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走人戶:既是地道四川方言,又是四川民俗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 作者:巴蜀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今天說說“走人戶”,它即是一個地道四川方言,又是一個四川民俗。
走人戶,音zou rén fu,四川也有不少地區發生變音現象,例如筆者所在廣漢話,“戶”音fu,1聲陰平調,即發音同“走人夫”。
“走人戶”這一方言、民俗,近現代文獻中也有記載。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一《過人瘋》: “你二老走人戶也不想下,丟女兒在屋時受盡??。”又卷二《吃得虧》: “我媽走人戶,把鑰匙帶去了,要明天才回來。”
“走人戶”在四川部分方言書籍釋義為“走親戚”,筆者認為解釋不全麵。
巴金《春》二十四: “看親戚,走人戶也是常事。”原注: “走人戶: 即 ‘出門作客’ 的意思。” 這個比“走親戚”包含麵更廣一點,但似乎還不夠全麵。
筆者認為:從四川方言的角度考慮,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同事同學等,做生辦酒、婚喪嫁娶、修房造屋、逢年過節的相互來往,都應該稱之為 “走人戶”,而不限於“走親戚”。
或許最早的時候,“走人戶”單純指“走親戚”,但是在今天的四川方言,“走人戶”的概念範圍大大的擴展了。
“人戶”一詞,見於《漢語方言大詞典》,它的第一個義項是“人家,多指婆家”。比如四川方言中由介紹聯姻而形成詞匯“說人戶”“看人戶”“放人戶”等,“說人戶”收於《成都方言詞典》:“給女孩子介紹婚姻對象。 “放人戶”亦見於《成都方言詞典》:“姑娘訂婚或出嫁。”
從“說人戶”、“看人戶”、“放人戶”這幾個詞來看,或許最開始,“走人戶”應該是姻親之間的來往走動,然後詞義擴展為親戚之間的來往走動,到後來來往走動的對象進一步擴展為街坊鄰居、同事同學等。
所以,“走人戶”一詞應該這樣解釋:
1親戚之間逢年過節或平時加強聯係的相互來往走動。這個概念,活動範圍主要以家庭為主,吃飯多為家宴。
2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同事同學等,做生辦酒、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的來往走動。這個概念,活動範圍可能在家庭(多為農村家庭),也可能在酒店、農家樂等。吃飯即可以是農村壩壩宴,也可以是酒店、農家樂等容納客人較多的地方。
從民俗的角度考慮,“走人戶”則可以單純的解釋為“走親戚”。下麵簡單聊聊四川地區“走人戶”風俗。
民俗“走人戶”,指親戚之間逢年過節時的來往走動,以加強感情交流。
過去最常見的就是春節期間“走人戶”,因為農業社會時,平時大家都不得閑,春節期間同時又是農閑時節,正好走動來往。
春節期間的“走人戶”,本質就是“拜年”。這種屬於傳統民俗,主要是親情維係。包括新婚不久的小夫婦,有去自己姑姨娘舅家“拜新年”的習俗,拜新年正月裏要趁早。
一般初二開始,探親戚、回娘家,“走人戶”一直要走到正月十五。在這半個月中間,人們會放下手中的活路,全家老小集體出動,山路裏、田坎上、村鎮間,隨時可見一串串穿得花紅柳綠,光光生生的人家,大人們提著各式禮品,娃兒們嬉戲打鬧笑語歡聲。
通常關係好常年走動的親戚,會提前安排好日程,“初二到我屋頭耍哈,把一家人都帶起來”,“要得,我們早點來”。當天去了,參加聚會的親友又會通知在場的親戚“初四到我屋頭耍哈,把一家人都帶起來”,“初六到我屋頭耍哈,把一家人都帶起來”,“要得、要得”……
其次就是平時的“走人戶”,個別節日如端午節等相互來往。或是親友長輩的生日,即使不做生,也是可以上門恭賀的。
民俗“走人戶”,走的都是親戚,通常是送點煙酒糖果土特產之類的禮品,而不用給主家送紅包。如果是春節期間,主家往往還要給未成年的孩子們發紅包。
俗話說得好,“親戚不走不親”。但事實是“走人戶”的民俗已經越來越弱化了。一來中年主力80後90後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親朋好友少了,沒有了過去的三姑四舅。二來社會日益物質化了,親情淡薄了。三來年輕人思想獨立,不願意走親戚……總之原因是多方麵的。
