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處非常之變,行非常之事,不揆其本,欲正其末,與於亂而已矣。藉令以唐中宗之為君,張柬之之為相,遽以廢武後而推之刃,尚得有人理也哉?《春秋》書“夫人孫於齊”,聽其奔焉,聖人不得已之辭也。
武後之禍大,文薑之痛深。逸宗社之賊,非君也;置弑父之仇,非子也。非子之疚甚於非君,文薑之痛深於武後,而禍亦大矣。聖人不得已而聽文薑之奔,論者乃欲甘心快意,而不聽武後之自斃邪?
假令曰:討宗社之賊,義也,奉義則可以掩恩。乃夫義者,豈夫人一旦奉之,而遂以無咎於天人也乎?使然,則以義襲而取之,而已無餒矣。
夫惟義生氣,以行乎非常而無所餒,固非一旦之義聲為之也。自正不恒,遽以正人,施之臣民且滅裂焉,而況其母乎!不得已而聽其奔,幸其去而若不返,《春秋》之為莊公計者止此矣。止此,則過是而必有不得者矣。逸賊之罪,不子之誅,魯莊以身蹈之而無可辭矣。
若夫反其本以正其末,夫固有道,而難為魯莊君臣設也。為魯莊之道奈何?君之貴於有臣,父之貴於有子,豈徒然哉?千乘之君,貴戚之卿翼其左右,嫡塚之子為之儲貳,蕞爾失行之婦,假手與私者剚之刃而無嫌,則千乘之君猶一夫也,世子之父猶煢獨也。
莊不得為桓之子,魯人不得為桓之臣,久矣。非桓之臣子,而欲加刃於夫人,君子之所不許,亦魯人之所不自許也。不自許者,餒故也。於濼之會,夫人逐焉,其從如水,臣子亦如水焉,則用夫貴戚之卿何為也?
有子長矣,殺其父而不忌焉,塞責於彭生,而猶俟魯人之請焉,則用夫“出曰撫軍,守曰監國”之子何為也?臣之為發蒙振落之臣,子之為幾肉掌丸之子,而後諸兒之凶德、薑氏之邪心,乃以白晝行之而無所憚,《春秋》以魯為無人也。魯無人,而薑氏之去聽之矣。
去而不返,幸矣。故為魯莊之道者,盡孝以事其親,自強而可以有為,則薑氏雖悍且淫,勢不能成乎弑,而可無煩司寇之執。今其不然,無以尼之,如或勸之,陷乎罪而後刑之,則魯莊者死一父而又殺一母,而人道尚有存焉者哉?抑或曰桓之從夫人以如齊,貴戚之卿無能止焉,荏苒寵祿,苟全軀命之末。薑氏齊人,窺其無能為而動於惡焉。迨禍之成,則誠欲藥救而無可為矣。
若夫莊為衝人,寢膳之外,非其職也。母蠱已深,而弑出倉猝,涕泣之道無所施也,則莊公又且如之何?乃即其然,而莊當變故卒起之後,亦不得以有其生矣。
父弑矣,母陷於大辟而不可赦矣,而莊何得複以有其生?不得以有其生,而況可以有其國乎?庶兄弟之有可立,先君之祀未斬也,魯之宗社惟天子之命,而臣民之戴己何知焉?故為莊者,惟死焉可也。
母有覆載不容之罪,而子托臣民之上,則法不得不詘,而先君之仇不得不置之矣。
莊惟死而桓之庶子立,於是按誅文薑而無嫌,《春秋》亦且不聽其奔矣。母弑其君,而己立其位,以成乎保奸逸賊之道,則弑桓者非薑氏,而實子同也。
故莊公之義,惟死焉耳;中宗之義,惟終遜大位以讓之太宗之子孫焉耳。文薑弑,則子同不得複為塚嗣;武後篡,則中宗不得複為天子。
之二君者,貪位忘親,以為亂賊之怙,當國大臣廢之可也。魯人之戴同,張柬之之奉中宗,悖矣!
雖然,不可責也。魯、唐之臣,浸為此焉而又餒,已立於淫昏之廷,寄命哲婦之手久矣。
魯人狎而偷一旦之安,張柬之之流幸而收倉猝之功,其誌茸然,其氣枵然,安足以及此哉!
