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易曰:“湯、武革命,應乎天而順乎人。”
聖人知天而盡人之理”時、書所載,有不可得而詳者,世而下,亦無從而知其深矣。乃自後世觀之,水天之佑,受人之歸,六寓而定數白年之基者,必有適當其可之幾,言亦可以知天、可以知人焉。
得天之時則不逆,應人以其時則誌定,時者,聖人之所不能違也。唐之取天下,遲回以起,若不足以爭天下之先,而天時人事適與之應以底於成,高祖意念之深,誠不可及也。
大之理不易知矣,人之心不易信矣,而失之者恒以躁。楊廣之播虐甚矣,而唐為其世臣,受爵祿於其廷,非若湯之嗣契、周之嗣稷,建國於唐、虞之世,元德顯功,自有社稷,而非純乎為夏、商之臣也。
則隋雖不道,唐不可執言以相詰。天有綱,則理不可踰,人可有辭,則心不易服也。
故楊廣基高祖而屢欲殺之,高祖處至危之地,視天下之分崩,有可乘之機,以遠禍而徼福,然且斂意卑伏而不遞起;天下怨隋之虐,王薄一呼,而翟讓、孟海公、貿建德、李密、林士弘、徐圓朗、蕭銑、張金稱、劉元進、管崇、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朱粲群起以亡隋,唐且安於臣服,為之守太原、禦突厥而弗動。
至於楊廣棄兩都以流蕩於江du,李密已入雒郛,環海無尺寸之寧土,於斯時也,白骨邱積於郊原,孤寡流離於林穀,天下之毒痡又不在獨夫而在群盜矣。
唐之為餘民爭生死以規取天下者,奪之於群盜,非奪之於隋也。隋已亡於群盜,唐自關中而外,皆取隋已失之宇也。然而高祖猶慎之又慎,遲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陰結豪傑,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於有為,而高祖堅忍自持,姑且聽之而以靜鎮之也。
不貪天方動之幾,不乘人妄動之氣,則天與人交應之而不違。故高祖以五月起,十一月而入長安立代王侑,其明年二月,而宇文化及遂弑楊廣於江du。
廣已弑,代王不足以興,越王侗見逼於王世充,旦夕待弑,隋已無君,關東無尺寸之土為隋所有,於是高祖名正義順,蕩夷群雄,以拯百姓於凶危,而人得主以寧其婦子,則其視楊玄感、李密之背君父以反戈者,順逆之分,相去縣絕矣。
故解楊廣之虐政者,群盜也,而益之深熱;救群盜之殺掠者,唐也,而予以宴安。
惟唐俟之俟之,至於時至事起,而猶若不得已而應,則叛主之名可辭;而聞江du之殺,涕泗交流,保全代王,錄用隋氏宗支,君子亦信其非欺。
人謂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誌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綏民誌於來蘇,故能折筆以禦梟尤,而係國於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嗚呼!天子之尊,非可誌為擬也;四海之大,非可氣為壓也。相時之所疾苦,審己之非橫逆,然後可徐起以與天下休息,即毒眾臨戎,而神人罔為怨恫;降李密,禽世充,斬建德,俘蕭銑,皆義所可為、仁所必勝也,天下不歸唐,而尚誰歸哉?
慎於舉事,而所爭者群盜也,非隋也;非惡已熸而將熄之楊廣也,毒方興而不戢之偽主也。有唐三百載之祚,高祖一念之慎為之,則湯、武必行法以俟命,其靜審天人之幾者,亦可髣髴遇之矣。
二
李蜜以殺翟讓故,諸將危疑,一敗於邙山,而邴元貞、單雄信亟叛之;密欲守太行、阻太河以圖進取,而諸將不從,及粗帥以降唐,則欣然與俱,而密遂以亡。項羽殺宋義,更始殺伯升,皆終於敗,其轍一也。
然則令項羽殺漢王於鴻門,犯天下之忌,愈不能以久延,而味者猶稱範增為奇計,鄙夫之陋,惡足以知成敗之大綱哉?
