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人恃陋成公九年
道與術有相似者矣,是以君子尤慎言道,慮其入於術也。夫惟失道而抑無術者,得以天下,失以天下,榮以天下,辱以天下,而於己無所恃焉。
苟其有術矣,則皆恃乎己者也。或隆己以張天下,雖有不足,冀人之不我測矣;或替己以弛天下,唯無不足,冀人之不我爭矣。之二者,皆於己有見而恃之以自信,視君子之信諸己以為道,宜若同也;乃其據乎隆替之勢,以誤天下之耳目,而遊其險阻以逃之,雖其氣矜色愉,卻物之凶懼,然非惛不知畏者,未有不如桴鼓之叩其胸也。故君子恒坦,細人恒危,於此辨矣。
莒渠邱公不恤其城之惡,而恃陋以無虞。夫渠邱公者,其諸惛不知畏之流,固未能有危情焉。
然斯語也,必有所自授矣。莒之微乎微,非一旦也;為大國者覆師蹙國相踵,而莒晏然,久矣。意其先世必有畫此術者,曰:“吾自替以銷天下之心,吾其免夫!”是以流傳師師,而國人固以為恃。不然,天下豈有陋而可恃者乎?以陋而恃,非巧於操術者不能也。
是以莒之為莒,城池則窳,名號則夷,禮簡賦薄,翱翔於大國之間,自替以銷其忌。嗚呼!俾若左氏者進豫備不虞之言於莒,亦適逢其笑耳,猶夫稱《詩》《書》《禮》《樂》於聃與周之前也。彼方以菅蒯卻絲麻,憔悴傲姬、薑,“代匱”之詩,惡足聞於其耳哉!
乃其為此也,如渠邱公之惛不知畏而禍隨之也。藉不如渠邱公之惛不知畏,而其遊天下而逃之之心,求寸晷之寧焉而不得已。吾以是知聃、周之所藏矣。其雲“宇泰”者,非能泰也,矯色愉而示天下以不測也;其雲“令人之意也消”,無以消之也,恃人之不己知而意不生也。
不能為明,故閉目於五色;不能為聰,故杜耳於五聲;不能是其必是,非其必非,故喪我以聽其自己。其所謂“道”者,詫微妙,驚溔漾,而以要言之,一恃陋而已矣。勢不得則恃其陋以免人之求,勢得則恃其陋以不意而乘人為捷。推求之於道,則又曰:吾固自據自信而不恃外物者也。則不幸而為渠邱,其惡猶淺,使僥幸而以老天下之術勝天下,則險阻深枉,撓已甚而人理亡矣。
子曰:“君子求諸己。”求者,備其盛大之辭也。盛大備於躬,則立乎貞勝而治天下以有餘,終身無自信之樞紐而信之以道。習於術者,又安足以測其量乎!
晉侯夢大厲成公十年
詖淫之辭,波靡千祀而不能止,非其邪力之有餘也,流俗之心,耳食之說,固百其端,而後異端乘而收之。故中國無浮屠之情,印度之侏離惡能入誦《六藝》者之耳而移其誌哉?浮屠以止殺為教,而等威不立,輕重不審,镘人心不自誣之節而期之以所不能為,乃懼天下之不我順也,於是為報應之說以恫喝之。
夫恫喝者亦惡足以動天下哉?情之柔葸者,雖無報應,而彼固不能殺也;若其鷙而忍者,懸砧鉞於士師之廷,殺人者死未有貸矣,未能止也,而況惝恍不可知之鬼謫乎!然而止殺之教,似仁人之心;陳報應以止殺,似強教之術;以此泛濫千年,有如君子起而不能廢矣。
雖然,豈浮屠之能創此哉!前乎漢明之代,中國之儒而駁、史而誣者,固嚐為此言矣。杜伯之射宣王,申生之訴夷吾,傳記耳食,不一而足。其尤者則莫如晉景之卒、荀偃之死,為淫詖之歸也。趙盾怙族弑君專國,同、括者皆賊黨也。晉景伸宮官之罰,除其苞蘖,夫豈與荀偃之躬為大逆,視其君之不若老牛而決屠之者等乎?
