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
盜非可一時猝捕而弭者也,故漢武帝分遣繡衣持節逐捕而盜愈甚。盍亦思盜之所以能為盜者乎?以為倏聚倏散、出鬼人魅者,從其為盜之頃、見其如此耳。
其必有居也,必與民而雜處;其劫奪而衣食之也,必有所資於市易;其日遊行而無忌也,必與其鄉之人而相往來;其不能以盜自居、必有托以自名也,必附於農工商賈技術之流,而曰所業在是。
故鄉之人知其盜也,郡邑之胥吏,莫不知其盜也;所不知者,朝廷猝遣之使,行芒芒原野之中,閱穰穰群居之眾,盡智殫威,祗以累疑似之民,而終不知盜之所在耳。
使臣逐捕之,則守令坐委之曰:天子之使如此其嚴威,無可如何,而何易責之我邪?則盜益遊行自得而罔所忌畏。以秦皇、漢武之威,大索天下,而一夫不可獲,況使臣哉。
盜者,天子之所不能治,而守令任治之;守令之所不能知,而胥役知之;胥役之所不盡知,而鄉裏知之。鄉裏有所畏而不與為難,胥役有所利而為之藏奸。
乃鄉裏者,守令之教化可行;而胥役者,守令之法紀可飭者也。盜亦其民,胥役亦其胥役,舍此勿責,而欲使使者以偶見之旌旄、馳虛聲而早使之規避,則徒為民擾而盜不戢,其自貽之矣。周主知其然,罷巡檢使臣,專委節鎮州縣,誠治盜之要術也。
五十九
王補畫平一天下之策,先下江南,收嶺南,次巴蜀,次幽、燕,而後及於河東。
其後宋平諸國,次第略同,而先蜀後江南,晚收河東,而置幽、燕於不複,與樸說異。折中理勢以為定論,互有得失,而樸之失小,宋之失大也。
以勢言之,先江南而後蜀,非策也。江南雖下,巫峽、夔門之險,水陸兩困,仰而攻之,雖克而兵之死傷也必甚。故秦滅楚、晉滅吳、隋滅陳,必先舉巴蜀,順流以擊吳之腰脊,兵不勞而迅若疾風之埽葉得勢故也。
以道言之,江南雖雲割據,而自楊氏、徐氏以來,以休兵息民保其國土,不隨群雄力競以爭中夏。李璟父子未有善政,而無殃兆民、絕彝倫、淫nue之巨慝;嚴可求、李建勳皆賢者也,先後輔相之;馮延己輩雖佞,而惡不大播於百姓;生聚完,文教興,猶然彼都人士之餘風也。孟知祥據土以叛君,阻兵而無保民之誌,至於昶,驕淫侈肆,縱嬖倖以虐民也,殆無人理。
則興問罪之師以拯民於水火,固不容旦夕緩也。嶺南劉氏積惡三世,民怨已盈,殆倍於孟昶;而縣隔嶺嶠,江南未平,姑俟諸其後,則勢之弗容迫圖者耳。
先吳後蜀,理勢之兩詘者也。此宋之用兵,賢於王樸之策也。若夫河東之與幽、燕,則樸之策善矣。
劉知遠之自立也,在契丹橫行之日,中土無君而為之主,以拒悍夷,於華夏不為無功。劉崇父子量力自守,苟延血食,誌既可矜;郭氏既奪其國,而又欲殄滅其宗祀,則天理之絕已盡;撫心自問,不可以遽加之兵,固矣。
雖在宋世,猶有可憫者存也。契丹乘石敬瑭之逆,闌入塞內,據十六州以滅裂我冠裳,天下之大防,義之所不容隳者,莫此為甚,驅之以複吾禹甸,乃可以為天下君。以理言之,急幽、燕而緩河東,必矣。
即以勢言,契丹之據幽、燕也未久,其主固居朔漠,以廬帳為便安,視幽、燕為贅土,未嚐厚食其利而歆之也。而唐之遺民猶有存者,思華風,厭羶俗,如吳巒、王權之不忍陷身汙薉者,固吞聲翹首以望王師,則取之也易。
遲之又久,而契丹已戀為膏腴,據為世守,故老已亡,人習於夷,且不知身為誰氏之餘民,畫地以為契丹效死,是急攻則易而緩圖則難也。幽、燕舉,則河東失左臂之援,入飛狐、天井而夾攻之,師無俟於再舉,又勢之所必然者。王樸之謀,理勢均得,平一天下之大略,斯其允矣。
宋祖有誌焉,而不能追惟王樸之偉論,遂絀曹翰之成謀,以力敝於河東,置幽、燕於膜外,則趙普之邪說蠱之也。普,薊人也,有鄉人為之居閒,以受契丹之餌,而偷為其姻亞鄉鄰免兵戈之警,席犬豕以齁睡,奸謀進而貽禍無窮。惜哉!其不遇周主,使不得試樊愛能之歐刀也。
六十
一日而欲挽數千年之波流,一人而欲拯群天下之陷溺,難矣哉!楊、墨之賊道也,興於春秋之世,至孟子而僅及百年,且為之徒者,唯彊力慧辨之士,能習之者亦寡矣,士或淫而民固無有信從之者。
