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90年代初到浙江上學的時候,因為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大家都說普通話。作為新生,一般是老生勤工儉學推銷產品的好客戶。


    當時一個學長來到我寢室推銷襪子,操著一口普通話在那說:“我的襪子很相因的哦”。


    我一聽非常驚訝,馬上用四川話問他:“老鄉,你是四川的哇?”


    他馬上切換成四川話:“你咋曉得的喃?”


    我說,普通話說價格是便宜,相因這個詞一聽就是家鄉話都嘛。


    其實這也是另外的一種川普,就是雖然說普通話,而且不是那麽蹩腳,但是夾雜著四川方言詞匯,一聽就知道講話者的家鄉了。


    題歸正轉,還是繼續擺關於四川話把便宜說成“相因”的龍門陣。


    川渝地區把價格便宜說“相因”,其實本作“相應”。本指質價相應,後表示價格便宜。


    《現代漢語詞典》【相應】xiāngying:〈方言〉便宜。


    川渝方言無後鼻音,實際發音xiāngyin。


    應,《說文解字》:“當也”。注:當,田相值也,引申為凡相對之稱。《廣韻》物相應也。


    相應,正是表示物品質價相應,後引申出便宜的意思。


    看看古代文學作品中使用“相應”的例子:


    《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十七回:“他就要買我白絹,我見價錢相應,即時賣了。”


    《西遊記》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行者道:“你那裏曉得就裏,借水救之,卻燒不起來,倒相應了他,隻是借此罩,護住了唐僧無傷,其餘管他,盡他燒去”。 順便說說最後這個“盡”,在現代四川話也是常用詞,是由他、隨他的意思,發音同川話“緊jin3”。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景陽岡武鬆打虎 潘金蓮嫌夫賣風月》:“婦人道:‘賊混沌不曉事的,你賃人家房住,淺房淺屋,可知有小人囉唕!不如湊幾兩銀子,看相應的典上他兩間……’”。


    李劼人在小說《大波》中用的相應,還特別加注:“相應即便宜。有人寫作相因,恐不如相應二字尚能表出相應於錢包的意思。這是四川人至今習用的一種方言。”但是他的另外文章又用的“相因”,見下文,可見作家們其實也是拿不定主意的。


    現重慶主城區說成“相因”,四川絕大多數地方也說稱“相因”。但有些地區如涪陵、黔江等地方言仍說“相應”,“應”發音為去聲。實際有可能去聲是音變,因為“應”本身是多音字,也發陰平1聲。故“相應”慢慢在很多地方被同音字代替為“相因”了。


    再來看文學作品中使用“相因”的例子: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 “梁尚賓聽說,心中不忿,又見價錢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一《賣泥丸》: “從前死了一子,今又父子俱病,切莫相因賣了。” 又卷三《比目魚》: “背父嫖賭走邪徑,偷去穀米賣相因。”


    李劼人《天魔舞》:“牛肉是頂養人的,價錢又比豬肉相因,為啥不吃?”


    因為都是長期使用,約定俗成,川渝地區方言把便宜無論說“相應”還是“相因”,其實無分對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