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相臣而立武功,周公而後,吾未見其人也。帥臣而求令譽,吾未知吉甫之果能稱焉否也?
帥臣之得令譽也有三:嚴軍令以禁掠奪,為軟語以慰編氓,則min之譽歸之;修謙讓以謹交際,習文詞以相酬和,則士之譽歸之;與廷議而持公論,屏奸邪以交君子,則公卿百僚之譽歸之。
嶽侯之死,天下後世胥為扼腕,而稱道之弗絕者,良繇是也。唯然,而君子惜之,惜其處功名之際,進無以效成勞於國,而退不自保其身。遇秦檜之奸而不免,即不遇秦檜之奸而抑難乎其免矣。
易曰:“安其身而後動,定其交而後求。“謂名之不可亟居,功之不可乍獲也。況帥臣者,統大眾,持大權,立大功,任君父安危存亡之大計,則求以安身而定上下之交,尤非易易矣。
身不安則誌不寧,交不定則權不重。誌不寧,權不重,則力不足以宣,而撓之者起。撓之者起,則欲忘身以救君父之危,而不能畢遂其事;非但身試不測之淵而逢其沉溺也。君非大有為之君,則才不足以相勝;不足以相勝,則恒疑其不足以相統。
當世材勇之眾歸其握,曆數戰不折之威,又為敵憚;則天下且忘臨其上者之有天子,而唯震於其名,其勢既如此矣。而在廷在野,又以恤民下士之大美競相推詡。猶不審,而修儒者之容,以藝文抒其悲壯。
於是浮華之士,聞聲而附,詩歌詠歎,洋溢中外,流風所被,裏巷亦競起而播為歌謠,且為庸主宵人之所側目矣。乃君之有得失也,人之有賢奸也,廟算之有進止也,廷臣無匡救之力,引己為援,己複以身任之;主忌益深,奸人之媢疾益亟,如是而能使身安以效於國者,未之有也。
故漢之功臣,發縱指示,一聽之蕭、張,絳、灌無文,不與隨、陸爭春華之美。郭子儀身任安危,知李泌、崔祐甫之賢,而不與納交以結君子之好;知元載、魚朝恩之惡,而不相攻訐以觸奸佞之機。李光弼改紀其軍政,而不競其長;仆固懷恩固屬其部曲,而甘與為伍。
乃以廢斥之餘,一旦躍起,而卒拯吐蕃之難。以是動,而動罔不利也;以是求,而求無不得也。嶽侯誠有身任天下之誌,以奠趙氏之宗祊,而胡不講於此耶?
宋氏之以猜防待武臣,其來已夙矣。高宗之見廢於苗、劉而益疑,其情易見矣。張浚之褊而無定,情已見乎辭矣。張俊、劉光世之以故帥先達不能相下,其隙已成矣。秦檜之險,不可以言語爭、名義折,其勢已堅矣。
而且明張紀律,柔聲下氣,以來牛酒之歡迎;而且綴采敷文,網羅文士,以與張九成等相為浹洽;而且內與諫臣迭相揚詡,以辨和議之非;而且崖岸自矜,標剛正之目,以與奸臣成不相下之勢;而且譏評張俊,曆詆群將,以折張浚之辨。
合宰執、台諫、館閣、守令之美,而皆引之於身,以受群言之讚頌。軍歸之,民歸之,遊士、墨客、清流、名宿莫不歸之。其定交盛矣,而徒不能定天子之交;其立身卓矣,而不知其身之已危。如是而欲全其社稷之身以衛社稷也,庸可得乎?
嗚呼!得失成敗之樞,屈伸之閑而已。屈於此者伸於彼,無兩得之數,亦無不反之勢也。故文武異用,而後協於一。當屈而屈者,於伸而伸,非迫求而皆得也。故進退無恒,而後善其用。嶽侯受禍之時,身猶未老。
使其弢光斂采,力謝眾美之名;知難勇退,不爭旦夕之功;秦檜之死,固可待也。完顏亮之背盟,猶可及也。高宗君臣,固將舉社稷以唯吾是聽,則壯誌伸矣。韓、劉錡、二吳不懲風波之獄,而畜其餘威以待,承女直內亂以躡歸師,大河以南,無難席卷。
即不能犁庭掃穴以靖中原,亦何至日敝月削,以迄於亡哉?故君子深惜嶽侯失安身定交之道,而尤致恨於譽嶽侯者之適以殺嶽侯也。悠悠之歌誦,毒於謗訩,可畏矣夫!知畏之,則所以弭之者,亦必有其道矣。
十三
嶽鵬舉郾城之捷,太行義社,兩河豪傑,衛、相、晉、汾,皆期日興兵以會北討,秦檜矯詔班師,而事不成。然則檜不中沮,率此競起之眾,可以長驅河朔乎?
曰:所可望者,鵬舉屢勝之兵,及劉錡、韓世忠、二吳之相為掎角耳。若所謂豪傑義社者,固無能為也。
奚以明其然邪?義兵之興,始於翟義,嗣其後者為徐敬業,其誌可嘉,而其成敗固可睹矣。故定大略、戡大難、摧大敵、成大功者,無所恃於此焉。
夫恃人者,無之而可恃也,久矣。所恃者強於己乎?則是己固弱也。己弱而恃人,盻盻然(目)[日]有所望,而其誌不堅。弱者為主,強者為賓,敵且攻其弱而主潰;強者失主,而駭散以失其強,莫能救己也。
所恃者弱於己乎?則弱固不可恃也。己不弱而猶資弱以自輔,弱者不能勝敵,敵一當之而靡,則勢且先挫,而三軍之氣為之餒;敵人之氣,以勝而益為之增;己雖強,氣不勝而必傾矣。
定大略、戡大難、摧大敵、成大功者,力足以相格,智足以相乘,氣足以相震,一與一相當,有死無生,有前無卻,上不恃天時,下不恃地利,而後可以決勝於白刃之下,複奚恃而可哉?
