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名單公布後,沛公大抵知道關中沃土與自己無緣,但獲悉被封到窮山惡水的巴蜀一帶,不免怒火中燒。
項羽入關以來,沛公所受的委屈、壓抑、憤懣、痛苦瞬間爆發出來。這麽個分封法,對沛公非常不公平,手下的將士們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沛公什麽態度直接決定了他在將士們心中的形象。
所以無論他心裏是怎麽想的,他都必須有一個體現自己不屈不服的姿態。他作出一副要和項羽拚了的架勢,準備親自率領大軍,對上將軍項羽宣戰。
周勃、灌嬰、樊噲都嚷嚷著不惜一戰的決心。
蕭何畢竟是丞相級的人才,他攔住了沛公:“被封到位置險惡的漢中為王,難道不比死了好點嗎?”
沛公生氣地回答說:“怎麽會至於死呢?”
蕭何說:“如今大王您的將、士都不如項羽,如果與項羽交戰,結果必然是百戰百敗,怎麽還會不死呢?”
他見沛公沒說話,便又道:“能夠暫時屈身在一人之下而成長為萬乘之上,就像商湯周武王這一類人。微臣希望大王以漢中為根基,安撫百姓招募賢才,收納巴蜀兩地的民心及錢財,然後揮師東進,平定三秦,這樣天下就可以到手了。”
沛公看看蕭何,又扭頭看了看諸將,長歎了口氣。
蕭何覺得沛公有退讓的跡象,便又分析道:“如今項王勢頭正旺,六國軍隊沒有一個敢於違背他的意願。冒然與之發生衝突,我們的對手不是項王一國,而是整個聯盟。”
見說服了沛公,蕭何又對眾將說道:“如此,項王都不用親自下場,那些原本弱小的國家都會氣勢洶洶向我們衝過來,咬你一口。小國就是這樣,依附大國,他們都想獲取霸主的歡心。他們都精得很,知道最終倒下的一定是你,等把你群毆咬死後,他們能從霸主哪裏多討得一杯羹,反正瓜分的是你的東西,霸主不會心疼。”
“丞相說的對。”樊噲粗中有細,馬上聽明白了。
周勃也頻頻點頭。
沛公用鼓勵的眼神示意蕭何繼續。
蕭何又道:“現在放眼六國,除了項王以外,我們的實力緊隨項王其後。我們不要與獨霸天下的項王爭鋒。甘心做好老二,積蓄力量,坐等六國連盟分裂。等霸王摁下葫蘆浮起瓢的時候,敵我態勢變化。再來與項王一爭高低。”
“項王自巨鹿大戰以來,諸侯皆匍匐而不敢仰視項王。哪有人敢分裂呢?請丞相說來聽聽。”樊噲發問。
蕭何解釋道:“項王年輕氣盛,處處以實力壓人,必不得人心。此番分封,不止我們不滿。各諸侯國也是暗潮湧動。用不了多久,天下就會回到戰亂紛飛的年代。到時候,霸王為了維護他的霸權地位,必定出手彈壓。他一個手掌就五個指頭,十個指頭也就隻能按住十隻跳蚤。等他難以分身,精疲力竭的時候,我們再給他致命一擊。”
“丞相高明。你怎麽知道諸侯暗潮湧動呢?”樊噲快人快語。
蕭何自信地說道:“這次分封,齊國一國三公,實力最強的齊王田市被遷膠東,田都和田安隻因項王偏好之故卻領齊之要地。趙王部下將領張耳,受封與趙王歇平起平坐,陳餘戰功卓絕卻沒能封王,我不相信這麽安排能長久。還有魏地東部被項王割走,魏人豈會高興,九江王英布隨項王出生入死,戰功赫赫,卻隻得了一個小小的九江,他豈能甘願。王陵寄居野澤,抗秦有功卻什麽都沒撈到。
這麽多的矛盾層層疊疊,錯綜複雜,總有一天大爆發。到時候,項王到底是管還是不管。