夫馭物而能釋其疑忌者,雖未能昭大信於天下,而必信之於己。信於己者,謂之有恒,有恒者,曆乎勝敗而不亂。己有以自立,則無懼於物,而疑忌之情可以不深,李密者,乘人以鬭其捷,而無能自固者也。
密,隋之世臣也,無大怨於隋,而己抑無可恃之勢,無故而畜亂誌以幹楊玄感,玄感敗,亡命而依翟讓,隋有恨於密,密固無恨於隋,而檄數其君之罪,斥之如仆隸,且既已欲殪商辛執子嬰矣,則與隋不兩立,而君臣之義永絕。
乃宇文化及弑立,而趨黎陽以逼之於河上,密懼雜陽之讓其後,又幸蓋琮之招己,奉表降隋,以緩須臾之困,而受太尉尚書令之命。
夫煬帝,密之所欲殪之於牧野者也,而責化及曰:“世受隋恩,反行弑逆;”越王侗,密之所欲執之於鹹陽者也,而北麵稱臣,受其爵命;則諸將視之如犬豕,而知其不足有為,尚誰為之致死以冀其得天下哉?
其降隋也,非元文都之愚,未有信之者也;,其降唐也,唐固不信其果降也。反而自問,唐公見推之語而不慚,念起念滅,而莫知所據,匹夫無誌,為三軍之帥麵可奪,其何以自立乎?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咎可補也;凶可貞也,人皆可承以羞,而死亡不可逸矣。故諸將之亟於背密而樂於歸唐也,羞其所為而莫之與也。密死而不能揜其羞,豈有他哉?無恒而已矣。
三
製天下有權,權者,輕重遐如其分之準也,非詭重為輕、詭輕為重,以欺世而行其私者也。
重也,而子之以重,適如其數;輕也,而予之以輕,適如其數;持其平而不憂其忒,權之所審,物莫能越也。
李密棄土釋兵,擁二萬人以降唐。密之亂天下也,有必誅之罪,而解甲以降,殺之則已重矣。
北有書,東有世充,密獨閑關來歸,為天下倡,當重獎之以勸天下者也;而本為惰之亂臣,天下之,賤賊,厚待之,則又已重矣。
密之狙詐樂禍而驕,雖降唐而無固誌,緩之須臾;則跳梁終逞,宜乎厚防以製其奸,不可遽抑而激之怨。
而眾叛援孤,力窮智屈,疑之重則又本輕,視為輕而又若重;審其所適然之數者,權也高祖授之以光祿卿,一閑宂之文吏;而司進食之褻事,使執臣節於殿陛,一若不知其狡點凶很者然,此之謂能持權以製天下者也。
非故揚之,非故抑之,適如其稽顙歸命之情形,而澹然待之若進若退之閑。嗚呼,此大有為者之所以不可及也。
於是而密無可怙之恩,抑無可訟言之怨,許無所讎,惡無所施,不得已而孤騎叛逃,一有司之禽捕而足矣。使其誌悛而終順與?則飽之以祿,安之以位,一如孟昶、劉繼元之在宋,而不至如黥布、彭越之葅醢以傷恩也;密之不然,自趨於死,而抑無怨矣。
於是而知天下之至很者,無很也;至詐者,無詐也;量各有所止,機各有所息,以固然者待之而適如其分,則於道不失而險阻自消。天下定於一心之平,道本易也;而非大有為者,不足以與於斯。
四
徐世勣始終一狡賊而已矣。其自言曰“少為亡賴賊”,習一定而不可移者也。
夫為盜賊而能雄長於其類者,抑必有似信似義者焉,又非假冒之而欺人亡實也;相取以氣,相感以私,亦將守之生死而不貳。
如螢之光,非自外生,而當宵則燿,當畫則隱。故以其似信似義者,予之以義之能執、信之能篤、而重任之,則一無足據,而適以長亂。
其習氣之所守者在是,適如其量而止,過此則顛越而不可致詰。其似信似義者亦非偽也,愈真而愈不足任也。
世勳受李密之命守黎陽,魏征安集山東,勸之降唐,而世勣籍戶口士馬之數,啟密使獻之,己不特修降表,高祖稱之曰:“不背德,不邀功,真純臣也。”遂寵任之,以授之於太宗,而終受托孤之命。
世勣之於此,亦豈盡出於偽以欺高祖而邀其寵遇乎?其所見及是,其所守在是,蓋嚐聞有信義而服膺焉,以為是可以卓然自命為豪傑也,故以坦然行之,而果為高祖之所矜獎。