況乎義兵者,尤其不足恃者也。義軍之興也,痛故國之淪亡,悲衣冠之滅裂,念生民之塗炭,惻怛發中而不惜九族之肝腦者,數人而已。有聞義之名,而羨之以起者焉;有希功之成,而幾幸其得者焉。
其次,則有好動之民,喜於有事,而踸踔以興者焉。其次,則有徼幸掠獲,而乘之以規利者焉。又其次,則有弱不能自主,為眾所迫,不能自已者焉。又其次,則佃客廝養,聽命於主伯,弗能自免焉。其名曰萬,而實不得半也。即其實有萬,而可戰者,不得千也。
可戰者千,而能不大勝則前、小挫則卻者,不得百也。無軍令以整齊之,則遊奕無恒;無芻糧以饋給之,則掠奪不禁。遊奕無恒,則敵來而不覺;掠奪不禁,則min怨而反戈。故以王莽、武氏之易誅,而翟、徐旋起而旋仆,況女直之駤戾馳突而不易當者乎?
梁興渡河率之,而有垣曲、沁水之捷者,非其果足以勝也。義軍之號,皆稱“嶽氏“,梁興往而為之聲援,女直不辨其非真,而為之震動。垣曲、沁水之守,抑河北初降之餘燼,非海上鷙擊之雄也,是以往而得誌。
浸令一試再試,情形盡見,女直且出銳師以搗之,則糜爛無餘,所必然矣。一方既熸,而勃然以興者,皆苶然以返;屢前屢挫,則吾三軍之氣,亦沮喪而失所憑依。當日之未至於此也,班師故也。
今試設身而審女直與宋彼己之情形,其坌湧而前,翻飛而散,不炯然在心目之閑乎?義社恃大軍以成,故鵬舉一班師,而數十萬人不知何往。大軍恃義社以進止,則義社一敗釁,而大軍不足以孤存。兩相恃則兩相失,女直以專壹之兵,直前而無待,左披右靡,又惡足以當之?
夫用眾不如用獨久矣。故謝安石力卻桓衝入援之兵而勝,苻堅兼帥鮮卑、氐、羌、河西之眾而亡。揭竿以為幟,揮鋤以為兵,野食鶉棲以為屯聚,此群羊距虎之形也,而安可恃也?宗汝霖之用群盜,猶之可也。
已為盜,則不畏死者也。因為盜,則自我洗滌之,其不任為兵者可汰也。為盜而有渠帥,則固可使就吾束伍也。去家為盜,則無身家之累,不以敗為憂。故諸帥收之於江南,而藉其用。若義社,則既以義為名矣,汰之不忍其無歸,帥之不能以行法。
進退唯其意,而我不任為之主,則馭之也難矣。馭之且難,而況可恃之乎?宋之將亡也,江、湘、閩、廣之閑,起者眾矣,而終不救碙門之禍。文信國無可恃而後恃之,不得已之極思,非有可恃者之所宜恃也。
十四
勢無所藉,幾無所乘,一念猝興,圖度天下,而期必於為天子者,自古迄今,未之或有。帝王之興也,無心幹祿,而天命自歸,先儒之言詳矣,非虛加之也。
帝堯之世,嶽牧盈廷,九男非皆敗類,耕稼陶漁者,而謂帝將禪我乎?武王養晦,年已耄矣,使大命未就而崩,非不壽也,衝人方弱,保國不遑,而況及天下?
然且俟之十三年,而後秉鉞以麾,假之年而讚其精魄,天也,非武王之可必也。故聖王無取天下之心,而乘時以禦,因之而已。聖人且不可必,而況下此者乎?
一介之士,策名於當時者,或為偏裨,或為文吏,目之所規,心之所成,雖拓落而不可涯量,而其大概可知也。生死屈伸,榮辱貴賤,且乘於不測之數。
誌所至者,望之而不能必至;誌所未至者,姑試之而漸進焉,非其所期也。使方小得誌之日,遽踸踔以躍起,曰:“吾將奄有方國,南麵以馭四海之英尤,使俯首而稱臣妾。“非狂人其孰念及此?藉其有此,必蹶然一起而疾就誅夷。
故以知亂臣賊子之成乎篡奪者,亦初無此固獲之情也。曹操之自言,“死而題征西將軍之墓“,豈盡欺人哉?橋玄未嚐期以天子,而操感其知己,則出身仕漢之初,無窺奪劉宗之誌,明矣。知此,則人主之馭臣,防其所不必防,而不防其所防者,非明於豫防之道者也。
秦檜專政之暮年,大起刑獄,將盡殺張、趙、胡、洪諸公,逮及宗室。當斯時也,諸公竄處遐方,不得複進一議,論和議之非,於檜無忤也。和已成,諸將之兵已解,檜總百揆,膺世祿,其所欲者無不遂也。
檜死,而高宗忽釋趙汾,召還遷客,則檜之深惎諸公,非必逢君也。檜之誅逐異己,不欲憖留一人者,豈僅快一時之忿忮哉?遍置其黨於要津,而不使宋有一親臣之可倚,骨鯁已空,發蒙振落者疾起而收之,檜之厚植其勢者,勢無不成也。
高宗之年已耄矣,普安拔自疏遠,未正嫡嗣之名;一旦宮車晏駕,檜猶不死,則將拔非所立之衝幼暫立之,旋起奪之;外有女直以為援引,內有群jian以為佐命,趙氏宗祊,且在其心目之中,易於掇芥。檜之誌,豈待吹求而始見哉?
