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普通話詞匯,方言多有其他的表達。


    四川方言中表達攔截,多用“短”字,偶爾視環境也用“攔”、“堵”等。


    四川方言俗話說: “好狗不短路。”


    “短”可用於人和動物,也可以用於液體,還可以用於機動車等。


    如“把小偷短倒”、“你在那頭短倒,我們一起把鴨子吆回去了”、“今天上頭(上遊)來水了,我去短點秧水(給秧田放水)”、“他站在路中間,把汽車短倒不讓走”。


    四川方言中,“短”也有乘車時揮手招呼的意思,如“他短了一輛出租車就走了”。


    這個用法,隻限於乘車時使用。其他時候,“短”都是“攔截;阻攔”的意思。


    文學作品中“短”的使用例子:


    《儒林外史》第五回: “嚴鄉紳執意不肯,把小的驢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還不發出紙來。”


    李劼人《暴風雨前》:“顧三奶奶的娘家哥哥來回說,顧三貢爺早被他妹妹短住了。”


    薑亮夫《昭通方言疏證》 : “昭人呼人逐賊曰短著,當即堵攔之急言也。”這句話通俗的說就是:昭通人叫人追逮攔截賊娃子說“短著”,應當就是“堵攔”二字說快了的發音。也就是說,薑亮夫筆下,“短”是“堵攔”二字的合音詞。


    其實“短”應該是個記音字。四川方言表示“攔截;阻攔”說“duǎn”,而現代漢語中,三聲duan隻有“短”duǎn這一個字,沒得選,所以“短”的使用就越來越廣了。


    從相關資料及曆史文獻使用看,“短”的本字,應該就是“斷”字。


    “斷”的發音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今人斷物,讀上聲; 物已斷,讀去聲。”《廣韻》《唐韻》《正韻》都管切。《集韻》《韻會》覩緩切。並音短。


    《說文解字注》和其他韻書,都能查到“斷”在古漢語有上聲的發音,同“短”。


    “斷”釋義為“攔截;阻攔”的詞義來源與古代文獻資料記載


    《說文·斤部》: “斷,截也。”


    《集韻·緩韻》: “斷,截也。”


    《三國誌 ·魏誌·曹休傳》: “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 此其不能也。”


    《晉書·符生傳》: “時猛獸及狼大暴,晝則斷道,夜則發屋,惟害人而不食六畜。”


    曹操 《上言破袁紹》: “從弟濟陰太守敘與紹書雲: ‘……便欲送璽,會曹操斷道。’”


    以上“斷道”,即在道路上攔截。


    《三國誌·魏誌·田豫傳》: “單將銳卒,深入虜廷。胡人眾多,鈔軍前後,斷截歸路。”


    《宋書·張興傳》: “今若以兵數千,潛出其上,因險自固,隨宜斷截,使其首尾周遑,進退疑沮,中流一 梗,糧運自艱。”


    《雲笈七簽·吳猛真人傳》: “後得道,海昏上僚,路有大蛇,時或斷道,以炁吸吞行人,行旅為絕。”


    《隋書· 高祖紀下》: “抄掠人畜,斷截樵蘇,市井不立,農事廢寢。”


    以上例證中的 “斷截”均同義連文。


    《南史·梁臨川靖惠王宏傳》: “及還京師,專為逋逃,乃至江乘要道,湖頭斷路,遂使京邑士 女,早閉晏開。”


    《西遊記》第九十七回: “怎的了! 怎的了! 苦奈得半夜雨天,又早遇強徒斷路,誠所謂 ‘禍不單行’ 也!”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四: “隻是那斷路搶衣帽的小小強人,也必了人性命,然後動手的。”


    以上例證中的“斷路”均是 “攔截道路” 義。


    文獻中也見記音作 “短”的。


    《西遊記》第七十四回: “端的是什麽妖精,他敢這般短路!”


    《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你既有膽子短路,你自然還有些武藝。”


    所以普通話的“攔截;阻攔”,四川方言本字當作“斷”,音duǎn。


    因為現代漢語“斷”隻有duàn音,duǎn音又隻有“短”字,記音用“短”也不影響理解,所以筆者覺得都可以使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