人。有楊廣的前車之鑒,他也有腦子,又怎麽會搞出什麽大事?
想到這裏,他不由向一旁的裴寂吐槽道:“燕趙之地太棘手了,即使如今大唐能夠讓他們安分下來,也不過是暫時的情況……等到日後朝廷稍有動作讓他們不順意,那片地方就又會陷入動蕩之中。”
但是,饒是李淵對大唐的未來無比看好,他也不能保證日後的皇帝和朝廷,就一定不會在這片地方出什麽岔子——總得給人一點犯錯的空間吧!
-
劉徹眼睛眯了起來。
如今的他尚處於盛年,對於朝堂的掌控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對於上麵提到的自己搞出來的什麽腹誹罪,他也不以為意。
——反正,天下的官員該知道的都知道,又能如何?
但是,對於自己統治後期出現的大量的農民起義,他還是上心了一些。
畢竟,大漢的天下的基石,確實是這些百姓,不論是從人口民力來算,還是從糧草來算,亦或者從賦稅收入來算……沒有足夠的百姓,沒有足夠的人口,即使朝廷的統治還能夠維持,那力量也必然會越來越小。
而會出現這樣的起義-賊寇浪潮的原因,即使這東西沒有提,他也能夠推斷出來。
多半是因為自己多次對外舉兵,因此對內不斷征兵、征收糧草、征發徭役、加高賦稅等帶來的後果。
當然,或許也有那麽一點原因在於自己對於皇陵和宮苑等的修建。
——民力的承受有其極限,這是劉徹非常清楚的地方。因而,他一向都是選擇極限地使用民力,盡可能踩到那個民力的最大值而不至於招致反噬。
劉徹從不覺得自己是什麽仁君,不論是對官員,還是對百姓,他非常清楚自己的風格——他就是這樣的強硬的最大化使用民力壓榨官員的皇帝!
但是,後來爆發了這樣的事情……難道是自己玩脫了?那個度沒能把握好?
為什麽會沒有把握好?出現了什麽情況,以至於自己要越過那條界線,過度使用民力?
搞清楚這個原因,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我們講回西漢末年的情況。】
【西漢的明確衰敗,是從漢元帝開始的。但是問題,早在西漢中期乃至前期就已經出現。】
【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土地問題。】
【縱觀整個曆史,很多時候迫使農民掀起起義的原因,都繞不開喪失土地這一點。哪怕在後來經濟發展的王朝,人們除了耕種也還能找到其他生計,但是土地就是農民的根本,也是每一個百姓的根本。】
【西漢的法律之中,禁止官田買賣,但是民田可以自由買賣,並且可以繼承。】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規定就成為了權貴之人不斷擴大自己土地的重要方法,這造就了兩個結果:】
【第一,自然是普通百姓不斷喪失土地,乃至徹底失去土地,或是變成佃戶,或是變成流民,求生無望,要麽就此邁向死路,要麽選擇揭竿而起,來個最後一搏;】
【第二,就是地方大族的勢力不斷擴大,地方割據加強,對中央朝廷的地位產生了影響,削弱了中央朝廷和皇帝的權力,加上他們還千方百計逃脫賦稅,這對於皇帝和中央而言,同樣不是好事。】
【事實上,武帝後期的農民起義,也有這樣的原因。】
【而為了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大族的影響力,武帝本人就頒布了法令,禁止富商兼並和擁有土地。】
【在當時,鑒於皇帝本人的強硬,以及皇帝本人的威望,加之當時皇帝自身具有的無上權力,這道法令成功頒布,並且執行了下來。】
【由此,民間的問題被短暫的壓製住了。】
【而在武帝之後的昭帝和宣帝,本人的能力也沒有問題,二者——或者說被授予權力的顧命大臣,均是能夠壓製住其餘大臣和地方大族的人,因而,在這期間,西漢的問題還沒有爆發。】
【但宣帝本人在位中後期,卻因為個人原因縱容乃至推動了其他勢力的發展,他本人在位期間或許還能壓製住,可換成元帝,一切就難以控製了。】
漢宣帝的風評,在漢朝之後的唐宋明清時期,並不全然光彩。
兩宋時期,一些士人見提到了漢宣帝的功過,隻是搖頭:“其功也,確實為中興之主;但其之過何其之大,西漢之亡正由此始。”
他身邊的人對此並沒有什麽異議,在他們一群人之中,對於漢宣帝的評價是近似的——漢宣帝的功業確實煌煌,加之彼時西漢的情況,足以證明漢宣帝本人的能力和治國理想。
但是,漢家衰亂,又如何能夠脫離得了漢宣帝?