韓愈氏曰:“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抑亦易為廓如矣。浮屠之入中國,至唐、宋之際,幾千年矣。
信從之者,自天子達於比戶,貧寡之民、老稚婦女,皆翕然焉。拓拔氏、宇文氏、唐武宗凡三禁之,威令已迫,天下顧為之怨憤,不旋踵而複張,無惑乎愚者之言曰:是聖教之不可蔑者也。
周主榮廢無額寺院,禁私度僧尼,而存寺尚二千有奇,僧尼猶六萬,說者或病其不力為鏟除,乃不知周主之漸而殺其滔天之勢也,為得其理。
使有繼起者踵而行之,數十年而其邪必衰止。固非嚴刑酷令,憑一朝之怒所可勝者也。
浮屠之惑天下也有三:士之慧而失教者,聞有性命之說,心儀其必有可以測知而不知所從,浮屠以浮動乍靜之冏光示之,遂若有所依據;而名利之勞役已疲,從之以乍息其心旌,若勞極而蔭於林,因謂為吾宅也,熟寐而不知其倚於荊棘也。然而如此者,十不得一。
其次則畏死患貧、負疚逃刑之頑夫,或覬其即得,或望之身後,自無道以致福,無力以求安,而徼幸於不然之域,遂竭心力資財以販貿之。又其下則目炫於塔廟形像之煇煌,耳淫於鍾磬鼓鈸之鞺鞳,心侈**人之聚、百人之集、焚香稽首之殷勤,貿貿然而樂為其徒者,盡天下而皆然;非知有所謂浮屠之法也,知寺院僧尼而已。
而避役之罷民,逃伍之潰卒,叛逸之臧獲,營生不給,求偶不得,無藉之惰呡,利其徒眾之繁有,可以抗句索、匿姓名、仰食而偷生。
若此者,其勢殺,其額有限,其為之師者,遼戾寒涼而不振,則翕然誇燿之情移,蕭散以幾於衰滅。然後寬徭省罰以安小人,明道正誼以教君子,百年之內,可使萍散而冰消也。急誅之而激以輿,緩圖之而焰以熸,此製勝之善術,禹之所以抑洪水者,唯其漸而已矣。
拓拔、宇文固不足以及此,唐武之後,繼以宣宗,抑流急必逆之勢然也。周主行裁損之法,得之矣,而宗社旋移;宋太宗天倫既斁,懷疚不寧冀獲庇覆於心忘罪滅之邪說,是以法立未久,旋複囂張。
嗚呼!道喪不複,抑生人之不幸與!而導以猖狂者,李遵勗、楊億之為世教蟊賊,亦不可勝誅也。趙抃、張九成皆清節之士也,而以身導其狂流,於是而終不可遏,豈周主除邪不盡之過乎?
六十一
周主立二稅征限,夏稅以六月,秋稅以八月,兩稅既行,無有便於此矣。急於此,則min病,易知也;緩於此,則min亦病,未易知也。
夫惟富人之求而無不給也,則急之與緩勿擇也。貧民者歲之所獲,僅此而已矣,急之則稱貸而倍償,固也;獲之有量,而須用者無方,乘其方有之日,使以其應輸者輸官,則所餘為私家之養者,或足或乏,皆可經度以節一歲之用。
六月而蠶織成矣,十月而禾黍登矣,而上無期以限之,愚民忘他日之催科,婦子豔絲粟之有羨,遊食之工賈,鄉鄰之醵會,相與麋其贏餘,室已如縣而征求始迫,於是移來歲未審之豐歉,倍息以貸而求免於桁楊。上且曰:吾已緩之,而猶不我應,民之頑也乃不知緩之正所以迫之也哉!
情不可不諒也,時不可不知也,役車其休之後,予以從容謀生之計,而暇豫以圖,方春於耜之勞,民不能自度,上為度之。而當其緩也不容急,當其急也不容緩,憂民之憂者,不可不察也。
以六月征者,期成於八月;以十月征者,期盡於一冬。力可供,則必之以速完;貧不可支,則蠲除於限末。嚴豪民玩上之罰,開貧寡自全之路,一歲畢一歲之征,民習而安焉。王者複起,不能易也。
六十二
文信公奉使不屈,從容就死,推忠貞者,莫之能踰也。求其先信國而興者,顏魯公而外,孫晟其無媿焉。
信國以儒臣起義,事中國之共主,敗而不撓,亡而不屈。而晟捐其故國,自北徂南,投身危邦,事割據之主,則出身次第不若信公之大正。江南非四海兆人之元後,而為之效死,蓋亦褊矣,而未可以此短晟也。
晟雖非江南之人士,然其南奔也,石、劉二氏以沙陀部落而僭大號,且進契丹以入踐中原,君劣臣離,上下蕩然無紀,雖雲故上,固誌節之士所不忍一日居也。
江南承天下無君之乏,保境息民,頗知文教,士不幸生於其世,無可致身之地,則擇地而蹈,能用我者,為盡臣節,委誠以舍命,初非叛故主、附新君、僅酬國士之知者,此亦奚足以此病晟哉!
