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戰鬥
李彥宏:百度與智能時代的暢想 作者:韓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百度與google,生來似乎就“勢不兩立”,一個是中文搜索之王,一個是國際搜索霸主,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隨著時間的推移並未曾平息,反而有愈發激烈之勢。
2013年3月n money及tech in asia發布了驚人的消息,稱百度每日處理的搜索量超過了50億次,在搜索領域已將google拋在身後。
對此,很多人都在質疑,難道百度已經超越了google?
據百度相關負責人介紹,這50億次的搜索量分別來自垂直搜索領域、社區網站和百度聯盟合作網站,其中大部分搜索量均來自中國。
2012年8月,根據tech in asia的統計,google每月搜索量為1000億次,其中每日搜索量在33億次左右,比百度的確低了不少。但是,這項數據隻是單純在搜索引擎方麵,並不包括google旗下十分熱門的youtube和gmail。
雖然兩家公司的搜索量相差懸殊,可不管是“勝家”還是“敗家”,均未對此做出任何回應,不是不爭,而是兩個老冤家的恩怨早已從pc端轉向了移動端。
其實,在2012年以後,google一直都在調整在中國的營收結構,以搜索引擎廣告向展示廣告、android平台等移動端過渡,並以此為主要業務。
在移動搜索布局上,google將出口業務作為“google中國”的業務支柱。所謂出口業務,即是以google為渠道,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投放廣告,並從中獲得傭金的商業模式。google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向不同的消費地區投放搜索引擎廣告、youtube視頻廣告、adsense以及手機廣告等。
相對於google,百度更具有前瞻性,先後推出了聚合搜索、時效搜索等功能,並親自對應用內的搜索功能進行升級。顯而易見,百度在移動端的布局正在逐步加深。
不僅如此,在2013年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推出的輕應用戰略將徹底破除app之間的信息樊籬。百度充分利用了流量入口的優勢,與第三方開發者遵循統一的開發標準。
而隨著“百度錢包”的發布,百度將搜索、輕應用、在線支付等功能實現了無縫對接,從而改變了傳統百度隻能獲取信息的單一功能。爾時,用戶可通過百度找到各種需求服務,在線即可完成真金白銀的交易。
這一創新模式對百度來說,極具戰略意義,投資商和分析師亦對此一致認可。百度近年來一直都在開發成長型業務,憑借其強大的資源優勢,通過以點帶麵的方式,提高全國範圍內的服務覆蓋率,扶持輕應用開發者,提供多方麵的支持。
相比之下,google在移動搜索方麵則稍顯消極,並未推出太多具有實際意義的移動端產品。而從其已經推出的產品形態來看,與其pc端的產品相差無幾,同時其固執地堅持一貫的“少即是多”的原則。
對google而言,搜索結果的精確度才是王道,但這多少稍顯“任性”,畢竟這是憑借自己的意願來定義用戶的需求。故而,這些問題導致了google在移動端一直都未能有所建樹,單純地依賴admod移動廣告,是很難在o2o方麵奏效的。大部分傳統零售商仍會懷疑,有多少互聯網用戶會通過點擊廣告後到實體店進行消費?
為此,google提出了一個想法,即利用手機gps功能跟蹤用戶,來證明其廣告的時效性。但從現實角度來看,跟蹤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有多少用戶希望自己被跟蹤?
這樣一來,google便再次為百度創造了取勝的機會。百度意在通過用戶主動搜索,將能夠提供需求的商戶精準地推薦給用戶的方式而直接進入交易環節,這顯然是技高一籌。
由此,google意識到,要想在中國市場與百度對抗,就需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步入”百度的發展道路。
2013年年末至2014年年初,google先後與演出票務公司ticketfly、ticketmaster和axs簽署合作協議,於是,google的網頁及地圖搜索界麵中將會出現這幾家票務公司演出的門票,用戶可以直接在搜索結果頁麵中下單購買。
google推出了服務消費功能,表明其正在向連接人與服務這條道路上發展。而在這條路上,百度已經奮鬥多年,且走得十分順暢。兩相對比,google顯然落後了,好在他及時“醒悟”,卻也為時不晚。那麽,google走這條路,是基於哪方麵的考慮呢?
