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鹹平四年,詔賜九經於聚徒講誦之所,與州縣學校等,此書院之始也。嗣是而孫明複、胡安定起,師道立,學者興,以成乎周、程、張、朱之盛。
及韓侂胄立偽學之名,延及張居正、魏忠賢,率以此附致儒者於罪罟之中,毀其聚講之所,陷其受學之人,鉗網修士,如防盜賊。彼亦非無挾以為之辭也。
固將曰:“天子作君師,以助上帝綏四方者也。亦既立太學於京師,設儒學於郡邑,建師長,餼生徒,長吏課之,貢舉登之,而道術鹹出於一。天子之導士以興賢者,修舉詳備,而惡用草茅之士,私立門庭以亢君師,而擅屍其職,使支離之異學,雌黃之遊士,熒天下之耳目而蕩其心。“為此說者,聽其言,恣其辯,不核其心,不揆諸道,則亦娓娓乎其有所執而不可破也。然而非妨賢病國,祖申、商以虔劉天下者,未有以此為謀國之術者也。
孔子之教於洙、泗,衰周之世也。上無學而教在下,故時君不能製焉。而孔子以為無嫌。
彼將曰:“今非周綱解紐之代,不得屍上天木鐸之權也。“嗚呼!佞人之口給,不可勝窮,而要豈其然哉?
三代之隆,學統於上,故其詩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然而聲教所訖,亦有涯矣,吳、越自習文身,杞、莒淪於夷禮,王者亦無如之何也。
若太學建於王都,而圻內為方千裏,庠序設於邦國,而百裏儉於提封;則春弦夏誦,禮射雅歌,遠不違親,而道無歧出;故人易集於橋門,士樂趨於鼓篋。迨及季世,上之勸之也不勤,而下有專師之函丈矣。
況乎後世之天下,幅員萬裏,文治益敷,士之秀者,不可以殫計,既非一太學之所能容。違子舍,涉關河,抑立程限以製其來去,則士之能就學於成均者,蓋亦難矣。
若夫州縣之學,司於守令,朝廷不能多得彬雅之儒與治郡邑,而課吏之典,又以賦役獄訟為黜陟之衡,雖有修業之堂,釋菜之禮,而跡襲誠亡,名存實去,士且以先聖之宮牆,為幹祿之捷徑。
課之也愈嚴,則遇之也益詭;升之也愈眾,則冒之也愈多。天人性命,總屬雕蟲,月露風雲,祗供遊戲。有誌之士,其不屑以此為學也,將何學而可哉?惡得不倚賴鴻儒,代天子而任勞來匡直之任哉?
君子於此,以道自任,而不嫌於屍作師之權者,誠無愧也。道不可隱而明之,人不可棄而受之,非若方外之士,據山林以傲王侯也;非若異端之師,亢政教以叛君父也。所造者,一王之小子;所德者,一王之成人。
申忠孝之義,勸士而使之親上;立義利之防,域士而使之靖民。分天子萬幾之勞,襄長吏教思之倦;以視掄文之典,不足以獎行,貢舉之製,不足以養恬,其有裨於治化者遠矣。
當四海一王之世,雖堯、舜複起,不能育山陬海澨之人材而使為君子。則假退處之先覺,以廣教思,固其所屍祝而求者也。為君子者,又何愧焉?
教行化美,不居可紀之功,造士成材,初無邀榮之誌。身先作範,以遠於飾文行幹爵祿之惡習,相與悠然於富貴不淫、貧賤不詘之中。
將使揣摩功利之俗學,愧悔而思附於青雲。較彼掄才司訓之職官,以詩書懸利達之標,導人弋獲者,其於聖王淑世之大用,得失相差,不已遠乎?
然則以書院為可毀,不得與琳宮梵宇之莊嚴而並峙;以講學為必禁,不得與丹灶刹竿之幻術而偕行;非妒賢病國之小人,誰忍為此戕賊仁義之峻法哉?
宋分教於下,而道以大明,自真宗昉;視梁何胤鍾山之教加隆焉,其功偉矣。
考古今之時,推鄒、魯之始,達聖王之誌,立後代之經,以摧佞舌,憂世者之責也,可弗詳與?
二
漢武帝之告匈奴曰:“南越王頭已縣闕下,單於能戰,可來“,而匈奴遠遁。是道也,齊桓公用之,逾卑耳,伐山戎,為燕辟地,然後南次陘亭,而楚人服罪。故曰:“不戰而屈人之兵。“非不戰也,戰功成於彼,而威自伸於此也。中國之自尋兵也,則夷狄必乘之以訌。
非徒晉之八王爭而劉、石起,即漢、唐之始,漢夷秦、項而冒頓益驕,唐平僭偽而突厥方騁。何也?
鬥不出於其穴,知其力之已疲也。若夫胥為夷狄矣,強弱之情勢雖遼絕而不相知,抑以其意揣而類推之。謂獷戾馳突無製之勇,風飄雨驟而不可禦者,彼猶我也。
中國能以其長,破其阻,殲其眾,得其君長,郡縣其部落,則我亦猶彼,而何弗惴惴焉?誌曰:“先人有奪人之心。“非奪之於方戰之謂也。奪之於未戰之前,不戰而屈,即戰而已先餒,其衄敗可八九得矣。
李繼遷死,德明嗣立,曹瑋上言:“國危子弱,願假精兵擒德明送闕下,複河西為郡縣。“此一時也,固宋室興替之大機;而庸主具臣畏葸偷安,猥雲德致,拒瑋之謀,降詔招撫。悲夫!宋之自折入於(西北)[犬羊],為千古憾,雖有虎臣,其將如之何哉!瑋之為將,非徒言無勇,徒勇無謀,稽其後效,概可睹矣。
世為勳臣,宋抑待以肺腑,睥睨孤豚,遊其幾俎。誠假以精兵,推心授鉞,四州鬥絕一隅,孺子植根未固,功之夙成在瑋心目閑,亦在天下後世心目閑也。
德明知其不敵,且斂手歸朝,而聽我之建置西陲,以掣契丹之右臂;百年逋寇,平以一朝,威震賀蘭而聲馳朔漠。固將曰:今之中國,非昔之中國也。耶律隆緒其敢輕舉以向澶州脅盟要賂乎?
