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此次大規模南征,號稱匯聚了精兵十萬,戰馬三萬匹,兵甲錢糧無數。<strong>小說txt下載http://.80txt/</strong>


    最後關於後勤方麵的記敘暫且不提,前麵兩個數字所有人一聽便知道有點誇張。


    首先是精兵十萬,按道理說對於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冀州而言想要得到這個數字並不算困難,哪怕這裏曾經經曆過黃巾之亂的騷擾,事實上還是重災區,可是在已經過去十年的當下,在沒有了黑山軍和大大小小已經淪落為黃巾賊的賊寇騷擾,這裏的恢複情況相當喜人。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袁紹的征兵計劃就能從容開展。


    因為冀州北方的渤海郡和河間郡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都並非袁紹掌控,哪怕渤海曾經是袁紹起兵的基地,但當袁紹將這裏作為退讓的籌碼讓給公孫瓚後,這裏不但成為了袁紹和公孫瓚拉鋸的主戰場,而且原本的動員潛力也被公孫瓚破壞了大半。


    河間同樣好不到哪裏。


    南方的魏郡甚至直到開戰前依然還被劃歸在並州軍的治下,甚至按照皇帝的詔書已經不再屬於冀州的版圖之內,也隻有那些生於冀州長於冀州的老人們才不會忘記這一點。縱然這裏的民眾對於袁紹的認同感還算可以,但袁紹想要從這裏拉隊伍也並不容易。


    至少他必須無時無刻擔心著並州軍會在裏麵埋下多少“種子”,然後在關鍵時刻爆發。


    就連一直都屬於袁紹的常山和中山兩郡,同樣無法為袁紹提供太多的兵員——這倒不是因為袁紹在這兩地的統治基礎不夠牢固,而是這裏的世家豪強經常會受到來自於並州軍的襲擾,縱然損失不大,但若是沒有足夠的士兵守衛,誰也難保慘劇不會發生。


    事實上不論是公孫瓚。還是以趙家村村民為核心的襲擾部隊都曾經數次差一點便能夠攻破那些豪強的塢堡,隻不過在袁紹軍留守的機動部隊的救援下,這才無奈退卻。


    在幾個重要的隘口都由並州軍掌控的不利情況下。袁紹軍隻能以加大留守軍數量作為應對。


    更不要說青州方向袁紹同樣要給予袁譚一定的支持。


    所以袁軍的總兵力或許遠遠超過十萬這樣一個數量級,可是仔細清算一下。真正能夠任由袁紹趨勢,投入到戰爭之中的數目,恐怕距離十萬這個級別還有一定的距離。


    那號稱三萬數目的戰馬同樣如此。


    從一開始便遠離涼、並朔和幽州這些產馬之地,袁紹軍一開始所擁有的騎兵數量並不會太多,事實上直到其與烏丸人和鮮卑人有了較為深入的接觸,才讓袁紹麾下的戰馬數量有了長足的進步,可是就算以袁紹的財力,想要在短時間內得到萬以上規模的戰馬。依舊需要承受極為巨大的壓力,更別說他還需要大灑金錢來收買那些敵占區的世家豪強。


    田豐曾經希望袁紹能夠略作休整,過個三五年再與天下英雄一爭雌雄,便是因為袁紹之前攻打公孫瓚已經消耗了太多的財力物力,需要一個時間段來恢複才能重新回到全盛的狀態。


    田豐的想法固然老成持重,但袁紹如此急切也並非真的是無謀之舉,隻不過是考慮的角度不同罷了,說不上誰對誰錯,最多成王敗寇任由後人馬後炮而已。


    之所以說這麽多,其實隻是想要說明。此時此刻麾下超過半數都是有馬的騎兵的顏良所部的的確確不愧是袁紹麾下極為重要的精銳,袁紹不願意讓顏良去冒險的原因除了擔心自己的愛將出什麽差池之外,也是擔心自己手上如此寶貴的部隊出現折損。


    可惜袁紹終究是沒有能夠預料到顏良和文醜之間的感情會如此深厚。甚至到了令顏良哪怕抗命也要為其報仇雪恨的程度。


    或許被顏良瞞在鼓裏的袁紹,現在才剛剛接到有一支“神秘部隊”在曹操軍的腹地大殺特殺的情報吧,又或者正在為並州軍突如其來的騷擾而感到疑惑,沒空考慮這件事也說不定。[..tw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不過那些事情對於現在的顏良而言已經無所謂了,他所要做的隻是消滅眼前的敵人。


    劉備,還有劉備身邊那位自從討董之戰後便聲名鵲起的猛將兄。


    叫什麽名字來著?