若其天性之殘忍,僅與盜賊相孚,而智困於擇君,心迷於循理,可以稱英君之任使,不可以折闇主之非僻,則祗以錚錚於群盜之中,而遽許之以純臣,高祖、太宗知人之鑒,窮於此矣。
夫不見其降於竇建德,質其父而使為將,遂棄父而欲襲曹旦以歸唐乎?故其為信義也,盜賊之信義也,察於利以動,任於氣以逞,戕性賊恩,亦一往而不恤,遽信其為純臣而任以安定國家之大,鮮不覆矣。
曾子曰:“臨大節而不可奪,君子人也。”惟君子而後可以履信而守義,非小人之所能與,殆魚躍之不可出沼,鳥步之不可越域也矣。
五
拔魏征於李密,脫杜淹、蘇世長、陸德明於王世充,簡岑文本於蕭銑,凡唐初直諒多聞之上,皆自誥偽中祓濯而出者也。
封德彝、宇文士及、裴矩不伏同昏之誅,而猶蒙寵任。蓋新造之國,培養無漸漬之功,而隋末風教陵夷,時無嚴穴知名之士可登進之以為楨幹,朝儀邦典與四方之物宜,不能不待訪於亡國之臣,流品難以遽清,且因仍以任使,唐治之不古在此,而得天下之心以安反側者亦此也。
乃何獨至於蘇威而亟絕之?蓋蘇威者,必不可容於清明之世,苟非斥正其為匪人,則風教蔑、廉恥喪、上下亂,而天下之禍不可息也。
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見者,亦以平四海、正風俗為己功,天下翕然仰之以為從違,隋可亡,而威不可殺。
故宇文士及、王世充、李密皆倚威以收人望,威亦倚其望以翱翔凶豎之庖俎,鋒鏑雨集,骨血川流,而威自若也。是則兵不足以為疆,險不足以為固,天子之位不足隻為尊,而無有如威之重者,士亦何憚而不學威,迂行腐步、奡岸以逍遙邪。
媚於當世也似慎,藏於六藝也似正,隨時遷流也似中,以老倨驕而肆誌也似剛,殺之無名,遠之不得,天下且以為道之莫尚可。而導世以偷汙,為彝倫之大賊,是可容也,熟不可容也?
明王之所必誅勿赦者,唐姑拒之而弗使即刑,其猶姑息憐老、仁過而柔乎!若德彝、士及、裴矩之流,天下知賤惡之矣,雖複用之,不足以惑人心而壞風化,殺之可也。赦之而器使之,亦詎不可哉?
六
薛仁呆、蕭銑、竇建德或降或殺而皆斬。唯王世充赦而徙蜀,此不可解之惑也。唐高君臣當大法可伸之日,而執生殺之權,夫豈茫焉而罔正如此。
世充,隋之大臣也,導其主以荒淫,立越王而弑奪之,其當辜也,固也;乃世充力守東都,百戰以扞李密,而其篡也,在煬帝已弑之後,使幸而成焉,亦無以異於陳霸先。
而唐立代王,旋奪其位,有諸己者不可非諸人,唐固不能正名以行辟也。且取世充與仁杲、建德、蕭銑較,世充者,操、懿以後之積習也。
建德、仁杲以匹夫,銑以縣令,忽乘喪亂,遂欲竊聖人之大寶以自居,則張角、黃巢之等匹,尤不可長之亂,而無可原之情矣。
春秋於裏克,寧喜弑其君而其伏誅也,書曰“殺其大夫”;齊豹殺公兄,陽虎竊玉弓,未有弑逆之大惡也,而書曰“盜”。貴近之臣,或以親,或以舊,或以才,為國之柱石,先有成勞於國,而人心歸之,然後萌不軌之心以動於惡,欲效之者,固未易也。
且人主與之相邇,賢奸易辨,而可防之於早也;辨之弗明,防之不夙,漸釀堅冰之至,人主亦與有罪焉。
若夫疏遠小臣如蕭銑,亡賴細民如建德、如仁呆,始於掠奪,攫窮民而噬之,為合勢成,遂敢妄窺天位,則四海之廣,梟桀飲博之徒,苟可為而無不可為,人君居高而莫察,有司拘法而難誅,決起一旦而毒流天下,則雖人主之失道有以致之,而螘穴一穿,金隄不保,祁寒暑雨之怨谘,皆可為耰耝棘矜之口實;及其潰敗乞降,猶可以降王之禮恣其徜徉,則人何憚而不殺越平人以希富貴;況當初定之天下,眾誌未寧,此撲而彼興,豈有艾乎?