善用兵者,欲其攻瑕也,而又不欲攻其已瑕者也。舍瑕而攻堅,則挫於堅,而瑕者亦玩。怯於堅而攻其已瑕,則勝之不足為武,而堅者諒其無能。
夫唯處於瑕不瑕之閑,而乘瑕以破其堅,則足以震勍寇之心,而製之以氣。李繼遷之強狡,固契丹之所憚也。
而暴死之頃,弱子撫不輯之眾,人心離而無為之效死,以為堅而有瑕可攻,以為瑕而人知其堅,不知其瑕。則功一就,而震疊迄於遐荒,其必然之勢矣。
且不但此也。宋之所以召侮於契丹者,氣先苶也。昔之收巴蜀、入兩粵、下江南,皆以眾淩寡,乘其瓦解而坐獲之。一試之白草荒原、控騎鳴鏑之地,邊聲一起,而氣已先奪。
夫河西亦塞外矣,引置之凶危之地,而捷報以可就之功,則將視朔漠之驕子,亦猶是可走可馘之虜,氣已先增十倍;而又得李氏數世之積,以使趨利而爭進。
且以士為吾士,人為吾人,士馬為吾士馬,使若瑋者撫而用之,渡一葦以向雲中,則幽、燕在其股掌,南取甘、涼,內撤延、環之守,關中固而汴、雒得西麵之屏藩。何至澶州之警一聞,盈廷項縮,遽欲走金陵,走巴、蜀,為他日海門竄死之嚆矢哉?
瑋謀不行,德明之詔命一頒,而契丹大舉之師逾年即至,其應如響,而宋窮矣。況德明不翦,延及元昊,蕞爾小醜,亢為敵國,兵衄將死,趣奉金繒,禍迄於亡而不已。一機之失,追救末繇。
嗚呼!謀國如斯,孰謂宋有人邪?周瑩、王繼英之屍位中樞,不足責也。張齊賢、李沆之咎,又奚辭哉?沆之言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戒。“此士燮內寧外患之邪說也。沆者,宋一代柱石之臣也,而何是之述焉?
三
凡上書陳利病,以要主聽,希行之者,其情不一,其不足聽則均也。其一,大奸挾傾妒之心,己不言以避指摘,而募事外之人,訐時政之失,以影射執政,激天子以廢置,掣任事者之肘而使去,因以得遂大奸之所懷。
其一,懷私之士,或欲啟旁門以幸進,或欲破成法以牟利,其所欲者小,其言之也大,而借相類之理以成一致之言,雜引先王之正訓,詭附於道,而不授人以攻擊。
其一,小有才而見詘,其牙慧筆鋒,以正不足,以妄有餘,非為炎炎娓娓之談,不足以表異,徼幸其言之庸,而身因以顯。此三者,皆懷慝之奸,訹君相以從己,而行其脅持者也。
非此,則又有聞君之求言也亟,相之好士也甚,踸踔而興,本無定慮,搜索故紙,旁問塗人,以成其說;叩其中懷,亦未嚐信為可行,而姑試言之,以耀人之耳目。
非此,則又有始出田野,薄遊都邑,受一命而登仕籍,見進言者之聳動當時,而不安於緘默,晨揣夕摩,索一二事以為立說之資,而掇拾迂遠之陳言以充幅;亦且栩栩然曰:“吾亦為社稷計靈長,為生民拯水火者也“,以自炫而已矣。
非此,則抑有誦一先生之言,益以六經之緒說,附以曆代之因革,時已異而守其故株,道已殊而尋其蠹跡;從不知國之所恃賴,民之所便安,而但任其聞見之私,以爭得失;而田賦、兵戎、刑名、官守,泥其所不通,以病國毒民而不恤。
非此,則有身之所受,一事之甘苦,目之所睹,一邑之利病,感激於衡茅,而求伸於言路。其言失也,亦果有失也。其言得也,亦果有得也。而得以一方者,失於天下;得以一時者,失於百年。
小利易以生愚氓之喜,隱憂實以怵君子之心。若此者,心可信也,理可持也,而如其聽之,則元氣以傷,大法以圮,弊且無窮。而況挾前數者之心以誣上行私,而播惡下士者乎?故上書陳利害者,無一言之足聽者也。
李文靖自言曰:“居位無補,唯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可以報國。“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
此可以當之矣。道者安民以定國,至正之經也。秉道以宅心而識乃弘,識唯其弘而誌以定,誌定而斷以成,斷成而氣以靜,氣靜而量乃可函受天下而不迫。
天下皆函受於識量之中,無不可受也,而終不為之搖也。大矣哉!一人之識,四海之藏,非有道者,孰能不驚於所創聞而生其疑慮哉?