不管,起霸主地位就此終結;要管,必將聯合諸國,興師動眾。
事情多了,項王不得不麵臨國弱民疲的窘境。再說了,沛公未能受封關中王,秦民大失所望,民心向背,天下盡知。”
蕭何笑了笑說:“要不了多久,天下必重啟戰亂。我們隻要守住漢中,甘當老二,專心做好自己的事,養兵蓄銳,等時機成熟,再入關中,東出函穀關,擊敗項王是遲早的事。”
沛公見蕭何分析得相當透徹,並且將士們都聽進去了,於是轉怒為喜,他撫掌大笑說到:“丞相說得好。”隨即宣布,準備接受任命,到巴蜀就職。
沛公絕對是領袖級的人物,他年輕時的遊俠經曆,讓他學會了觀言察色,學會了在困境或順境中,人前應有的姿態。學會了如何駕馭各種各樣的人,學會了裝傻充愣,學會了慷慨激昂,也學會了裝孫子做縮頭烏龜,更是學會了散財聚人的道理。
從一介布衣到封疆大吏,這個跨越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如今他搖身一變,成了漢王,盡管不是十分滿意,但對比鴻門宴裏的甕中鱉,沛公已經感到十分慶幸了。現在,蕭何一番分析,與沛公的想法相同,欣然接受漢王的稱號,沛公心裏踏實了。
為了感謝張良的幫助,沛公送給張良一百鎰黃金,兩鬥珍珠作為回報。
張良是韓國的臣子,這次分封後,他就要跟韓王回封地了。臨別前,張良用沛公送給他的禮物,又替他辦了一件大事。
張良將這一百鎰黃金連同兩鬥珍珠送給了項伯,希望項伯幫忙說動項羽,將漢中地區全部封給漢王。
項伯受此重禮,自然積極為沛公說項,項羽本來還有點擔心沛公不服,沒想到如此順利,這點小要求也就一口答應了。
張良竭盡全力幫助漢王,圖的是什麽?
他對官位不感興趣,對金錢無動於衷。
他忠的是韓國,但又處處維護漢王的利益。他要實現韓國的複國夢,當曆盡千辛萬苦達成目的後,他又把新的希望寄托在漢王身上。這是否與那個黃石老人送的那本書有關?他要將書中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完成他的驚天偉業嗎。他的終極理想目標究竟是什麽?
漢王打敗西楚霸王稱帝後,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盡管張良被封留候,但終究沒能留住他。他放棄了在漢高祖身邊共享榮華富貴的優渥生活,選擇了歸隱。傳說他追隨赤鬆子(古代傳說中的神仙)雲遊四海去了,有人還在張家界深山裏見過他。
項羽入關以來,沛公所受的委屈、壓抑、憤懣、痛苦瞬間爆發出來。這麽個分封法,對沛公非常不公平,手下的將士們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沛公什麽態度直接決定了他在將士們心中的形象。
所以無論他心裏是怎麽想的,他都必須有一個體現自己不屈不服的姿態。他作出一副要和項羽拚了的架勢,準備親自率領大軍,對上將軍項羽宣戰。
周勃、灌嬰、樊噲都嚷嚷著不惜一戰的決心。
蕭何畢竟是丞相級的人才,他攔住了沛公:“被封到位置險惡的漢中為王,難道不比死了好點嗎?”
沛公生氣地回答說:“怎麽會至於死呢?”
蕭何說:“如今大王您的將、士都不如項羽,如果與項羽交戰,結果必然是百戰百敗,怎麽還會不死呢?”
