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屋,四川方言為啥又有“陶屋”的發音?原來它有另外一個正式名稱:祧屋。


    堂屋是傳統中國民居中的禮儀空間,一般設計在正房最中間的一間,通常大於兩側的廂房,又稱“客堂”。平時家中有人時大多敞開,所以有的地區又稱“明間”,相應臥室則稱“暗間”。


    《晉書·藝術傳·淳於智》:“家人既集,堂屋五間拉然而崩。”


    唐·顧非熊《下第後寄高山人》詩:“我家堂屋前,仰視大茅巔。”


    巴金《秋》三:“她的轎子一到堂屋門口, 琴和淑華姊妹,還有綺霞、 翠環都站在那裏迎接她。”


    堂屋用於民間百姓尊祖敬神、祭天拜地、婚喪壽慶等,與現代住宅中的客廳功能,其實是有所不同的。


    堂屋在住宅的院落中,位置處於正中,坐北朝南,故又稱正房,與廂房相對。堂屋比廂房要高大宏偉,一般設計成奇數間,以3間或5間最為常見。屋頂上,還要安放上麒麟、石獅子等象征祥瑞或比較凶猛的磚質或陶質動物模型。


    一個院落,可以沒有廂房,但是必須有堂屋。


    堂屋正中最裏,常設神龕和祖先神位,民間多懸掛“天地君親師位”牌位或條幅。在過去,也是舉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禮儀的場所。


    以上是關於堂屋的基本介紹。


    堂屋,四川地區,乃至西南其他一些地區如重慶、貴州等,為啥又有“陶屋”的發音呢?


    很多人以為“堂”字發生了變音,táng變成了táo,其實不是。tang音字如湯、唐、燙、躺、糖、塘等,幾乎不見韻母變音,如果有變音,通常也是聲母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相互演變。


    比如小孩剛學說話,就經常把“糖糖”說成dáng dáng。


    堂屋說成“陶屋”(音),那是由於它有另外一個正式名稱:祧屋。


    祧,漢語三級字,普通話發音tiāo,本義指祀遠祖、始祖之廟。


    祧:《廣韻》吐雕切《集韻》《韻會》《正韻》他雕切,??音挑。《說文》遷廟也。


    《禮·祭法》遠廟為祧,去祧為壇。


    《廣雅》祧,祭先祖也。


    《說文新附》祧,祭也。


    普通老百姓,通常沒有條件為祖宗修建廟堂,通常就用堂屋供奉祖先,所以也把堂屋稱作祧屋了。


    把“堂屋”稱作“祧屋”,在湖南地區普遍存在。湖廣填四川,也把這個稱謂代到了川渝地區,以及緊鄰川渝地區的貴州北部地區如遵義地區等。


    而“祧”字,四川方言讀若tao2(陶),這屬於語流音變,在湖南嶽陽、湘陰等地也有此發音。


    因此,我們平日裏所提到的“陶屋”,其正確的寫法應該是“祧屋”。原來,這便是川渝地區以及貴州北部區域、湖南某些地方將“堂屋”稱作“陶屋”的緣由所在啊!在這些地區,人們代代相傳,沿用著這個獨特的稱呼,讓“陶屋”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祧屋”這個原本有些生僻的字眼,也因為這樣的口口相傳,一直被大家所熟知。


    或許在某一天,當你走進一座古老的川渝民居,看到那寬敞明亮的正廳,耳邊傳來當地人親切地喊著“陶屋”時,你會不禁感歎:語言真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它承載著曆史和文化的記憶,透過一個個獨特的詞匯,向我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而“陶屋”與“祧屋”之間的聯係,則如同一條紐帶,將地域、民俗緊密相連,展現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底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