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二十四史》中的《舊五代史》,已經不是宋代薛居正的原著,而是清代乾隆時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先是,薛居正的《舊五代史》(以下簡稱“薛史”)問世以後,經過87年,到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歐陽修認為“薛史”繁瑣,又私修了一部《新五代史》。歐陽修死後,始由國子監刊行,在社會上與“薛史”並行流傳。清乾隆年間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介紹“薛史”時說:“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詔學官止(隻)用‘歐陽修史’,於是‘薛史’遂微,元明以來罕有援引其書者,傳本亦漸就湮沒,惟明內府有之,見於《文淵閣書目》。故《永樂大典》多載其文,然割裂淆亂,已非居正等篇第之舊。”似乎“薛史”在南宋時已不很通行,到明代就絕版了。
張元濟在《校史隨筆》中,有《舊五代史》一則說:“以餘所知,明萬曆連江陳一齋有是書,所記卷數與《玉海》合,見《世善堂書目》。清初黃太衝(宗羲)亦有之,見《南雷文定》附錄吳任臣書,全謝山(祖望)謂其毀於水火。連江陳氏所藏,陸存齋(心沅)謂嘉慶時散出,趙穀林(星)以兼金求之不可得,蓋亦必為劫灰矣。”可知“薛史”並未絕版,在明清之際尚有存本。商務印書館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時,“薛史”忽又一度出現。張元濟在《涉園序跋集錄》中說:“餘微聞有人曾見金承安四年(1199年)南京路轉運司刊本,故輯印之始,雖選用嘉業堂劉氏所刻《大典》有注本,仍刊報搜訪,冀有所獲。未幾果有來告者,謂為歙人汪允宗所藏,民國四年(1915年)三月售於某書估,且出示《貨書記》相視。允宗,餘敵人也,方其在時,絕未道及,及輾轉追尋,曆有年所,迷離惝恍,莫可究詰。”張氏所謂刊報搜訪,此項廣告,在百衲本《二十四史樣本》中也有刊載。第一次在1930年,題為“重價征募薛居正《舊五代史》原書”;第二在1934年,題為“征求薛居正《舊五代史》”。結果,“薛史”原書仍不見蹤跡。
1982年,商務印書館紀念建館85周年,印有《張元濟書劄》一冊,內記張氏於1953年3月27日致丁英桂一信說:“近聞《舊五代史》有出世之信,可喜。吾兄想曾見之,敬祈指示,如能代覓,尤感。”為此,我曾去訪問過丁英桂老先生,據說“薛史”由汪允宗售與某書估後,不久即為丁乃揚所得。丁乃揚字少蘭,浙江吳興人,曾任兩廣鹽運使、順天府尹、長蘆鹽運使、兩淮鹽運使等職。丁乃揚死後,“薛史”下落不明。
除了英桂提供的材料外,上海書店《古舊書訊》1979年第2期中又另有傳聞。據說商務印書館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時,曾出1萬元高價征求過“薛史”原書,但一直沒有人應征,後悉此書藏丁乃揚處,乃派任心白(丁乃揚女婿的表兄弟)去丁氏藏書樓尋找,也未找到。近人王佩錚《藏書紀事詩三編》有:“丁乃揚少蘭曾得歙人汪允宗所藏宋本《舊五代史》,少蘭歿後,不知以何因緣歸一彭姓者(鄭逸梅《書報舊話》作”彭穀聲“)。丁醜之變,彭姓負書去屯溪,遄返海上,據述,吳湖帆、公孫翼燕嚐為作《千裏負書圖》,此事此人頗以為奇。”“文化大革命”前,彭姓之子曾去上海古籍書店收購處,證實其父確藏有“薛史”原書,但寄放於其父友人家。後經該店多次去其父友人家訪問,其父之友矢口否認,“薛史”的下落終不得要領。