乃若晟之奉表於周,請奉正朔,與信公之祈請於蒙古也,其事略同;而折中於義,則晟愈焉。江南之與周齒也,小役大,弱役強,役焉而可保其宗社,則宗社重矣。
宋之於蒙古,人禽之大辨也,屈誌以祈請,雖幸而存,為犬豕之附庸,生不如其死,存不如其亡,而宗社抑輕矣。
然則信公之為趙氏宗社謀也則忠,而為自謀其所以效忠者則失也。海上扁舟,猶存中華之一線,等死耳,擇死所而死之,固不如張、陸之徑行以自遂矣。晟之屈己以請命,誌士之所弗堪,固勞臣之所必效。
幸得當而延李氏一日之宗祊,屈不足以為辱;但不以其私屈焉,而誌已光昭矣。此晟之死,視信公為尤正焉。若其堅貞之操,從容之度,前有魯公,後有信公,鴈行而翔於天步,均也,又何多讓與!
六十三
寶儼論相之說,非也。天子之職,擇相而已矣。百為之得失,百尹之貞邪,莫不以擇相為之本。為天下之元後父母,僅此二三密勿之大臣,為宗社生民效其敬慎,不知自擇,而委之前在此位者,以舉所知而任之,不知天之與以天下、而天下戴之以為大君,何為者邪?
既雲令宰相舉所知矣,是信其有知人之明、靖guo之忠也;又責以保任,而舉非其人,責其舉者,是何其辱朝廷而羞當世之士邪?保任之法,用之於庶官,且徒滋比阿覆蔽之奸;況舉天下以授之調變,而但恃緣坐舉主之峻法乎?又況人不易知,不保其往,乃以追責耆舊歸田之故老,借使王安石蒙壞法之譴,文潞公且被褫奪,秦檜正誤國之刑,胡文定與坐戮屍乎?
儼又雲:“姑試以本官權知政事,察其職業之堪否而後實授,”則尤謬甚。以此法試始進之士,使宰一邑、司一職者,子產猶曰“美錦不以學製”。與天子坐而論道、為天下臣民所倚賴之一二人,乃使循職業以課能否而用舍之,知有恥者,亦不願立於其廷;況其以道事君,進退在己,而不以天子之喜怒為進退者哉?此法行,則惟兢兢患失之鄙夫,忍隱以守章程、充於廉陛而已。
夫人臣出身事主而至於相,非一日之遽得之也;人君登進草萊之士而至於相,非一日驟予之也。
或自牧守,或自卿貳,或自詞臣,業已為群情所歆厭,而數蒙人主之顧問。
兵農禮樂,皆足以見其才;出處取與,皆足以征其守;議論設施,皆足以測其量;薦拔論劾,皆足以試其交。而待諸已入綸扉、將宣麻敕之日,始以職業考其優劣而進退之乎?甚矣!儼之罔於君人之道也。
苛細以褻天職,猜疑以解士心,長君之偷,勸臣之黨,而能尊主庇民,未之有也。漠然不相信之人,一人譽之,即引而置之百僚之上,與謀宗社生民之大,使其歆實授而飾跡以求榮,天下其得有心膂之臣乎?
蓋自唐昭宗處傾危之世,廉恥道喪,楨幹已虧,而昭宗躁競,獎浮薄之風,故張濬、朱樸之流,卒然拔起以屍政府,而所謂宰相者賤矣。儼習於陋俗之氾濫,固將曰:此朝廷執筆以守典章之掾史耳,姑試之而以程限黜陟之,奚不可哉?洵如其言,天下惡得而定邪!