乃當靖康之年,始立台端,與馬伸等共請女直立趙後,未嚐念及此也。及其自虜來歸,受撻懶旨,力主和議,亦祗求和成而居功受賞已也。即至逢高宗之欲,班北伐之師,解諸將之兵,獨立百僚之上,猶未能遽取必於邪逆之成也。
已而諸賢竄矣,嶽侯死矣,韓世忠謝事閑居,劉錡、二吳斂手聽命,張俊總領諸軍之願不遂,而亦廢處矣。所欲為者,無不可為;所不可致者,無不致也。周回四顧,知天下之無能如己何,高宗亦惴惴然不知所以馭己;然後睥睨神器,而以誅逐先試其凶威。
勢之所激,鼠將變虎,亦奚待操心已久而後成乎大惡哉?故易曰:“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馴致者,初非所至而漸以成乎至也。
嗚呼!宋之猜防其臣也,甚矣!鑒陳橋之已事,懲五代之前車,有功者必抑,有權者必奪;即至高宗,微弱已極,猶畏其臣之強盛,橫加鋟削。
乃檜以文墨起家,孤身遠至,自可信其無他。而罅從中決,成巨浸以滔天,成乎蕭衍、楊堅之勢。高宗藏刃韡中,思與爭死,而莫能自振,固非前此所能逆睹。則欲辨霜冰於早,亦奚辨而可哉?
夫霜非冰也,而陰森慘冽之氣,一夕流空,則愴然怵栗之情,自感人之誌氣,欲辨之,亦何難辨之有乎?不可辨者,誌也;所可辨者,人也。誌,無定者也。誌於正者,勢溢而誌或以淫;誌於邪者,力窮而誌因以詘。
人,有定者也。賢者之誌雖已移,而必有所憚不敢為;奸人之誌雖未萌,而必有所恃以操其利。故察之於始,檜非有操、懿之心,勿容苛論也。考之於其所行,不難為石敬瑭、劉豫之為者,豈有察之而不易知者乎?
其被囚而北也,與何樐、孫傅、司馬樸同係,而獨不見殺;其羈於女直也,與洪皓、朱弁同留,而不與同拘;其脫身以返也,保有其妻孥,而盡室以安歸;則其狎凶狠之驕虜,使帖然聽己之徜徉者,可畏也。
張浚、趙鼎、李綱、胡寅皆高宗患難之君臣,屢退屢進,而莫能相舍;朝野兵民眾望所歸,而共倚其成;檜一得誌,而屏息竄逐,莫敢與爭者,可畏也。嶽侯所收群盜,力戰中原,將士樂為之死,而削之、斥之、囚之、殺之,曾莫有敢為之鳴控者,可畏也。
韓世忠撫數萬之眾,脫高宗於幽縶,上得君心,下孚群望;而獨於檜不能一詞相拒,俯首解兵,苟以自全者,可畏也。張俊位望最隆,與檜合謀,夷嶽氏之族,思得其兵,而檜轉盼相違,奪兵去位,曾不能以夙約責檜,而帖耳伏從,尤可畏也。
挾此數可畏之才,欲為則為之,為之甫成而又進為之;力甚鷙,機甚巧,其銳往而無定情也甚狡,其執持鴕而操以必得也甚堅;則不必久懷篡奪之心,乘乎可篡而篡焉,複何所戢而中止乎?
主和議者,前有汪、黃,後有湯、史,而人敢與爭者,有可爭之勢也。君不固信者,無可信之術也。故旋用旋黜,而終不勝公論之歸。
檜獨盡鉗天下之口,盡反數十年之為,狡夷且入其牢籠,六軍皆安其解散,爪牙角距,豈一旦之能快搏噬哉?當其時,覿其麵目,觀其設施,聞其言說,苟有庸心於鑒微知著者,奚問其誌哉?即其人而知之有餘矣。
堅冰者,非霜誌也,勢也。或馴致之,或不終致之,存乎辨之者爾。弗庸猜防也,弗庸禁製也,尤弗進而問其心也,固已辨矣。胡康侯之為檜欺也,據目前之誌,忘馴致之變,宜其惑已。
十五
以勢震人者,其傾必速;震之而不震者,其守必堅。其閑必有非望之禍,與之相乘;非望之福,與之相就。非一幸而一不幸也,理之所必有,勢之所必致也。
楚虔之於幹溪,夫差之於黃池,苻堅之於淝水,完顏之於瓜步,傾之速也,有合符焉。其恃威以震人者均,故其速傾均也。是以羊祜得西陵而固守,高熲聞陳喪而班師,拓拔佛狸臨江而不渡,周世宗得淮南而許和。
誠知夫極盛於外者,中且枵而難必起,自固其本,而後可徐圖於後也。知此,則人震己以不可禦之勢,而凝立以待其自斃者,固必有道矣。
德不足以綏,義不足以正,名無可執,釁無可乘,竭己之威力以加於人,是浮動之氣也。氣者,一浮而無乎不動者也;合數十萬人而動其浮氣,則一夫蹶起,而九軍之情皆蕩。況乎不恤其內之已空,而淫於外,授人以餘地,使無憚以生其心,有不可坐而待其斃者乎?