夫天下有其大同,而抑有其各異,非可以一說竟也久矣。其大同者,好生而惡死也,好利而惡害也,好逸而惡勞也。各守其大經,不能無死者,而生者眾矣;不能無害者,而利者長矣;不能無勞者,而逸者達矣。
天有異時,地有異利,人有異才,物有異用。前之作者,曆千祀,通九州,而各效其所宜;天下雖亂,終亦莫能越也。此之所謂傷者,彼之所自全;此之所謂善者,彼之所自敗。
雖仁如舜,智如禹,不能不有所缺陷以留人之指摘。識足以及此矣,則創製聽之前王,修舉聽之百執,斟酌聽之長吏,從違聽之編氓,而天下各就其紀。
故陳言者之至乎吾前,知其所自起,知其所自yin;知其善而不足以為善,知其果善而不能出吾之圜中。
蟬噪而知其為夏,蛩吟而知其為秋,時至則鳴,氣衰則息,安能舉宗社生民以隨之震動?而士自修其素業,民自安其先疇,兵自衛其職守,賢者之誌不紛,不肖之奸不售。容光普照,萬物自獻其妍媸,識之所周,道以之定。
故曰:“天下之動,貞於一者也。“文靖之及此,迥出於姚元之、陸敬輿、司馬君實之表,遠矣。
前乎此者丙吉,後乎此者劉健,殆庶幾焉。其他雖有煌炫之績,皆道之所不許也。
以安社稷不足,而況大人之正物者乎?有姚元之,則有張說;有陸敬輿,則有盧杞;有司馬君實,則有王安石;好言而莠言興,好聽而訟言競。
唯文靖當國之下,匪徒梅詢、曾致堯之屏息也;王欽若列侍從而不敢售其奸;張齊賢、寇準之伉直而消其激烈;所以護國家之元氣者至矣。
文靖沒,宋乃多故,筆舌爭雄,而郊原之婦子,不能寧處於枲園瓜圃之下矣。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者,不易攀也;景者,無有歧也;道之所以覆冒萬物而為之宗也。豈易及哉!豈易及哉!
四
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陳堯叟、王欽若避寇之策,力勸真宗渡河決戰,而日與楊大年飲博歌呼於帳中。故王欽若之譖之曰:“準以陛下為孤注“,其言亦非無因之誣也。
王從珂自將以禦契丹於懷州,大敗以歸而自fen;石重貴自將以追契丹於相州,諸將爭叛而見俘於虜;皆孤注也。而真宗之渡河類之。
且契丹之兵勢方張,而飲謔自如,曾無戒懼,則其保天子之南歸,而一兵不損,寸土不失,似有天幸焉,非孤注者之快於一擲乎?則欽若之譖,宜其行矣。
嗚呼!盈宋之庭,錚錚自命者充於班序,曾無一人能知準之所恃,而驚魂喪魄,始撓其謀,終妒其功,高瓊、楊億以外,皆巾幗耳。
後之論者曰:“準以靜鎮之也。“生死存亡決於俄頃,天子臨不測之淵,而徒以靜鎮處之乎?則論者亦馮拯、王欽若之流匹,特見事成而不容已於讚美,豈知準者哉?無所見而徒矜靜鎮,則景延廣十萬橫磨之驕語,且以速敗,而效之者誤人家國,必此言矣。
夫靜鎮者,必有所以鎮而後能靜也。謝安圍棋賭墅,而挫苻堅於淝水,非但恃謝玄北府之兵也。慕容垂、朱序、張天錫之撐持實久矣。夫平仲所恃者奚在哉?按事之始終,以察勢之虛實,則洞若觀火矣。愚者自不察耳。
觀其形勢,固非小有所得而遽弭耳以退也。乃增卅萬之賂,遂無一矢之加,曆之數十年,而無南牧之馬。豈蕭撻覽之偶中流矢,曹利用之口給辯言,遂足戢其戎心哉?
兵甫一動,而議和之使先至,利用甫歸,而議和之使複來,則其且前且卻、徜徉無鬥誌者,概可知也。
契丹之滅王從珂也,石敬瑭為之內主;其滅石重貴也,杜威、趙延壽為之內主,契丹不能無內應而殘中國,其來舊矣。此內之可恃者也。
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隆緒席十六州之安,而內淫於華俗;國人得誌於衣錦食粱,而共xi於恬嬉。至是而習戰之將如休哥輩者,亦已骨朽。
其入寇也,聞李繼遷以蕞爾之小醜,陷朔方,脅朝廷,而羈縻弗絕;及其身死子弱,國如浮梗,而尚無能致討,且不惜錦綺以餌之使安。
宋之君臣,可以虛聲恐喝而坐致其金繒,姑以是脅之,而無俟於戰也。則挾一索賂之心以來,能如其願而固將引去,虜主之情,將士之誌,三軍之氣,胥此焉耳矣。
故其攻也不力,其戰也不怒,關南之(士)[士],亦可得則得,不得則已之本情;兵一動而使頻來,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無難。
平仲知之深,持之定,特兵謀尚密,不欲昌言於眾以啟嘵嘵之辯論耳。使乘其不欲戰之情而亟攻之,因其利我之和而反製之,寧我薄人,必勝之道也。平仲曰:“可保百年無事。“非虛語也。此外之可恃者也。
可恃之情形,如彼其昭著,六軍之士,歡呼震野,皆已灼見無疑。
唯欽若、堯叟、馮拯之流,聞邊情而不警於耳,閱奏報而不留於目;挾雕蟲之技,傲將吏而不使盡言;修鵠立之容,迨退食而安於醉夢;羽書洊至,驚於迅雷;金鼓乍聞,茫如黑霧;則明白顯易之機,在指掌之閑,而莫之能喻。
已而虜兵忽退,和議無猜,且不知當日之何以得此於契丹。則其雲孤注者,雖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億其必然也。
故體國之大臣,臨邊疆之多故,有密用焉,而後可以靜鎮。密者縝也,非徒其藏而不泄也。得將吏之心,而熟審其奏報;儲偵諜之使,而曲證其初終;詳於往事,而知成敗之繇;察其合離,而知強弱之數。
故蹲伏匿於遐荒,而防其馳突;飛鏑交於左右,而視若虻蠓;無須臾之去於心者,無俄頃之眩於目。其密也,斯以暇也;其暇也,斯以奮起而無所惴也。
謝安石之稱詩曰:“訏謨定命,遠猶辰告。“命定於夙而時以告,猷斯遠矣。夫豈易言靜鎮哉!