故莊公為子,魯人為臣,聽文薑之奔焉可也;中宗為君,柬之為相,母武後以配高宗可也。取周公誅管、蔡之大義,加之緩則同逆急則背兄之王導,襲義以成乎亂,而人理蔑,是取火焚林而決河以灌之,害愈烈矣。
二
桓公之末年,魯猶合紀於齊,而誓以存也。莊立一年,而郱、鄑、郚遷。三年,而紀季以酅人於齊。四年而紀亡矣。以桓之躬負大慝,淫昏無信,齊且忌而弗能有紀,魯之權猶重也。諸兒蠱一婦人以取魯,蠱一魯以有紀。魯敝於房帷,而紀裂於東海。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齊之巧用其淫nue,而紀之不辰也,亦可悲已!魯侯之次於滑,聊以解國人也。終桓之世,魯為紀主,則桓之遺臣,固有不欲棄紀者矣。
薑氏始譴莊公為滑之師,以卜之亂不自保之鄭,而終以葬伯姬,謝魯之父兄;若莊公者,則豈有謀紀之心哉!紀亡未旋踵,而早與齊為從禽之樂矣。
齊以淫蠱其君母,而以狩蠱其狡童,故女謁之禍,恒與狗馬聲色為類,以敗人之國家。收莊公於禽荒,而薑氏之言無不行,薑氏之言行,而齊侯之誌無不得矣。
劇哉女謁之製天下!奸人因之,而求皆得矣。柔餌人君於嬉遊弄好之中,一操其呼吸,而宇宙在其攬,固方從哲之所以成乎弑者,此而已矣。紀侯之去,禚之狩屬詞書之,而紀亡之故可知已。
三
有國者有侯度,有家者有家法。先王以侯度正天下,君子以家法正子孫。守之而不渝,所以保其國家也。渝之而不守者,必有所自變。
侯度之渝,夷狄變之,故杞、莒、滕、薛廢典禮以自削。家法之渝,母妻之黨變之。嗚呼,其不受變者鮮矣!《詩》稱莊公射禦之美,震而矜之,居然“盧令還”之風軌也。周公之所貽,伯禽之所守,豈其然哉?
公及齊人狩於禚,公一齊人也,故《詩》曰:“展我甥兮”,謂信哉其足為吾甥也。信哉其足為齊甥,信哉其不足為周公之嗣矣。狩則偕之,惟母也;社則觀之,惟妻也。童而習之,樂與化之,則先君之死於其刃,無惑乎其忘之矣。忘先君之死於其刃,而況於紀之存亡哉!
天子化於母黨而天下淪,周平王也;諸侯化於母黨而國日衰,魯莊公也;士庶人化於母黨而家以圮,凡今之人也。故曰知母而不知父者,禽獸也,又況夫從妻黨以墜家法者乎!
四
義之與利,有統舉,無偏收;有至極,無中立。惡不義者,非以名也;舍不義者,非以害也。避不義之名,漫然弗之審,不義之名暫遠於旦夕,而害自此烈矣。
是以為君有必仁,為臣有必敬,為父有必慈,為子有必孝,為兄有必友,為弟有必恭。不至其極,而中立以避其名。避不仁而臣玩之,避不慈而子悖之,避不友而弟惎之。君、父、兄且然,無問臣、子、弟也。
齊小白之殺糾,冒不友而弗之避,以成乎安忍。雖然,豈可以弗之避而責以苟避乎安忍之名邪?
傳者曰:糾雖爭立,越在他國,置而勿問可也。小白雖不足與於道,亦不屑為爾矣。夫置而勿問,有殺之心與?抑無殺之心與?有殺之心而姑勿問,鄭寤生之言曰:“無庸,將自及。”用此道也。既已無殺之心矣,則猶是弟也,而勿問可乎?以無親之弟,處不俱存之勢,置之仇戰之魯,不旋踵而彼將我問,非終於見弑,則終成乎殺。
悠悠聽之,禍起而姑緩之目前以謝咎,於利無得,於義無取,非懷毒堅忍與夫昏庸養禍者,其誰能置之?
故殺之者,末世之雄心,利賊義也;置之者,偷主之惰氣,欲避不義而終賊義也。是猶人之傷於矢也,翦膚外之笴,而置骨中之鏃,將以為無治乎?則何似無翦也!將以為治乎?骨中之鏃,欺目不見於須臾,而痛固深也。然則如之何?無已,亦至極乎義而已矣。
舜之於象也,封之有庳,無失其貴;納其貢稅,無失其富;以吏治之,無失其政;源源而來,無失其仁。虞可無忌於庳,庳固終不能以亢虞。舜全其德,象全其生,宗廟全其安,人民全其慶,教化全其紀。懷之馴之,保之閑之,未聞其置之也。
或曰:以舜責小白,無已過與?夫不以舜責小白,且將以宋殤之於馮責之,而殤之於小白庸愈哉?