且其極乎盛以相震者,數十萬人也。其士卒,則強與弱之相閑也;其將領,則忠與奸之相雜也。拊循不能周,而怨起於內也;遷延以相待,而進無所決也。功成而無所專歸,則欲進而情已漫也;奔北而無能盡詰,則雖退而罪可避也。部分進而不相知聞,則無望其相援也。
簇進而壅於道路,則名眾而實亦寡也。交相倚而恃人,則自固之謀必(速)[疏]也。本以相震,而非以生死相貿,則不受其震而必自沮喪也。
如是,則以我孤立之軍,敵彼雲集之旅,製在我而不在彼,明矣。故謝安談笑而待捷書,虞允文乍至而決進戰,非幸也,實有其可以相禦之理也。
然則晉、鄭銳起而向楚虔,當無楚矣;趙鞅蹶興而薄夫差,當無吳矣。然而不能者,為其所震而不知其不足震也。若夫公子比之入,句踐之興,慕容垂之叛,完顏雍之篡,豈可幾幸其必然哉?而一往之氣,不恤其歸;必得之情,不防其失;則不可幾幸者,固可期也。
是故居整以禦散,用獨以製眾,散者必潰,眾者必離。處靜以待動,奮弱以抗強,動者必折,強者必摧。無他,虛與實之分,禍與福之紐也。君子觀於此,而知所以自求,知所以應天下矣。見可憂者非憂也,見可懼者非懼也。所憂者無可憂之形,所懼者無可懼之跡也。
姤之危也,始於羸豕;剝之孤也,終以得廬。守其大常,以禦其至變,貞勝者,勝之以貞而已。
十六
榮悴之際,難言之已。貧賤者,悴且益難勝也;崇高者,榮愈不能割也。故代謝之悲,天子與匹夫均,而加甚焉。太宗冊立愛子,猶不懌,曰:“人心遽屬太子,置我何地?“高宗之於孝宗,未有毛裹之恩也。
乃年方盛,而(且)[早]育之宮中;天下粗定,而亟建為塚嗣;精力未衰,而遽授以內禪。迨其退養德壽,歲時歡宴,如周密所記者,和氣翔洽,溢於色笑,翛然無累,忘其固有天下之榮,得不謂高人一等乎?
人之於得失也,甚於生死。一介之士,身首可捐,而不能忘情於百金之產。苟能夷然澹定以處得失,而無悁忮之心,是必其有定力者也。則以起任天下之艱危,眷懷君父之隱痛,複何所顧惜,而不可遂誌孤行以立大節?
物固莫禦也。然而高宗忘父兄之怨,忍宗社之羞,屈膝稱臣於驕虜,而無愧怍之色;虐殺功臣,遂其猜妨,而無不忍之心;倚任奸人,盡逐患難之親臣,而無寬假之度。孱弱以偷一隅之安,幸存以享湖山之樂。
惉滯殘疆,恥辱不恤,如此其甚者,求一念超出於利害而不可得。繇此言之,恬淡於名利之途者,其未足以與於道,不僅尋丈之閑也。
人之欲有所為者,其誌持之已盈,其氣張之已甚,操必得之情,則必假乎權勢而不能自釋。人之欲有所止者,其誌甫萌而即自疑,其氣方動而遽求靜,恒留餘地以藏身,則必惜其精力而不能自堅。
二者之患,皆本原於居心之量;而或逾其度,或阻其幾,不能據中道以自成。要以遠於道之所宜而墮其大業,皆誌氣之一張一弛者為之也。夫苟弛其誌氣以求安於分量之所可勝,則於立功立名之事,固將視為願外之圖,而不欲與天人爭其貞勝。
故嚴光、周黨、林逋、魏野之流,使出而任天下之重,非徒其無以濟天下也,吾恐其於忠孝之誼,且有所推委而不能自靖者多也。誠一弛而不欲固張,則且重抑其情而祈以自保,末流之弊,將有不可勝言者矣。
己與物往來之衝,有相為前卻之幾焉。己進而加乎物,則物且退縮而聽其所禦;禦之者,有得有失,而皆不能不受其禦也。己退而忘乎物,則物且環至而反以相臨;臨己者,有順有逆,而要不能勝其臨也。
夫苟不勝其臨矣,力不可以相禦與?則柔巽卑屈以暫求免於害者,無所複(容)[吝]。力可以相禦與?則畏之甚,疑之甚,忍於忮害以希自全。故莊生之沉溺於逍遙也,乃至以天下為羿之彀中,而無一名義之可恃,以逃乎鋒鏑。不獲已而有機可乘,有威可假,則淫刑以逞,如鋒芒刺於衾簟,以求一夕之安。惟高宗之如是矣。
故於其力不可禦者,稱臣可也,受冊可也,割地可也,輸幣可也。於其力可禦者,可逐則逐之已耳,可殺則殺之已耳。迨及得孝宗而授之,如脫桎梏而遊於閬風之圃,不知有天子之尊,不知有宗社之重,不知有辱人賤行之可恥,不知有不共戴天之不可忘。蕭然自遂,拊髀雀躍於無何有之鄉,以是為愉快而已矣。
三代以下,人君之能享壽考者,莫高宗若也。其誌逸,其氣柔,其嗜欲淺,而富貴之戕生者無所耽溺,此抑其恬淡知足之自貽也。然而積漸以糜天下之生氣,舉皇帝王霸憖留之宇宙而授之異族,自此始矣。
故曰:“無欲然後可以語王道。“知其說者,非王道之僅以無欲得也。退而不多取之利欲者,進而必極其道義之力。自非聖人,則乘權處勢以免天下於凶危者,尚矣。
是豈徒人主為然哉?雞鳴不起,無所孳孳,進不為舜,退不為蹠,行吟坐嘯,以求無所染。迨其勢之已窮,則將濫入於蹠之徒而不自戢,所必然矣。竄李綱,斬陳東,殺嶽飛,死李光、趙鼎於瘴鄉,其為蹠之徒也,奚辭?君子鑒之,尚無以恬然自矜潔己哉!
