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辮子的方言稱謂和打老庚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 作者:巴蜀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發辮、辮子,川西平原及附近地區說“毛根兒”,發音mao2ger1,通常是必須兒化韻,不說“毛根”,也不是毛的根部的意思。
偏毛根兒:偏梳在一邊的辮子。
克非《春潮急》上:“(一個五十開外的老漢)隻留下漩渦裏小撮頭發,編成了筷子粗的豇豆毛根兒。”
小女娃子頭發還不是很長時,紮的辮子叫“鬏鬏(音揪揪)毛根兒”或“翹毛根兒”。
簡單的辮子,例如馬尾辮,動詞用“紮”,紮毛根兒。
複雜的長辮子,動詞用“編”,編毛根兒。
普通話的“發小”,川西壩子就說成“毛根兒朋友”。
克非《春潮急》上二:“一個乳名叫喜蛋子,大名叫李方成的,和李克最相熟,兩人從小就是毛根兒朋友。”
印象中,過去四川話常常把頭發直接說“毛”:理發叫“剪毛”或者“燒毛廁si坎”;劉海即披在前額的頭發叫“批毛兒”【pēi mèr】或“披披毛兒”【pēi pēi mèr】,都要兒化。這可能是稱呼辮子也離不開“毛”字的緣由吧。
辮子在川東地區、重慶、江西、陝南等地的表達又有不同。
川東地區達州話、重慶話說“嗒嗒兒”(記音,也有寫達達兒的)。達州話“毛根兒”指頭發(多指小孩的頭發)。
江西地區辮子有稱為“毛額子”的說法,方言“額”古字為【紒jie】,依《音係》,字同結。紒現多用作動詞,紒辮子。
陝南地區把辮子稱“ 帽蓋gai子”,以及部分變音“毛蓋”、“帽嘎”等,和川西壩子“毛根兒”不兒化的音相近。
其他省區有“辮兒”等說法,就基本離不開“辮”字了。
前麵由“毛根兒”,引出了“毛根兒朋友”。所以順便介紹一種特殊的“毛根兒朋友”:老庚。
“毛根兒朋友”是從小在一起長大的好朋友。“老庚”則是更深一步的同齡朋友。
從形式上看,四川的老庚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庚本身就有年齡的意思。老庚之間肯定是同一年齡,這是最低要求;有些地方老庚還要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2、做老庚的必須是同性。一般男的叫老庚,女的叫老同,但日常一般都是用老庚來互相稱謂。
3、結成老庚的行為叫“打老庚”,“打”是“結交”的意思,類似於“拜把子”,但一般需要雙方父母的認可。
4、老庚之間互稱對方的父母為“同年爹”“同年媽”,這裏“年”一般變調為陰平1聲。
5、川東北地區老庚、老同還可傳代。下一代稱父母輩老庚(同)為“老庚(同)爺”、“老庚(同)娘”或“同年叔兒”、“同年媽兒”。有的稱老同的母親為“寄娘”。
6、“打老庚”也是羌族民間一種交際風俗,流行於四川黑水蘆花地區。每人一生一次,男女分別舉行,在同輩同年出生的人之間進行。擇夏曆正月間某一日,於野外備酒肉,屆時同齡者各將鞋帶拿出混置一起,大夥輪流抽鞋帶.抽到同一雙鞋帶的人瓦為“老庚”,然後吃酒,擎舉刀槍,吆喝、唱歌、跳舞等。“打老庚”的同輩同齡人之間,在日後生產活動、蓋房,以及婚喪等大小事情上都有互相幫助的義務。
其他地區的“打老庚”習俗
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也有“打老庚”的習俗。
1、貴州:布依族尋求團結互助力量的方法之一。“打”是“結交”的意思,“打老庚”又稱“打夥計”,意為“拜同年”。這種交際風俗流行於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異姓青年男子無論生辰年月是否相同,隻要年紀相當,父母同意,就可相互結識,情同手足,彼此以兄弟相稱,故名。在漢族及其他民族也有打老庚得風俗。
2、廣西
早在清朝、民國時期,廣西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就有認老庚老同的習慣,俗稱打老庚,或 打老同、打同年。民國35年(1946年)的《三江縣誌》稱:打同年,亦曰走同年,侗、僮、苗之男女皆喜就其同庚者,男與男,女與女,相契結,故稱結老庚。皆密逾親誼,互相走往。此俗今仍部分流行。
武宣、象州、柳江等縣的壯、漢民族,打老同要雙方同年出生。