這並不是在指責漢宣帝選擇了讓漢元帝即位,事實上,選擇一個不那麽合適的繼承人造成的影響都在後麵,而漢家的傾頹,在宣帝時期就已經有了苗頭,埋下了禍根。
倚重宦官外戚,且放任這兩者不斷坐大,又奢靡享樂,征發民力和賦稅,加之誅殺功臣拒絕諫言……林林總總,這些過錯,又怎是中興之功可以蓋過的?
而明清時期,有關漢宣帝的負麵評價,內容也變得愈發直接。
如果說唐宋時期,還較為婉轉,隻是評論漢宣帝之功過行為的話,那麽明清時期有關於他的負麵評價,內容就直接上升到了心性之上——
“恃才自傲,還喜好炫耀才能,喜歡聽到他人的過錯以便自己能夠彰顯自己明察秋毫……”王夫之一字一頓地寫下自己的評語,這些評語全部都是他在讀過漢宣帝的記載之後,從內心而發的感觸。
“用自己的私人喜好來管理國家,將國家寄托於此……大多數這樣做的皇帝,都最終使得國家傾覆。”
-
劉徹的指尖敲了敲案幾。
看來,大漢自身存在的隱患到了那個宣帝時期,就已經很大了——這才導致犯錯的空間越來越小,人君幾乎不能犯下一點錯誤,否則就極易將整個天下帶入深淵之中。
那麽,從他這裏開始,就需要分出更多的一部分注意力在大漢之上,尋找並解決埋藏在這個巨無霸身上的種種隱患。
至於那個宣帝……是他的孫輩,但竟然能夠隨意放任縱容外戚宦官、或許還有地方大族的坐大,他的腦子究竟是怎麽想的?怎麽會犯下如此錯誤?
是教育出了什麽問題?還是在皇位繼承上出現了問題,導致一個不合格的繼承人坐了上來?
——不對啊!
劉徹覺得自己無法理解。
即使真的在教育或者皇位繼承方麵出現了問題,這個繼承人不合格,但是這影響的應當也是他治理天下、處理朝政、政治鬥爭、眼界心胸等方麵的能力。
但怎麽也不應該能讓他選擇放縱宦官外戚掌握權力啊!
不管是什麽人,隻要坐到皇帝這個位置上來,就理所當然地會想要握緊手中的權力,擴大手中的權力,不允許他人與自己分享這些權力……這就是一個皇帝自然而然的本能。
所以,這個漢宣帝腦子是怎麽想的?