乃趙氏之厲得請於帝,厲公之厲亦訟帝而後勝。夫不道之鬼,即或服罪而猶挾惎毒,猶之可矣,盾奚請乎?
厲公奚訟乎?必請必訟,而赫赫上帝,舉無擇於君臣,但殺者即恣聽之報邪?且奚弗聽夷皋之報趙氏,而但聽趙氏之報其君與?充是言也,則但言殺而即不韙,凡為有生之類者皆平等也,臣弑君而君報之,君誅臣而臣亦報之,將謂盜賊之如君父而不可殺也。然則說有不驗,報有或爽,君父亦如盜賊之可殺而奚忌哉!
以平等仁天下,則以平等戕天下;以報應警柔葸者所本無之惡,則亦以報應授忍鷙者不然之券。
浮屠之取譬流俗而賊仁義也,左氏先之矣。學者不讀非聖之書,而不辨俗儒之妄,則暗流邪室而不自覺,未見其愈也,隻以授之口實而已。
劉子論成肅公成公十三年
養生之說,吾知之矣:下者養形,其次養氣,太上養神。養神之旨,細入於針芒,大極於浩漾,以要言之,和而已矣。劉子曰:“威儀以定命。”又曰:“敬在養神。”夫固以束其筋骸,攝其誌氣,惕厲而勿任其自然者,為神之牧也。彼為養神之說者,未有不相為河漢者矣。
夫養神之必以和,豈有能易之者哉?顧其所自別者,所由以和者而已。將為紀渻之雞乎?將謂叔山之趾乎?將謂南郭之喪偶乎?將謂蘧伯玉之嬰兒乎?夫如彼以為和,亦既自無不和也,然而其所由以和者不可問已。寢欲甘也,坐欲箕也,出欲不拂人之色笑,而入欲無所勞其耳目也,得此而和,不得此而不和,塗之人則大概胥然矣。不得此而不和,是故其人之終身未嚐數得和也;幸而得此以和,俄頃失之,而和又離矣。何也?人事之繼起,心幾之數動,欲得一歇息之頃可以順而忘焉者,則固難矣。
故夫君子之以養神於和者為弗爾也。君子則終日百拜,酒清不飲,肉幹不食,而不喪其和矣;擇色而視,擇聲而聽,擇《采齊》《肆夏》以步趨,而不喪其和矣;發氣滿容,大勇充肌,肅若執玉,夔若奉盈,而不喪其和矣;奔走在廟,節鉞在廷,金鼓在前,劍戟在後,一言而攜憂患,一動而持險阻,而不喪其和矣。匪直不喪也,君子之所以和者,正用此以和也。
和之,故曰養也。夫視聽之屢給,起居之數遷,酬酢之變,順逆之交,皆形以為之役,役則未有不憚者也。形憚於役而輒欲避之,外避天下而內避其氣之使。形苟避氣,則氣不至於形,而形氣已弗和矣。
形思避氣之使,氣即勿聽其避而強至之,形終不順而氣以勞,氣過勞,而氣又思避矣。外避形,內避其神之使,氣既避神,則神不至於氣,而神氣又弗和矣。神者天之精,用也不畏難而樂為主者也。
使氣而氣委之以去,使形而形不相攝,無與為徒而神亦不屑為虛拘。神氣形三者構,而頑者叛,靈者疑,天下之不和未有甚於此者也。神至於氣,氣聽焉而神不倦於君氣;氣至於形,形聽焉而氣不苦於帥形;斯則非敬無以效神之功,而非威儀無以理形而從氣,其亦明矣。
故善和者無有如敬者也。敬身以和其心,則神不勞而為君,率形氣而親比之,以充周於官骸,命亦奚從而夭,福亦奚往而不凝哉?是則善言養生者,亦惟君子獨耳。
任情廢禮而後得和,其於養也,猶匹夫之有甕粟,靳惜以食而後不餒也。謹禮致敬而乃以和,其於養也,猶天子之有太倉,分食六軍而安其玉食也。則其難易多寡始終得失之數,亦較然矣。君子自有尊生永命之學。學者不講,而聃、周之徒以其遊惰私利之情竊據以為宗。如其說以養也,吾未知其果壽焉否也,其術已猥矣。