六十四
周主南伐江南,勞師三載,躬親三駕,履行陣,冒矢石,數十戰以極兵力,必得江北而後止。
江北既獻,無難席卷以渡江,而修好休兵,饋鹽還俘,置之若忘。嗚呼!此其所以明於定紛亂之天下而得用兵之略也。蓋周主之誌,不在江南而在契丹也。
當時中原之所急者,莫有大於契丹也。石敬瑭割地以使為主於塞內,南向而俯臨中夏,有建瓴之勢焉。叛臣降將,道以竊中國之政令,而民且奉之為主。
德光死,兀欲、述律交相戕賊,至是而其勢亦衰矣,是可乘之機也。然其控弦馳馬獷悍之力,猶未易折箠以驅之出塞。且自朱溫以來,所號為中國主者,僅橫互一線於雍、豫、兗、青之中,地狹力微,不足以逞誌。
而立國之形,犬牙互入,未能截然有其四封,以保其內而應乎外。則不收淮南、江北之地,中國不成其中國。守不固,兵不彊,食不裕,強起而問無雲之故壤,石重貴之覆軌,念之而寒心矣。
然而契丹不北走,十六州不南歸,天下終不可得而寧。而欲勤外略,必靖內訌。乃孟氏之在蜀,劉氏之在粵,淫nue已甚,下之也易,而要不足以厚吾力、張吾威也。唯江南之立國也固矣,楊、徐、李閱三姓,而保境息民之謀不改。
李璟雖庸,人心尚固,求以勝之也較難。唯其難也,是以勝其兵而足以取威,得其眾而足以效用,有其土而足以阜財,受其降而足以息亂。且使兵習於戰,以屢勝而張其勢;將試於敵,以功罪而擇其才。割地畫江,無南顧之憂,粵人且遙為效順。
於是踰年而自將以伐契丹,其誌乃大白於天下。而中國之威,因以大振。其有疾而竟不克者天也,其略則實足以天下而紹漢、唐者也。王樸先蜀、粵而後幽、燕之策非也,屢試而驕以疲矣。威方張而未竭,周主亟之,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六十五
古樂之亡,自暴秦始。其後大亂相尋,王莽、赤眉、五胡、安、史、黃巢之亂,遺器焚毀,不可複見者多矣。至於柴氏之世、僅有存者,又皆漢以後之各以意仿佛效為者;於是周主榮銳意修複,以屬之王樸。樸之說非必合於古也,而指歸之要,庶幾得之矣。至宋而胡安定、範蜀公、司馬溫公之聚訟又興,蔡西山掇拾而著之篇,持之確,析之精。雖然,未見其見諸行事者可以用之也。
孔子曰:“大樂必簡。”律呂之製,所以括兩閑繁有之聲而歸之於簡也。樸之言曰:“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樸之所謂八十四調者,其歸十二調而已。
計其鴻細、長短、高下、清濁之數,從長九寸徑三分之律,就中而損之,旋相生以相益,而已極乎繁密。九九之數,盡於八十一,過此則目不能察,手不能循,耳不能審,心不能知,虛立至密至賾之差等,亦將焉用之也?蔡氏黃鍾之數,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推而施之大鍾大鎛,且有不能以度量權衡分析之者,而小者勿論矣。
盡其數於九九八十一而止,升降損益,其精極矣。取其能合之調為十二均足矣。故王樸律準從九寸而下,次第施柱,以備十二律,未為疏也。然自唐以降,能用此者猶鮮。過此以推之於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之密,夫誰能用之哉?大樂必簡,繁則必亂,況乎其徒繁而無實邪
夫兩閑之聲,而欲極其至賾之變,則抑豈但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已乎?今以人聲驗之,舉一時四海之人,其唇、舌、齶、喉、齒、鼻,舉相似也;引氣發聲,其用均也;乃其人之眾,為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者,不知凡幾也。雖甚肖者,隔垣而可別,乍相逼以相聆,似矣,而父母妻子則辨之也無有同者。是知天下之聲,無涯無算,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該之,謂之至密,而固不能盡其萬一,則其為法也,抑隘甚矣。
天地之生,聲也、色也、臭也、味也、質也、性也、才也,若有定也,實至無定也;若有涯也,實至無涯也。唯夫人之所為,以範圍天地之化而用之者,則雖至聖至神、研幾精義之極至,而皆如其量。
聖者之作,明者之述,就其量之大端,約而略之,使相葉以成用,則大中、至和、厚生、利用、正德之道全矣。其有殘缺不修,紛雜相閑,以成乎亂者,皆即此至簡之法不能盡合耳。故古之作樂者,以人聲之無涯也,則以八音節之,而使合於有限之音。