五
王旦受美珠之賜,而俯仰以從真宗之偽妄,以為熒於貨而喪其守,非知旦者,不足以服旦也。
人主欲有所為,而厚賄其臣以求遂,則事必無中止之勢,不得,則必不能安於其位。及身之退,而小人益肆,國益危。
旦居元輔之位,係國之安危,而王欽若、丁謂、陳彭年之徒,側目其去,以執宋之魁柄。則其遲回隱忍而導諛者,固有不得已於斯者矣。
真宗之夙有侈心也,李文靖知之久矣。澶州和議甫成,而畢士安散兵歸農,罷方鎮,招流亡,飾治平之象,弛不虞之防,啟其驕心,勸之誇誕,非徒欽若輩之導以恬嬉也。
欽若曰:“唯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言誠誕矣。然而契丹愚昧,惑於禨祥,以戢其戎心者抑數十年。則旦知其不可,而固有不能遏抑者也。
欽若、謂之奸,旦知之矣。陳彭年上文字,旦瞑目不視矣。欽若之相,旦沮之十年矣。奉“天書“而悒怏,死且自愧,激而欲披緇矣。然而終不能已於順非從欲之惡者,於此而知大臣之不易於任也。
使旦而為孫奭,則亦可以“天豈有書“對也。使旦而為周起,則亦可以“毋恃告成“諫也。即使旦已處外而為張詠,亦可以乞斬丁謂爭也。
且使旦仍參政而為王曾,猶可以辭會靈宮使自異也。今既委國而任之我,外有狡虜,內有群jian,大柄在握,君心未厭,可以安上靖邦、息民弭患。
而憤起一朝,重違上旨,虛位以快小人之速進,為國計者,亦難言之。故曰大臣不易任也。
雖然,旦之處此也,自有道焉。旦皆失之,則彷徨而出於苟且之塗,弗能自拔,其必然矣。澶州受盟納賄之恥,微欽若言,君與大臣豈能無愧於心?
恬然以為幸者,畢士安葸畏之流耳。旦既受心膂之托,所用雪恥而建威者,豈患無術哉?任曹瑋於西陲,乘李德明之弱而削平之,以斷契丹之右臂,而使讋於威,可決策行也。兵初解而猶可挑,戍初撤而猶可置,擇將帥以練士馬,慎守令以實岩邑,生聚教訓,舉天下之全力以固河北而臨幽、燕,可漸次興也。
能然,則有以啟真宗憤恥自強之心,作朝氣以圖桑榆之效,無用假鬼神以雪前羞,而欽若不能逞其邪矣。
如其才不逮,則其初膺爰立之命,不可不慎也。旦之登庸,以寇準之罷相也。欽若不能與同朝,則旦亦不可與欽若並用。乃欽若告旦以祥瑞之說,旦無以處之,而欽若早料其宜無不可。則旦自信以能持欽若,而早已為欽若所持。夫其為欽若持,而料其不能為異者,何也?
相位故也。使旦於命相之日,力爭寇準之去,而不肯代其位,則欽若之奸不摧而自折,真宗之惑不辨而自釋,亦奚至孤立群jian之上,上下交脅以阿從哉?
進退之際,道之枉直存焉,旦於此一失,而欲挽之於終,難矣!既乏匡濟之洪猷,以伸國威而定主誌;抑不審正邪之消長,以慎始進而遠佞人;雖有扶抑之微權,而不容不詘。要而言之,視相已重,而不知其重不在位,而在所以立乎其位者也。
宋之盛也,其大臣之表見者,風采煥然,施於後世,繁有人矣;而責以大臣之道,鹹有歉焉。非其是非之不明也,非其效忠之不摯也,非其學術之不正也,非其操行之不潔也,而恒若有一物焉,係於心而不能舍。
故小人起從而蠱之,巳從而玩之,終從而製之;人主亦陽敬禮而陰菲薄之。無他,名位而巳矣。夫君子樂則行,方行而憂,憂即違也;憂則違,方違而樂,樂又可行也。
內審諸己,而道足以居,才足以勝,然後任之也無所辭。外度諸人,而賢以匯升,奸以夙退,然後受之也無所讓。以此求之張齊賢、寇準、王曾、文彥博、富弼、杜衍諸賢,能超然高出於升沈興廢之閑者,皆有憾也。
而旦適遇真宗眷注之深,則望愈隆,權愈重,所欲為者甚殷,所可為者甚賾;於是而濡輪曳尾以求濟,而不遂其天懷,以抱愧於蓋棺,皆此為之矣。
嗚呼!世教之衰,以成乎習俗之陋也。童而習之,期其至而不能必得,天子而下,宰相而已。
植根於肺腑,盤結而不可鋤。旦之幼也,其父祐植三槐於庭,固已以是為人生之止境,而更何望焉。後世之人材所繇與古異也,不亦宜乎!