相臣而立武功,周公而後,吾未見其人也。帥臣而求令譽,吾未知吉甫之果能稱焉否也?
帥臣之得令譽也有三:嚴軍令以禁掠奪,為軟語以慰編氓,則min之譽歸之;修謙讓以謹交際,習文詞以相酬和,則士之譽歸之;與廷議而持公論,屏奸邪以交君子,則公卿百僚之譽歸之。
嶽侯之死,天下後世胥為扼腕,而稱道之弗絕者,良繇是也。唯然,而君子惜之,惜其處功名之際,進無以效成勞於國,而退不自保其身。遇秦檜之奸而不免,即不遇秦檜之奸而抑難乎其免矣。
易曰:“安其身而後動,定其交而後求。“謂名之不可亟居,功之不可乍獲也。況帥臣者,統大眾,持大權,立大功,任君父安危存亡之大計,則求以安身而定上下之交,尤非易易矣。
身不安則誌不寧,交不定則權不重。誌不寧,權不重,則力不足以宣,而撓之者起。撓之者起,則欲忘身以救君父之危,而不能畢遂其事;非但身試不測之淵而逢其沉溺也。君非大有為之君,則才不足以相勝;不足以相勝,則恒疑其不足以相統。
當世材勇之眾歸其握,曆數戰不折之威,又為敵憚;則天下且忘臨其上者之有天子,而唯震於其名,其勢既如此矣。而在廷在野,又以恤民下士之大美競相推詡。猶不審,而修儒者之容,以藝文抒其悲壯。
於是浮華之士,聞聲而附,詩歌詠歎,洋溢中外,流風所被,裏巷亦競起而播為歌謠,且為庸主宵人之所側目矣。乃君之有得失也,人之有賢奸也,廟算之有進止也,廷臣無匡救之力,引己為援,己複以身任之;主忌益深,奸人之媢疾益亟,如是而能使身安以效於國者,未之有也。
故漢之功臣,發縱指示,一聽之蕭、張,絳、灌無文,不與隨、陸爭春華之美。郭子儀身任安危,知李泌、崔祐甫之賢,而不與納交以結君子之好;知元載、魚朝恩之惡,而不相攻訐以觸奸佞之機。李光弼改紀其軍政,而不競其長;仆固懷恩固屬其部曲,而甘與為伍。
乃以廢斥之餘,一旦躍起,而卒拯吐蕃之難。以是動,而動罔不利也;以是求,而求無不得也。嶽侯誠有身任天下之誌,以奠趙氏之宗祊,而胡不講於此耶?
宋氏之以猜防待武臣,其來已夙矣。高宗之見廢於苗、劉而益疑,其情易見矣。張浚之褊而無定,情已見乎辭矣。張俊、劉光世之以故帥先達不能相下,其隙已成矣。秦檜之險,不可以言語爭、名義折,其勢已堅矣。
而且明張紀律,柔聲下氣,以來牛酒之歡迎;而且綴采敷文,網羅文士,以與張九成等相為浹洽;而且內與諫臣迭相揚詡,以辨和議之非;而且崖岸自矜,標剛正之目,以與奸臣成不相下之勢;而且譏評張俊,曆詆群將,以折張浚之辨。
合宰執、台諫、館閣、守令之美,而皆引之於身,以受群言之讚頌。軍歸之,民歸之,遊士、墨客、清流、名宿莫不歸之。其定交盛矣,而徒不能定天子之交;其立身卓矣,而不知其身之已危。如是而欲全其社稷之身以衛社稷也,庸可得乎?
嗚呼!得失成敗之樞,屈伸之閑而已。屈於此者伸於彼,無兩得之數,亦無不反之勢也。故文武異用,而後協於一。當屈而屈者,於伸而伸,非迫求而皆得也。故進退無恒,而後善其用。嶽侯受禍之時,身猶未老。
使其弢光斂采,力謝眾美之名;知難勇退,不爭旦夕之功;秦檜之死,固可待也。完顏亮之背盟,猶可及也。高宗君臣,固將舉社稷以唯吾是聽,則壯誌伸矣。韓、劉錡、二吳不懲風波之獄,而畜其餘威以待,承女直內亂以躡歸師,大河以南,無難席卷。
即不能犁庭掃穴以靖中原,亦何至日敝月削,以迄於亡哉?故君子深惜嶽侯失安身定交之道,而尤致恨於譽嶽侯者之適以殺嶽侯也。悠悠之歌誦,毒於謗訩,可畏矣夫!知畏之,則所以弭之者,亦必有其道矣。
十三
嶽鵬舉郾城之捷,太行義社,兩河豪傑,衛、相、晉、汾,皆期日興兵以會北討,秦檜矯詔班師,而事不成。然則檜不中沮,率此競起之眾,可以長驅河朔乎?
曰:所可望者,鵬舉屢勝之兵,及劉錡、韓世忠、二吳之相為掎角耳。若所謂豪傑義社者,固無能為也。
奚以明其然邪?義兵之興,始於翟義,嗣其後者為徐敬業,其誌可嘉,而其成敗固可睹矣。故定大略、戡大難、摧大敵、成大功者,無所恃於此焉。
夫恃人者,無之而可恃也,久矣。所恃者強於己乎?則是己固弱也。己弱而恃人,盻盻然(目)[日]有所望,而其誌不堅。弱者為主,強者為賓,敵且攻其弱而主潰;強者失主,而駭散以失其強,莫能救己也。
所恃者弱於己乎?則弱固不可恃也。己不弱而猶資弱以自輔,弱者不能勝敵,敵一當之而靡,則勢且先挫,而三軍之氣為之餒;敵人之氣,以勝而益為之增;己雖強,氣不勝而必傾矣。
定大略、戡大難、摧大敵、成大功者,力足以相格,智足以相乘,氣足以相震,一與一相當,有死無生,有前無卻,上不恃天時,下不恃地利,而後可以決勝於白刃之下,複奚恃而可哉?
