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四論
一
誌之大,而後可以緩人,人緩乎外,權立於內。故能立權者,非謂其能競功也;能緩人者,非謂其無誌於人也。競功無權,誌小必競。不競之競,可以立威,可以圖遠。孔子之欲用魯,定公可與為也。皋鼬盟,諸侯散,天下委而無歸。定公於是西誌鄭,東誌齊,以兵始,以盟終,十年之間,魯居中而為天下重。夫居中而為天下重,則重矣;乘天下之散而遽競之,則輕矣。
魯之乘間而競也,前乎晉悼之沒,則有台、鄆之師;後乎趙鞅之亂,則有漷、沂之取。間天下之方委,以近取而固獲之,誌之已纖,其猶盜與!乃此二役者,季孫屍之,君靡之,外喪義,內喪權,不期交喪而交相喪。故以靡競者必以競靡,理勢之不爽者也。
定公之始,棄訴晉之怨,盟邾子於拔,早已白其誌無求於近小矣。委近小於不競,乃以大求於天下,而宵人不得售其奸。西誌鄭,東誌齊,彌縫天下之闕,名立義舉,季孫雖怨邾忌邾,垂涎於邾,不敢不退聽也。定之季年,邾亟親魯,滕踵來賓,綏人之效立,遠不禦而近正。故曰:定公可與有為,而聖人亦樂用之也。
哀之始立,三家乃以其邪心熒魯,公無能自固。六年之內,大夫之師五出,西失鄭,東失齊,南挑吳,而與晉若胡、越矣。嗚呼!忘其大,圖其細,利播其臣,害播其國,外不賓,內不孫,魯至是而國非其國。雖有聖人,不能為之謀也。
仲尼老,《春秋》終,獲麟之悲,乘桴居夷之歎,聖人不能違天以福魯矣。以定邾、莒而自輔,無所威於權臣而自威;以齊、鄭、晉、吳之為憂,競於其大,而小競之邪說不戢而自廢。以是知定公之可與為也,非虛加之也。
天下無道,聖人之誌始亟,故桓王不王而《春秋》興;天下可為,聖人之誌猶亟,故定公薨,哀公繼,而後仲尼隱。哀公立之元年,何忌之師早起,觀魯者不待齊、吳之交伐,孫、越之不反也。
二
大棘以來,諸侯無戰;鄢陵以來,天下無戰。長岸、雞父之戰,夷戰也。蓋中國之民,息其生者八十年,晉霸失,鄭狂啟,於是而有鐵之師。嗚呼,君子之所尤慘者,莫戰若矣。伐者,以名而攻也;侵者,以利而掠也;入圍者,伐之深也;滅者,侵之酷也;忮者爭於其名,名得而誌戢,抑無名而忮不行;欲者爭以其利,利得而心厭,抑無利而欲不動。名無所邀,利無所規,邀之而無得於名,見不利而以死相貿,未有慘於戰者也。
故執名者,君子也,名非可名而執之,猶托乎君子也;爭利者,小人也,猶暴其小人之實而固有求肉。孟子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率土地而食人肉。”彼尚有所冀而有所益,且死不償其辜,況夫前無所冀,後無所益,一往之念,驅人血肉以恣一意之使者乎!嗚呼,人理亡矣。
“君子喻於義”,故君子以治小人;“小人喻於利”,故小人以役君子。兩無喻而罔以逞,殺不甚則心不快,扶傷哭死事已而不得所謂,蠆蛇而已矣。
夫人之惡蠆蛇甚於虎狼,謂其非能噬而徒賊也。嗚呼,生人之慘,至此極矣。後世天下一,交爭息,蠆蛇之戾氣散於下,為遊俠,為刺客,為羅織吏,為訟魁,非必有為而唯殺人之是快,苟有人之心者,蔑不惡也。史遷獎遊俠刺客之雄,呂不韋亟傳鄧析,殆於亂人之書也夫!