鹹平四年,詔賜九經於聚徒講誦之所,與州縣學校等,此書院之始也。嗣是而孫明複、胡安定起,師道立,學者興,以成乎周、程、張、朱之盛。
及韓侂胄立偽學之名,延及張居正、魏忠賢,率以此附致儒者於罪罟之中,毀其聚講之所,陷其受學之人,鉗網修士,如防盜賊。彼亦非無挾以為之辭也。
固將曰:“天子作君師,以助上帝綏四方者也。亦既立太學於京師,設儒學於郡邑,建師長,餼生徒,長吏課之,貢舉登之,而道術鹹出於一。天子之導士以興賢者,修舉詳備,而惡用草茅之士,私立門庭以亢君師,而擅屍其職,使支離之異學,雌黃之遊士,熒天下之耳目而蕩其心。“為此說者,聽其言,恣其辯,不核其心,不揆諸道,則亦娓娓乎其有所執而不可破也。然而非妨賢病國,祖申、商以虔劉天下者,未有以此為謀國之術者也。
孔子之教於洙、泗,衰周之世也。上無學而教在下,故時君不能製焉。而孔子以為無嫌。
彼將曰:“今非周綱解紐之代,不得屍上天木鐸之權也。“嗚呼!佞人之口給,不可勝窮,而要豈其然哉?
三代之隆,學統於上,故其詩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然而聲教所訖,亦有涯矣,吳、越自習文身,杞、莒淪於夷禮,王者亦無如之何也。
若太學建於王都,而圻內為方千裏,庠序設於邦國,而百裏儉於提封;則春弦夏誦,禮射雅歌,遠不違親,而道無歧出;故人易集於橋門,士樂趨於鼓篋。迨及季世,上之勸之也不勤,而下有專師之函丈矣。
況乎後世之天下,幅員萬裏,文治益敷,士之秀者,不可以殫計,既非一太學之所能容。違子舍,涉關河,抑立程限以製其來去,則士之能就學於成均者,蓋亦難矣。
若夫州縣之學,司於守令,朝廷不能多得彬雅之儒與治郡邑,而課吏之典,又以賦役獄訟為黜陟之衡,雖有修業之堂,釋菜之禮,而跡襲誠亡,名存實去,士且以先聖之宮牆,為幹祿之捷徑。
課之也愈嚴,則遇之也益詭;升之也愈眾,則冒之也愈多。天人性命,總屬雕蟲,月露風雲,祗供遊戲。有誌之士,其不屑以此為學也,將何學而可哉?惡得不倚賴鴻儒,代天子而任勞來匡直之任哉?
君子於此,以道自任,而不嫌於屍作師之權者,誠無愧也。道不可隱而明之,人不可棄而受之,非若方外之士,據山林以傲王侯也;非若異端之師,亢政教以叛君父也。所造者,一王之小子;所德者,一王之成人。
申忠孝之義,勸士而使之親上;立義利之防,域士而使之靖民。分天子萬幾之勞,襄長吏教思之倦;以視掄文之典,不足以獎行,貢舉之製,不足以養恬,其有裨於治化者遠矣。
當四海一王之世,雖堯、舜複起,不能育山陬海澨之人材而使為君子。則假退處之先覺,以廣教思,固其所屍祝而求者也。為君子者,又何愧焉?
教行化美,不居可紀之功,造士成材,初無邀榮之誌。身先作範,以遠於飾文行幹爵祿之惡習,相與悠然於富貴不淫、貧賤不詘之中。
將使揣摩功利之俗學,愧悔而思附於青雲。較彼掄才司訓之職官,以詩書懸利達之標,導人弋獲者,其於聖王淑世之大用,得失相差,不已遠乎?
然則以書院為可毀,不得與琳宮梵宇之莊嚴而並峙;以講學為必禁,不得與丹灶刹竿之幻術而偕行;非妒賢病國之小人,誰忍為此戕賊仁義之峻法哉?
宋分教於下,而道以大明,自真宗昉;視梁何胤鍾山之教加隆焉,其功偉矣。
考古今之時,推鄒、魯之始,達聖王之誌,立後代之經,以摧佞舌,憂世者之責也,可弗詳與?
二
漢武帝之告匈奴曰:“南越王頭已縣闕下,單於能戰,可來“,而匈奴遠遁。是道也,齊桓公用之,逾卑耳,伐山戎,為燕辟地,然後南次陘亭,而楚人服罪。故曰:“不戰而屈人之兵。“非不戰也,戰功成於彼,而威自伸於此也。中國之自尋兵也,則夷狄必乘之以訌。
非徒晉之八王爭而劉、石起,即漢、唐之始,漢夷秦、項而冒頓益驕,唐平僭偽而突厥方騁。何也?
鬥不出於其穴,知其力之已疲也。若夫胥為夷狄矣,強弱之情勢雖遼絕而不相知,抑以其意揣而類推之。謂獷戾馳突無製之勇,風飄雨驟而不可禦者,彼猶我也。
中國能以其長,破其阻,殲其眾,得其君長,郡縣其部落,則我亦猶彼,而何弗惴惴焉?誌曰:“先人有奪人之心。“非奪之於方戰之謂也。奪之於未戰之前,不戰而屈,即戰而已先餒,其衄敗可八九得矣。
李繼遷死,德明嗣立,曹瑋上言:“國危子弱,願假精兵擒德明送闕下,複河西為郡縣。“此一時也,固宋室興替之大機;而庸主具臣畏葸偷安,猥雲德致,拒瑋之謀,降詔招撫。悲夫!宋之自折入於(西北)[犬羊],為千古憾,雖有虎臣,其將如之何哉!瑋之為將,非徒言無勇,徒勇無謀,稽其後效,概可睹矣。
世為勳臣,宋抑待以肺腑,睥睨孤豚,遊其幾俎。誠假以精兵,推心授鉞,四州鬥絕一隅,孺子植根未固,功之夙成在瑋心目閑,亦在天下後世心目閑也。
德明知其不敵,且斂手歸朝,而聽我之建置西陲,以掣契丹之右臂;百年逋寇,平以一朝,威震賀蘭而聲馳朔漠。固將曰:今之中國,非昔之中國也。耶律隆緒其敢輕舉以向澶州脅盟要賂乎?