況乎義兵者,尤其不足恃者也。義軍之興也,痛故國之淪亡,悲衣冠之滅裂,念生民之塗炭,惻怛發中而不惜九族之肝腦者,數人而已。有聞義之名,而羨之以起者焉;有希功之成,而幾幸其得者焉。
其次,則有好動之民,喜於有事,而踸踔以興者焉。其次,則有徼幸掠獲,而乘之以規利者焉。又其次,則有弱不能自主,為眾所迫,不能自已者焉。又其次,則佃客廝養,聽命於主伯,弗能自免焉。其名曰萬,而實不得半也。即其實有萬,而可戰者,不得千也。
可戰者千,而能不大勝則前、小挫則卻者,不得百也。無軍令以整齊之,則遊奕無恒;無芻糧以饋給之,則掠奪不禁。遊奕無恒,則敵來而不覺;掠奪不禁,則min怨而反戈。故以王莽、武氏之易誅,而翟、徐旋起而旋仆,況女直之駤戾馳突而不易當者乎?
梁興渡河率之,而有垣曲、沁水之捷者,非其果足以勝也。義軍之號,皆稱“嶽氏“,梁興往而為之聲援,女直不辨其非真,而為之震動。垣曲、沁水之守,抑河北初降之餘燼,非海上鷙擊之雄也,是以往而得誌。
浸令一試再試,情形盡見,女直且出銳師以搗之,則糜爛無餘,所必然矣。一方既熸,而勃然以興者,皆苶然以返;屢前屢挫,則吾三軍之氣,亦沮喪而失所憑依。當日之未至於此也,班師故也。
今試設身而審女直與宋彼己之情形,其坌湧而前,翻飛而散,不炯然在心目之閑乎?義社恃大軍以成,故鵬舉一班師,而數十萬人不知何往。大軍恃義社以進止,則義社一敗釁,而大軍不足以孤存。兩相恃則兩相失,女直以專壹之兵,直前而無待,左披右靡,又惡足以當之?
夫用眾不如用獨久矣。故謝安石力卻桓衝入援之兵而勝,苻堅兼帥鮮卑、氐、羌、河西之眾而亡。揭竿以為幟,揮鋤以為兵,野食鶉棲以為屯聚,此群羊距虎之形也,而安可恃也?宗汝霖之用群盜,猶之可也。
已為盜,則不畏死者也。因為盜,則自我洗滌之,其不任為兵者可汰也。為盜而有渠帥,則固可使就吾束伍也。去家為盜,則無身家之累,不以敗為憂。故諸帥收之於江南,而藉其用。若義社,則既以義為名矣,汰之不忍其無歸,帥之不能以行法。
進退唯其意,而我不任為之主,則馭之也難矣。馭之且難,而況可恃之乎?宋之將亡也,江、湘、閩、廣之閑,起者眾矣,而終不救碙門之禍。文信國無可恃而後恃之,不得已之極思,非有可恃者之所宜恃也。
十四
勢無所藉,幾無所乘,一念猝興,圖度天下,而期必於為天子者,自古迄今,未之或有。帝王之興也,無心幹祿,而天命自歸,先儒之言詳矣,非虛加之也。
帝堯之世,嶽牧盈廷,九男非皆敗類,耕稼陶漁者,而謂帝將禪我乎?武王養晦,年已耄矣,使大命未就而崩,非不壽也,衝人方弱,保國不遑,而況及天下?
然且俟之十三年,而後秉鉞以麾,假之年而讚其精魄,天也,非武王之可必也。故聖王無取天下之心,而乘時以禦,因之而已。聖人且不可必,而況下此者乎?
一介之士,策名於當時者,或為偏裨,或為文吏,目之所規,心之所成,雖拓落而不可涯量,而其大概可知也。生死屈伸,榮辱貴賤,且乘於不測之數。
誌所至者,望之而不能必至;誌所未至者,姑試之而漸進焉,非其所期也。使方小得誌之日,遽踸踔以躍起,曰:“吾將奄有方國,南麵以馭四海之英尤,使俯首而稱臣妾。“非狂人其孰念及此?藉其有此,必蹶然一起而疾就誅夷。
故以知亂臣賊子之成乎篡奪者,亦初無此固獲之情也。曹操之自言,“死而題征西將軍之墓“,豈盡欺人哉?橋玄未嚐期以天子,而操感其知己,則出身仕漢之初,無窺奪劉宗之誌,明矣。知此,則人主之馭臣,防其所不必防,而不防其所防者,非明於豫防之道者也。
秦檜專政之暮年,大起刑獄,將盡殺張、趙、胡、洪諸公,逮及宗室。當斯時也,諸公竄處遐方,不得複進一議,論和議之非,於檜無忤也。和已成,諸將之兵已解,檜總百揆,膺世祿,其所欲者無不遂也。
檜死,而高宗忽釋趙汾,召還遷客,則檜之深惎諸公,非必逢君也。檜之誅逐異己,不欲憖留一人者,豈僅快一時之忿忮哉?遍置其黨於要津,而不使宋有一親臣之可倚,骨鯁已空,發蒙振落者疾起而收之,檜之厚植其勢者,勢無不成也。
高宗之年已耄矣,普安拔自疏遠,未正嫡嗣之名;一旦宮車晏駕,檜猶不死,則將拔非所立之衝幼暫立之,旋起奪之;外有女直以為援引,內有群jian以為佐命,趙氏宗祊,且在其心目之中,易於掇芥。檜之誌,豈待吹求而始見哉?