瑤族喜歡打老庚(又稱打同年)結交朋友,不但與本民族人打老庚,而且和別的民族同輩 人打老庚。男女老幼都喜歡認老庚,少的拜認幾個,多的幾十個。男女之間也認老庚,不少 人通過結老庚發展成為夫妻,不成夫妻則以兄妹相待。瑤族心目中,老庚比親兄弟姐妹還要 親,是親戚中的親戚,好友中的好友。俗謂“除了同年無好親”。
打老庚在苗族中也極為盛行。隆林苗族稱打老庚為“嘎江”,意為“老樹的根”。民諺 謂:“老庚老庚,配命合庚”。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都有打老庚的習俗。打老庚的方式與壯族基本相同。
3、湖南
張家界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村東張老庚,村西李老庚,南有王老庚,北有劉老庚,你若走錯路,碰到吳老庚……由此可見,“打老庚”的社交習俗,在張家界民間流傳甚廣。
打老庚一般有以下幾種情形:同性別而不同姓氏;年齡相近,同年而不同月。若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者,則稱為“真老庚”;年齡相差幾歲而打老庚的,稱為“斜角老庚”。打老庚不受民族、地域限製,鄰居或遠方朋友,隻要性格接近,情趣相投,都可成為老庚。
4、湖北
鹹寧人民廣播電台“老陳說方言”,搿老庚就是“打老庚”。
陳大銀:搿老庚就是“打老庚”,又叫“打同年”,就是同年出生的人結拜為好友。搿(gé)的意思是:兩手合抱,引申為結交。庚是年庚、午己庚辛的“庚”。庚(gēng)的意思是:年齡,如同庚,就是同年出生。鹹安話庚爺、庚娘,就是同年爺、同年娘。一是指與自己同年人的父親或母親;二是指與父親或母親同年的男性或女性;三是與兄弟姐妹同年人的父(母)。鹹安話庚崽、庚女,就是同年崽、同年女,指與自己同年人的兒子、女兒,或與兒子、女兒同年的人。
5、江西:元朝狂草書法大家張弼結老庚
有記載,元朝狂草書法大家張弼在南安府擔任知府的第二年,在南安府拜認了一位同年老庚。剛好同年兄弟的嶽父古稀生日,張弼書興大發,狂書二十八幅壽聯,令老庚及親友都喜出望外。南安府,由元順帝至正25年(1365),改南安路為南安府,府治大庾(今江西省大餘縣),領大庾、南康(今江西省南康區)、上猶(今江西省上猶縣)三縣。
6、雲南
老庚”指的是同年出生或年歲相近的人結成長期友好關係的朋友,有的地方也泛指一定方式確定認可的好友,鶴慶、劍川一帶有的稱建立這種關係為“打老庚”。
偏毛根兒:偏梳在一邊的辮子。
克非《春潮急》上:“(一個五十開外的老漢)隻留下漩渦裏小撮頭發,編成了筷子粗的豇豆毛根兒。”
小女娃子頭發還不是很長時,紮的辮子叫“鬏鬏(音揪揪)毛根兒”或“翹毛根兒”。
簡單的辮子,例如馬尾辮,動詞用“紮”,紮毛根兒。
複雜的長辮子,動詞用“編”,編毛根兒。
普通話的“發小”,川西壩子就說成“毛根兒朋友”。
克非《春潮急》上二:“一個乳名叫喜蛋子,大名叫李方成的,和李克最相熟,兩人從小就是毛根兒朋友。”
印象中,過去四川話常常把頭發直接說“毛”:理發叫“剪毛”或者“燒毛廁si坎”;劉海即披在前額的頭發叫“批毛兒”【pēi mèr】或“披披毛兒”【pēi pēi mèr】,都要兒化。這可能是稱呼辮子也離不開“毛”字的緣由吧。
辮子在川東地區、重慶、江西、陝南等地的表達又有不同。
川東地區達州話、重慶話說“嗒嗒兒”(記音,也有寫達達兒的)。達州話“毛根兒”指頭發(多指小孩的頭發)。
江西地區辮子有稱為“毛額子”的說法,方言“額”古字為【紒jie】,依《音係》,字同結。紒現多用作動詞,紒辮子。
陝南地區把辮子稱“ 帽蓋gai子”,以及部分變音“毛蓋”、“帽嘎”等,和川西壩子“毛根兒”不兒化的音相近。
其他省區有“辮兒”等說法,就基本離不開“辮”字了。
前麵由“毛根兒”,引出了“毛根兒朋友”。所以順便介紹一種特殊的“毛根兒朋友”:老庚。
“毛根兒朋友”是從小在一起長大的好朋友。“老庚”則是更深一步的同齡朋友。
從形式上看,四川的老庚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庚本身就有年齡的意思。老庚之間肯定是同一年齡,這是最低要求;有些地方老庚還要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2、做老庚的必須是同性。一般男的叫老庚,女的叫老同,但日常一般都是用老庚來互相稱謂。
3、結成老庚的行為叫“打老庚”,“打”是“結交”的意思,類似於“拜把子”,但一般需要雙方父母的認可。