道與術有相似者矣,是以君子尤慎言道,慮其入於術也。夫惟失道而抑無術者,得以天下,失以天下,榮以天下,辱以天下,而於己無所恃焉。
苟其有術矣,則皆恃乎己者也。或隆己以張天下,雖有不足,冀人之不我測矣;或替己以弛天下,唯無不足,冀人之不我爭矣。之二者,皆於己有見而恃之以自信,視君子之信諸己以為道,宜若同也;乃其據乎隆替之勢,以誤天下之耳目,而遊其險阻以逃之,雖其氣矜色愉,卻物之凶懼,然非惛不知畏者,未有不如桴鼓之叩其胸也。故君子恒坦,細人恒危,於此辨矣。
莒渠邱公不恤其城之惡,而恃陋以無虞。夫渠邱公者,其諸惛不知畏之流,固未能有危情焉。
然斯語也,必有所自授矣。莒之微乎微,非一旦也;為大國者覆師蹙國相踵,而莒晏然,久矣。意其先世必有畫此術者,曰:“吾自替以銷天下之心,吾其免夫!”是以流傳師師,而國人固以為恃。不然,天下豈有陋而可恃者乎?以陋而恃,非巧於操術者不能也。
是以莒之為莒,城池則窳,名號則夷,禮簡賦薄,翱翔於大國之間,自替以銷其忌。嗚呼!俾若左氏者進豫備不虞之言於莒,亦適逢其笑耳,猶夫稱《詩》《書》《禮》《樂》於聃與周之前也。彼方以菅蒯卻絲麻,憔悴傲姬、薑,“代匱”之詩,惡足聞於其耳哉!
乃其為此也,如渠邱公之惛不知畏而禍隨之也。藉不如渠邱公之惛不知畏,而其遊天下而逃之之心,求寸晷之寧焉而不得已。吾以是知聃、周之所藏矣。其雲“宇泰”者,非能泰也,矯色愉而示天下以不測也;其雲“令人之意也消”,無以消之也,恃人之不己知而意不生也。
不能為明,故閉目於五色;不能為聰,故杜耳於五聲;不能是其必是,非其必非,故喪我以聽其自己。其所謂“道”者,詫微妙,驚溔漾,而以要言之,一恃陋而已矣。勢不得則恃其陋以免人之求,勢得則恃其陋以不意而乘人為捷。推求之於道,則又曰:吾固自據自信而不恃外物者也。則不幸而為渠邱,其惡猶淺,使僥幸而以老天下之術勝天下,則險阻深枉,撓已甚而人理亡矣。
子曰:“君子求諸己。”求者,備其盛大之辭也。盛大備於躬,則立乎貞勝而治天下以有餘,終身無自信之樞紐而信之以道。習於術者,又安足以測其量乎!
晉侯夢大厲成公十年
詖淫之辭,波靡千祀而不能止,非其邪力之有餘也,流俗之心,耳食之說,固百其端,而後異端乘而收之。故中國無浮屠之情,印度之侏離惡能入誦《六藝》者之耳而移其誌哉?浮屠以止殺為教,而等威不立,輕重不審,镘人心不自誣之節而期之以所不能為,乃懼天下之不我順也,於是為報應之說以恫喝之。
夫恫喝者亦惡足以動天下哉?情之柔葸者,雖無報應,而彼固不能殺也;若其鷙而忍者,懸砧鉞於士師之廷,殺人者死未有貸矣,未能止也,而況惝恍不可知之鬼謫乎!然而止殺之教,似仁人之心;陳報應以止殺,似強教之術;以此泛濫千年,有如君子起而不能廢矣。
雖然,豈浮屠之能創此哉!前乎漢明之代,中國之儒而駁、史而誣者,固嚐為此言矣。杜伯之射宣王,申生之訴夷吾,傳記耳食,不一而足。其尤者則莫如晉景之卒、荀偃之死,為淫詖之歸也。趙盾怙族弑君專國,同、括者皆賊黨也。晉景伸宮官之罰,除其苞蘖,夫豈與荀偃之躬為大逆,視其君之不若老牛而決屠之者等乎?
