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話口語不說普通話的“裂”,那四川方言如何表達物品開裂(有縫隙)?


    表達物品或皮膚開裂,四川方言口語中一般不說“裂”,也不說相應的詞匯“裂縫”、“裂紋”。注:本文不討論物品完全的破裂,也不說搞破壞的分裂等,主要討論有裂紋或有裂縫的開裂。


    另外口語中物品“破裂”四川話說“爛了”,關係“破裂”“決裂”四川話說“拉豁了”等,大概隻有搞破壞的分裂如分裂d、分裂g家以及自然現象的“大裂穀”才會說到“裂”?


    那四川方言如何表達物品有裂紋或有縫隙的開裂?


    四川方言關於“裂縫;裂開”,有好幾種表達方式,且區分物品與皮膚。


    一、罅;閜;閕。音“xiā”,同蝦音。


    多用於木製品、陶瓷品及部分脆性金屬製品等。


    小時候,門通常都是木板門,大多還是木板拚接而成的。時間長了,再遇上幹風天,木板之間慢慢就出現縫隙了。大人或老人就說門“蝦”縫了、“蝦”開了。這個“蝦(音)”,就是“罅”字。


    罅,普通話音xià,四川方言發音xiā。1動詞:裂,開裂。2名詞:縫隙,裂縫。


    《說文· 缶部》:罅,裂也。從缶虖聲。缶燒善裂也。呼迓切。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罅)裂也。考工記瓬人所謂薜也。引伸為凡裂之偁。從缶。虖聲。呼迓切。古音在五部。缶燒善裂也。說從缶之意。


    《現代漢語詞典》罅:縫隙,裂縫:雲~。石~。~縫。~隙。~漏(縫隙,喻事情的漏洞)


    又作【閜】字。


    《說文·門部》: “閜,大開也。”


    《廣韻·馬韻》: “閜,大裂。”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蹇產溝瀆,谽呀豁閜,自陵別島。”


    裴駰集解引郭璞曰: “閜音呼下反。”


    司馬貞索隱引司馬彪雲: “豁閜,空虛也。”


    清·喬光烈《遊龍門記》: “劈立若雙闕洞閜狀,是為龍門。” “洞閜”謂中間裂開。


    又作 “閕”。


    上引 《史記》 “閜”,《文選》即作“閕”。


    《集韻·禡韻》: “閕,開裂也。”


    《字 匯·門部》:“閕,與閜同。”


    清·劉黻《郡署古槐記》: “有古槐焉, 高五六丈,圍約三人抱,肟然豁閕而中空。”


    二、翕 [xi]


    翕,本義是閉合,收攏。主要用於木製品。


    還是用木板門舉例。木板門多由木板拚接而成。時間久了水分蒸發,木板收縮,相互之間就出現縫隙了。除了說門“罅縫”表示狀態,也說“翕縫”了,“翕開”了,間接無意識的闡明了原因。


    注:廣漢話另有一個“xi”音字,表示把門不關嚴,留個或大或小的縫,也說把門“xi”開,暫時不知如何寫的,有知道的歡迎留言。


    三、噤 ,音jin,同“今”音。


    主要用於陶製品、脆性金屬製品。


    噤 jin55


    物裂。民國十七年《長壽縣誌》卷四 《人事部·方言》: “物裂曰噤。平聲。”今仍謂物裂為噤 [t?in55]即“jin”。


    普通人最常見的,大概是吃飯的陶瓷碗了。有時候摔了,沒有完全摔壞,就是一兩條或長或短的噤縫。普通人節約慣了,大多往往是繼續使用的。


    再如鑄鐵鍋,不小心砸到了,出現了裂紋,就說鍋噤了。


    四、冰;皴;迸。


    冰;冰口。皴;皴口。迸;迸口。主要用於表示皮膚開裂。也用於指較硬物品如脆性金屬製品、地麵等開裂。


    皸裂,皮膚因暴露於風中或寒冷中而發生的裂口或變粗糙。也作龜裂。四川話口語一般不說“皸裂”,說“冰口”“皴口”、“迸口”。


    冰;冰口


    1(皮膚)因冷凍而產生的裂口:手背上也滿是冰口。


    2也泛指裂口:這水泥地板冰了好幾條冰口。


    又或作:皴;皴口。


    民國十五年《南川縣誌》卷六《土語》: “足根裂曰皴口。土音訛皴為冰。”


    民國三十三年《長壽縣誌》卷四《人事部·方言》: “足跟裂曰皴口。皴讀若冰。”


    又或記音作“迸”。迸;迸口。〈音同冰,冰口〉


    清《西蜀方言》:“腳上凍起迸口。”又“田迸開了迸縫。”


    附注:個別其他說法


    奓zā(口子):表示裂縫、裂痕存在的狀態。


    瓷器有裂紋,說省了,“省”為記音,不知本字,和噤了一個意思。峨眉話。


    開坼:四川方言多說爆be坼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