乃當靖康之年,始立台端,與馬伸等共請女直立趙後,未嚐念及此也。及其自虜來歸,受撻懶旨,力主和議,亦祗求和成而居功受賞已也。即至逢高宗之欲,班北伐之師,解諸將之兵,獨立百僚之上,猶未能遽取必於邪逆之成也。
已而諸賢竄矣,嶽侯死矣,韓世忠謝事閑居,劉錡、二吳斂手聽命,張俊總領諸軍之願不遂,而亦廢處矣。所欲為者,無不可為;所不可致者,無不致也。周回四顧,知天下之無能如己何,高宗亦惴惴然不知所以馭己;然後睥睨神器,而以誅逐先試其凶威。
勢之所激,鼠將變虎,亦奚待操心已久而後成乎大惡哉?故易曰:“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馴致者,初非所至而漸以成乎至也。
嗚呼!宋之猜防其臣也,甚矣!鑒陳橋之已事,懲五代之前車,有功者必抑,有權者必奪;即至高宗,微弱已極,猶畏其臣之強盛,橫加鋟削。
乃檜以文墨起家,孤身遠至,自可信其無他。而罅從中決,成巨浸以滔天,成乎蕭衍、楊堅之勢。高宗藏刃韡中,思與爭死,而莫能自振,固非前此所能逆睹。則欲辨霜冰於早,亦奚辨而可哉?
夫霜非冰也,而陰森慘冽之氣,一夕流空,則愴然怵栗之情,自感人之誌氣,欲辨之,亦何難辨之有乎?不可辨者,誌也;所可辨者,人也。誌,無定者也。誌於正者,勢溢而誌或以淫;誌於邪者,力窮而誌因以詘。
人,有定者也。賢者之誌雖已移,而必有所憚不敢為;奸人之誌雖未萌,而必有所恃以操其利。故察之於始,檜非有操、懿之心,勿容苛論也。考之於其所行,不難為石敬瑭、劉豫之為者,豈有察之而不易知者乎?
其被囚而北也,與何樐、孫傅、司馬樸同係,而獨不見殺;其羈於女直也,與洪皓、朱弁同留,而不與同拘;其脫身以返也,保有其妻孥,而盡室以安歸;則其狎凶狠之驕虜,使帖然聽己之徜徉者,可畏也。
張浚、趙鼎、李綱、胡寅皆高宗患難之君臣,屢退屢進,而莫能相舍;朝野兵民眾望所歸,而共倚其成;檜一得誌,而屏息竄逐,莫敢與爭者,可畏也。嶽侯所收群盜,力戰中原,將士樂為之死,而削之、斥之、囚之、殺之,曾莫有敢為之鳴控者,可畏也。
韓世忠撫數萬之眾,脫高宗於幽縶,上得君心,下孚群望;而獨於檜不能一詞相拒,俯首解兵,苟以自全者,可畏也。張俊位望最隆,與檜合謀,夷嶽氏之族,思得其兵,而檜轉盼相違,奪兵去位,曾不能以夙約責檜,而帖耳伏從,尤可畏也。
挾此數可畏之才,欲為則為之,為之甫成而又進為之;力甚鷙,機甚巧,其銳往而無定情也甚狡,其執持鴕而操以必得也甚堅;則不必久懷篡奪之心,乘乎可篡而篡焉,複何所戢而中止乎?
主和議者,前有汪、黃,後有湯、史,而人敢與爭者,有可爭之勢也。君不固信者,無可信之術也。故旋用旋黜,而終不勝公論之歸。
檜獨盡鉗天下之口,盡反數十年之為,狡夷且入其牢籠,六軍皆安其解散,爪牙角距,豈一旦之能快搏噬哉?當其時,覿其麵目,觀其設施,聞其言說,苟有庸心於鑒微知著者,奚問其誌哉?即其人而知之有餘矣。
堅冰者,非霜誌也,勢也。或馴致之,或不終致之,存乎辨之者爾。弗庸猜防也,弗庸禁製也,尤弗進而問其心也,固已辨矣。胡康侯之為檜欺也,據目前之誌,忘馴致之變,宜其惑已。
十五
以勢震人者,其傾必速;震之而不震者,其守必堅。其閑必有非望之禍,與之相乘;非望之福,與之相就。非一幸而一不幸也,理之所必有,勢之所必致也。
楚虔之於幹溪,夫差之於黃池,苻堅之於淝水,完顏之於瓜步,傾之速也,有合符焉。其恃威以震人者均,故其速傾均也。是以羊祜得西陵而固守,高熲聞陳喪而班師,拓拔佛狸臨江而不渡,周世宗得淮南而許和。
誠知夫極盛於外者,中且枵而難必起,自固其本,而後可徐圖於後也。知此,則人震己以不可禦之勢,而凝立以待其自斃者,固必有道矣。
德不足以綏,義不足以正,名無可執,釁無可乘,竭己之威力以加於人,是浮動之氣也。氣者,一浮而無乎不動者也;合數十萬人而動其浮氣,則一夫蹶起,而九軍之情皆蕩。況乎不恤其內之已空,而淫於外,授人以餘地,使無憚以生其心,有不可坐而待其斃者乎?