從百度2014年的發展戰略上來看,服務化和智能化才是主要發展戰略。服務化主要體現在連接人與服務發麵;智能化則體現在人工智能布局上。
在這兩方麵,google與百度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雖然在連接人與服務方麵稍遜於百度,但在人工智能上卻突出很多。比如google ss、google brain和無人汽車,這都是其幾年前的項目了,而百度卻仍處於追趕狀態。換言之,google是想在這兩方麵都超越百度。
其實,google並不注重“服務化”,它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信息搜索和數據流動上。而在服務方麵,它收購了groupon,可最後卻不了了之。
百度卻在搜索服務化道路上進行得更為徹底。先是整合了糯米網,隨後又開始做百度外賣、互聯網金融、百度動物園、百度智能廚房等類似的服務型業務,google卻沒有任何行動。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思及此,在移動端敗給百度之後,google不得不將業務核心轉向“搜索服務化”。
兩大巨頭隔洋對峙,雖然轉移了戰略方向,但在移動端的激戰仍在進行。
其實,google和百度除搜索領域的業務外,在其他業務上走的完全是截然不同之路。從兩家公司的產品上便可一窺端倪,同時兩家公司各自的理念也是十分迥異的。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搜索引擎,google和百度總是被拿來作比較,二者其實有著共同的使命,即根據用戶的需求,檢索出互聯網世界中最精確的答案。
google追求的是科技和速度,在加速信息流轉的同時,盡量減少用戶停留在搜索頁麵上的時間,突出其高效性;而百度則想要通過整合數據,使用戶在享受高速、便捷的同時,獲得更加精準的搜索結果。
簡單地說,google追求的是搜索時間越短越好,百度追求的則是“一步到位”。
百度不斷地推出創新型產品——貼吧、知道、百科等自有內容頻道,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而google隻是在麵臨faceebook的強勢崛起之後,才將google+推至台前,以期在重壓之下扳回一局。
事實上,百度之所以更能體現其想要讓用戶在搜索頁麵消費的服務,主要依托於李彥宏所提出的“框計算”理念,並通過“阿拉丁計劃”將其實現。這樣一來,便可以順利地將第三方網站、企業的數據和服務主動與百度對接,從而使用戶在搜索結果中直接享受服務。比如百度的“微購”,可以直接在搜索結果中購買服務。
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在搜索結果中享受電商服務,在搜索結果中直接查詢快遞單號、郵政編號、區域電話號碼,亦能在相關頻道進行mp3下載、app下載等,這不僅減少了網頁跳轉次數,還增加了結果的準確性和高效性。顯然,百度在連接與人服務上比google做得更早、更優。
互聯網的智能化和服務化,被兩家公司視為未來的發展核心,二者均在這兩方麵深挖自作,並各有千秋。若說二者到底孰優孰劣,想來是難以明確給出答案的,唯一可以斷定的是,他們必將在互聯網時代激流勇進,書寫各自的神話。
值得玩味的是,李彥宏看住了中國市場,讓google每每栽跟頭,這倒是確有其事的,若單從這方麵來看,百度顯然棋高一著。那麽,更懂中文的百度,其身上又有哪些需要老對手學習的優點呢?
2013年3月n money及tech in asia發布了驚人的消息,稱百度每日處理的搜索量超過了50億次,在搜索領域已將google拋在身後。
對此,很多人都在質疑,難道百度已經超越了google?
據百度相關負責人介紹,這50億次的搜索量分別來自垂直搜索領域、社區網站和百度聯盟合作網站,其中大部分搜索量均來自中國。
2012年8月,根據tech in asia的統計,google每月搜索量為1000億次,其中每日搜索量在33億次左右,比百度的確低了不少。但是,這項數據隻是單純在搜索引擎方麵,並不包括google旗下十分熱門的youtube和gmail。
雖然兩家公司的搜索量相差懸殊,可不管是“勝家”還是“敗家”,均未對此做出任何回應,不是不爭,而是兩個老冤家的恩怨早已從pc端轉向了移動端。
其實,在2012年以後,google一直都在調整在中國的營收結構,以搜索引擎廣告向展示廣告、android平台等移動端過渡,並以此為主要業務。
在移動搜索布局上,google將出口業務作為“google中國”的業務支柱。所謂出口業務,即是以google為渠道,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投放廣告,並從中獲得傭金的商業模式。google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向不同的消費地區投放搜索引擎廣告、youtube視頻廣告、adsense以及手機廣告等。
相對於google,百度更具有前瞻性,先後推出了聚合搜索、時效搜索等功能,並親自對應用內的搜索功能進行升級。顯而易見,百度在移動端的布局正在逐步加深。
不僅如此,在2013年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推出的輕應用戰略將徹底破除app之間的信息樊籬。百度充分利用了流量入口的優勢,與第三方開發者遵循統一的開發標準。
而隨著“百度錢包”的發布,百度將搜索、輕應用、在線支付等功能實現了無縫對接,從而改變了傳統百度隻能獲取信息的單一功能。爾時,用戶可通過百度找到各種需求服務,在線即可完成真金白銀的交易。
這一創新模式對百度來說,極具戰略意義,投資商和分析師亦對此一致認可。百度近年來一直都在開發成長型業務,憑借其強大的資源優勢,通過以點帶麵的方式,提高全國範圍內的服務覆蓋率,扶持輕應用開發者,提供多方麵的支持。
相比之下,google在移動搜索方麵則稍顯消極,並未推出太多具有實際意義的移動端產品。而從其已經推出的產品形態來看,與其pc端的產品相差無幾,同時其固執地堅持一貫的“少即是多”的原則。
對google而言,搜索結果的精確度才是王道,但這多少稍顯“任性”,畢竟這是憑借自己的意願來定義用戶的需求。故而,這些問題導致了google在移動端一直都未能有所建樹,單純地依賴admod移動廣告,是很難在o2o方麵奏效的。大部分傳統零售商仍會懷疑,有多少互聯網用戶會通過點擊廣告後到實體店進行消費?
