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菩薩都是男性,但為什麽觀音菩薩又稱為“觀音娘娘”呢?這個“娘娘”究竟是男是女?……
觀世音(梵語avalokiteasvara)音譯“阿那婆婁吉低輸”或“阿波盧吉低舍伐羅”,是我國漢族寺廟中常供的四大菩薩(文殊師利、普賢、地藏、觀世音)之一。
佛經稱其為大慈大悲的菩薩,百千萬億眾生受苦受難,隻要虔誠念誦其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故名。唐人因避太宗“世”字諱而略稱“觀音”。據說觀音誕生在夏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陀山,相傳是觀音顯靈說法的道場,幾百年來一直“香火不斷”。
在我國,觀世音這尊佛名也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們習慣稱其為“觀音娘娘”。按理說,既稱“娘娘”,那必定是個女人了。但是,據一些佛家經典介紹,觀音除了作為六觀音、七觀音、三十三觀音等總體名稱外,佛教中顯教一派認為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弟子,而密教一派則說觀音是阿彌陀佛左右的二脅士。顯然,不管是“弟子”還是“脅士”,都未肯定觀音是個女性。目前流行的《宗教詞典》認為:“女相觀音造像約始於南北朝,盛於唐代以後。”這恐怕是根據一般的佛像塑造演變而言的。在尚存的敦煌壁畫中,北魏時期的觀音佛像,秀骨清貌,體格剛健,並非女相。而把初唐與盛唐的壁畫對照,則可看到,佛像漸趨“漢化”,穿上了微薄而略呈透明的裙衫,臉龐也逐漸豐腴圓潤,呈富態狀。時人以女子美的特點來刻畫佛像,但還不是女相。《太平廣記》記載:“有一宦官,他的妻子無端為神所懾,昏迷不省人事。宦官便請了一尊觀音菩薩,祈禱保佑。其妻夜夢一個和尚前來搭救,即觀音菩薩。可見唐人倒認為觀音是個男性。宋代僧人法常畫的《觀音》絹圖,畫麵上,白衣觀音坐崖石間,大耳、麵豐,略有胡須,肅穆寧靜,分明是個男子。
那麽,認為觀音是女身有無記載呢?也有。據《編年通信》載,南山道宣律師曾經問天神關於觀音的緣起問題,天神告訴他:“往昔過去劫有主曰莊嚴,夫人曰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仲曰妙音,季曰妙善”,觀音菩薩就是妙善公主。宋僧壽涯禪師《詠魚籃觀音》中,也用“金藺茜裙”等語來描寫觀音的服飾。這樣看來,觀音又是一個女的。因此,宋以後的觀音像大都是女相。不過,有人則對此十分不滿,竭力否定“女人說”。明代文學批評家胡應麟在他的《莊嶽委談》中斥道:“今塑畫觀音者,無不作婦人相。
考《宣和畫譜》,唐宋名手寫觀音甚多,俱不飾婦人冠服“,”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婦人也。元僧譾陋無識,以為妙莊玉女,可一笑也。“但胡應麟並未追根溯源,考析佛家經典,僅是通過畫像辯解而已。這樣,觀音的性別仍是懸而未解的“疑案”。
正因為如此,當時有些文學、雕塑、繪畫作品中的觀音,便成了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形象。如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開口“貧僧”,閉口“弟子”,伊然男子口吻。然而,吳承恩描繪的卻是這樣一幅絕妙的肖像:“玉麵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纓絡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烏雲巧疊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翎。”象煞是個閨媛。並在十二回描寫觀音顯聖時,居然直言讚歎:“九霄華漢裏,現出女真人。”吳承恩這種“含糊”的手法,後繼者頗有人在。近人馬駘在其《畫寶》書中,強調畫觀音法類同如來,似乎肯定了觀音性別特征與如來無異。但在他的《仙佛圖像畫譜》中,《救苦救難菩薩》一畫上的觀音卻是:鵝蛋臉形,雙眉細長,下頷略厚,黑發披拂在兩邊耳旁。頸帶項圈,胸襟半袒,微露內襯。腕套對鐲,雙手交叉倚靠溪畔岩石,十指纖細……,宛似一個正在沉思的女真人。
觀音女相化的特點,在今保存下來的觀音菩薩塑像上依然如此。因此,人們在興致勃勃地遊覽普陀山後,或在香煙縈繞的觀音菩薩像前瞻仰時,常常會發出這樣有趣的疑問: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
