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主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論寶若此其難也!今人主之於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則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不敢賣重;官行法,則浮萌趨於耕農,而遊士危於戰陳;則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譯文:
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玉璞,捧著進獻給楚厲王。厲玉讓玉匠鑒定。玉匠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是行騙,就砍掉了他的左腳。到厲王死,武王繼位。卞和又捧著那塊玉璞去獻給武王。武王讓玉匠鑒定,玉匠又說:“是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是行騙,就砍掉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著那塊玉璞在荊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幹了,跟著流出的是血。文王聽說後,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問道:“天下受斷足刑的人多了,你為什麽哭得這麽悲傷?”卞和說:“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貞的人稱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並得到了寶玉,於是命名為“和氏之壁”。
珍珠寶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獻的玉璞不夠完美,也並不構成對君主的損害,但還是在雙腳被砍後寶玉才得以論定,鑒定寶玉就是如此的困難。如今君主對於法術,未必像對和氏壁那樣急需,還要用來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惡行為。既然這樣,那麽法術之士還沒被殺戮的原因,隻是促成帝王之業的法寶還沒進獻罷了。君主運用法術,大臣就不能擅權獨斷,左右近侍就不敢賣弄權勢;官府執行法令,遊民就得從事農耕,遊說之士就得冒著危險去當兵打仗;那麽法術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禍害了。君主不能違背大臣的議論,擺脫黎民百姓的誹謗,單要完全采納法術之言,那麽法術之士即使到死,他們的學說也一定不會被認可。 從前吳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國的風氣說:“大臣的權勢太重,分封的貴族太多。像這樣下去,他們就會上逼主而下虐民,這是造成國貧兵弱的途徑。不如使分封貴族的子孫到第三代時君主就收回爵祿,取消或減少百官的俸祿,裁減多餘的官吏,來供養經過選拔和訓練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吳起在楚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組織,設置告密連坐的製度,焚燒詩書,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請托而進用對國家有功的人,約束靠遊說做官的人而使農民士兵顯貴起來。孝公實行這些主張,君主因此尊貴安穩,國家因此富庶強大。八年後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車裂。楚國不用吳起變法而削弱混亂,秦國推行商鞅變法而富庶強大。二人的主張已夠正確的了,但是肢解吳起,車裂商鞅,又為的什麽呢?為的是大臣苦於法令而小民憎恨社會安定籲。當今之世,大臣貪權,小民安於動亂,比秦、楚的壞風氣還要嚴重,而君主義沒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樣的判斷力,那麽法術之士又怎能冒吳起、商鞅的危險來闡明自己的法術主張呢?這就是社會混亂而沒有霸王的原因。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主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論寶若此其難也!今人主之於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則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不敢賣重;官行法,則浮萌趨於耕農,而遊士危於戰陳;則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譯文:
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玉璞,捧著進獻給楚厲王。厲玉讓玉匠鑒定。玉匠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是行騙,就砍掉了他的左腳。到厲王死,武王繼位。卞和又捧著那塊玉璞去獻給武王。武王讓玉匠鑒定,玉匠又說:“是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是行騙,就砍掉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著那塊玉璞在荊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幹了,跟著流出的是血。文王聽說後,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問道:“天下受斷足刑的人多了,你為什麽哭得這麽悲傷?”卞和說:“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貞的人稱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並得到了寶玉,於是命名為“和氏之壁”。
珍珠寶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獻的玉璞不夠完美,也並不構成對君主的損害,但還是在雙腳被砍後寶玉才得以論定,鑒定寶玉就是如此的困難。如今君主對於法術,未必像對和氏壁那樣急需,還要用來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惡行為。既然這樣,那麽法術之士還沒被殺戮的原因,隻是促成帝王之業的法寶還沒進獻罷了。君主運用法術,大臣就不能擅權獨斷,左右近侍就不敢賣弄權勢;官府執行法令,遊民就得從事農耕,遊說之士就得冒著危險去當兵打仗;那麽法術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禍害了。君主不能違背大臣的議論,擺脫黎民百姓的誹謗,單要完全采納法術之言,那麽法術之士即使到死,他們的學說也一定不會被認可。 從前吳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國的風氣說:“大臣的權勢太重,分封的貴族太多。像這樣下去,他們就會上逼主而下虐民,這是造成國貧兵弱的途徑。不如使分封貴族的子孫到第三代時君主就收回爵祿,取消或減少百官的俸祿,裁減多餘的官吏,來供養經過選拔和訓練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吳起在楚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組織,設置告密連坐的製度,焚燒詩書,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請托而進用對國家有功的人,約束靠遊說做官的人而使農民士兵顯貴起來。孝公實行這些主張,君主因此尊貴安穩,國家因此富庶強大。八年後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車裂。楚國不用吳起變法而削弱混亂,秦國推行商鞅變法而富庶強大。二人的主張已夠正確的了,但是肢解吳起,車裂商鞅,又為的什麽呢?為的是大臣苦於法令而小民憎恨社會安定籲。當今之世,大臣貪權,小民安於動亂,比秦、楚的壞風氣還要嚴重,而君主義沒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樣的判斷力,那麽法術之士又怎能冒吳起、商鞅的危險來闡明自己的法術主張呢?這就是社會混亂而沒有霸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