劉徹無法理解。
他承認自己也信重一些人,並且也任用了酷吏並且給了他們不小的權力,但是這些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想要收回並不困難;
且,他絕不會讓這些人真正坐大,並且繁衍延續,有能夠威脅皇權——不管是他自己的皇權還是日後的皇權——的機會。
【說起來漢元帝,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人選,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漢宣帝對他就有所不滿,認為他過於“柔仁”,還單一的喜好儒家。】
【在一次談話之後,漢宣帝自己感歎了這麽一句話:亂我家者,擾亂我大漢天下的,太子也!】
【但盡管如此,漢宣帝還是沒有改立太子,最終也讓漢元帝繼承了皇位。】
【關於他之所以這麽選擇的原因,有人認為是他對太子生母、已故恭哀皇後的深情厚誼;有人認為,是因為漢宣帝的幾個兒子都不怎麽樣,大家半斤八兩,還不如漢元帝。】
【不管究竟如何,漢元帝即位。】
【即位後的漢元帝體弱多病,優柔寡斷,朝政全權倚重宦官,任用外戚;他不認同漢宣帝的苛刻的治國方式,大量宣揚“德教”,行“寬仁之法”,啟用大量儒生;除此之外,於治國上毫無作為。】
【而漢元帝本人,除了優柔寡斷和是非不分外,又是一個多才多藝、精通音律書法的藝術人才。】
【彼時西漢的內部矛盾其實已經積蓄到了一個頂點,隻要皇帝稍稍有一點猶豫或者疏忽,就會失去控製,皇權衰減,無可挽回。若是一個強硬的皇帝,或許還能夠繼續壓製。】
【漢元帝能夠做到嗎?他做不到,他並不是那種強硬的皇帝。或者說,即使他是武帝那種天縱奇才又強硬堅決的皇帝,西漢的覆亡也不過是能夠拖延一段時日而已。】
【除非,這個皇帝能夠做到揮刀割去所有的腐肉,與統治力量中的另一部分徹底決裂並且清除掉對方,還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勉強維持住社會的穩定讓自己不至於被推翻。】
【當然,這並不是說漢元帝就是什麽清白的好皇帝了,他同樣根本不是。他確實是西漢的敗壞者。】
【在漢元帝統治下,原本在漢宣帝時期還是“禍根萌芽”的西漢傾頹的隱患,迅速生長壯大,蓬勃發展,西漢終於真正地踏上了衰亡的道路,每況愈下。】
【至於皇帝的如此作為和朝堂的混亂,表現在民間,落在百姓頭上,就是生活的愈發艱難,土地的不斷失去,流亡人數的不斷增多。】
西漢,在漢元帝之前、昭帝和宣帝時期,民間不少地方開始陷入了混亂。
其實早在之前,這個神跡說出漢元帝時期大漢走向了明確衰敗,就已經讓人們開始惶惶不安,雖然有時候對朝廷不滿、雖然也有人參與過起義軍,但是如果真的大漢走向覆亡……
他們該怎麽辦?
但那時候到底還是大漢的興亡,而沒有直接講到百姓們的遭遇。
可是,在得知漢元帝時期他們將會大量地失去自己的土地,被迫不斷流亡,衣食無著,生活無望,百姓們就徹底陷入了驚恐之中。
“反正,反正現在太子還沒有即位,皇帝還在,能不能讓他換一個太子?!”宣帝時期,有人在慌亂之下想到了這樣一個辦法。
——至於說他為什麽知道宣帝是如今的皇帝,元帝是下一個皇帝,那是因為……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可能是這個神跡帶來的力量吧。
不僅是他,周圍的人都在某種神秘力量的作用下,清楚地明白了如今的皇帝,就是那個“宣帝”。
但是這個方法並沒有得到周圍人的讚同:“咱們這樣的黔首,怎麽可能讓皇帝改變主意?而且還是太子這樣的大事……”
“皇帝自己又不是不知道太子是什麽情況,他自己都說了太子會亂家,可他也沒有改立太子……我們怎麽可能改變?”有人憤憤道,現在,他們也顧不得什麽議論皇帝的大罪了。
反正天下人人都在議論,朝廷難道還能把所有人都抓了,都處死嗎?
那上麵可都說了,朝廷可離不開他們的賦稅。
聽到這些言論,不光是期望皇帝能夠換一個太子的那個男子,還是其他人,都沉默了。
是啊!皇帝自己就知道太子的問題,可是他也沒有更換……
所以,到底是因為皇帝真的對皇後有那麽深厚的情誼?還是是因為其他的皇子也不如何?
至於說漢元帝登基之後的那什麽德教、寬仁——那和他們普通百姓有什麽關係?!
皇帝要施行仁政,大約也是對著那些朝堂上的官員,還有那些個宦官外戚。
他對宦官外戚寬仁了,他們這些普通百姓能夠躲過宦官外戚的欺淩,就已經非常幸運了。
此外,也有人開始暗暗打主意:如果皇帝真的不更換繼承人的話……要不要把自家的孩子送過去當個宦官?反正,家裏麵現在也要活不下去了,總要賣身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