懷不平其爭之心,避不即加殺之名,中立祈免,而害且集焉,儒之偽所以為異端笑也。
不察乎堯舜之道,不足以處人之大倫。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仁則榮,不仁則辱。”下不可居,影不可憎,吾有以知為置之說者,義未精而道窮也。
五
諸侯世國,大夫不世官。不世官,故不死其家。大夫之不上視諸侯,義下殺也。諸侯以社稷為守,天子以天下為守。以天下為守,故不死其社稷。
天子之不下視諸侯,義上殺也。故知殺者而後可以言義,大夫死其家,則是重祿而輕其身也;天子死其社稷,則是懷土而棄天下也。故曰:國君死社稷,正也。
目言國君,不概乎天下之君,審矣。死者非死其富貴,死其所守也。守重於死,生重於富貴,悻悻然悼喪其富貴而殉之,匹夫之狷也。惟諸侯之有社稷,受於天子以為守,百裏之外,四封之表,天高而非其所戴,地厚而非其所履,他人之宇不可以建宗廟,寓公之祿不可以奉職貢,弗死焉,其末之矣。故曰:國君死社稷,正也。
士以道為守,失其位,不失其道;廢其祭,不廢其薦。脫屣萬鍾,如風蘀矣。若夫天子以天下為守,王畿淪陷,而天下未亡,土猶吾土也,民猶吾民也。圜邱無擇地,可以事天;藉田非客土,可以事祖。收未散之遺黎,據未斬之先澤。萬方心膽,有所瞻托;仇寇脅從,有所忌望。悔過罪己,以與天下更始。則是失之須臾而收之長久,奚必忘身及親,以給一晨之忿也哉?
守《春秋》之義而不知別,挾天子以為孤注,駢首都邑而就敵禽,寒萬方之膽而不可卒收,則甚矣李綱之愚也。唐一出而安史滅,再出而吐蕃潰,三出而朱泚梟,四出而黃巢磔。宋一縻係於汴,君國同殞,而大河南北終無收複之日矣。何也?如頭之剸而四支不能複生也。
當綱之以死守爭也,汴之軍民歡呼而應之,將以為民之同德與?而非也,汴之軍民不欲遷者,懷土而耽富貴爾。殉小人懷土之情,失天下存亡之紐,於天下也害,而於小人也亦莫之利。逮乎城守莫支,括金無已,昔之歡呼以讚死守者,終如之何也?則是綱以狂藥飲人而納之阱也,而綱乃幸脫然再相於江表。
嗚呼,禍宋之君民者,非綱而誰邪?
悲夫綱一奮其詖說,以虛名鉗人主,滅裂大義,以隕獲中原,而死之殘之,賊之狄之。乃有不逞叛人,如光時亨者,剿其餘沈,以僥幸而陷上。“誰生厲階,至今為梗!”禍今之天下者,非綱而抑誰邪?彼為綱之說者且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蒙其文,不知其別,以是而讀聖人之書,不如其無讀也。
六
立義者資於通。死則無奔,奔則無虜。虜者,死之說限之也。貪生而不能死,諱死而不知奔。如匹夫懷寶,以試盜刃於室,無已,而又屈膝焉,豈果有義存哉?
乘其盈氣則死矣,乘其衰氣則虜矣。舍百年之圖,一取必於俄頃之氣,當獻舞之未俘,猶自豪也,氣一朒而膝不知其屈矣。嗚呼!令李綱之不謫而南,吾未知其能自異於臣賊之光時亨焉否邪?國君死社稷,正也。
然且《春秋》之文,大去紀侯,而不名譚、弦、溫之君,因義之殺,通情之變,以定罪之等。劉禪、孫皓、陳叔寶、李煜、晉懷湣、宋徽欽,境土未盡,而身先為擒,是宜與頓、牂、許斯、胡豹、曹陽而俱絕,無所逃矣。
天子而死者,其惟祥興海上之君臣,斯揆之義而無餘憾與?孟浪於死之說者,始以死,終以降,其不降者鮮矣。襲一概之義,覆其懷土之情;挾懷土之情,何有於捐生之義?故《盤庚》曰:“無總於貨寶,生生自庸。”貨寶之禍亦烈矣!家室庀焉,器玩貯焉,大廈相仍,名園相比,炫於目者弗忍割於心。
挾天下之共主,佹得佹失,僥幸而死社稷之義又歸焉。李綱之所以胥動浮言恐沉於眾,恃此而辨不可屈矣。“哿矣能言,巧言如簧。”後之人其何能不為之聽熒也!
七
立人之道,仁知而已矣。仁顯乎禮,知貞乎義。故夫禽獸者,仁知之介然或存者有矣,介然之仁弗能顯諸禮,介然之知弗能貞諸義,斯以為禽心。
夷狄之仁,視禽廣大矣;夷狄之知,視禽通明矣,亦惟不義無禮,無以愈於禽也,斯以為狄道。雖然,義以貞知,知以立事;事以備功,功以免敗。是故狄之免於敗也,必有功矣。功必因知,知之淑叛於義,則亦以召敗而墮功,其功而免於敗,則其於義猶參差遇之也。
若夫介然之仁,不準諸禮,而亦有以動愚賤。故狄雖假義,終必棄禮,棄禮以為功,是之謂狄。
春秋之狄,荊、吳、徐、越、杞、莒者,惟其亡禮也。僭王,盜行也。亡禮,盜行也。有狄之道,則必有盜之行,狄故盜也,何也?以狄為道,則盜行而不知其盜,蕩然蔑禮,斯以僭王矣。其僭王也,不能並其典章儀物而僭之。枵然自大,視虞、夏、商、周之王,猶其王也。
介然之仁足以聚人,介然之知足以立事,事立人聚,抑或因介然之義以輔其知,免乎桀、紂、幽、厲之敗,遂進而爭虞、夏、商、周之功,自信以王,因自王焉。
若夫夏之時,殷之輅,周之冕,虞之韶,且惟恐不利其介然之仁知而決去之,斯狄之所以為狄,而春秋之狄之以不疑也。
諸侯之僭,猶中國之盜也,所僭者猶禮也,荊、吳、徐、越之僭,非直盜也,狄也,禮亡故也。禮亡,則杞、莒雖不僭也,而亦狄也。禮者,人之所獨安,禽之所必昧,狄之所必不知,而欲去之。
藉其知禮,而狄可進矣。故《春秋》有時進荊、吳,而僭王之罪且姑置之。嗚呼!禮亦重矣!禮之蔑也,禍成於狄,則欲救狄禍者,莫禮急也。功能驅狄,而道不足以弘禮,其驅之也必複。悲夫!此劉基、宋濂、陶安、詹同所由功虧於管仲,而不足望周公之末塵也!