抑以八音之無準也,則以十二律節之,而合於有限之律。樸之衍為七調,合為十二均,數可循,度可測,響可別,目得而見之,耳得而審之,心得而知之,物可使從心以製,音可使大概而分,其不細也,乃以不淫人之心誌也;過此以往,奚所用哉,
嗚呼!王樸極其思慮,裁以大綱,樂可自是而興矣。至靖康之變,法器複亡,淫sheng胡樂,爚亂天下之耳,且不知古樂之為何等也。有製作之聖、建中和之極者出焉,將奚所取正哉?如樸之說,固可采也。九寸之黃鍾,以累黍得其度數,有一定之則矣。
而上下損益,盡之十二變而止。而用黃鍾以成眾樂也,不限於九寸,因而高之,因而下之,皆可葉乎黃鍾之律。則九其九而黃鍾之繁變皆在焉,則十一律、七調、十二均之繁變皆在焉。巧足以製其器,明足以察其微,聰足以清其紀,心足以窮其理,約舉之而義自弘,古樂亦豈終不可複哉?若苛細煩密之說,有名有數,而不能有實,祗以熒人之心誌,而使不敢言樂,京房以下之所以為樂之贅疣也。折中以成必簡之元聲,尚以俟之來哲。
盜非可一時猝捕而弭者也,故漢武帝分遣繡衣持節逐捕而盜愈甚。盍亦思盜之所以能為盜者乎?以為倏聚倏散、出鬼人魅者,從其為盜之頃、見其如此耳。
其必有居也,必與民而雜處;其劫奪而衣食之也,必有所資於市易;其日遊行而無忌也,必與其鄉之人而相往來;其不能以盜自居、必有托以自名也,必附於農工商賈技術之流,而曰所業在是。
故鄉之人知其盜也,郡邑之胥吏,莫不知其盜也;所不知者,朝廷猝遣之使,行芒芒原野之中,閱穰穰群居之眾,盡智殫威,祗以累疑似之民,而終不知盜之所在耳。
使臣逐捕之,則守令坐委之曰:天子之使如此其嚴威,無可如何,而何易責之我邪?則盜益遊行自得而罔所忌畏。以秦皇、漢武之威,大索天下,而一夫不可獲,況使臣哉。
盜者,天子之所不能治,而守令任治之;守令之所不能知,而胥役知之;胥役之所不盡知,而鄉裏知之。鄉裏有所畏而不與為難,胥役有所利而為之藏奸。
乃鄉裏者,守令之教化可行;而胥役者,守令之法紀可飭者也。盜亦其民,胥役亦其胥役,舍此勿責,而欲使使者以偶見之旌旄、馳虛聲而早使之規避,則徒為民擾而盜不戢,其自貽之矣。周主知其然,罷巡檢使臣,專委節鎮州縣,誠治盜之要術也。
五十九
王補畫平一天下之策,先下江南,收嶺南,次巴蜀,次幽、燕,而後及於河東。
其後宋平諸國,次第略同,而先蜀後江南,晚收河東,而置幽、燕於不複,與樸說異。折中理勢以為定論,互有得失,而樸之失小,宋之失大也。
以勢言之,先江南而後蜀,非策也。江南雖下,巫峽、夔門之險,水陸兩困,仰而攻之,雖克而兵之死傷也必甚。故秦滅楚、晉滅吳、隋滅陳,必先舉巴蜀,順流以擊吳之腰脊,兵不勞而迅若疾風之埽葉得勢故也。
以道言之,江南雖雲割據,而自楊氏、徐氏以來,以休兵息民保其國土,不隨群雄力競以爭中夏。李璟父子未有善政,而無殃兆民、絕彝倫、淫nue之巨慝;嚴可求、李建勳皆賢者也,先後輔相之;馮延己輩雖佞,而惡不大播於百姓;生聚完,文教興,猶然彼都人士之餘風也。孟知祥據土以叛君,阻兵而無保民之誌,至於昶,驕淫侈肆,縱嬖倖以虐民也,殆無人理。
則興問罪之師以拯民於水火,固不容旦夕緩也。嶺南劉氏積惡三世,民怨已盈,殆倍於孟昶;而縣隔嶺嶠,江南未平,姑俟諸其後,則勢之弗容迫圖者耳。
先吳後蜀,理勢之兩詘者也。此宋之用兵,賢於王樸之策也。若夫河東之與幽、燕,則樸之策善矣。
劉知遠之自立也,在契丹橫行之日,中土無君而為之主,以拒悍夷,於華夏不為無功。劉崇父子量力自守,苟延血食,誌既可矜;郭氏既奪其國,而又欲殄滅其宗祀,則天理之絕已盡;撫心自問,不可以遽加之兵,固矣。
雖在宋世,猶有可憫者存也。契丹乘石敬瑭之逆,闌入塞內,據十六州以滅裂我冠裳,天下之大防,義之所不容隳者,莫此為甚,驅之以複吾禹甸,乃可以為天下君。以理言之,急幽、燕而緩河東,必矣。
即以勢言,契丹之據幽、燕也未久,其主固居朔漠,以廬帳為便安,視幽、燕為贅土,未嚐厚食其利而歆之也。而唐之遺民猶有存者,思華風,厭羶俗,如吳巒、王權之不忍陷身汙薉者,固吞聲翹首以望王師,則取之也易。
遲之又久,而契丹已戀為膏腴,據為世守,故老已亡,人習於夷,且不知身為誰氏之餘民,畫地以為契丹效死,是急攻則易而緩圖則難也。幽、燕舉,則河東失左臂之援,入飛狐、天井而夾攻之,師無俟於再舉,又勢之所必然者。王樸之謀,理勢均得,平一天下之大略,斯其允矣。