善用兵者,欲其攻瑕也,而又不欲攻其已瑕者也。舍瑕而攻堅,則挫於堅,而瑕者亦玩。怯於堅而攻其已瑕,則勝之不足為武,而堅者諒其無能。
夫唯處於瑕不瑕之閑,而乘瑕以破其堅,則足以震勍寇之心,而製之以氣。李繼遷之強狡,固契丹之所憚也。
而暴死之頃,弱子撫不輯之眾,人心離而無為之效死,以為堅而有瑕可攻,以為瑕而人知其堅,不知其瑕。則功一就,而震疊迄於遐荒,其必然之勢矣。
且不但此也。宋之所以召侮於契丹者,氣先苶也。昔之收巴蜀、入兩粵、下江南,皆以眾淩寡,乘其瓦解而坐獲之。一試之白草荒原、控騎鳴鏑之地,邊聲一起,而氣已先奪。
夫河西亦塞外矣,引置之凶危之地,而捷報以可就之功,則將視朔漠之驕子,亦猶是可走可馘之虜,氣已先增十倍;而又得李氏數世之積,以使趨利而爭進。
且以士為吾士,人為吾人,士馬為吾士馬,使若瑋者撫而用之,渡一葦以向雲中,則幽、燕在其股掌,南取甘、涼,內撤延、環之守,關中固而汴、雒得西麵之屏藩。何至澶州之警一聞,盈廷項縮,遽欲走金陵,走巴、蜀,為他日海門竄死之嚆矢哉?
瑋謀不行,德明之詔命一頒,而契丹大舉之師逾年即至,其應如響,而宋窮矣。況德明不翦,延及元昊,蕞爾小醜,亢為敵國,兵衄將死,趣奉金繒,禍迄於亡而不已。一機之失,追救末繇。
嗚呼!謀國如斯,孰謂宋有人邪?周瑩、王繼英之屍位中樞,不足責也。張齊賢、李沆之咎,又奚辭哉?沆之言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戒。“此士燮內寧外患之邪說也。沆者,宋一代柱石之臣也,而何是之述焉?
三
凡上書陳利病,以要主聽,希行之者,其情不一,其不足聽則均也。其一,大奸挾傾妒之心,己不言以避指摘,而募事外之人,訐時政之失,以影射執政,激天子以廢置,掣任事者之肘而使去,因以得遂大奸之所懷。
其一,懷私之士,或欲啟旁門以幸進,或欲破成法以牟利,其所欲者小,其言之也大,而借相類之理以成一致之言,雜引先王之正訓,詭附於道,而不授人以攻擊。
其一,小有才而見詘,其牙慧筆鋒,以正不足,以妄有餘,非為炎炎娓娓之談,不足以表異,徼幸其言之庸,而身因以顯。此三者,皆懷慝之奸,訹君相以從己,而行其脅持者也。
非此,則又有聞君之求言也亟,相之好士也甚,踸踔而興,本無定慮,搜索故紙,旁問塗人,以成其說;叩其中懷,亦未嚐信為可行,而姑試言之,以耀人之耳目。
非此,則又有始出田野,薄遊都邑,受一命而登仕籍,見進言者之聳動當時,而不安於緘默,晨揣夕摩,索一二事以為立說之資,而掇拾迂遠之陳言以充幅;亦且栩栩然曰:“吾亦為社稷計靈長,為生民拯水火者也“,以自炫而已矣。
非此,則抑有誦一先生之言,益以六經之緒說,附以曆代之因革,時已異而守其故株,道已殊而尋其蠹跡;從不知國之所恃賴,民之所便安,而但任其聞見之私,以爭得失;而田賦、兵戎、刑名、官守,泥其所不通,以病國毒民而不恤。
非此,則有身之所受,一事之甘苦,目之所睹,一邑之利病,感激於衡茅,而求伸於言路。其言失也,亦果有失也。其言得也,亦果有得也。而得以一方者,失於天下;得以一時者,失於百年。
小利易以生愚氓之喜,隱憂實以怵君子之心。若此者,心可信也,理可持也,而如其聽之,則元氣以傷,大法以圮,弊且無窮。而況挾前數者之心以誣上行私,而播惡下士者乎?故上書陳利害者,無一言之足聽者也。
李文靖自言曰:“居位無補,唯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可以報國。“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
此可以當之矣。道者安民以定國,至正之經也。秉道以宅心而識乃弘,識唯其弘而誌以定,誌定而斷以成,斷成而氣以靜,氣靜而量乃可函受天下而不迫。
天下皆函受於識量之中,無不可受也,而終不為之搖也。大矣哉!一人之識,四海之藏,非有道者,孰能不驚於所創聞而生其疑慮哉?
