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援趙楚軍也傳來好消息,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章邯率本部人馬投降項羽了。


    章邯堪稱秦帝國的戰神,從鹹陽出關以來,身經百戰,雖然偶有敗績,但每每都能從危局中闖出一條生路,然後瘋狂反撲。無論是楚軍還是魏趙聯軍,亦或齊軍都吃過章邯很多苦頭。


    巨鹿城被項羽解圍後,王離軍遭遇大敗,長城軍團幾乎全軍覆沒,但章邯所屬近三十萬大軍並沒有多大的損失,秦軍實力仍然完整保留在章邯手中,並且從實力地位出發,還略占優勢。章邯駐軍仍在棘原,項羽則駐軍在漳河南岸,兩軍隔岸相持,誰也沒有發動進攻。


    章邯與王離率領秦軍主力四、五十萬大軍圍困小小的巨鹿城,竟然被各路義軍打敗,王離被俘,間涉自殺。


    消息傳到鹹陽,二世震怒,派官員斥責章邯。按正常秦律來看,章邯作為主帥,肯定要被問責。驚恐不已的章邯派長史司馬欣奔赴鹹陽,一來想對朝廷作一番解釋,二來試探朝廷的態度,是否還信任自己,如果要問責,力度有多大,能否將功抵過等等。


    前麵介紹過,就在巨鹿之戰際,朝廷發生了重大變故。李斯和趙高兩大權臣的鬥爭十分激烈,最終,李斯被趙高設計謀害,腰斬於鬧市,而趙高則取而代之,成為秦王身邊的最高權力者。


    長途跋涉的司馬欣趕到鹹陽,他知道朝廷裏掌握實權的是趙高,於是便求見趙高,試圖通過趙高打通關節。


    趙高讓司馬欣足足等了三天,一字不回,一麵不見。


    連個見麵的機會都沒有,司馬欣越想越怕,這擺明了朝廷已經完全不信任章邯了。既然如此,還等什麽,難道要等趙高來捉拿自己嗎。司馬欣想通了這個事後,迅速做了決定,走!


    司馬欣傻傻的在鹹陽等了這麽多天,趙高不知出於什麽心態,不理不睬。等發現司馬欣已經跑路後,趙高方才醒悟過來。司馬欣來的目的再明白不過了,朝廷這個姿態對章邯的不滿已經表露無遺,如果讓司馬欣逃回棘原,恐怕會激起章邯反叛的決心。所以司馬欣前腳剛離開鹹陽,趙高後腳就派人去追他。


    隻不過司馬欣總算學乖了,他知道趙高奸詐、陰險且毒辣,一旦知道他逃離鹹陽,一定會派兵追殺自己。於是,司馬欣沒有按原路走,他改道跑回棘原,躲過了趙高的追兵。


    司馬欣回到棘原,將事情的經過給章邯做了匯報,末了,他對章邯說:“趙高高居禁中,用的下人不可能有所作為,現在作戰,如果我們勝利了,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功勞;如果沒有勝利,免不了被處死,將軍你要想清楚,尋找一個穩妥的辦法來啊。”


    章邯猶豫了。司馬欣的話不無道理,自己為秦帝國拚死拚活,險些挽救了秦王朝敗亡的命運,如今奸臣當道,擅殺忠良,自己不是趙高的親信,無論戰爭的勝負,結果都逃不出被誅殺的下場。


    手中這幾十萬大軍師自己保命的本錢,但朝廷不給予支持,他也無法抗衡項羽的聯軍。時運不濟,英雄遲暮,章邯急得六神無主。


    在章邯與義軍相持不下,以及秦廷內部矛盾重重之際,趙國大將軍陳餘審時度勢,給章邯寫一封勸降信。


    他從秦國著名的將軍白起說起,白起曾率軍南征楚國的鄢城與郢都,北戰趙國,為秦國攻城占地無數,然而卻被害賜死;然後又舉了蒙恬的例子,他曾率軍北驅追趕匈奴,保衛了邊疆,開拓了榆林地區幾千裏的土地,也還是被囚禁於陽周賜死。


    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的功勞太多太大了,秦國不能按照其功勞大小來分封,於是就借故把他們殺害了。


    陳餘接著分析說,將軍擔任秦國大將已三年了,戰爭中折損的兵將數以萬計,而諸侯與義軍並起,日益增多。趙高在朝中專權,向來隻會對上蒙蔽、獻媚秦二世。


    如今戰局危急了,他害怕被秦二世胡亥怪罪遭誅殺,一定會想用將軍來推卸他的責任,將軍你長期在外行軍打戰,而趙高與你多有過節,時間久了必然對你使壞。這樣你有功勞會被誅殺,沒功勞更是要被誅殺的。並且,天要亡秦,天下人都看得很清楚了。你要早作決定啊。


    章邯本就很糾結。他是秦國人,投降就是叛國,這個心裏門檻他越不過去。不投降吧,內外交困,特別是朝堂之上,趙高的威脅讓他如芒在背。


    想來想去,章邯決計先派個使者去項羽那裏談談條件。若是談得好,就降,談不好,那就隻有拚到底了。於是,章邯派軍候始成前往項羽營中,請求談判投降的事宜。


    這次試探沒有成功,項羽得知始成來意,破口大罵:“章邯殺我叔父,不共戴天之仇未報,我正想取他首級,祭拜我叔父。他居然還敢請降,本來要先把你殺了,現在暫且饒你一命,借你的口回去告訴章邯,速速受死還可以保你全軍性命。”說完喝令左右把他趕了出去。