八
是非之準,得失之數,可否之別,應違之衡,理事之合離,情文之乖比,有惟君子察之者,庸人茫忽而不知。
有即庸人與知之者,而賢智之士鑿以為之說,而顧成乎僻。聖人之教,因眾人之可知而精,君子之義,斯以至矣。
《春秋》書曰:“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猝然讀之,而其文之乖情,事之離理,夫人而知之矣。日自食焉,鼓者自鼓焉,用牲者自用焉,日何與社相及?
鼓用牲何與日食相應?
杳不相當而漫有事,夫人知之,而賢知者顧為之說曰:天與地均化,人與天同情,故治目眚者灸其肘。斯言也,其以螵蛸之化蝶,擬人之且化虎也。肘之於目,灸之於眚,絡相係而氣相攻,遠不必乖之道也。藉令眚在目而咒其肘,非閭裏之妄人,有不目笑之者乎?故君子遇災而懼,懼天之不淑,人將受之,則治人事以慎所受而已。
日之食,月之掩也。月且不可求而責,乃懸揣陰陽之消長,推之於社,一為責之,一為求之,為之者已疑於狂,複從而辨其鼓之得而用牲之失,天子之可而諸侯之否。如是以為賢知,曾不如其愚也。以是知《春秋》之書此,顯其左道不經,以與天下後世共知之而已。
九
武人不可與議刑,儒者不可與議兵。武人言刑,宜若失之猛,覆失之寬;儒者言兵,宜若失之縱,覆失之操。此非能矯其習也,歉於所不足,疑天下之相期於猛而相怨,故益寬之;相恃以縱而相淩,故益操之也。
故善治天下者,無與武人言刑,無與儒者言兵。曹參以野戰致元功,而縱獄市以容奸,漢於是乎無善治;趙普以學究宰天下,而解兵權以弱國,宋於是乎無寧宇。漢法苟簡而盜始昌,宋兵解散而狄始帝。
乃以兩者衡之,宋禍為尤烈焉。兵者,不祥之器,人主之所製,非人主之所得操也。兵者,神用之事,舉國之所有事,非舉國之所共司也。
漢高能將將而不能將兵,乃卒以王天下。成敗之幾,生死之介,無使習之,驟使司之;暫令司之,抑又掣之。嗚呼!宋之所以失五帝、三王之大寶於蒙古,惟此而已矣!趙普以之始,秦檜以之終,端開於杯酒之間,而禍成於風波之獄。畏子弟之漁鹽米,而以授之仆婦,家未有不毀者也。胡氏之於《春秋》言兵也,皆普之餘智也。
莊公在位,兵十七舉,親將者十三。次成之役,無適帥焉。其三則溺也,單伯也,慶父僅一出也,迭將而無專屬也。若莊公者,可謂親不祥之器,侈用其雄猜而終無以弭奸者矣,胡氏猶曰兵權主散,不當偏屬於一人,專授慶父,威行中外,以召篡弑。
斯言也,飲趙普之毒已深,而獎秦檜為管仲,以長其殺嶽飛解韓、劉之忮心也。職有由矣。
古之受鉞者曰:“閫以外,將軍製之。”當其有事,天之下,地之上,無弗行也;當其無事,而兵習於吏,吏習於帥,威信之行久矣。不將其將,獨操其兵,宴居深宮者遙執其斂縱,高談簿書者分持其長短,挾疑以使,臨敵而易之,如稚子之握飴,蟻附其上,而不任人以驅之,何其憊也!宋禍已極,而溢於譚經者之師說,流及昭代,習用其說,總戎屍其名,督撫操其實,中樞捉其肘,閣票扼其咽,科參奪其膽;白麵之讚畫,遊吻之參謀,且足以製大將死生之命,而天下已拱手而授之人,悲夫!故善說《春秋》者,廢胡氏之言兵,未為不知治也。
處非常之變,行非常之事,不揆其本,欲正其末,與於亂而已矣。藉令以唐中宗之為君,張柬之之為相,遽以廢武後而推之刃,尚得有人理也哉?《春秋》書“夫人孫於齊”,聽其奔焉,聖人不得已之辭也。
武後之禍大,文薑之痛深。逸宗社之賊,非君也;置弑父之仇,非子也。非子之疚甚於非君,文薑之痛深於武後,而禍亦大矣。聖人不得已而聽文薑之奔,論者乃欲甘心快意,而不聽武後之自斃邪?