且其極乎盛以相震者,數十萬人也。其士卒,則強與弱之相閑也;其將領,則忠與奸之相雜也。拊循不能周,而怨起於內也;遷延以相待,而進無所決也。功成而無所專歸,則欲進而情已漫也;奔北而無能盡詰,則雖退而罪可避也。部分進而不相知聞,則無望其相援也。
簇進而壅於道路,則名眾而實亦寡也。交相倚而恃人,則自固之謀必(速)[疏]也。本以相震,而非以生死相貿,則不受其震而必自沮喪也。
如是,則以我孤立之軍,敵彼雲集之旅,製在我而不在彼,明矣。故謝安談笑而待捷書,虞允文乍至而決進戰,非幸也,實有其可以相禦之理也。
然則晉、鄭銳起而向楚虔,當無楚矣;趙鞅蹶興而薄夫差,當無吳矣。然而不能者,為其所震而不知其不足震也。若夫公子比之入,句踐之興,慕容垂之叛,完顏雍之篡,豈可幾幸其必然哉?而一往之氣,不恤其歸;必得之情,不防其失;則不可幾幸者,固可期也。
是故居整以禦散,用獨以製眾,散者必潰,眾者必離。處靜以待動,奮弱以抗強,動者必折,強者必摧。無他,虛與實之分,禍與福之紐也。君子觀於此,而知所以自求,知所以應天下矣。見可憂者非憂也,見可懼者非懼也。所憂者無可憂之形,所懼者無可懼之跡也。
姤之危也,始於羸豕;剝之孤也,終以得廬。守其大常,以禦其至變,貞勝者,勝之以貞而已。
十六
榮悴之際,難言之已。貧賤者,悴且益難勝也;崇高者,榮愈不能割也。故代謝之悲,天子與匹夫均,而加甚焉。太宗冊立愛子,猶不懌,曰:“人心遽屬太子,置我何地?“高宗之於孝宗,未有毛裹之恩也。
乃年方盛,而(且)[早]育之宮中;天下粗定,而亟建為塚嗣;精力未衰,而遽授以內禪。迨其退養德壽,歲時歡宴,如周密所記者,和氣翔洽,溢於色笑,翛然無累,忘其固有天下之榮,得不謂高人一等乎?
人之於得失也,甚於生死。一介之士,身首可捐,而不能忘情於百金之產。苟能夷然澹定以處得失,而無悁忮之心,是必其有定力者也。則以起任天下之艱危,眷懷君父之隱痛,複何所顧惜,而不可遂誌孤行以立大節?
物固莫禦也。然而高宗忘父兄之怨,忍宗社之羞,屈膝稱臣於驕虜,而無愧怍之色;虐殺功臣,遂其猜妨,而無不忍之心;倚任奸人,盡逐患難之親臣,而無寬假之度。孱弱以偷一隅之安,幸存以享湖山之樂。
惉滯殘疆,恥辱不恤,如此其甚者,求一念超出於利害而不可得。繇此言之,恬淡於名利之途者,其未足以與於道,不僅尋丈之閑也。
人之欲有所為者,其誌持之已盈,其氣張之已甚,操必得之情,則必假乎權勢而不能自釋。人之欲有所止者,其誌甫萌而即自疑,其氣方動而遽求靜,恒留餘地以藏身,則必惜其精力而不能自堅。
二者之患,皆本原於居心之量;而或逾其度,或阻其幾,不能據中道以自成。要以遠於道之所宜而墮其大業,皆誌氣之一張一弛者為之也。夫苟弛其誌氣以求安於分量之所可勝,則於立功立名之事,固將視為願外之圖,而不欲與天人爭其貞勝。
故嚴光、周黨、林逋、魏野之流,使出而任天下之重,非徒其無以濟天下也,吾恐其於忠孝之誼,且有所推委而不能自靖者多也。誠一弛而不欲固張,則且重抑其情而祈以自保,末流之弊,將有不可勝言者矣。
己與物往來之衝,有相為前卻之幾焉。己進而加乎物,則物且退縮而聽其所禦;禦之者,有得有失,而皆不能不受其禦也。己退而忘乎物,則物且環至而反以相臨;臨己者,有順有逆,而要不能勝其臨也。
夫苟不勝其臨矣,力不可以相禦與?則柔巽卑屈以暫求免於害者,無所複(容)[吝]。力可以相禦與?則畏之甚,疑之甚,忍於忮害以希自全。故莊生之沉溺於逍遙也,乃至以天下為羿之彀中,而無一名義之可恃,以逃乎鋒鏑。不獲已而有機可乘,有威可假,則淫刑以逞,如鋒芒刺於衾簟,以求一夕之安。惟高宗之如是矣。
故於其力不可禦者,稱臣可也,受冊可也,割地可也,輸幣可也。於其力可禦者,可逐則逐之已耳,可殺則殺之已耳。迨及得孝宗而授之,如脫桎梏而遊於閬風之圃,不知有天子之尊,不知有宗社之重,不知有辱人賤行之可恥,不知有不共戴天之不可忘。蕭然自遂,拊髀雀躍於無何有之鄉,以是為愉快而已矣。
三代以下,人君之能享壽考者,莫高宗若也。其誌逸,其氣柔,其嗜欲淺,而富貴之戕生者無所耽溺,此抑其恬淡知足之自貽也。然而積漸以糜天下之生氣,舉皇帝王霸憖留之宇宙而授之異族,自此始矣。
故曰:“無欲然後可以語王道。“知其說者,非王道之僅以無欲得也。退而不多取之利欲者,進而必極其道義之力。自非聖人,則乘權處勢以免天下於凶危者,尚矣。
是豈徒人主為然哉?雞鳴不起,無所孳孳,進不為舜,退不為蹠,行吟坐嘯,以求無所染。迨其勢之已窮,則將濫入於蹠之徒而不自戢,所必然矣。竄李綱,斬陳東,殺嶽飛,死李光、趙鼎於瘴鄉,其為蹠之徒也,奚辭?君子鑒之,尚無以恬然自矜潔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