    項羽不會給他機會。項羽不愧是戰神,巨鹿之戰,以少勝多,全殲王離軍團。章邯固守棘原,以為項羽會喘口氣,他這裏以逸待勞,晾他項羽的疲憊之師不敢對棘原發起進攻,哪知道項羽指揮諸侯聯軍反複衝擊章邯的陣地。


    秦軍剛打了敗戰,士氣低迷,被項羽猛衝猛打,嚇破了膽,無奈章邯下令後撤,退守到了安陽。


    安陽背靠囤積了大量糧草的敖倉,章邯在這裏穩定下來,他知道隻要保證敖倉不丟,他就可以繼續跟項羽死磕到底。項羽和諸侯聯軍的糧草都不充足,戰事久拖,項羽一定會先扛不住的。


    章邯想得太美了,項羽命蒲將軍強攻三戶津(河北臨漳西一帶),經激戰,打敗了秦軍後,駐軍漳河南岸。項羽則率領楚軍在三戶津西北邊的紆水上攻擊秦軍,再次把秦軍打得大敗。


    趙國將領司馬卬被沛公阻於平陰後,正在抄章邯的後路。情況對章邯似有越來越不利的跡象。


    這時,都尉董翳再次提議,勸章邯投降項羽。章邯愁眉不展,對董翳說:“項羽記仇,不肯受降,有什麽辦法?”董翳很肯定地說:“可派司馬欣去,便沒有什麽好憂慮的了。”


    章邯半信半疑地讓人把司馬欣招來,把這千難萬難的差事交給他,結果司馬欣一口答應下來。


    為什麽董翳會推薦司馬欣,而司馬欣為何有爽快地答應了呢。


    原來,這裏麵還有一段故事。司馬欣出身名門世家,是秦國名將司馬錯的曾孫,司馬梗之孫。年輕的時候在櫟陽當過獄掾。


    前麵介紹過,楚國滅國之後,項梁帶著侄兒項羽逃難,有一次在櫟陽(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縣犯法被逮捕,關入監獄。項梁是楚將項燕之子,這個身份就足以致其死罪。


    項梁托人請好友蘄縣(今安徽宿州)獄掾曹咎搭救。櫟陽和蘄縣一南一北,相隔千裏,這個營救難度實在太大了。幸虧曹咎與櫟陽獄掾司馬欣相識,接到曹咎書信後,司馬欣很夠意思,竟然釋放了項梁。要知道司馬欣放人也是有很大的風險的,萬一這事被人捅出去,丟官事小,丟腦袋的可能都有。


    有了這個底子,司馬欣自然信心十足,他一口應允下來,即刻趕往楚營。


    救命恩人來到,盡管來自敵營,項羽還是熱情接待了司馬欣。遺憾的是,項羽對章邯殺叔父一事始終無法忘懷。


    司馬欣十分焦急,他深知肩上扛著的不僅是章邯的殷切期盼,也是數十萬將士獲救的希望。他苦口婆心地勸說,分析利弊,最終打動了項羽。他召集身邊的將官商討對策,諸將都認為現在聯軍兵多糧少,長久對峙下去,於我軍不利,接受章邯的投降才是上策。


    項羽見大夥意見一致,於是同意章邯投降。


    司馬欣一看任務完成,長籲了一口氣,飛速回營向章邯做了匯報。


    秦二世三年七月,項羽將受降點定在洹水南岸的殷墟地,項羽和章邯以及兩軍將士見證了同盟的簽訂。


    有一個小插曲,體現了章邯被壓迫、無奈、悲憤的心境。他見到項羽後禁不住嗚咽哭泣起來,對項羽控訴著趙高卑鄙無恥的做派。


    項羽眼見一代將星在自己麵前無所顧忌的示弱行為,一時有些不適應。你死我活的殺戮戰場,容不得半點仁慈,將士們打氣仗來,從來就顧不上什麽生靈塗炭,白骨累累後果。尤其是將官,思考的是如何以較小的傷亡,換取最大的戰果。


    要知道項羽這時隻有二十四歲,章邯的年紀不詳,但考慮他的職位,在帶領驪山囚徒出征時就官至少府,掌管著中央財政大權,又負責主持驪山秦始皇陵墓的建造工程,是朝廷裏非常重要的崗位。


    能力自不必多說,沒有豐富的閱曆和經曆是無法勝任的。能爬到這個崗位,年紀不會小。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畫麵,一個馳騁疆場的老將軍,哭哭啼啼地向一個年僅二十四歲的年輕將領投降。受此鼓舞,聯軍上下士氣頓時爆棚,項羽在聯軍中成了當之無愧的盟主。


    項羽當即安慰章邯,表示自己已經放下私仇,願與章邯共同奔赴滅秦戰場,推翻秦王朝,將來共享富貴。儀式結束後,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對於救命恩人司馬欣,項羽任命他為上將軍,率領秦軍作為先鋒,向關中進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月當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金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金生並收藏漢月當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