4、老庚之間互稱對方的父母為“同年爹”“同年媽”,這裏“年”一般變調為陰平1聲。
5、川東北地區老庚、老同還可傳代。下一代稱父母輩老庚(同)為“老庚(同)爺”、“老庚(同)娘”或“同年叔兒”、“同年媽兒”。有的稱老同的母親為“寄娘”。
6、“打老庚”也是羌族民間一種交際風俗,流行於四川黑水蘆花地區。每人一生一次,男女分別舉行,在同輩同年出生的人之間進行。擇夏曆正月間某一日,於野外備酒肉,屆時同齡者各將鞋帶拿出混置一起,大夥輪流抽鞋帶.抽到同一雙鞋帶的人瓦為“老庚”,然後吃酒,擎舉刀槍,吆喝、唱歌、跳舞等。“打老庚”的同輩同齡人之間,在日後生產活動、蓋房,以及婚喪等大小事情上都有互相幫助的義務。
其他地區的“打老庚”習俗
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也有“打老庚”的習俗。
1、貴州:布依族尋求團結互助力量的方法之一。“打”是“結交”的意思,“打老庚”又稱“打夥計”,意為“拜同年”。這種交際風俗流行於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異姓青年男子無論生辰年月是否相同,隻要年紀相當,父母同意,就可相互結識,情同手足,彼此以兄弟相稱,故名。在漢族及其他民族也有打老庚得風俗。
2、廣西
早在清朝、民國時期,廣西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就有認老庚老同的習慣,俗稱打老庚,或 打老同、打同年。民國35年(1946年)的《三江縣誌》稱:打同年,亦曰走同年,侗、僮、苗之男女皆喜就其同庚者,男與男,女與女,相契結,故稱結老庚。皆密逾親誼,互相走往。此俗今仍部分流行。
武宣、象州、柳江等縣的壯、漢民族,打老同要雙方同年出生。
瑤族喜歡打老庚(又稱打同年)結交朋友,不但與本民族人打老庚,而且和別的民族同輩 人打老庚。男女老幼都喜歡認老庚,少的拜認幾個,多的幾十個。男女之間也認老庚,不少 人通過結老庚發展成為夫妻,不成夫妻則以兄妹相待。瑤族心目中,老庚比親兄弟姐妹還要 親,是親戚中的親戚,好友中的好友。俗謂“除了同年無好親”。
打老庚在苗族中也極為盛行。隆林苗族稱打老庚為“嘎江”,意為“老樹的根”。民諺 謂:“老庚老庚,配命合庚”。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都有打老庚的習俗。打老庚的方式與壯族基本相同。
3、湖南
張家界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村東張老庚,村西李老庚,南有王老庚,北有劉老庚,你若走錯路,碰到吳老庚……由此可見,“打老庚”的社交習俗,在張家界民間流傳甚廣。
打老庚一般有以下幾種情形:同性別而不同姓氏;年齡相近,同年而不同月。若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者,則稱為“真老庚”;年齡相差幾歲而打老庚的,稱為“斜角老庚”。打老庚不受民族、地域限製,鄰居或遠方朋友,隻要性格接近,情趣相投,都可成為老庚。
4、湖北
鹹寧人民廣播電台“老陳說方言”,搿老庚就是“打老庚”。
陳大銀:搿老庚就是“打老庚”,又叫“打同年”,就是同年出生的人結拜為好友。搿(gé)的意思是:兩手合抱,引申為結交。庚是年庚、午己庚辛的“庚”。庚(gēng)的意思是:年齡,如同庚,就是同年出生。鹹安話庚爺、庚娘,就是同年爺、同年娘。一是指與自己同年人的父親或母親;二是指與父親或母親同年的男性或女性;三是與兄弟姐妹同年人的父(母)。鹹安話庚崽、庚女,就是同年崽、同年女,指與自己同年人的兒子、女兒,或與兒子、女兒同年的人。
5、江西:元朝狂草書法大家張弼結老庚
有記載,元朝狂草書法大家張弼在南安府擔任知府的第二年,在南安府拜認了一位同年老庚。剛好同年兄弟的嶽父古稀生日,張弼書興大發,狂書二十八幅壽聯,令老庚及親友都喜出望外。南安府,由元順帝至正25年(1365),改南安路為南安府,府治大庾(今江西省大餘縣),領大庾、南康(今江西省南康區)、上猶(今江西省上猶縣)三縣。
6、雲南
老庚”指的是同年出生或年歲相近的人結成長期友好關係的朋友,有的地方也泛指一定方式確定認可的好友,鶴慶、劍川一帶有的稱建立這種關係為“打老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