假令曰:討宗社之賊,義也,奉義則可以掩恩。乃夫義者,豈夫人一旦奉之,而遂以無咎於天人也乎?使然,則以義襲而取之,而已無餒矣。
夫惟義生氣,以行乎非常而無所餒,固非一旦之義聲為之也。自正不恒,遽以正人,施之臣民且滅裂焉,而況其母乎!不得已而聽其奔,幸其去而若不返,《春秋》之為莊公計者止此矣。止此,則過是而必有不得者矣。逸賊之罪,不子之誅,魯莊以身蹈之而無可辭矣。
若夫反其本以正其末,夫固有道,而難為魯莊君臣設也。為魯莊之道奈何?君之貴於有臣,父之貴於有子,豈徒然哉?千乘之君,貴戚之卿翼其左右,嫡塚之子為之儲貳,蕞爾失行之婦,假手與私者剚之刃而無嫌,則千乘之君猶一夫也,世子之父猶煢獨也。
莊不得為桓之子,魯人不得為桓之臣,久矣。非桓之臣子,而欲加刃於夫人,君子之所不許,亦魯人之所不自許也。不自許者,餒故也。於濼之會,夫人逐焉,其從如水,臣子亦如水焉,則用夫貴戚之卿何為也?
有子長矣,殺其父而不忌焉,塞責於彭生,而猶俟魯人之請焉,則用夫“出曰撫軍,守曰監國”之子何為也?臣之為發蒙振落之臣,子之為幾肉掌丸之子,而後諸兒之凶德、薑氏之邪心,乃以白晝行之而無所憚,《春秋》以魯為無人也。魯無人,而薑氏之去聽之矣。
去而不返,幸矣。故為魯莊之道者,盡孝以事其親,自強而可以有為,則薑氏雖悍且淫,勢不能成乎弑,而可無煩司寇之執。今其不然,無以尼之,如或勸之,陷乎罪而後刑之,則魯莊者死一父而又殺一母,而人道尚有存焉者哉?抑或曰桓之從夫人以如齊,貴戚之卿無能止焉,荏苒寵祿,苟全軀命之末。薑氏齊人,窺其無能為而動於惡焉。迨禍之成,則誠欲藥救而無可為矣。
若夫莊為衝人,寢膳之外,非其職也。母蠱已深,而弑出倉猝,涕泣之道無所施也,則莊公又且如之何?乃即其然,而莊當變故卒起之後,亦不得以有其生矣。
父弑矣,母陷於大辟而不可赦矣,而莊何得複以有其生?不得以有其生,而況可以有其國乎?庶兄弟之有可立,先君之祀未斬也,魯之宗社惟天子之命,而臣民之戴己何知焉?故為莊者,惟死焉可也。
母有覆載不容之罪,而子托臣民之上,則法不得不詘,而先君之仇不得不置之矣。
莊惟死而桓之庶子立,於是按誅文薑而無嫌,《春秋》亦且不聽其奔矣。母弑其君,而己立其位,以成乎保奸逸賊之道,則弑桓者非薑氏,而實子同也。
故莊公之義,惟死焉耳;中宗之義,惟終遜大位以讓之太宗之子孫焉耳。文薑弑,則子同不得複為塚嗣;武後篡,則中宗不得複為天子。
之二君者,貪位忘親,以為亂賊之怙,當國大臣廢之可也。魯人之戴同,張柬之之奉中宗,悖矣!
雖然,不可責也。魯、唐之臣,浸為此焉而又餒,已立於淫昏之廷,寄命哲婦之手久矣。
魯人狎而偷一旦之安,張柬之之流幸而收倉猝之功,其誌茸然,其氣枵然,安足以及此哉!