宋祖有誌焉,而不能追惟王樸之偉論,遂絀曹翰之成謀,以力敝於河東,置幽、燕於膜外,則趙普之邪說蠱之也。普,薊人也,有鄉人為之居閒,以受契丹之餌,而偷為其姻亞鄉鄰免兵戈之警,席犬豕以齁睡,奸謀進而貽禍無窮。惜哉!其不遇周主,使不得試樊愛能之歐刀也。
六十
一日而欲挽數千年之波流,一人而欲拯群天下之陷溺,難矣哉!楊、墨之賊道也,興於春秋之世,至孟子而僅及百年,且為之徒者,唯彊力慧辨之士,能習之者亦寡矣,士或淫而民固無有信從之者。
韓愈氏曰:“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抑亦易為廓如矣。浮屠之入中國,至唐、宋之際,幾千年矣。
信從之者,自天子達於比戶,貧寡之民、老稚婦女,皆翕然焉。拓拔氏、宇文氏、唐武宗凡三禁之,威令已迫,天下顧為之怨憤,不旋踵而複張,無惑乎愚者之言曰:是聖教之不可蔑者也。
周主榮廢無額寺院,禁私度僧尼,而存寺尚二千有奇,僧尼猶六萬,說者或病其不力為鏟除,乃不知周主之漸而殺其滔天之勢也,為得其理。
使有繼起者踵而行之,數十年而其邪必衰止。固非嚴刑酷令,憑一朝之怒所可勝者也。
浮屠之惑天下也有三:士之慧而失教者,聞有性命之說,心儀其必有可以測知而不知所從,浮屠以浮動乍靜之冏光示之,遂若有所依據;而名利之勞役已疲,從之以乍息其心旌,若勞極而蔭於林,因謂為吾宅也,熟寐而不知其倚於荊棘也。然而如此者,十不得一。
其次則畏死患貧、負疚逃刑之頑夫,或覬其即得,或望之身後,自無道以致福,無力以求安,而徼幸於不然之域,遂竭心力資財以販貿之。又其下則目炫於塔廟形像之煇煌,耳淫於鍾磬鼓鈸之鞺鞳,心侈**人之聚、百人之集、焚香稽首之殷勤,貿貿然而樂為其徒者,盡天下而皆然;非知有所謂浮屠之法也,知寺院僧尼而已。
而避役之罷民,逃伍之潰卒,叛逸之臧獲,營生不給,求偶不得,無藉之惰呡,利其徒眾之繁有,可以抗句索、匿姓名、仰食而偷生。
若此者,其勢殺,其額有限,其為之師者,遼戾寒涼而不振,則翕然誇燿之情移,蕭散以幾於衰滅。然後寬徭省罰以安小人,明道正誼以教君子,百年之內,可使萍散而冰消也。急誅之而激以輿,緩圖之而焰以熸,此製勝之善術,禹之所以抑洪水者,唯其漸而已矣。
拓拔、宇文固不足以及此,唐武之後,繼以宣宗,抑流急必逆之勢然也。周主行裁損之法,得之矣,而宗社旋移;宋太宗天倫既斁,懷疚不寧冀獲庇覆於心忘罪滅之邪說,是以法立未久,旋複囂張。
嗚呼!道喪不複,抑生人之不幸與!而導以猖狂者,李遵勗、楊億之為世教蟊賊,亦不可勝誅也。趙抃、張九成皆清節之士也,而以身導其狂流,於是而終不可遏,豈周主除邪不盡之過乎?
六十一
周主立二稅征限,夏稅以六月,秋稅以八月,兩稅既行,無有便於此矣。急於此,則min病,易知也;緩於此,則min亦病,未易知也。
夫惟富人之求而無不給也,則急之與緩勿擇也。貧民者歲之所獲,僅此而已矣,急之則稱貸而倍償,固也;獲之有量,而須用者無方,乘其方有之日,使以其應輸者輸官,則所餘為私家之養者,或足或乏,皆可經度以節一歲之用。
六月而蠶織成矣,十月而禾黍登矣,而上無期以限之,愚民忘他日之催科,婦子豔絲粟之有羨,遊食之工賈,鄉鄰之醵會,相與麋其贏餘,室已如縣而征求始迫,於是移來歲未審之豐歉,倍息以貸而求免於桁楊。上且曰:吾已緩之,而猶不我應,民之頑也乃不知緩之正所以迫之也哉!
情不可不諒也,時不可不知也,役車其休之後,予以從容謀生之計,而暇豫以圖,方春於耜之勞,民不能自度,上為度之。而當其緩也不容急,當其急也不容緩,憂民之憂者,不可不察也。
以六月征者,期成於八月;以十月征者,期盡於一冬。力可供,則必之以速完;貧不可支,則蠲除於限末。嚴豪民玩上之罰,開貧寡自全之路,一歲畢一歲之征,民習而安焉。王者複起,不能易也。
六十二
文信公奉使不屈,從容就死,推忠貞者,莫之能踰也。求其先信國而興者,顏魯公而外,孫晟其無媿焉。
信國以儒臣起義,事中國之共主,敗而不撓,亡而不屈。而晟捐其故國,自北徂南,投身危邦,事割據之主,則出身次第不若信公之大正。江南非四海兆人之元後,而為之效死,蓋亦褊矣,而未可以此短晟也。
晟雖非江南之人士,然其南奔也,石、劉二氏以沙陀部落而僭大號,且進契丹以入踐中原,君劣臣離,上下蕩然無紀,雖雲故上,固誌節之士所不忍一日居也。
江南承天下無君之乏,保境息民,頗知文教,士不幸生於其世,無可致身之地,則擇地而蹈,能用我者,為盡臣節,委誠以舍命,初非叛故主、附新君、僅酬國士之知者,此亦奚足以此病晟哉!