三
犯天下之大難而拯之者,不多其敵;陰有所圖而不泄者,不多其敵;據非其所據而欲持固之者,不多其敵。之三者形同而情異,不可不察。
犯天下之難而拯之不多其敵,武王是已。伐紂告武成,放牛歸馬,示天下弗乘服;非直以綏天下也。以臣伐君,震天下而天下疑。安反側以一天下之慮,使自新焉,聖人之權也。《屯》之初曰:“磐桓,利建侯。雖磐桓,誌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武王之道也。
陰有所圖而不泄不多其敵,趙盾、趙武是已。盾圖弑君以攘晉政,武佚於討,居勢方弱,而欲收盾之功,故盾之執政,委中國於楚,薄伐崇以求成於秦。
武之執政,介向戌之邪說,弭兵以下楚,非憚與楚爭也,蠱國人以偃兵之利而民移,散其君之與國而君孤,乃以坐食其國而有餘。
《履》之三曰:“眇能視,跛能履,武人為於大君。”以眇為明,以跛為行,而其誌則剛矣,盾、武之術也。
據非其所據而欲持固之不多其敵,趙鞅是已。楚圍蠻氏,子赤奔晉,則執以界楚;吳會黃池,與晉爭長,則下之而不慚。非鞅之不欲有功於晉也。範、中行逐,鞅獨返,返而執政。董安於之死,忌智氏而畏其逼,齊、衛、魯、鄭、挾荀、範以責鞅,鞅孤而不能不為吳、楚下也。《豐》之三曰:“豐其沛,日中見沫,折其右肱。”居豐而自匿以逃責,終不可以大事用之矣,鞅之術也。
嗚呼!趙氏之於晉,謀之三世矣,而術出於一。居之柔,藏之固,顯名不歆,豐功不取,大恥不慚,故以羈旅孤族,兩嬰大戮,而足以傾荀、範,困智伯,逭齊、魯、鄭、衛之執言,而取晉如攜。
彼將曰:吾以行武王之道也。故武王之所用,屯之時也,動乎險中,草昧而不寧,小人襲其似以行險,亦有由矣。善師武王者,無師其橐兵之道可也。
四
春秋之末,齊、魯、勾吳之合離,不可詰矣。三千乘之國,相與合離,國以之安危,吏士以之生死。至於不可詰,是殆乎非人理之可求者也。夫吳故非人理之可求久矣,魯事之,則師疾叩乎魯之城;齊結之,則師旋傅乎齊之都。故曰:君子惡吳甚於其惡楚。
官不以其方,治不以其紀,兵不以其製,發不得長,膚不得完,楚無有也。是以旦納之懷,夕墜之淵,極不可繼之威,要不可須臾之誓,楚亦未嚐有也。
故冠裳,生文者也;治法,生心者也。服不珍其躬,法不愛其國,慚恨不恤於天下,文盡而質隨,心移而度改,無怪乎為楚之所不為,而君子之尤賤之,非虛加之矣。非人理者而與之結納,浸其人之有人理必不能也。乃夫齊與魯,胡遽其無人理邪?
由通吳之後言之,以通吳而熏其心可知也;由通吳之始言之,逆風聞膻而急就焉,獨何為邪?蓋之二國者,上下離心,人蓄異誌,即疾以其國亡而不恤。通吳之穢,通吳之禍,故樂受而不恤,雖有智者不能為止矣。
齊之通吳,悼公之為也;魯之通吳,哀公之智也。悼公受命於陳乞之手,哀公旅食於季孫之國,哀有國而非其國,悼有身而非其身矣。國非其國,疾入於亡,而猶自我亡之為快;身非其身,則亦奚鱉居魚處之足忌與!