故莊公為子,魯人為臣,聽文薑之奔焉可也;中宗為君,柬之為相,母武後以配高宗可也。取周公誅管、蔡之大義,加之緩則同逆急則背兄之王導,襲義以成乎亂,而人理蔑,是取火焚林而決河以灌之,害愈烈矣。
二
桓公之末年,魯猶合紀於齊,而誓以存也。莊立一年,而郱、鄑、郚遷。三年,而紀季以酅人於齊。四年而紀亡矣。以桓之躬負大慝,淫昏無信,齊且忌而弗能有紀,魯之權猶重也。諸兒蠱一婦人以取魯,蠱一魯以有紀。魯敝於房帷,而紀裂於東海。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齊之巧用其淫nue,而紀之不辰也,亦可悲已!魯侯之次於滑,聊以解國人也。終桓之世,魯為紀主,則桓之遺臣,固有不欲棄紀者矣。
薑氏始譴莊公為滑之師,以卜之亂不自保之鄭,而終以葬伯姬,謝魯之父兄;若莊公者,則豈有謀紀之心哉!紀亡未旋踵,而早與齊為從禽之樂矣。
齊以淫蠱其君母,而以狩蠱其狡童,故女謁之禍,恒與狗馬聲色為類,以敗人之國家。收莊公於禽荒,而薑氏之言無不行,薑氏之言行,而齊侯之誌無不得矣。
劇哉女謁之製天下!奸人因之,而求皆得矣。柔餌人君於嬉遊弄好之中,一操其呼吸,而宇宙在其攬,固方從哲之所以成乎弑者,此而已矣。紀侯之去,禚之狩屬詞書之,而紀亡之故可知已。
三
有國者有侯度,有家者有家法。先王以侯度正天下,君子以家法正子孫。守之而不渝,所以保其國家也。渝之而不守者,必有所自變。
侯度之渝,夷狄變之,故杞、莒、滕、薛廢典禮以自削。家法之渝,母妻之黨變之。嗚呼,其不受變者鮮矣!《詩》稱莊公射禦之美,震而矜之,居然“盧令還”之風軌也。周公之所貽,伯禽之所守,豈其然哉?
公及齊人狩於禚,公一齊人也,故《詩》曰:“展我甥兮”,謂信哉其足為吾甥也。信哉其足為齊甥,信哉其不足為周公之嗣矣。狩則偕之,惟母也;社則觀之,惟妻也。童而習之,樂與化之,則先君之死於其刃,無惑乎其忘之矣。忘先君之死於其刃,而況於紀之存亡哉!
天子化於母黨而天下淪,周平王也;諸侯化於母黨而國日衰,魯莊公也;士庶人化於母黨而家以圮,凡今之人也。故曰知母而不知父者,禽獸也,又況夫從妻黨以墜家法者乎!
四
義之與利,有統舉,無偏收;有至極,無中立。惡不義者,非以名也;舍不義者,非以害也。避不義之名,漫然弗之審,不義之名暫遠於旦夕,而害自此烈矣。
是以為君有必仁,為臣有必敬,為父有必慈,為子有必孝,為兄有必友,為弟有必恭。不至其極,而中立以避其名。避不仁而臣玩之,避不慈而子悖之,避不友而弟惎之。君、父、兄且然,無問臣、子、弟也。
齊小白之殺糾,冒不友而弗之避,以成乎安忍。雖然,豈可以弗之避而責以苟避乎安忍之名邪?
傳者曰:糾雖爭立,越在他國,置而勿問可也。小白雖不足與於道,亦不屑為爾矣。夫置而勿問,有殺之心與?抑無殺之心與?有殺之心而姑勿問,鄭寤生之言曰:“無庸,將自及。”用此道也。既已無殺之心矣,則猶是弟也,而勿問可乎?以無親之弟,處不俱存之勢,置之仇戰之魯,不旋踵而彼將我問,非終於見弑,則終成乎殺。
悠悠聽之,禍起而姑緩之目前以謝咎,於利無得,於義無取,非懷毒堅忍與夫昏庸養禍者,其誰能置之?
故殺之者,末世之雄心,利賊義也;置之者,偷主之惰氣,欲避不義而終賊義也。是猶人之傷於矢也,翦膚外之笴,而置骨中之鏃,將以為無治乎?則何似無翦也!將以為治乎?骨中之鏃,欺目不見於須臾,而痛固深也。然則如之何?無已,亦至極乎義而已矣。
舜之於象也,封之有庳,無失其貴;納其貢稅,無失其富;以吏治之,無失其政;源源而來,無失其仁。虞可無忌於庳,庳固終不能以亢虞。舜全其德,象全其生,宗廟全其安,人民全其慶,教化全其紀。懷之馴之,保之閑之,未聞其置之也。
或曰:以舜責小白,無已過與?夫不以舜責小白,且將以宋殤之於馮責之,而殤之於小白庸愈哉?