夫天下有其大同,而抑有其各異,非可以一說竟也久矣。其大同者,好生而惡死也,好利而惡害也,好逸而惡勞也。各守其大經,不能無死者,而生者眾矣;不能無害者,而利者長矣;不能無勞者,而逸者達矣。
天有異時,地有異利,人有異才,物有異用。前之作者,曆千祀,通九州,而各效其所宜;天下雖亂,終亦莫能越也。此之所謂傷者,彼之所自全;此之所謂善者,彼之所自敗。
雖仁如舜,智如禹,不能不有所缺陷以留人之指摘。識足以及此矣,則創製聽之前王,修舉聽之百執,斟酌聽之長吏,從違聽之編氓,而天下各就其紀。
故陳言者之至乎吾前,知其所自起,知其所自yin;知其善而不足以為善,知其果善而不能出吾之圜中。
蟬噪而知其為夏,蛩吟而知其為秋,時至則鳴,氣衰則息,安能舉宗社生民以隨之震動?而士自修其素業,民自安其先疇,兵自衛其職守,賢者之誌不紛,不肖之奸不售。容光普照,萬物自獻其妍媸,識之所周,道以之定。
故曰:“天下之動,貞於一者也。“文靖之及此,迥出於姚元之、陸敬輿、司馬君實之表,遠矣。
前乎此者丙吉,後乎此者劉健,殆庶幾焉。其他雖有煌炫之績,皆道之所不許也。
以安社稷不足,而況大人之正物者乎?有姚元之,則有張說;有陸敬輿,則有盧杞;有司馬君實,則有王安石;好言而莠言興,好聽而訟言競。
唯文靖當國之下,匪徒梅詢、曾致堯之屏息也;王欽若列侍從而不敢售其奸;張齊賢、寇準之伉直而消其激烈;所以護國家之元氣者至矣。
文靖沒,宋乃多故,筆舌爭雄,而郊原之婦子,不能寧處於枲園瓜圃之下矣。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者,不易攀也;景者,無有歧也;道之所以覆冒萬物而為之宗也。豈易及哉!豈易及哉!
四
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陳堯叟、王欽若避寇之策,力勸真宗渡河決戰,而日與楊大年飲博歌呼於帳中。故王欽若之譖之曰:“準以陛下為孤注“,其言亦非無因之誣也。
王從珂自將以禦契丹於懷州,大敗以歸而自fen;石重貴自將以追契丹於相州,諸將爭叛而見俘於虜;皆孤注也。而真宗之渡河類之。
且契丹之兵勢方張,而飲謔自如,曾無戒懼,則其保天子之南歸,而一兵不損,寸土不失,似有天幸焉,非孤注者之快於一擲乎?則欽若之譖,宜其行矣。
嗚呼!盈宋之庭,錚錚自命者充於班序,曾無一人能知準之所恃,而驚魂喪魄,始撓其謀,終妒其功,高瓊、楊億以外,皆巾幗耳。
後之論者曰:“準以靜鎮之也。“生死存亡決於俄頃,天子臨不測之淵,而徒以靜鎮處之乎?則論者亦馮拯、王欽若之流匹,特見事成而不容已於讚美,豈知準者哉?無所見而徒矜靜鎮,則景延廣十萬橫磨之驕語,且以速敗,而效之者誤人家國,必此言矣。
夫靜鎮者,必有所以鎮而後能靜也。謝安圍棋賭墅,而挫苻堅於淝水,非但恃謝玄北府之兵也。慕容垂、朱序、張天錫之撐持實久矣。夫平仲所恃者奚在哉?按事之始終,以察勢之虛實,則洞若觀火矣。愚者自不察耳。
觀其形勢,固非小有所得而遽弭耳以退也。乃增卅萬之賂,遂無一矢之加,曆之數十年,而無南牧之馬。豈蕭撻覽之偶中流矢,曹利用之口給辯言,遂足戢其戎心哉?
兵甫一動,而議和之使先至,利用甫歸,而議和之使複來,則其且前且卻、徜徉無鬥誌者,概可知也。
契丹之滅王從珂也,石敬瑭為之內主;其滅石重貴也,杜威、趙延壽為之內主,契丹不能無內應而殘中國,其來舊矣。此內之可恃者也。
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隆緒席十六州之安,而內淫於華俗;國人得誌於衣錦食粱,而共xi於恬嬉。至是而習戰之將如休哥輩者,亦已骨朽。
其入寇也,聞李繼遷以蕞爾之小醜,陷朔方,脅朝廷,而羈縻弗絕;及其身死子弱,國如浮梗,而尚無能致討,且不惜錦綺以餌之使安。
宋之君臣,可以虛聲恐喝而坐致其金繒,姑以是脅之,而無俟於戰也。則挾一索賂之心以來,能如其願而固將引去,虜主之情,將士之誌,三軍之氣,胥此焉耳矣。
故其攻也不力,其戰也不怒,關南之(士)[士],亦可得則得,不得則已之本情;兵一動而使頻來,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無難。
平仲知之深,持之定,特兵謀尚密,不欲昌言於眾以啟嘵嘵之辯論耳。使乘其不欲戰之情而亟攻之,因其利我之和而反製之,寧我薄人,必勝之道也。平仲曰:“可保百年無事。“非虛語也。此外之可恃者也。
可恃之情形,如彼其昭著,六軍之士,歡呼震野,皆已灼見無疑。
唯欽若、堯叟、馮拯之流,聞邊情而不警於耳,閱奏報而不留於目;挾雕蟲之技,傲將吏而不使盡言;修鵠立之容,迨退食而安於醉夢;羽書洊至,驚於迅雷;金鼓乍聞,茫如黑霧;則明白顯易之機,在指掌之閑,而莫之能喻。
已而虜兵忽退,和議無猜,且不知當日之何以得此於契丹。則其雲孤注者,雖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億其必然也。
故體國之大臣,臨邊疆之多故,有密用焉,而後可以靜鎮。密者縝也,非徒其藏而不泄也。得將吏之心,而熟審其奏報;儲偵諜之使,而曲證其初終;詳於往事,而知成敗之繇;察其合離,而知強弱之數。
故蹲伏匿於遐荒,而防其馳突;飛鏑交於左右,而視若虻蠓;無須臾之去於心者,無俄頃之眩於目。其密也,斯以暇也;其暇也,斯以奮起而無所惴也。
謝安石之稱詩曰:“訏謨定命,遠猶辰告。“命定於夙而時以告,猷斯遠矣。夫豈易言靜鎮哉!