他見沛公沒說話,便又道:“能夠暫時屈身在一人之下而成長為萬乘之上,就像商湯周武王這一類人。微臣希望大王以漢中為根基,安撫百姓招募賢才,收納巴蜀兩地的民心及錢財,然後揮師東進,平定三秦,這樣天下就可以到手了。”
沛公看看蕭何,又扭頭看了看諸將,長歎了口氣。
蕭何覺得沛公有退讓的跡象,便又分析道:“如今項王勢頭正旺,六國軍隊沒有一個敢於違背他的意願。冒然與之發生衝突,我們的對手不是項王一國,而是整個聯盟。”
見說服了沛公,蕭何又對眾將說道:“如此,項王都不用親自下場,那些原本弱小的國家都會氣勢洶洶向我們衝過來,咬你一口。小國就是這樣,依附大國,他們都想獲取霸主的歡心。他們都精得很,知道最終倒下的一定是你,等把你群毆咬死後,他們能從霸主哪裏多討得一杯羹,反正瓜分的是你的東西,霸主不會心疼。”
“丞相說的對。”樊噲粗中有細,馬上聽明白了。
周勃也頻頻點頭。
沛公用鼓勵的眼神示意蕭何繼續。
蕭何又道:“現在放眼六國,除了項王以外,我們的實力緊隨項王其後。我們不要與獨霸天下的項王爭鋒。甘心做好老二,積蓄力量,坐等六國連盟分裂。等霸王摁下葫蘆浮起瓢的時候,敵我態勢變化。再來與項王一爭高低。”
“項王自巨鹿大戰以來,諸侯皆匍匐而不敢仰視項王。哪有人敢分裂呢?請丞相說來聽聽。”樊噲發問。
蕭何解釋道:“項王年輕氣盛,處處以實力壓人,必不得人心。此番分封,不止我們不滿。各諸侯國也是暗潮湧動。用不了多久,天下就會回到戰亂紛飛的年代。到時候,霸王為了維護他的霸權地位,必定出手彈壓。他一個手掌就五個指頭,十個指頭也就隻能按住十隻跳蚤。等他難以分身,精疲力竭的時候,我們再給他致命一擊。”
“丞相高明。你怎麽知道諸侯暗潮湧動呢?”樊噲快人快語。
蕭何自信地說道:“這次分封,齊國一國三公,實力最強的齊王田市被遷膠東,田都和田安隻因項王偏好之故卻領齊之要地。趙王部下將領張耳,受封與趙王歇平起平坐,陳餘戰功卓絕卻沒能封王,我不相信這麽安排能長久。還有魏地東部被項王割走,魏人豈會高興,九江王英布隨項王出生入死,戰功赫赫,卻隻得了一個小小的九江,他豈能甘願。王陵寄居野澤,抗秦有功卻什麽都沒撈到。
這麽多的矛盾層層疊疊,錯綜複雜,總有一天大爆發。到時候,項王到底是管還是不管。
不管,起霸主地位就此終結;要管,必將聯合諸國,興師動眾。
事情多了,項王不得不麵臨國弱民疲的窘境。再說了,沛公未能受封關中王,秦民大失所望,民心向背,天下盡知。”
蕭何笑了笑說:“要不了多久,天下必重啟戰亂。我們隻要守住漢中,甘當老二,專心做好自己的事,養兵蓄銳,等時機成熟,再入關中,東出函穀關,擊敗項王是遲早的事。”
沛公見蕭何分析得相當透徹,並且將士們都聽進去了,於是轉怒為喜,他撫掌大笑說到:“丞相說得好。”隨即宣布,準備接受任命,到巴蜀就職。
沛公絕對是領袖級的人物,他年輕時的遊俠經曆,讓他學會了觀言察色,學會了在困境或順境中,人前應有的姿態。學會了如何駕馭各種各樣的人,學會了裝傻充愣,學會了慷慨激昂,也學會了裝孫子做縮頭烏龜,更是學會了散財聚人的道理。
從一介布衣到封疆大吏,這個跨越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如今他搖身一變,成了漢王,盡管不是十分滿意,但對比鴻門宴裏的甕中鱉,沛公已經感到十分慶幸了。現在,蕭何一番分析,與沛公的想法相同,欣然接受漢王的稱號,沛公心裏踏實了。
為了感謝張良的幫助,沛公送給張良一百鎰黃金,兩鬥珍珠作為回報。
張良是韓國的臣子,這次分封後,他就要跟韓王回封地了。臨別前,張良用沛公送給他的禮物,又替他辦了一件大事。
張良將這一百鎰黃金連同兩鬥珍珠送給了項伯,希望項伯幫忙說動項羽,將漢中地區全部封給漢王。
項伯受此重禮,自然積極為沛公說項,項羽本來還有點擔心沛公不服,沒想到如此順利,這點小要求也就一口答應了。
張良竭盡全力幫助漢王,圖的是什麽?
他對官位不感興趣,對金錢無動於衷。
他忠的是韓國,但又處處維護漢王的利益。他要實現韓國的複國夢,當曆盡千辛萬苦達成目的後,他又把新的希望寄托在漢王身上。這是否與那個黃石老人送的那本書有關?他要將書中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完成他的驚天偉業嗎。他的終極理想目標究竟是什麽?
漢王打敗西楚霸王稱帝後,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盡管張良被封留候,但終究沒能留住他。他放棄了在漢高祖身邊共享榮華富貴的優渥生活,選擇了歸隱。傳說他追隨赤鬆子(古代傳說中的神仙)雲遊四海去了,有人還在張家界深山裏見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