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之所以為方言,除了發音上和普通話存在區別,另外一些詞匯上也存在不同。


    或者,普通話的詞匯,方言另有其他表達;或者,同樣的詞匯,表達的內容存在區別,等等。


    今天說一個快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盅。


    盅,普通話音zhong,四川方言音zong,其本意為杯類。今普通話釋義為沒有把的小杯子。


    《說文解字·皿部》盅,器虛也。從皿中聲。《老子》曰:“道盅而用之。”直弓切。器虛也,這是古代文言文表達,即中空的容器。漢語白話文,可以指杯、(小的)缸。


    “盅”字起源較早,最初可能是一種中空的器皿,不一定是酒具。如 《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 “咱倆到底也得給他老公母倆斟個盅兒哪。”


    《漢語大詞典》解釋 “盅”為 “無柄的小杯子。多用以飲酒或喝茶”,不符合四川實際情況。


    “盅”在四川方言中,完全顛覆了普通話“沒有把的小杯子”的概念。“盅”不一定是無柄的小杯子,用處也不僅僅限於飲酒或喝茶。“盅”有 “酒盅” “茶盅” “小盅盅”,還有 “大盅盅”“水盅盅”等。


    其一,四川方言的“盅”,一定是有把的。


    其二,四川方言的“盅”,基本上指有把的搪瓷杯子。如今世麵上有把的玻璃杯,通常已經不稱呼為“盅”。


    其三,四川方言的“盅”,不單隻表示小杯子,而是指大、中、小的有把搪瓷杯子。


    “盅”,四川話通常疊音為“盅盅”,或冠以個人常賦予相對固定用途名稱,如“茶盅(茶盅盅)”、“酒盅(酒盅盅)”、“水盅”等稱謂。


    一般而言,中號的“盅”直接稱“盅盅”,主要用於喝水或喝茶。這是最常見的。


    大號的“大盅盅”,多用來盛裝食物。過去也常見用來蒸飯。相對較少。


    中號和大號的“盅盅”,通常都有蓋蓋。


    小號的“小盅盅”,最常見的是用來喝酒,常見容量約二兩。相對較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質不豐富,一桌人喝酒通常共用一個碗,喝“轉轉酒”。後來生活條件好了,有了小號的幾錢到一兩的無柄陶瓷杯,就用陶瓷酒杯了。如今多用玻璃杯了,不再囉嗦。


    小號的,通常沒有蓋。部分有蓋的,也見於用來裝鹽味精等佐料。


    盅盅,是一種獨特的情懷和記憶。


    作為一個70後,小時候除了燈泡,是幾乎不見其他玻璃製品的。那時候除了冬天,人多是赤腳的:大人田裏幹農活更方便。小孩則是家裏沒錢買鞋,農閑時節自己做,省著穿。沒有玻璃製品就沒有碎玻璃,也不容易被劃到腳底。


    那時候的水杯、茶杯,主要就是搪瓷“盅盅”。


    市場上賣的盅盅,多是沒有任何圖案,雪白雪白的那種。也能看到再早時期烙上時代烙印的,多是毛主席語錄。也有部分搪花、搪字的,多為喜事特製。


    有種另外常見的情況,是作為獎品、紀念品等,搪上獲獎緣由,包圍著一個大大的“獎”字,或注明紀念事由。通常,這是獎勵或發給有組織的人,比如教師、工人等。


    有時候家裏有了多餘的盅盅,也用於放置小物件如針線,或被小孩兒們當作玩耍的工具或容器,放自己的“寶貝”(如彈珠)。


    那時候,愛喝茶的大人們都是用盅盅泡茶喝。


    過去民間沒有保溫杯,那時候農村見到的能保溫的,除了開水瓶,大概就是個別退伍軍人帶回來的軍用水壺了吧。所以,盅盅有把的好處也能看到了:泡的茶,端在手上不怕燙。從這個角度看,如果“盅”無把,根本就不適合泡茶或喝開水了,也不會那個特定年代,幾乎家家戶戶必備了。


    所以,四川的“盅盅”,必須有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