為此,google提出了一個想法,即利用手機gps功能跟蹤用戶,來證明其廣告的時效性。但從現實角度來看,跟蹤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取的行為,有多少用戶希望自己被跟蹤?
這樣一來,google便再次為百度創造了取勝的機會。百度意在通過用戶主動搜索,將能夠提供需求的商戶精準地推薦給用戶的方式而直接進入交易環節,這顯然是技高一籌。
由此,google意識到,要想在中國市場與百度對抗,就需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步入”百度的發展道路。
2013年年末至2014年年初,google先後與演出票務公司ticketfly、ticketmaster和axs簽署合作協議,於是,google的網頁及地圖搜索界麵中將會出現這幾家票務公司演出的門票,用戶可以直接在搜索結果頁麵中下單購買。
google推出了服務消費功能,表明其正在向連接人與服務這條道路上發展。而在這條路上,百度已經奮鬥多年,且走得十分順暢。兩相對比,google顯然落後了,好在他及時“醒悟”,卻也為時不晚。那麽,google走這條路,是基於哪方麵的考慮呢?
從百度2014年的發展戰略上來看,服務化和智能化才是主要發展戰略。服務化主要體現在連接人與服務發麵;智能化則體現在人工智能布局上。
在這兩方麵,google與百度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雖然在連接人與服務方麵稍遜於百度,但在人工智能上卻突出很多。比如google ss、google brain和無人汽車,這都是其幾年前的項目了,而百度卻仍處於追趕狀態。換言之,google是想在這兩方麵都超越百度。
其實,google並不注重“服務化”,它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信息搜索和數據流動上。而在服務方麵,它收購了groupon,可最後卻不了了之。
百度卻在搜索服務化道路上進行得更為徹底。先是整合了糯米網,隨後又開始做百度外賣、互聯網金融、百度動物園、百度智能廚房等類似的服務型業務,google卻沒有任何行動。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思及此,在移動端敗給百度之後,google不得不將業務核心轉向“搜索服務化”。
兩大巨頭隔洋對峙,雖然轉移了戰略方向,但在移動端的激戰仍在進行。
其實,google和百度除搜索領域的業務外,在其他業務上走的完全是截然不同之路。從兩家公司的產品上便可一窺端倪,同時兩家公司各自的理念也是十分迥異的。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搜索引擎,google和百度總是被拿來作比較,二者其實有著共同的使命,即根據用戶的需求,檢索出互聯網世界中最精確的答案。
google追求的是科技和速度,在加速信息流轉的同時,盡量減少用戶停留在搜索頁麵上的時間,突出其高效性;而百度則想要通過整合數據,使用戶在享受高速、便捷的同時,獲得更加精準的搜索結果。
簡單地說,google追求的是搜索時間越短越好,百度追求的則是“一步到位”。
百度不斷地推出創新型產品——貼吧、知道、百科等自有內容頻道,受到了用戶的一致好評。而google隻是在麵臨faceebook的強勢崛起之後,才將google+推至台前,以期在重壓之下扳回一局。
事實上,百度之所以更能體現其想要讓用戶在搜索頁麵消費的服務,主要依托於李彥宏所提出的“框計算”理念,並通過“阿拉丁計劃”將其實現。這樣一來,便可以順利地將第三方網站、企業的數據和服務主動與百度對接,從而使用戶在搜索結果中直接享受服務。比如百度的“微購”,可以直接在搜索結果中購買服務。
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在搜索結果中享受電商服務,在搜索結果中直接查詢快遞單號、郵政編號、區域電話號碼,亦能在相關頻道進行mp3下載、app下載等,這不僅減少了網頁跳轉次數,還增加了結果的準確性和高效性。顯然,百度在連接與人服務上比google做得更早、更優。
互聯網的智能化和服務化,被兩家公司視為未來的發展核心,二者均在這兩方麵深挖自作,並各有千秋。若說二者到底孰優孰劣,想來是難以明確給出答案的,唯一可以斷定的是,他們必將在互聯網時代激流勇進,書寫各自的神話。
值得玩味的是,李彥宏看住了中國市場,讓google每每栽跟頭,這倒是確有其事的,若單從這方麵來看,百度顯然棋高一著。那麽,更懂中文的百度,其身上又有哪些需要老對手學習的優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