悼通吳而陳氏惎之,故觸吳於一旦而吳亟絕齊。悼公卒,陳氏行其惎,則齊之離吳,有可死而無可合,艾陵之戰,人含死心者,為陳氏死也。悼不得之吳,齊益困,陳氏益張,而後哀公之求吳也,執愈固,事愈勤,進吳之跡遷之於天下,可以得當於吳者蔑不用已。
故罐、闡之怨,已釋於齊矣,而又隨之以伐齊,唯吳欲也。清、泗之師,國幾於亡,不懲其禍,死未收,傷未瘳,又用隨之以伐齊,唯吳欲也。
晉與吳之相謝絕久矣,魯不南啟,吳無北誌;魯不西介,晉無東交。介晉、吳之會,俾吳得以下晉而長諸侯,且將以新垣衍之事秦者事吳,而不忌天下之咎,唯吳欲也。區區小不忍於其臣,樂奉非人者以為主,而自yin於非人,一旦之忿有是哉!其背盭而不知極,遂若是其酷乎。嗚呼!蠹逼於內,禽逼於外。
砥行之君子忍蠹於內患;以拒禽於外淫,而可不為咎於天下。《易》曰:“碩果不食,君子得與,小人剝廬。”魯哀之不可與為君子也,君子之不固為魯哀矣。
一
誌之大,而後可以緩人,人緩乎外,權立於內。故能立權者,非謂其能競功也;能緩人者,非謂其無誌於人也。競功無權,誌小必競。不競之競,可以立威,可以圖遠。孔子之欲用魯,定公可與為也。皋鼬盟,諸侯散,天下委而無歸。定公於是西誌鄭,東誌齊,以兵始,以盟終,十年之間,魯居中而為天下重。夫居中而為天下重,則重矣;乘天下之散而遽競之,則輕矣。
魯之乘間而競也,前乎晉悼之沒,則有台、鄆之師;後乎趙鞅之亂,則有漷、沂之取。間天下之方委,以近取而固獲之,誌之已纖,其猶盜與!乃此二役者,季孫屍之,君靡之,外喪義,內喪權,不期交喪而交相喪。故以靡競者必以競靡,理勢之不爽者也。
定公之始,棄訴晉之怨,盟邾子於拔,早已白其誌無求於近小矣。委近小於不競,乃以大求於天下,而宵人不得售其奸。西誌鄭,東誌齊,彌縫天下之闕,名立義舉,季孫雖怨邾忌邾,垂涎於邾,不敢不退聽也。定之季年,邾亟親魯,滕踵來賓,綏人之效立,遠不禦而近正。故曰:定公可與有為,而聖人亦樂用之也。
哀之始立,三家乃以其邪心熒魯,公無能自固。六年之內,大夫之師五出,西失鄭,東失齊,南挑吳,而與晉若胡、越矣。嗚呼!忘其大,圖其細,利播其臣,害播其國,外不賓,內不孫,魯至是而國非其國。雖有聖人,不能為之謀也。
仲尼老,《春秋》終,獲麟之悲,乘桴居夷之歎,聖人不能違天以福魯矣。以定邾、莒而自輔,無所威於權臣而自威;以齊、鄭、晉、吳之為憂,競於其大,而小競之邪說不戢而自廢。以是知定公之可與為也,非虛加之也。
天下無道,聖人之誌始亟,故桓王不王而《春秋》興;天下可為,聖人之誌猶亟,故定公薨,哀公繼,而後仲尼隱。哀公立之元年,何忌之師早起,觀魯者不待齊、吳之交伐,孫、越之不反也。
二
大棘以來,諸侯無戰;鄢陵以來,天下無戰。長岸、雞父之戰,夷戰也。蓋中國之民,息其生者八十年,晉霸失,鄭狂啟,於是而有鐵之師。嗚呼,君子之所尤慘者,莫戰若矣。伐者,以名而攻也;侵者,以利而掠也;入圍者,伐之深也;滅者,侵之酷也;忮者爭於其名,名得而誌戢,抑無名而忮不行;欲者爭以其利,利得而心厭,抑無利而欲不動。名無所邀,利無所規,邀之而無得於名,見不利而以死相貿,未有慘於戰者也。
故執名者,君子也,名非可名而執之,猶托乎君子也;爭利者,小人也,猶暴其小人之實而固有求肉。孟子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率土地而食人肉。”彼尚有所冀而有所益,且死不償其辜,況夫前無所冀,後無所益,一往之念,驅人血肉以恣一意之使者乎!嗚呼,人理亡矣。
“君子喻於義”,故君子以治小人;“小人喻於利”,故小人以役君子。兩無喻而罔以逞,殺不甚則心不快,扶傷哭死事已而不得所謂,蠆蛇而已矣。
夫人之惡蠆蛇甚於虎狼,謂其非能噬而徒賊也。嗚呼,生人之慘,至此極矣。後世天下一,交爭息,蠆蛇之戾氣散於下,為遊俠,為刺客,為羅織吏,為訟魁,非必有為而唯殺人之是快,苟有人之心者,蔑不惡也。史遷獎遊俠刺客之雄,呂不韋亟傳鄧析,殆於亂人之書也夫!