乃若晟之奉表於周,請奉正朔,與信公之祈請於蒙古也,其事略同;而折中於義,則晟愈焉。江南之與周齒也,小役大,弱役強,役焉而可保其宗社,則宗社重矣。
宋之於蒙古,人禽之大辨也,屈誌以祈請,雖幸而存,為犬豕之附庸,生不如其死,存不如其亡,而宗社抑輕矣。
然則信公之為趙氏宗社謀也則忠,而為自謀其所以效忠者則失也。海上扁舟,猶存中華之一線,等死耳,擇死所而死之,固不如張、陸之徑行以自遂矣。晟之屈己以請命,誌士之所弗堪,固勞臣之所必效。
幸得當而延李氏一日之宗祊,屈不足以為辱;但不以其私屈焉,而誌已光昭矣。此晟之死,視信公為尤正焉。若其堅貞之操,從容之度,前有魯公,後有信公,鴈行而翔於天步,均也,又何多讓與!
六十三
寶儼論相之說,非也。天子之職,擇相而已矣。百為之得失,百尹之貞邪,莫不以擇相為之本。為天下之元後父母,僅此二三密勿之大臣,為宗社生民效其敬慎,不知自擇,而委之前在此位者,以舉所知而任之,不知天之與以天下、而天下戴之以為大君,何為者邪?
既雲令宰相舉所知矣,是信其有知人之明、靖guo之忠也;又責以保任,而舉非其人,責其舉者,是何其辱朝廷而羞當世之士邪?保任之法,用之於庶官,且徒滋比阿覆蔽之奸;況舉天下以授之調變,而但恃緣坐舉主之峻法乎?又況人不易知,不保其往,乃以追責耆舊歸田之故老,借使王安石蒙壞法之譴,文潞公且被褫奪,秦檜正誤國之刑,胡文定與坐戮屍乎?
儼又雲:“姑試以本官權知政事,察其職業之堪否而後實授,”則尤謬甚。以此法試始進之士,使宰一邑、司一職者,子產猶曰“美錦不以學製”。與天子坐而論道、為天下臣民所倚賴之一二人,乃使循職業以課能否而用舍之,知有恥者,亦不願立於其廷;況其以道事君,進退在己,而不以天子之喜怒為進退者哉?此法行,則惟兢兢患失之鄙夫,忍隱以守章程、充於廉陛而已。
夫人臣出身事主而至於相,非一日之遽得之也;人君登進草萊之士而至於相,非一日驟予之也。
或自牧守,或自卿貳,或自詞臣,業已為群情所歆厭,而數蒙人主之顧問。
兵農禮樂,皆足以見其才;出處取與,皆足以征其守;議論設施,皆足以測其量;薦拔論劾,皆足以試其交。而待諸已入綸扉、將宣麻敕之日,始以職業考其優劣而進退之乎?甚矣!儼之罔於君人之道也。
苛細以褻天職,猜疑以解士心,長君之偷,勸臣之黨,而能尊主庇民,未之有也。漠然不相信之人,一人譽之,即引而置之百僚之上,與謀宗社生民之大,使其歆實授而飾跡以求榮,天下其得有心膂之臣乎?
蓋自唐昭宗處傾危之世,廉恥道喪,楨幹已虧,而昭宗躁競,獎浮薄之風,故張濬、朱樸之流,卒然拔起以屍政府,而所謂宰相者賤矣。儼習於陋俗之氾濫,固將曰:此朝廷執筆以守典章之掾史耳,姑試之而以程限黜陟之,奚不可哉?洵如其言,天下惡得而定邪!