中華書局出版的羅繼祖《楓窗脞語》中,有金承安刊《舊五代史》一則說:“歙縣汪允宗德淵曾藏金承安四年(1199年)南京路轉運司刊《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張菊老《校史隨筆》中記之,菊老與汪雅故,汪生前絕不道及,故菊老不之信。汪於民國四年三月,以發憤與同誌自香港電英政府,揭日狡謀,取所藏珍本六種(內一種即為《舊五代史》)貨之粵商,得千三百元作電費。歸粵商後遂不複出,亦怪事,意早隨海舶西邁矣。”惟就現有資料看,國外印行的“薛史”,也沒有用宋版原書作底本的,說明“薛史”沒有流出國外。
(楊震方)
張元濟在《校史隨筆》中,有《舊五代史》一則說:“以餘所知,明萬曆連江陳一齋有是書,所記卷數與《玉海》合,見《世善堂書目》。清初黃太衝(宗羲)亦有之,見《南雷文定》附錄吳任臣書,全謝山(祖望)謂其毀於水火。連江陳氏所藏,陸存齋(心沅)謂嘉慶時散出,趙穀林(星)以兼金求之不可得,蓋亦必為劫灰矣。”可知“薛史”並未絕版,在明清之際尚有存本。商務印書館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時,“薛史”忽又一度出現。張元濟在《涉園序跋集錄》中說:“餘微聞有人曾見金承安四年(1199年)南京路轉運司刊本,故輯印之始,雖選用嘉業堂劉氏所刻《大典》有注本,仍刊報搜訪,冀有所獲。未幾果有來告者,謂為歙人汪允宗所藏,民國四年(1915年)三月售於某書估,且出示《貨書記》相視。允宗,餘敵人也,方其在時,絕未道及,及輾轉追尋,曆有年所,迷離惝恍,莫可究詰。”張氏所謂刊報搜訪,此項廣告,在百衲本《二十四史樣本》中也有刊載。第一次在1930年,題為“重價征募薛居正《舊五代史》原書”;第二在1934年,題為“征求薛居正《舊五代史》”。結果,“薛史”原書仍不見蹤跡。
1982年,商務印書館紀念建館85周年,印有《張元濟書劄》一冊,內記張氏於1953年3月27日致丁英桂一信說:“近聞《舊五代史》有出世之信,可喜。吾兄想曾見之,敬祈指示,如能代覓,尤感。”為此,我曾去訪問過丁英桂老先生,據說“薛史”由汪允宗售與某書估後,不久即為丁乃揚所得。丁乃揚字少蘭,浙江吳興人,曾任兩廣鹽運使、順天府尹、長蘆鹽運使、兩淮鹽運使等職。丁乃揚死後,“薛史”下落不明。
除了英桂提供的材料外,上海書店《古舊書訊》1979年第2期中又另有傳聞。據說商務印書館在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時,曾出1萬元高價征求過“薛史”原書,但一直沒有人應征,後悉此書藏丁乃揚處,乃派任心白(丁乃揚女婿的表兄弟)去丁氏藏書樓尋找,也未找到。近人王佩錚《藏書紀事詩三編》有:“丁乃揚少蘭曾得歙人汪允宗所藏宋本《舊五代史》,少蘭歿後,不知以何因緣歸一彭姓者(鄭逸梅《書報舊話》作”彭穀聲“)。丁醜之變,彭姓負書去屯溪,遄返海上,據述,吳湖帆、公孫翼燕嚐為作《千裏負書圖》,此事此人頗以為奇。”“文化大革命”前,彭姓之子曾去上海古籍書店收購處,證實其父確藏有“薛史”原書,但寄放於其父友人家。後經該店多次去其父友人家訪問,其父之友矢口否認,“薛史”的下落終不得要領。
中華書局出版的羅繼祖《楓窗脞語》中,有金承安刊《舊五代史》一則說:“歙縣汪允宗德淵曾藏金承安四年(1199年)南京路轉運司刊《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張菊老《校史隨筆》中記之,菊老與汪雅故,汪生前絕不道及,故菊老不之信。汪於民國四年三月,以發憤與同誌自香港電英政府,揭日狡謀,取所藏珍本六種(內一種即為《舊五代史》)貨之粵商,得千三百元作電費。歸粵商後遂不複出,亦怪事,意早隨海舶西邁矣。”惟就現有資料看,國外印行的“薛史”,也沒有用宋版原書作底本的,說明“薛史”沒有流出國外。
(楊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