懷不平其爭之心,避不即加殺之名,中立祈免,而害且集焉,儒之偽所以為異端笑也。
不察乎堯舜之道,不足以處人之大倫。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仁則榮,不仁則辱。”下不可居,影不可憎,吾有以知為置之說者,義未精而道窮也。
五
諸侯世國,大夫不世官。不世官,故不死其家。大夫之不上視諸侯,義下殺也。諸侯以社稷為守,天子以天下為守。以天下為守,故不死其社稷。
天子之不下視諸侯,義上殺也。故知殺者而後可以言義,大夫死其家,則是重祿而輕其身也;天子死其社稷,則是懷土而棄天下也。故曰:國君死社稷,正也。
目言國君,不概乎天下之君,審矣。死者非死其富貴,死其所守也。守重於死,生重於富貴,悻悻然悼喪其富貴而殉之,匹夫之狷也。惟諸侯之有社稷,受於天子以為守,百裏之外,四封之表,天高而非其所戴,地厚而非其所履,他人之宇不可以建宗廟,寓公之祿不可以奉職貢,弗死焉,其末之矣。故曰:國君死社稷,正也。
士以道為守,失其位,不失其道;廢其祭,不廢其薦。脫屣萬鍾,如風蘀矣。若夫天子以天下為守,王畿淪陷,而天下未亡,土猶吾土也,民猶吾民也。圜邱無擇地,可以事天;藉田非客土,可以事祖。收未散之遺黎,據未斬之先澤。萬方心膽,有所瞻托;仇寇脅從,有所忌望。悔過罪己,以與天下更始。則是失之須臾而收之長久,奚必忘身及親,以給一晨之忿也哉?
守《春秋》之義而不知別,挾天子以為孤注,駢首都邑而就敵禽,寒萬方之膽而不可卒收,則甚矣李綱之愚也。唐一出而安史滅,再出而吐蕃潰,三出而朱泚梟,四出而黃巢磔。宋一縻係於汴,君國同殞,而大河南北終無收複之日矣。何也?如頭之剸而四支不能複生也。
當綱之以死守爭也,汴之軍民歡呼而應之,將以為民之同德與?而非也,汴之軍民不欲遷者,懷土而耽富貴爾。殉小人懷土之情,失天下存亡之紐,於天下也害,而於小人也亦莫之利。逮乎城守莫支,括金無已,昔之歡呼以讚死守者,終如之何也?則是綱以狂藥飲人而納之阱也,而綱乃幸脫然再相於江表。
嗚呼,禍宋之君民者,非綱而誰邪?
悲夫綱一奮其詖說,以虛名鉗人主,滅裂大義,以隕獲中原,而死之殘之,賊之狄之。乃有不逞叛人,如光時亨者,剿其餘沈,以僥幸而陷上。“誰生厲階,至今為梗!”禍今之天下者,非綱而抑誰邪?彼為綱之說者且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蒙其文,不知其別,以是而讀聖人之書,不如其無讀也。
六
立義者資於通。死則無奔,奔則無虜。虜者,死之說限之也。貪生而不能死,諱死而不知奔。如匹夫懷寶,以試盜刃於室,無已,而又屈膝焉,豈果有義存哉?
乘其盈氣則死矣,乘其衰氣則虜矣。舍百年之圖,一取必於俄頃之氣,當獻舞之未俘,猶自豪也,氣一朒而膝不知其屈矣。嗚呼!令李綱之不謫而南,吾未知其能自異於臣賊之光時亨焉否邪?國君死社稷,正也。
然且《春秋》之文,大去紀侯,而不名譚、弦、溫之君,因義之殺,通情之變,以定罪之等。劉禪、孫皓、陳叔寶、李煜、晉懷湣、宋徽欽,境土未盡,而身先為擒,是宜與頓、牂、許斯、胡豹、曹陽而俱絕,無所逃矣。
天子而死者,其惟祥興海上之君臣,斯揆之義而無餘憾與?孟浪於死之說者,始以死,終以降,其不降者鮮矣。襲一概之義,覆其懷土之情;挾懷土之情,何有於捐生之義?故《盤庚》曰:“無總於貨寶,生生自庸。”貨寶之禍亦烈矣!家室庀焉,器玩貯焉,大廈相仍,名園相比,炫於目者弗忍割於心。
挾天下之共主,佹得佹失,僥幸而死社稷之義又歸焉。李綱之所以胥動浮言恐沉於眾,恃此而辨不可屈矣。“哿矣能言,巧言如簧。”後之人其何能不為之聽熒也!
七
立人之道,仁知而已矣。仁顯乎禮,知貞乎義。故夫禽獸者,仁知之介然或存者有矣,介然之仁弗能顯諸禮,介然之知弗能貞諸義,斯以為禽心。
夷狄之仁,視禽廣大矣;夷狄之知,視禽通明矣,亦惟不義無禮,無以愈於禽也,斯以為狄道。雖然,義以貞知,知以立事;事以備功,功以免敗。是故狄之免於敗也,必有功矣。功必因知,知之淑叛於義,則亦以召敗而墮功,其功而免於敗,則其於義猶參差遇之也。
若夫介然之仁,不準諸禮,而亦有以動愚賤。故狄雖假義,終必棄禮,棄禮以為功,是之謂狄。
春秋之狄,荊、吳、徐、越、杞、莒者,惟其亡禮也。僭王,盜行也。亡禮,盜行也。有狄之道,則必有盜之行,狄故盜也,何也?以狄為道,則盜行而不知其盜,蕩然蔑禮,斯以僭王矣。其僭王也,不能並其典章儀物而僭之。枵然自大,視虞、夏、商、周之王,猶其王也。
介然之仁足以聚人,介然之知足以立事,事立人聚,抑或因介然之義以輔其知,免乎桀、紂、幽、厲之敗,遂進而爭虞、夏、商、周之功,自信以王,因自王焉。
若夫夏之時,殷之輅,周之冕,虞之韶,且惟恐不利其介然之仁知而決去之,斯狄之所以為狄,而春秋之狄之以不疑也。
諸侯之僭,猶中國之盜也,所僭者猶禮也,荊、吳、徐、越之僭,非直盜也,狄也,禮亡故也。禮亡,則杞、莒雖不僭也,而亦狄也。禮者,人之所獨安,禽之所必昧,狄之所必不知,而欲去之。
藉其知禮,而狄可進矣。故《春秋》有時進荊、吳,而僭王之罪且姑置之。嗚呼!禮亦重矣!禮之蔑也,禍成於狄,則欲救狄禍者,莫禮急也。功能驅狄,而道不足以弘禮,其驅之也必複。悲夫!此劉基、宋濂、陶安、詹同所由功虧於管仲,而不足望周公之末塵也!