六十四
周主南伐江南,勞師三載,躬親三駕,履行陣,冒矢石,數十戰以極兵力,必得江北而後止。
江北既獻,無難席卷以渡江,而修好休兵,饋鹽還俘,置之若忘。嗚呼!此其所以明於定紛亂之天下而得用兵之略也。蓋周主之誌,不在江南而在契丹也。
當時中原之所急者,莫有大於契丹也。石敬瑭割地以使為主於塞內,南向而俯臨中夏,有建瓴之勢焉。叛臣降將,道以竊中國之政令,而民且奉之為主。
德光死,兀欲、述律交相戕賊,至是而其勢亦衰矣,是可乘之機也。然其控弦馳馬獷悍之力,猶未易折箠以驅之出塞。且自朱溫以來,所號為中國主者,僅橫互一線於雍、豫、兗、青之中,地狹力微,不足以逞誌。
而立國之形,犬牙互入,未能截然有其四封,以保其內而應乎外。則不收淮南、江北之地,中國不成其中國。守不固,兵不彊,食不裕,強起而問無雲之故壤,石重貴之覆軌,念之而寒心矣。
然而契丹不北走,十六州不南歸,天下終不可得而寧。而欲勤外略,必靖內訌。乃孟氏之在蜀,劉氏之在粵,淫nue已甚,下之也易,而要不足以厚吾力、張吾威也。唯江南之立國也固矣,楊、徐、李閱三姓,而保境息民之謀不改。
李璟雖庸,人心尚固,求以勝之也較難。唯其難也,是以勝其兵而足以取威,得其眾而足以效用,有其土而足以阜財,受其降而足以息亂。且使兵習於戰,以屢勝而張其勢;將試於敵,以功罪而擇其才。割地畫江,無南顧之憂,粵人且遙為效順。
於是踰年而自將以伐契丹,其誌乃大白於天下。而中國之威,因以大振。其有疾而竟不克者天也,其略則實足以天下而紹漢、唐者也。王樸先蜀、粵而後幽、燕之策非也,屢試而驕以疲矣。威方張而未竭,周主亟之,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六十五
古樂之亡,自暴秦始。其後大亂相尋,王莽、赤眉、五胡、安、史、黃巢之亂,遺器焚毀,不可複見者多矣。至於柴氏之世、僅有存者,又皆漢以後之各以意仿佛效為者;於是周主榮銳意修複,以屬之王樸。樸之說非必合於古也,而指歸之要,庶幾得之矣。至宋而胡安定、範蜀公、司馬溫公之聚訟又興,蔡西山掇拾而著之篇,持之確,析之精。雖然,未見其見諸行事者可以用之也。
孔子曰:“大樂必簡。”律呂之製,所以括兩閑繁有之聲而歸之於簡也。樸之言曰:“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樸之所謂八十四調者,其歸十二調而已。
計其鴻細、長短、高下、清濁之數,從長九寸徑三分之律,就中而損之,旋相生以相益,而已極乎繁密。九九之數,盡於八十一,過此則目不能察,手不能循,耳不能審,心不能知,虛立至密至賾之差等,亦將焉用之也?蔡氏黃鍾之數,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推而施之大鍾大鎛,且有不能以度量權衡分析之者,而小者勿論矣。
盡其數於九九八十一而止,升降損益,其精極矣。取其能合之調為十二均足矣。故王樸律準從九寸而下,次第施柱,以備十二律,未為疏也。然自唐以降,能用此者猶鮮。過此以推之於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之密,夫誰能用之哉?大樂必簡,繁則必亂,況乎其徒繁而無實邪
夫兩閑之聲,而欲極其至賾之變,則抑豈但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已乎?今以人聲驗之,舉一時四海之人,其唇、舌、齶、喉、齒、鼻,舉相似也;引氣發聲,其用均也;乃其人之眾,為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者,不知凡幾也。雖甚肖者,隔垣而可別,乍相逼以相聆,似矣,而父母妻子則辨之也無有同者。是知天下之聲,無涯無算,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該之,謂之至密,而固不能盡其萬一,則其為法也,抑隘甚矣。
天地之生,聲也、色也、臭也、味也、質也、性也、才也,若有定也,實至無定也;若有涯也,實至無涯也。唯夫人之所為,以範圍天地之化而用之者,則雖至聖至神、研幾精義之極至,而皆如其量。
聖者之作,明者之述,就其量之大端,約而略之,使相葉以成用,則大中、至和、厚生、利用、正德之道全矣。其有殘缺不修,紛雜相閑,以成乎亂者,皆即此至簡之法不能盡合耳。故古之作樂者,以人聲之無涯也,則以八音節之,而使合於有限之音。
抑以八音之無準也,則以十二律節之,而合於有限之律。樸之衍為七調,合為十二均,數可循,度可測,響可別,目得而見之,耳得而審之,心得而知之,物可使從心以製,音可使大概而分,其不細也,乃以不淫人之心誌也;過此以往,奚所用哉,
嗚呼!王樸極其思慮,裁以大綱,樂可自是而興矣。至靖康之變,法器複亡,淫sheng胡樂,爚亂天下之耳,且不知古樂之為何等也。有製作之聖、建中和之極者出焉,將奚所取正哉?如樸之說,固可采也。九寸之黃鍾,以累黍得其度數,有一定之則矣。
而上下損益,盡之十二變而止。而用黃鍾以成眾樂也,不限於九寸,因而高之,因而下之,皆可葉乎黃鍾之律。則九其九而黃鍾之繁變皆在焉,則十一律、七調、十二均之繁變皆在焉。巧足以製其器,明足以察其微,聰足以清其紀,心足以窮其理,約舉之而義自弘,古樂亦豈終不可複哉?若苛細煩密之說,有名有數,而不能有實,祗以熒人之心誌,而使不敢言樂,京房以下之所以為樂之贅疣也。折中以成必簡之元聲,尚以俟之來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