至於婚喪嫁娶、滿月、喬遷等大事,走動範圍擴大到包括熟絡的同事、同學等,這就是前麵提到“走人戶”釋義2。這種人情往來的“走人戶”,都是以送紅包為主,全國都有,算不得是民俗了,也就不展開介紹了。
今天說說“走人戶”,它即是一個地道四川方言,又是一個四川民俗。
走人戶,音zou rén fu,四川也有不少地區發生變音現象,例如筆者所在廣漢話,“戶”音fu,1聲陰平調,即發音同“走人夫”。
“走人戶”這一方言、民俗,近現代文獻中也有記載。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一《過人瘋》: “你二老走人戶也不想下,丟女兒在屋時受盡??。”又卷二《吃得虧》: “我媽走人戶,把鑰匙帶去了,要明天才回來。”
“走人戶”在四川部分方言書籍釋義為“走親戚”,筆者認為解釋不全麵。
巴金《春》二十四: “看親戚,走人戶也是常事。”原注: “走人戶: 即 ‘出門作客’ 的意思。” 這個比“走親戚”包含麵更廣一點,但似乎還不夠全麵。
筆者認為:從四川方言的角度考慮,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同事同學等,做生辦酒、婚喪嫁娶、修房造屋、逢年過節的相互來往,都應該稱之為 “走人戶”,而不限於“走親戚”。
或許最早的時候,“走人戶”單純指“走親戚”,但是在今天的四川方言,“走人戶”的概念範圍大大的擴展了。
“人戶”一詞,見於《漢語方言大詞典》,它的第一個義項是“人家,多指婆家”。比如四川方言中由介紹聯姻而形成詞匯“說人戶”“看人戶”“放人戶”等,“說人戶”收於《成都方言詞典》:“給女孩子介紹婚姻對象。 “放人戶”亦見於《成都方言詞典》:“姑娘訂婚或出嫁。”
從“說人戶”、“看人戶”、“放人戶”這幾個詞來看,或許最開始,“走人戶”應該是姻親之間的來往走動,然後詞義擴展為親戚之間的來往走動,到後來來往走動的對象進一步擴展為街坊鄰居、同事同學等。
所以,“走人戶”一詞應該這樣解釋:
1親戚之間逢年過節或平時加強聯係的相互來往走動。這個概念,活動範圍主要以家庭為主,吃飯多為家宴。
2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同事同學等,做生辦酒、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的來往走動。這個概念,活動範圍可能在家庭(多為農村家庭),也可能在酒店、農家樂等。吃飯即可以是農村壩壩宴,也可以是酒店、農家樂等容納客人較多的地方。
從民俗的角度考慮,“走人戶”則可以單純的解釋為“走親戚”。下麵簡單聊聊四川地區“走人戶”風俗。
民俗“走人戶”,指親戚之間逢年過節時的來往走動,以加強感情交流。
過去最常見的就是春節期間“走人戶”,因為農業社會時,平時大家都不得閑,春節期間同時又是農閑時節,正好走動來往。
春節期間的“走人戶”,本質就是“拜年”。這種屬於傳統民俗,主要是親情維係。包括新婚不久的小夫婦,有去自己姑姨娘舅家“拜新年”的習俗,拜新年正月裏要趁早。
一般初二開始,探親戚、回娘家,“走人戶”一直要走到正月十五。在這半個月中間,人們會放下手中的活路,全家老小集體出動,山路裏、田坎上、村鎮間,隨時可見一串串穿得花紅柳綠,光光生生的人家,大人們提著各式禮品,娃兒們嬉戲打鬧笑語歡聲。
通常關係好常年走動的親戚,會提前安排好日程,“初二到我屋頭耍哈,把一家人都帶起來”,“要得,我們早點來”。當天去了,參加聚會的親友又會通知在場的親戚“初四到我屋頭耍哈,把一家人都帶起來”,“初六到我屋頭耍哈,把一家人都帶起來”,“要得、要得”……
其次就是平時的“走人戶”,個別節日如端午節等相互來往。或是親友長輩的生日,即使不做生,也是可以上門恭賀的。
民俗“走人戶”,走的都是親戚,通常是送點煙酒糖果土特產之類的禮品,而不用給主家送紅包。如果是春節期間,主家往往還要給未成年的孩子們發紅包。
俗話說得好,“親戚不走不親”。但事實是“走人戶”的民俗已經越來越弱化了。一來中年主力80後90後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親朋好友少了,沒有了過去的三姑四舅。二來社會日益物質化了,親情淡薄了。三來年輕人思想獨立,不願意走親戚……總之原因是多方麵的。
至於婚喪嫁娶、滿月、喬遷等大事,走動範圍擴大到包括熟絡的同事、同學等,這就是前麵提到“走人戶”釋義2。這種人情往來的“走人戶”,都是以送紅包為主,全國都有,算不得是民俗了,也就不展開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