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完畢之後,項羽命令各路諸侯軍隊限期回國。等各路諸侯啟程奔赴封地就職後,他自己則帶著從鹹陽虜來的美女和珍寶,浩浩蕩蕩地開拔回彭城了。這期間關於項羽定都的事還有一個小插曲。


    當項羽準備定都彭城的消息傳開後,有個姓韓的先生,我們姑且叫他韓生吧。他找到項羽說:“關中山川險固,易守難攻,況且土地肥沃,糧食富足,是很好的建都之地。想要成就霸業,非此地莫屬。”


    項羽是江蘇一帶人,手下將士也多為長江中下遊一帶人,大家都急於返鄉,要長久留在鹹陽,生活習慣等都難合拍。


    他對韓生說:“富貴不還鄉,如同錦衣夜行,那怎能光宗耀祖呢?”他拒絕了韓生的建議。


    事後韓生對項王不聽自己的建議,非常不滿。經常對外攻擊項王,他逢人便說:“人們常說楚人浮躁,沐猴而冠。此話果然不假。”


    這話怎麽就傳到了項羽耳中,他勃然大怒,下令將韓生活活丟進鍋裏給煮了。


    總結曆史教訓,這個事件項王和韓生都有過錯。作為領袖級的政治人物,項王不能分析利弊、從諫如流也就罷了,其心胸狹隘,性格暴躁,動輒開鍘殺人,讓自己錯過良機不說,還使得許多著名的智囊人物敬而遠之,如張良、陳平、韓信之類的天才謀士倒戈到漢王陣營。


    作為韓生來說,這個主意既及時又精準,無奈項王不肯接受。


    平台是人家的,刀把子在人家手裏,要麽通過其他辦法引導,勸說項王改變,要麽閉嘴明哲保身。


    好比樊噲,勸說沛公不成,懂得迂回尋找張良來協助自己,把沛公拉回正道。樊噲是沛公的連襟,老鄉,鋼鐵盟友,樊噲尚且不敢去硬碰硬,韓生一個不沾親帶故,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怎能放肆如斯?


    偏偏韓生自視甚高,別人不聽從自己的意見建議,便心懷憤恨,甚至口出惡言,最終斷送了卿卿性命。


    類似這種自視甚高,卻又迂腐固執,得到重用便囂張跋扈,一旦不被寵信便怨聲載道,甚至反目成仇的所謂才子,在曆史的長河中,不乏其人。


    有的居功自傲,有的恃才傲物,他們往往覺得高人一等,因而不可一世,受不了一點委屈,吃不得一點小虧。一旦諸事不順,往往破罐子破摔,甚至起到了破壞作用,跑到敵營去了。這殷鑒很遠的有的是這樣的人,這殷鑒不遠的也不在少數啊。


    項羽於公元前206年的年底入關,經曆了鴻門宴、屠鹹陽、分封諸侯後,下令各路諸侯於四月各自領軍返回封地任職。西楚霸王同時也離開鹹陽回彭城。


    入關時項羽年方二十六歲,對於冷兵器的戰場來說,這個年紀正是體力旺盛,適合作戰的最佳時期。項羽打仗,向來勇猛,常常一馬當先,勇闖敵陣。受其鼓舞,士兵們也是奮不顧身、勇往直前。跟著項羽打仗,確實暢快淋漓,勝多負少。但論起領導力,論起駕馭紛繁複雜的形勢,項羽的決斷以及應變卻比沛公遜色得多。


    沛公此時已經五十出頭,人生經曆豐富。他自幼混跡江湖,對人性的感悟深刻,接人待物懂得平衡上下左右的關係,善於聽取正確的意見和建議。遇事冷靜,不衝動,不隨性。他還具有極強的觀察力,對人、事、物的判斷既快又準。漢王手下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沒有不順服的。


    西楚霸王沒能聽取韓生的建議,失去關中的龍興之地,加上對沛公的判斷失誤,以及分封產生的矛盾,使得剛剛出現的和平曙光,轉瞬即逝,更要命的是西楚霸王為了維護分封的成果,從此南征北戰、東奔西突,逐漸走向四麵楚歌的悲壯坎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月當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金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金生並收藏漢月當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