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普通話詞匯,方言多有其他的表達。


    普通話的“地方;處所”,四川方言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


    一說“塌”,也疊音為“塌塌”。


    普通話“哪個地方?”,四川話說“哪塌兮?”或“哪個塌塌?”


    一說“氹”(音蕩)。


    普通話“你是哪個地方的?”,四川話說“你是哪個氹的?”


    氹其實是個會意字,本義是水坑。水坑,四川方言通常說“水氹氹”。


    方言學者楊小平認為,表示“地方;處所”的“氹”,本字當為“黨”,釋義為地方,處所。名詞。“黨”俗寫作“氹”,與 “政黨”義的 “黨”無關, 而是指某一個地方。


    《釋名·釋州國》: “上黨,黨,所也。在山上,甚所最高, 故曰上黨也。”


    《新方言·釋詞》: “黨,所也,方也。《左傳》 曰: ‘何黨之乎?’ 《越語》 曰: ‘上黨之國。’ 《公羊傳》: ‘往黨,反黨。’ 今吳越間謂上方曰上黨,高處曰高黨。黨皆讀德挺切,陽唐轉耕、清也。時人不曉,謂是等字,則失其韻矣。”


    從 《新方言》來看,“黨”字吳方言也說。


    蔣禮鴻言: “嘉興謂何處為 ‘啥何黨’,去啥言何黨則以為處,如雲格個何黨即此處是。何讀烏去聲,黨讀徒朗切。按: 黨之訓所從鄉黨而來,蓋鄉黨為人所定居之所,故謂黨為所。”


    因為這個“氹”,被拐賣20多年的河南女子找到重慶親人。


    “你是哪個氹(dang)的?”這句方言對川渝人來說,應該是熟悉不過。


    但你能想到,河南女子姚傑就是因為這句方言,找到了自己失散二十多年的親生父母。


    當時姚傑正在浙江打工,當時她的一個工友,在跟人打電話的時候無意中說了一句方言:“你是哪個氹(dang)的?”


    當時就在工友身旁的姚傑渾身一顫,因為這句話,她居然能聽懂!作為一個河南人,能聽懂重慶的方言,朋友們知道這究竟意味著什麽了吧?


    姚傑最終找到工友的老家重慶淶灘鎮,在喜歡跑步的而且是鄰鎮人熱心腸的唐姐幫助下,失散二十多年的親人終於相認!


    一說“間”(音“柑”或“趕”)。


    “間”,有“一定的空間、時間或範圍之內”,表達地方常見“山間”、“田間”等。


    四川方言部分地區保留“間”指範圍之內的意思,與指示代詞“這”、“那”等組詞後,“間”表示“地方;處所”,並且聲母遺存未顎化之前的聲母g,發音gān,音變gǎn。並且,指示代詞與“間”組詞時,發音通常兒化。


    如:


    1、你在哪裏? 我在這(zēr)間都嘛!


    2、你看到我的錢包放哪兒沒有? 那(lēr)間不是啊?!


    3、你老漢兒跑哪(lěr)間去了?


    最後總結:“塌”或為“沱”變音。這並非無稽之談,而是有其合理依據。在古代,人們的生活與水息息相關,水源對於生存至關重要。因此,他們往往選擇依水而居,靠近河流、湖泊等水源地。在這樣的背景下,“沱”這個字便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它不僅代表著水流的匯聚之處,更是人們安居樂業的象征。久而久之,“沱”成為了一個常見的地名元素,表示某個特定的區域或地點。


    進一步猜測,這種現象或許還可以推廣到其他類似的詞匯上。例如,“灣”、“氹”和“蕩”也常常被用來命名地名。這些詞匯都與水有關,反映了人們對水資源的依賴和重視。當我們詢問他人來自何處時,可以說“哪沱\/灣\/氹\/蕩?”這裏的“沱”、“灣”、“氹”、“蕩”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成為了一種代稱,代表著不同的地方。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會發生變化。在口語交流中,由於發音的便利性和習慣的影響,一些詞匯可能會經曆音變。“沱”、“灣”、“氹”、“蕩”等字在口語中的發音逐漸演變,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這種音變使得原本相似的發音產生了差異,但它們所指代的地方卻依然保持不變。


    綜上所述,從“塌”到“沱”的變音以及其他相關詞匯的音變現象,都反映了語言與文化之間緊密相連的關係。通過對這些變化的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居住環境以及社會發展的曆程。同時,這也提醒我們要珍視語言的多樣性和變遷,不斷探索其中蘊含的曆史和文化價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