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有一些方言詞匯,多用於日常口語,甚少用於書麵表達,算是會說不會寫的生僻字,今天就來說說“跐”和“躧”。


    跐,普通話音ci,四川話發音ci或zi。躧,普通話音xi,四川話發音li.


    為啥把跐和躧放在一起來說呢?


    因為在四川方言中,“跐”和“躧 ”有個主要的意思,都有用腳踩在地上摩擦的意思。此處,“跐”和“躧”字義非常接近,也經常在口語中說。


    例如:


    1、你把鞋底上的泥巴在外麵跐(躧)幹淨再進屋哈。


    2、你把煙鍋巴跐(躧)兩下,弄熄嘛!四川方言俗語“好大個煙鍋巴踩不熄”。因為有些鞋為了防滑增大摩擦,鞋底有凹槽,隨意踩沒有熄滅的煙屁股,就會有踩不熄的現象。踩著摩擦幾下,就能確保熄滅。而踩著摩擦的動作,就是四川方言的“跐”和“躧”。


    “跐”和“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下文就詳細介紹一下這兩個字。


    一、跐


    跐,普通話讀作跐(ci或ci)。讀ci時,跐的本義指腳下滑動,沒踩穩。讀ci時,表示用腳踩、踏。四川方言中,跐發音ci或zi,屬於同係聲母互轉現象,沒有上聲音。


    《釋名·釋姿容》: “跐,弭也,足踐之使弭服也。”


    《廣雅· 釋詁一》: “跐,履也。”


    《廣雅·釋詁二》: “跐,蹋也。”


    《集韻· 紙韻》: “跐,淺氏切,音此。蹈也。”


    四川方言中,“跐”為動詞,釋義為踏; 踩; 擦。


    “跐”表示 “擦”義時,使用場景較廣,如 “跐痰”、“跐脫”、“跐來跐去”、“拿腳把地下那泡痰跐幹淨”,“他洗澡兒喜歡找人跐背”,“豬的身上一癢,就喜歡在牆壁上跐”,“你為啷個把牆壁弄髒了,趕緊找東西來跐幹淨”。


    再如“要站就站好嘛, 腳不要一跐一跐的”,動作者的腳並非在蹂,而是不耐煩地在地麵上擦來擦去。


    “躧”也有“擦”義,但有蹂踩義,個人理解僅限於用腳在地麵摩擦,“跐”則是手腳並用。這是兩個字主要區別之一。


    二、躧


    躧的本義為鞋。《說文》舞履也。《前漢·地理誌》彈弦跕躧。《注》躧、屣同,謂小履無跟者。筆者注:類似於拖鞋。


    又引申為靸義。《漢書·雋不疑傳》:\"勝之開閣延請,望見不疑容貌尊嚴,衣冠甚偉,勝之躧履起迎。\"顏師古注:\"履不著跟曰躧。躧謂納履未正,曳之而行,言其遽也。文穎曰: 躧音纚。\"


    今四川方言引申為踩踏; 蹂踩義。


    《莊子·讓王》 “原憲華冠縰履” 。陸德明釋文: “縰,《三蒼解詁》作 ‘躧’,雲 ‘躡也’。” “躡”也是踩、踏的意思。


    南朝·齊·王融《永明樂》之四: “振玉躧丹墀,懷芳步青閣。”“躧”、“步”互文。


    明·楊慎《丹鉛總錄》卷十六《封建》: “諺雲: 房上好走馬,隻怕躧破瓦; 東瓜做碓嘴,隻怕搗出水。”


    《金瓶梅詞話》第五十八回: “把漢子調唆的生根也似的,把他便扶得正正兒的,把人恨不的躧倒泥裏頭還躧。”猶謂踩到泥裏還要踩。


    李實《蜀語》: “足踏曰躧○躧,所蟹切,釵上聲。”李實這個音,直接成“踩”cǎi了。與今音有別。


    按《康熙字典· 足部》: “躧,《集韻》鄰知切,音離。” “躧”從“麗(麗)”得聲,今四川方言li音,當從《集韻》鄰知切音而來。


    “跐”與“躧”表達用腳在地麵踩,筆者覺得也有一些區別。來回的摩擦,為“跐”;踩著旋轉摩擦,為“躧”,即蹂踩也。這是兩個字主要區別之二。


    如:看到地上的偷油婆,一腳把它“躧”死。這裏我地廣漢話習慣上就不用“跐”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