自東漢以後,權臣之篡者,成而為曹魏、六朝;未成而敗,為王敦、桓溫、劉毅、沈攸之、蕭穎胄、王僧辯;危成血達敗,為桓玄、侯景;乃及隋之亡,而天下之勢易矣,人皆可帝,戶皆可王,是匹夫狂起之初機也。
唐及早懲之,正草澤稱尊之大罰,然且有黃巢之禍,延於朱溫而唐以亡:使弗懲焉則暗主相承,政刑無紀,閭井之匹夫,幾人帝而幾人王,生民之流血,終無已日矣。
若權臣受將相之托,為功於國,而逼奪孤幼,則不待正鈇铖於世充而無有繼之者。高祖相世運之遷,大權之移,禍勝之變,而責世充、詠僭,其亦審矣,而豈貿責以張弛乎?
已天下之亂者義也,而義固隨時以製宜者也。世充可誅也,建德、銑、仁果尤不可貸者也,非昧於治亂之幾者,可執一切之義以論得失也。
易曰:“湯、武革命,應乎天而順乎人。”
聖人知天而盡人之理”時、書所載,有不可得而詳者,世而下,亦無從而知其深矣。乃自後世觀之,水天之佑,受人之歸,六寓而定數白年之基者,必有適當其可之幾,言亦可以知天、可以知人焉。
得天之時則不逆,應人以其時則誌定,時者,聖人之所不能違也。唐之取天下,遲回以起,若不足以爭天下之先,而天時人事適與之應以底於成,高祖意念之深,誠不可及也。
大之理不易知矣,人之心不易信矣,而失之者恒以躁。楊廣之播虐甚矣,而唐為其世臣,受爵祿於其廷,非若湯之嗣契、周之嗣稷,建國於唐、虞之世,元德顯功,自有社稷,而非純乎為夏、商之臣也。
則隋雖不道,唐不可執言以相詰。天有綱,則理不可踰,人可有辭,則心不易服也。
故楊廣基高祖而屢欲殺之,高祖處至危之地,視天下之分崩,有可乘之機,以遠禍而徼福,然且斂意卑伏而不遞起;天下怨隋之虐,王薄一呼,而翟讓、孟海公、貿建德、李密、林士弘、徐圓朗、蕭銑、張金稱、劉元進、管崇、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朱粲群起以亡隋,唐且安於臣服,為之守太原、禦突厥而弗動。
至於楊廣棄兩都以流蕩於江du,李密已入雒郛,環海無尺寸之寧土,於斯時也,白骨邱積於郊原,孤寡流離於林穀,天下之毒痡又不在獨夫而在群盜矣。
唐之為餘民爭生死以規取天下者,奪之於群盜,非奪之於隋也。隋已亡於群盜,唐自關中而外,皆取隋已失之宇也。然而高祖猶慎之又慎,遲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陰結豪傑,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於有為,而高祖堅忍自持,姑且聽之而以靜鎮之也。
不貪天方動之幾,不乘人妄動之氣,則天與人交應之而不違。故高祖以五月起,十一月而入長安立代王侑,其明年二月,而宇文化及遂弑楊廣於江du。
廣已弑,代王不足以興,越王侗見逼於王世充,旦夕待弑,隋已無君,關東無尺寸之土為隋所有,於是高祖名正義順,蕩夷群雄,以拯百姓於凶危,而人得主以寧其婦子,則其視楊玄感、李密之背君父以反戈者,順逆之分,相去縣絕矣。
故解楊廣之虐政者,群盜也,而益之深熱;救群盜之殺掠者,唐也,而予以宴安。
惟唐俟之俟之,至於時至事起,而猶若不得已而應,則叛主之名可辭;而聞江du之殺,涕泗交流,保全代王,錄用隋氏宗支,君子亦信其非欺。
人謂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誌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綏民誌於來蘇,故能折筆以禦梟尤,而係國於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嗚呼!天子之尊,非可誌為擬也;四海之大,非可氣為壓也。相時之所疾苦,審己之非橫逆,然後可徐起以與天下休息,即毒眾臨戎,而神人罔為怨恫;降李密,禽世充,斬建德,俘蕭銑,皆義所可為、仁所必勝也,天下不歸唐,而尚誰歸哉?