八
是非之準,得失之數,可否之別,應違之衡,理事之合離,情文之乖比,有惟君子察之者,庸人茫忽而不知。
有即庸人與知之者,而賢智之士鑿以為之說,而顧成乎僻。聖人之教,因眾人之可知而精,君子之義,斯以至矣。
《春秋》書曰:“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猝然讀之,而其文之乖情,事之離理,夫人而知之矣。日自食焉,鼓者自鼓焉,用牲者自用焉,日何與社相及?
鼓用牲何與日食相應?
杳不相當而漫有事,夫人知之,而賢知者顧為之說曰:天與地均化,人與天同情,故治目眚者灸其肘。斯言也,其以螵蛸之化蝶,擬人之且化虎也。肘之於目,灸之於眚,絡相係而氣相攻,遠不必乖之道也。藉令眚在目而咒其肘,非閭裏之妄人,有不目笑之者乎?故君子遇災而懼,懼天之不淑,人將受之,則治人事以慎所受而已。
日之食,月之掩也。月且不可求而責,乃懸揣陰陽之消長,推之於社,一為責之,一為求之,為之者已疑於狂,複從而辨其鼓之得而用牲之失,天子之可而諸侯之否。如是以為賢知,曾不如其愚也。以是知《春秋》之書此,顯其左道不經,以與天下後世共知之而已。
九
武人不可與議刑,儒者不可與議兵。武人言刑,宜若失之猛,覆失之寬;儒者言兵,宜若失之縱,覆失之操。此非能矯其習也,歉於所不足,疑天下之相期於猛而相怨,故益寬之;相恃以縱而相淩,故益操之也。
故善治天下者,無與武人言刑,無與儒者言兵。曹參以野戰致元功,而縱獄市以容奸,漢於是乎無善治;趙普以學究宰天下,而解兵權以弱國,宋於是乎無寧宇。漢法苟簡而盜始昌,宋兵解散而狄始帝。
乃以兩者衡之,宋禍為尤烈焉。兵者,不祥之器,人主之所製,非人主之所得操也。兵者,神用之事,舉國之所有事,非舉國之所共司也。
漢高能將將而不能將兵,乃卒以王天下。成敗之幾,生死之介,無使習之,驟使司之;暫令司之,抑又掣之。嗚呼!宋之所以失五帝、三王之大寶於蒙古,惟此而已矣!趙普以之始,秦檜以之終,端開於杯酒之間,而禍成於風波之獄。畏子弟之漁鹽米,而以授之仆婦,家未有不毀者也。胡氏之於《春秋》言兵也,皆普之餘智也。
莊公在位,兵十七舉,親將者十三。次成之役,無適帥焉。其三則溺也,單伯也,慶父僅一出也,迭將而無專屬也。若莊公者,可謂親不祥之器,侈用其雄猜而終無以弭奸者矣,胡氏猶曰兵權主散,不當偏屬於一人,專授慶父,威行中外,以召篡弑。
斯言也,飲趙普之毒已深,而獎秦檜為管仲,以長其殺嶽飛解韓、劉之忮心也。職有由矣。
古之受鉞者曰:“閫以外,將軍製之。”當其有事,天之下,地之上,無弗行也;當其無事,而兵習於吏,吏習於帥,威信之行久矣。不將其將,獨操其兵,宴居深宮者遙執其斂縱,高談簿書者分持其長短,挾疑以使,臨敵而易之,如稚子之握飴,蟻附其上,而不任人以驅之,何其憊也!宋禍已極,而溢於譚經者之師說,流及昭代,習用其說,總戎屍其名,督撫操其實,中樞捉其肘,閣票扼其咽,科參奪其膽;白麵之讚畫,遊吻之參謀,且足以製大將死生之命,而天下已拱手而授之人,悲夫!故善說《春秋》者,廢胡氏之言兵,未為不知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