三
犯天下之大難而拯之者,不多其敵;陰有所圖而不泄者,不多其敵;據非其所據而欲持固之者,不多其敵。之三者形同而情異,不可不察。
犯天下之難而拯之不多其敵,武王是已。伐紂告武成,放牛歸馬,示天下弗乘服;非直以綏天下也。以臣伐君,震天下而天下疑。安反側以一天下之慮,使自新焉,聖人之權也。《屯》之初曰:“磐桓,利建侯。雖磐桓,誌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武王之道也。
陰有所圖而不泄不多其敵,趙盾、趙武是已。盾圖弑君以攘晉政,武佚於討,居勢方弱,而欲收盾之功,故盾之執政,委中國於楚,薄伐崇以求成於秦。
武之執政,介向戌之邪說,弭兵以下楚,非憚與楚爭也,蠱國人以偃兵之利而民移,散其君之與國而君孤,乃以坐食其國而有餘。
《履》之三曰:“眇能視,跛能履,武人為於大君。”以眇為明,以跛為行,而其誌則剛矣,盾、武之術也。
據非其所據而欲持固之不多其敵,趙鞅是已。楚圍蠻氏,子赤奔晉,則執以界楚;吳會黃池,與晉爭長,則下之而不慚。非鞅之不欲有功於晉也。範、中行逐,鞅獨返,返而執政。董安於之死,忌智氏而畏其逼,齊、衛、魯、鄭、挾荀、範以責鞅,鞅孤而不能不為吳、楚下也。《豐》之三曰:“豐其沛,日中見沫,折其右肱。”居豐而自匿以逃責,終不可以大事用之矣,鞅之術也。
嗚呼!趙氏之於晉,謀之三世矣,而術出於一。居之柔,藏之固,顯名不歆,豐功不取,大恥不慚,故以羈旅孤族,兩嬰大戮,而足以傾荀、範,困智伯,逭齊、魯、鄭、衛之執言,而取晉如攜。
彼將曰:吾以行武王之道也。故武王之所用,屯之時也,動乎險中,草昧而不寧,小人襲其似以行險,亦有由矣。善師武王者,無師其橐兵之道可也。
四
春秋之末,齊、魯、勾吳之合離,不可詰矣。三千乘之國,相與合離,國以之安危,吏士以之生死。至於不可詰,是殆乎非人理之可求者也。夫吳故非人理之可求久矣,魯事之,則師疾叩乎魯之城;齊結之,則師旋傅乎齊之都。故曰:君子惡吳甚於其惡楚。
官不以其方,治不以其紀,兵不以其製,發不得長,膚不得完,楚無有也。是以旦納之懷,夕墜之淵,極不可繼之威,要不可須臾之誓,楚亦未嚐有也。
故冠裳,生文者也;治法,生心者也。服不珍其躬,法不愛其國,慚恨不恤於天下,文盡而質隨,心移而度改,無怪乎為楚之所不為,而君子之尤賤之,非虛加之矣。非人理者而與之結納,浸其人之有人理必不能也。乃夫齊與魯,胡遽其無人理邪?
由通吳之後言之,以通吳而熏其心可知也;由通吳之始言之,逆風聞膻而急就焉,獨何為邪?蓋之二國者,上下離心,人蓄異誌,即疾以其國亡而不恤。通吳之穢,通吳之禍,故樂受而不恤,雖有智者不能為止矣。
齊之通吳,悼公之為也;魯之通吳,哀公之智也。悼公受命於陳乞之手,哀公旅食於季孫之國,哀有國而非其國,悼有身而非其身矣。國非其國,疾入於亡,而猶自我亡之為快;身非其身,則亦奚鱉居魚處之足忌與!
悼通吳而陳氏惎之,故觸吳於一旦而吳亟絕齊。悼公卒,陳氏行其惎,則齊之離吳,有可死而無可合,艾陵之戰,人含死心者,為陳氏死也。悼不得之吳,齊益困,陳氏益張,而後哀公之求吳也,執愈固,事愈勤,進吳之跡遷之於天下,可以得當於吳者蔑不用已。
故罐、闡之怨,已釋於齊矣,而又隨之以伐齊,唯吳欲也。清、泗之師,國幾於亡,不懲其禍,死未收,傷未瘳,又用隨之以伐齊,唯吳欲也。
晉與吳之相謝絕久矣,魯不南啟,吳無北誌;魯不西介,晉無東交。介晉、吳之會,俾吳得以下晉而長諸侯,且將以新垣衍之事秦者事吳,而不忌天下之咎,唯吳欲也。區區小不忍於其臣,樂奉非人者以為主,而自yin於非人,一旦之忿有是哉!其背盭而不知極,遂若是其酷乎。嗚呼!蠹逼於內,禽逼於外。
砥行之君子忍蠹於內患;以拒禽於外淫,而可不為咎於天下。《易》曰:“碩果不食,君子得與,小人剝廬。”魯哀之不可與為君子也,君子之不固為魯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