慎於舉事,而所爭者群盜也,非隋也;非惡已熸而將熄之楊廣也,毒方興而不戢之偽主也。有唐三百載之祚,高祖一念之慎為之,則湯、武必行法以俟命,其靜審天人之幾者,亦可髣髴遇之矣。
二
李蜜以殺翟讓故,諸將危疑,一敗於邙山,而邴元貞、單雄信亟叛之;密欲守太行、阻太河以圖進取,而諸將不從,及粗帥以降唐,則欣然與俱,而密遂以亡。項羽殺宋義,更始殺伯升,皆終於敗,其轍一也。
然則令項羽殺漢王於鴻門,犯天下之忌,愈不能以久延,而味者猶稱範增為奇計,鄙夫之陋,惡足以知成敗之大綱哉?
夫馭物而能釋其疑忌者,雖未能昭大信於天下,而必信之於己。信於己者,謂之有恒,有恒者,曆乎勝敗而不亂。己有以自立,則無懼於物,而疑忌之情可以不深,李密者,乘人以鬭其捷,而無能自固者也。
密,隋之世臣也,無大怨於隋,而己抑無可恃之勢,無故而畜亂誌以幹楊玄感,玄感敗,亡命而依翟讓,隋有恨於密,密固無恨於隋,而檄數其君之罪,斥之如仆隸,且既已欲殪商辛執子嬰矣,則與隋不兩立,而君臣之義永絕。
乃宇文化及弑立,而趨黎陽以逼之於河上,密懼雜陽之讓其後,又幸蓋琮之招己,奉表降隋,以緩須臾之困,而受太尉尚書令之命。
夫煬帝,密之所欲殪之於牧野者也,而責化及曰:“世受隋恩,反行弑逆;”越王侗,密之所欲執之於鹹陽者也,而北麵稱臣,受其爵命;則諸將視之如犬豕,而知其不足有為,尚誰為之致死以冀其得天下哉?