五
王旦受美珠之賜,而俯仰以從真宗之偽妄,以為熒於貨而喪其守,非知旦者,不足以服旦也。
人主欲有所為,而厚賄其臣以求遂,則事必無中止之勢,不得,則必不能安於其位。及身之退,而小人益肆,國益危。
旦居元輔之位,係國之安危,而王欽若、丁謂、陳彭年之徒,側目其去,以執宋之魁柄。則其遲回隱忍而導諛者,固有不得已於斯者矣。
真宗之夙有侈心也,李文靖知之久矣。澶州和議甫成,而畢士安散兵歸農,罷方鎮,招流亡,飾治平之象,弛不虞之防,啟其驕心,勸之誇誕,非徒欽若輩之導以恬嬉也。
欽若曰:“唯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言誠誕矣。然而契丹愚昧,惑於禨祥,以戢其戎心者抑數十年。則旦知其不可,而固有不能遏抑者也。
欽若、謂之奸,旦知之矣。陳彭年上文字,旦瞑目不視矣。欽若之相,旦沮之十年矣。奉“天書“而悒怏,死且自愧,激而欲披緇矣。然而終不能已於順非從欲之惡者,於此而知大臣之不易於任也。
使旦而為孫奭,則亦可以“天豈有書“對也。使旦而為周起,則亦可以“毋恃告成“諫也。即使旦已處外而為張詠,亦可以乞斬丁謂爭也。
且使旦仍參政而為王曾,猶可以辭會靈宮使自異也。今既委國而任之我,外有狡虜,內有群jian,大柄在握,君心未厭,可以安上靖邦、息民弭患。
而憤起一朝,重違上旨,虛位以快小人之速進,為國計者,亦難言之。故曰大臣不易任也。
雖然,旦之處此也,自有道焉。旦皆失之,則彷徨而出於苟且之塗,弗能自拔,其必然矣。澶州受盟納賄之恥,微欽若言,君與大臣豈能無愧於心?
恬然以為幸者,畢士安葸畏之流耳。旦既受心膂之托,所用雪恥而建威者,豈患無術哉?任曹瑋於西陲,乘李德明之弱而削平之,以斷契丹之右臂,而使讋於威,可決策行也。兵初解而猶可挑,戍初撤而猶可置,擇將帥以練士馬,慎守令以實岩邑,生聚教訓,舉天下之全力以固河北而臨幽、燕,可漸次興也。
能然,則有以啟真宗憤恥自強之心,作朝氣以圖桑榆之效,無用假鬼神以雪前羞,而欽若不能逞其邪矣。
如其才不逮,則其初膺爰立之命,不可不慎也。旦之登庸,以寇準之罷相也。欽若不能與同朝,則旦亦不可與欽若並用。乃欽若告旦以祥瑞之說,旦無以處之,而欽若早料其宜無不可。則旦自信以能持欽若,而早已為欽若所持。夫其為欽若持,而料其不能為異者,何也?
相位故也。使旦於命相之日,力爭寇準之去,而不肯代其位,則欽若之奸不摧而自折,真宗之惑不辨而自釋,亦奚至孤立群jian之上,上下交脅以阿從哉?
進退之際,道之枉直存焉,旦於此一失,而欲挽之於終,難矣!既乏匡濟之洪猷,以伸國威而定主誌;抑不審正邪之消長,以慎始進而遠佞人;雖有扶抑之微權,而不容不詘。要而言之,視相已重,而不知其重不在位,而在所以立乎其位者也。
宋之盛也,其大臣之表見者,風采煥然,施於後世,繁有人矣;而責以大臣之道,鹹有歉焉。非其是非之不明也,非其效忠之不摯也,非其學術之不正也,非其操行之不潔也,而恒若有一物焉,係於心而不能舍。
故小人起從而蠱之,巳從而玩之,終從而製之;人主亦陽敬禮而陰菲薄之。無他,名位而巳矣。夫君子樂則行,方行而憂,憂即違也;憂則違,方違而樂,樂又可行也。
內審諸己,而道足以居,才足以勝,然後任之也無所辭。外度諸人,而賢以匯升,奸以夙退,然後受之也無所讓。以此求之張齊賢、寇準、王曾、文彥博、富弼、杜衍諸賢,能超然高出於升沈興廢之閑者,皆有憾也。
而旦適遇真宗眷注之深,則望愈隆,權愈重,所欲為者甚殷,所可為者甚賾;於是而濡輪曳尾以求濟,而不遂其天懷,以抱愧於蓋棺,皆此為之矣。
嗚呼!世教之衰,以成乎習俗之陋也。童而習之,期其至而不能必得,天子而下,宰相而已。
植根於肺腑,盤結而不可鋤。旦之幼也,其父祐植三槐於庭,固已以是為人生之止境,而更何望焉。後世之人材所繇與古異也,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