乃趙氏之厲得請於帝,厲公之厲亦訟帝而後勝。夫不道之鬼,即或服罪而猶挾惎毒,猶之可矣,盾奚請乎?
厲公奚訟乎?必請必訟,而赫赫上帝,舉無擇於君臣,但殺者即恣聽之報邪?且奚弗聽夷皋之報趙氏,而但聽趙氏之報其君與?充是言也,則但言殺而即不韙,凡為有生之類者皆平等也,臣弑君而君報之,君誅臣而臣亦報之,將謂盜賊之如君父而不可殺也。然則說有不驗,報有或爽,君父亦如盜賊之可殺而奚忌哉!
以平等仁天下,則以平等戕天下;以報應警柔葸者所本無之惡,則亦以報應授忍鷙者不然之券。
浮屠之取譬流俗而賊仁義也,左氏先之矣。學者不讀非聖之書,而不辨俗儒之妄,則暗流邪室而不自覺,未見其愈也,隻以授之口實而已。
劉子論成肅公成公十三年
養生之說,吾知之矣:下者養形,其次養氣,太上養神。養神之旨,細入於針芒,大極於浩漾,以要言之,和而已矣。劉子曰:“威儀以定命。”又曰:“敬在養神。”夫固以束其筋骸,攝其誌氣,惕厲而勿任其自然者,為神之牧也。彼為養神之說者,未有不相為河漢者矣。
夫養神之必以和,豈有能易之者哉?顧其所自別者,所由以和者而已。將為紀渻之雞乎?將謂叔山之趾乎?將謂南郭之喪偶乎?將謂蘧伯玉之嬰兒乎?夫如彼以為和,亦既自無不和也,然而其所由以和者不可問已。寢欲甘也,坐欲箕也,出欲不拂人之色笑,而入欲無所勞其耳目也,得此而和,不得此而不和,塗之人則大概胥然矣。不得此而不和,是故其人之終身未嚐數得和也;幸而得此以和,俄頃失之,而和又離矣。何也?人事之繼起,心幾之數動,欲得一歇息之頃可以順而忘焉者,則固難矣。
故夫君子之以養神於和者為弗爾也。君子則終日百拜,酒清不飲,肉幹不食,而不喪其和矣;擇色而視,擇聲而聽,擇《采齊》《肆夏》以步趨,而不喪其和矣;發氣滿容,大勇充肌,肅若執玉,夔若奉盈,而不喪其和矣;奔走在廟,節鉞在廷,金鼓在前,劍戟在後,一言而攜憂患,一動而持險阻,而不喪其和矣。匪直不喪也,君子之所以和者,正用此以和也。
和之,故曰養也。夫視聽之屢給,起居之數遷,酬酢之變,順逆之交,皆形以為之役,役則未有不憚者也。形憚於役而輒欲避之,外避天下而內避其氣之使。形苟避氣,則氣不至於形,而形氣已弗和矣。
形思避氣之使,氣即勿聽其避而強至之,形終不順而氣以勞,氣過勞,而氣又思避矣。外避形,內避其神之使,氣既避神,則神不至於氣,而神氣又弗和矣。神者天之精,用也不畏難而樂為主者也。
使氣而氣委之以去,使形而形不相攝,無與為徒而神亦不屑為虛拘。神氣形三者構,而頑者叛,靈者疑,天下之不和未有甚於此者也。神至於氣,氣聽焉而神不倦於君氣;氣至於形,形聽焉而氣不苦於帥形;斯則非敬無以效神之功,而非威儀無以理形而從氣,其亦明矣。
故善和者無有如敬者也。敬身以和其心,則神不勞而為君,率形氣而親比之,以充周於官骸,命亦奚從而夭,福亦奚往而不凝哉?是則善言養生者,亦惟君子獨耳。
任情廢禮而後得和,其於養也,猶匹夫之有甕粟,靳惜以食而後不餒也。謹禮致敬而乃以和,其於養也,猶天子之有太倉,分食六軍而安其玉食也。則其難易多寡始終得失之數,亦較然矣。君子自有尊生永命之學。學者不講,而聃、周之徒以其遊惰私利之情竊據以為宗。如其說以養也,吾未知其果壽焉否也,其術已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