其降隋也,非元文都之愚,未有信之者也;,其降唐也,唐固不信其果降也。反而自問,唐公見推之語而不慚,念起念滅,而莫知所據,匹夫無誌,為三軍之帥麵可奪,其何以自立乎?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咎可補也;凶可貞也,人皆可承以羞,而死亡不可逸矣。故諸將之亟於背密而樂於歸唐也,羞其所為而莫之與也。密死而不能揜其羞,豈有他哉?無恒而已矣。
三
製天下有權,權者,輕重遐如其分之準也,非詭重為輕、詭輕為重,以欺世而行其私者也。
重也,而子之以重,適如其數;輕也,而予之以輕,適如其數;持其平而不憂其忒,權之所審,物莫能越也。
李密棄土釋兵,擁二萬人以降唐。密之亂天下也,有必誅之罪,而解甲以降,殺之則已重矣。
北有書,東有世充,密獨閑關來歸,為天下倡,當重獎之以勸天下者也;而本為惰之亂臣,天下之,賤賊,厚待之,則又已重矣。
密之狙詐樂禍而驕,雖降唐而無固誌,緩之須臾;則跳梁終逞,宜乎厚防以製其奸,不可遽抑而激之怨。
而眾叛援孤,力窮智屈,疑之重則又本輕,視為輕而又若重;審其所適然之數者,權也高祖授之以光祿卿,一閑宂之文吏;而司進食之褻事,使執臣節於殿陛,一若不知其狡點凶很者然,此之謂能持權以製天下者也。
非故揚之,非故抑之,適如其稽顙歸命之情形,而澹然待之若進若退之閑。嗚呼,此大有為者之所以不可及也。
於是而密無可怙之恩,抑無可訟言之怨,許無所讎,惡無所施,不得已而孤騎叛逃,一有司之禽捕而足矣。使其誌悛而終順與?則飽之以祿,安之以位,一如孟昶、劉繼元之在宋,而不至如黥布、彭越之葅醢以傷恩也;密之不然,自趨於死,而抑無怨矣。
於是而知天下之至很者,無很也;至詐者,無詐也;量各有所止,機各有所息,以固然者待之而適如其分,則於道不失而險阻自消。天下定於一心之平,道本易也;而非大有為者,不足以與於斯。
四
徐世勣始終一狡賊而已矣。其自言曰“少為亡賴賊”,習一定而不可移者也。
夫為盜賊而能雄長於其類者,抑必有似信似義者焉,又非假冒之而欺人亡實也;相取以氣,相感以私,亦將守之生死而不貳。
如螢之光,非自外生,而當宵則燿,當畫則隱。故以其似信似義者,予之以義之能執、信之能篤、而重任之,則一無足據,而適以長亂。
其習氣之所守者在是,適如其量而止,過此則顛越而不可致詰。其似信似義者亦非偽也,愈真而愈不足任也。
世勳受李密之命守黎陽,魏征安集山東,勸之降唐,而世勣籍戶口士馬之數,啟密使獻之,己不特修降表,高祖稱之曰:“不背德,不邀功,真純臣也。”遂寵任之,以授之於太宗,而終受托孤之命。
世勣之於此,亦豈盡出於偽以欺高祖而邀其寵遇乎?其所見及是,其所守在是,蓋嚐聞有信義而服膺焉,以為是可以卓然自命為豪傑也,故以坦然行之,而果為高祖之所矜獎。
若其天性之殘忍,僅與盜賊相孚,而智困於擇君,心迷於循理,可以稱英君之任使,不可以折闇主之非僻,則祗以錚錚於群盜之中,而遽許之以純臣,高祖、太宗知人之鑒,窮於此矣。
夫不見其降於竇建德,質其父而使為將,遂棄父而欲襲曹旦以歸唐乎?故其為信義也,盜賊之信義也,察於利以動,任於氣以逞,戕性賊恩,亦一往而不恤,遽信其為純臣而任以安定國家之大,鮮不覆矣。
曾子曰:“臨大節而不可奪,君子人也。”惟君子而後可以履信而守義,非小人之所能與,殆魚躍之不可出沼,鳥步之不可越域也矣。
五
拔魏征於李密,脫杜淹、蘇世長、陸德明於王世充,簡岑文本於蕭銑,凡唐初直諒多聞之上,皆自誥偽中祓濯而出者也。
封德彝、宇文士及、裴矩不伏同昏之誅,而猶蒙寵任。蓋新造之國,培養無漸漬之功,而隋末風教陵夷,時無嚴穴知名之士可登進之以為楨幹,朝儀邦典與四方之物宜,不能不待訪於亡國之臣,流品難以遽清,且因仍以任使,唐治之不古在此,而得天下之心以安反側者亦此也。
乃何獨至於蘇威而亟絕之?蓋蘇威者,必不可容於清明之世,苟非斥正其為匪人,則風教蔑、廉恥喪、上下亂,而天下之禍不可息也。
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見者,亦以平四海、正風俗為己功,天下翕然仰之以為從違,隋可亡,而威不可殺。
故宇文士及、王世充、李密皆倚威以收人望,威亦倚其望以翱翔凶豎之庖俎,鋒鏑雨集,骨血川流,而威自若也。是則兵不足以為疆,險不足以為固,天子之位不足隻為尊,而無有如威之重者,士亦何憚而不學威,迂行腐步、奡岸以逍遙邪。
媚於當世也似慎,藏於六藝也似正,隨時遷流也似中,以老倨驕而肆誌也似剛,殺之無名,遠之不得,天下且以為道之莫尚可。而導世以偷汙,為彝倫之大賊,是可容也,熟不可容也?