(正耀)
觀世音(梵語avalokiteasvara)音譯“阿那婆婁吉低輸”或“阿波盧吉低舍伐羅”,是我國漢族寺廟中常供的四大菩薩(文殊師利、普賢、地藏、觀世音)之一。
佛經稱其為大慈大悲的菩薩,百千萬億眾生受苦受難,隻要虔誠念誦其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故名。唐人因避太宗“世”字諱而略稱“觀音”。據說觀音誕生在夏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陀山,相傳是觀音顯靈說法的道場,幾百年來一直“香火不斷”。
在我國,觀世音這尊佛名也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們習慣稱其為“觀音娘娘”。按理說,既稱“娘娘”,那必定是個女人了。但是,據一些佛家經典介紹,觀音除了作為六觀音、七觀音、三十三觀音等總體名稱外,佛教中顯教一派認為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弟子,而密教一派則說觀音是阿彌陀佛左右的二脅士。顯然,不管是“弟子”還是“脅士”,都未肯定觀音是個女性。目前流行的《宗教詞典》認為:“女相觀音造像約始於南北朝,盛於唐代以後。”這恐怕是根據一般的佛像塑造演變而言的。在尚存的敦煌壁畫中,北魏時期的觀音佛像,秀骨清貌,體格剛健,並非女相。而把初唐與盛唐的壁畫對照,則可看到,佛像漸趨“漢化”,穿上了微薄而略呈透明的裙衫,臉龐也逐漸豐腴圓潤,呈富態狀。時人以女子美的特點來刻畫佛像,但還不是女相。《太平廣記》記載:“有一宦官,他的妻子無端為神所懾,昏迷不省人事。宦官便請了一尊觀音菩薩,祈禱保佑。其妻夜夢一個和尚前來搭救,即觀音菩薩。可見唐人倒認為觀音是個男性。宋代僧人法常畫的《觀音》絹圖,畫麵上,白衣觀音坐崖石間,大耳、麵豐,略有胡須,肅穆寧靜,分明是個男子。
那麽,認為觀音是女身有無記載呢?也有。據《編年通信》載,南山道宣律師曾經問天神關於觀音的緣起問題,天神告訴他:“往昔過去劫有主曰莊嚴,夫人曰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仲曰妙音,季曰妙善”,觀音菩薩就是妙善公主。宋僧壽涯禪師《詠魚籃觀音》中,也用“金藺茜裙”等語來描寫觀音的服飾。這樣看來,觀音又是一個女的。因此,宋以後的觀音像大都是女相。不過,有人則對此十分不滿,竭力否定“女人說”。明代文學批評家胡應麟在他的《莊嶽委談》中斥道:“今塑畫觀音者,無不作婦人相。
考《宣和畫譜》,唐宋名手寫觀音甚多,俱不飾婦人冠服“,”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婦人也。元僧譾陋無識,以為妙莊玉女,可一笑也。“但胡應麟並未追根溯源,考析佛家經典,僅是通過畫像辯解而已。這樣,觀音的性別仍是懸而未解的“疑案”。
正因為如此,當時有些文學、雕塑、繪畫作品中的觀音,便成了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形象。如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開口“貧僧”,閉口“弟子”,伊然男子口吻。然而,吳承恩描繪的卻是這樣一幅絕妙的肖像:“玉麵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纓絡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烏雲巧疊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翎。”象煞是個閨媛。並在十二回描寫觀音顯聖時,居然直言讚歎:“九霄華漢裏,現出女真人。”吳承恩這種“含糊”的手法,後繼者頗有人在。近人馬駘在其《畫寶》書中,強調畫觀音法類同如來,似乎肯定了觀音性別特征與如來無異。但在他的《仙佛圖像畫譜》中,《救苦救難菩薩》一畫上的觀音卻是:鵝蛋臉形,雙眉細長,下頷略厚,黑發披拂在兩邊耳旁。頸帶項圈,胸襟半袒,微露內襯。腕套對鐲,雙手交叉倚靠溪畔岩石,十指纖細……,宛似一個正在沉思的女真人。
觀音女相化的特點,在今保存下來的觀音菩薩塑像上依然如此。因此,人們在興致勃勃地遊覽普陀山後,或在香煙縈繞的觀音菩薩像前瞻仰時,常常會發出這樣有趣的疑問: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
(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