明王之所必誅勿赦者,唐姑拒之而弗使即刑,其猶姑息憐老、仁過而柔乎!若德彝、士及、裴矩之流,天下知賤惡之矣,雖複用之,不足以惑人心而壞風化,殺之可也。赦之而器使之,亦詎不可哉?
六
薛仁呆、蕭銑、竇建德或降或殺而皆斬。唯王世充赦而徙蜀,此不可解之惑也。唐高君臣當大法可伸之日,而執生殺之權,夫豈茫焉而罔正如此。
世充,隋之大臣也,導其主以荒淫,立越王而弑奪之,其當辜也,固也;乃世充力守東都,百戰以扞李密,而其篡也,在煬帝已弑之後,使幸而成焉,亦無以異於陳霸先。
而唐立代王,旋奪其位,有諸己者不可非諸人,唐固不能正名以行辟也。且取世充與仁杲、建德、蕭銑較,世充者,操、懿以後之積習也。
建德、仁杲以匹夫,銑以縣令,忽乘喪亂,遂欲竊聖人之大寶以自居,則張角、黃巢之等匹,尤不可長之亂,而無可原之情矣。
春秋於裏克,寧喜弑其君而其伏誅也,書曰“殺其大夫”;齊豹殺公兄,陽虎竊玉弓,未有弑逆之大惡也,而書曰“盜”。貴近之臣,或以親,或以舊,或以才,為國之柱石,先有成勞於國,而人心歸之,然後萌不軌之心以動於惡,欲效之者,固未易也。
且人主與之相邇,賢奸易辨,而可防之於早也;辨之弗明,防之不夙,漸釀堅冰之至,人主亦與有罪焉。
若夫疏遠小臣如蕭銑,亡賴細民如建德、如仁呆,始於掠奪,攫窮民而噬之,為合勢成,遂敢妄窺天位,則四海之廣,梟桀飲博之徒,苟可為而無不可為,人君居高而莫察,有司拘法而難誅,決起一旦而毒流天下,則雖人主之失道有以致之,而螘穴一穿,金隄不保,祁寒暑雨之怨谘,皆可為耰耝棘矜之口實;及其潰敗乞降,猶可以降王之禮恣其徜徉,則人何憚而不殺越平人以希富貴;況當初定之天下,眾誌未寧,此撲而彼興,豈有艾乎?
自東漢以後,權臣之篡者,成而為曹魏、六朝;未成而敗,為王敦、桓溫、劉毅、沈攸之、蕭穎胄、王僧辯;危成血達敗,為桓玄、侯景;乃及隋之亡,而天下之勢易矣,人皆可帝,戶皆可王,是匹夫狂起之初機也。
唐及早懲之,正草澤稱尊之大罰,然且有黃巢之禍,延於朱溫而唐以亡:使弗懲焉則暗主相承,政刑無紀,閭井之匹夫,幾人帝而幾人王,生民之流血,終無已日矣。
若權臣受將相之托,為功於國,而逼奪孤幼,則不待正鈇铖於世充而無有繼之者。高祖相世運之遷,大權之移,禍勝之變,而責世充、詠僭,其亦審矣,而豈貿責以張弛乎?
已天下之亂者義也,而義固隨時以製宜者也。世充可誅也,建德、銑、仁果尤不可貸者也,非昧於治亂之幾者,可執一切之義以論得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