    突然之間腦子有點斷電的顏良稍稍有點心虛的將自己的視線迅速從三爺臉上掠過,然後在潘宮的臉上停了下來,並露出了戰意滿滿的情緒。


    嗯,顏良表示自己絕對不是故意的。僅僅隻是那個戰場上的小白臉怎麽看都不像是傳說中的“猛將兄”,畢竟小白臉猛將什麽的那是並州軍的特產和傳統。小強和子龍醬什麽的有那麽一兩個已經讓人很感覺自尊心受損啊有木有,所以那個小白臉絕對不是傳說中的那個家夥。


    嗯。絕對是這樣,堂堂猛將兄那怎麽說要麽麵如重棗,唇若塗丹,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要麽豹頭環眼,燕頜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張黑炭頭一般的臉,夜戲的時候不仔細看根本不知道敵人在哪裏。


    就以這個標準要求,那個小白臉顯然肯定是不符合標準的,就算是穿戴著整齊的甲胄,大概也不過是一個比起戰場廝殺更擅長出謀劃策的騎馬策士。相比起來也就現在正在自己的氣勢下勉力支撐的家夥還有那麽一點點猛將兄的感覺。


    雖然實力上怎麽看都比自己弱太多,難不成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不對不對,夏侯惇的本事他還是有所了解的,能夠與之齊名,那燕人張飛怎麽也不至於連自己的氣勢都抵擋的如此艱難——還是說劉備托大,以為自己隻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所以沒有帶上什麽大將便來堵截自己?


    至於說自己有臉盲症的人那絕對是企圖從他這裏騙取診金,心腸都是黑色的。


    嗯哼~就醬紫,不解釋。


    當然,這並不是說顏良多麽的狂妄自大。實在是對麵的劉備軍讓他不知道該如何評價。


    首先從軍隊的精氣神來看,劉備軍的士兵看起來似乎都還不錯,戰意很是高昂。可是在顏良這樣久經沙場的宿將看來。其中大部分士兵的眼神並不夠銳利,他們僅僅隻是一群剛剛踏上戰場這個最為殘酷之地的菜鳥新丁。他們根本就不了解戰場的可怕。


    這樣的士兵,若是戰事順利,或許可以更快地適應戰場的氛圍。可如果戰局落入到下風,又或者是戰事進行的過於慘烈,他們就會有相當的可能性自己精神崩潰。


    所以說,別看阻擊部隊從人數上或許還略勝顏良所部一籌,可是在顏良看來,除了圍繞在劉備身邊的大約一千五百人左右的部隊令他有些忌憚之外。剩餘的真心不過土雞瓦狗而已。


    甚至因為那數千新兵的存在,讓老兵能夠發揮出的戰力同樣存疑,甚至可能出現新兵拖老兵後退的問題,畢竟對於顏良這樣的宿將而言,敵軍的漏洞若是不加以利用,簡直妄稱將軍,戰場上隻奉行“趁你病,要你命”,那些表現出紳士風度的家夥要麽是如宋襄公這樣傳唱千古的……白癡,要麽便是別有用心。打算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來壓塊敵軍的軍心。


    當然,那種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以顏良的大腦著實是弄不明白,所以比起那些神神叨叨的謀士所喜歡的東西。顏良倒是更願意用沙場上的鐵與血來解決問題。


    說白了就是誰拳頭大誰就有理。


    “劉玄德,你也算是打老仗的人,竟然將如此巨大的漏洞擺在我麵前,身邊又沒有大將護衛,當真是取死之道。也罷,你也是本初公欲得之而後快的人物,拿你的人頭來祭典伯鳴也不錯!”


    眼看著對方並沒有主動進攻的欲望,顏良也不等待,立刻開始調兵遣將。


    針對劉備軍半數部隊都是由新兵組成的特點。顏良將自己手上的騎兵部隊一分為二,其中一半交給他所信任的副將掌控。遊弋於戰場邊緣,偶爾靠近。向劉備軍的那些新兵們射上一兩輪羽箭,隨後便再一次調轉方向,持續保持對劉備軍新兵部隊的心理壓力。


    至於顏良本人,則率領剩餘的部隊,硬碰硬直接衝劉備軍中軍衝了過來。


    針對顏良的部署,劉備也不敢怠慢,擺出一個雁形陣,不過由於擔心顏良所部那支遊弋在周圍的部隊,所以這個雁形陣倒是有幾分楔形陣的味道。


    最重要的是,劉備軍的中軍,完全是由一直跟隨他的那些老兵所構成,無論是戰鬥力還是戰鬥意誌都很強,除非戰損超過六成,否則基本上不太可能會出現士氣崩潰的情況。


    不過雖然如此,但在顏良看來,劉備的這種安排從某種程度來說更加讓其盛名難副。


    為什麽?


    關鍵還是在於劉備留在中軍的那些本部士兵所構成的軍陣厚度實在是太薄了!


    作為久曆沙場的劉備竟然會犯這樣的錯誤?


    並不是劉備沒有意識到,而是他真的是有些無可奈何。


    事實上作為指揮官,他同樣很清楚那群新兵到底是一群怎樣的貨色,別說是和那些精兵相比,就算是和戰亂地區的郡兵相比也是猶有不如的,畢竟那些需要經常麵對山賊海盜的郡兵怎麽也是見過血的人,而不像這些新兵隻經曆過訓練而缺乏實戰考驗。


    所以說劉備根本不敢將他們布置到自己的正前方,唯恐顏良利用這些人作為突破口,裹挾著衝擊自己的中軍,那樣一來劉備可是真的無法預測結果會變成什麽樣子。


    可是作為來自北方又經營多年的將軍,劉備麾下唯一沒有遭遇裁撤,或者說被劉備一路帶著從幽州到豫州的部隊,便是現如今歸張飛指揮的大約七百人的騎兵部隊。可以說這支主體又幽州良家子所組成的部隊是劉備手中的王牌,就算自己再如何窮困也不忍放棄的部隊。


    就連曹操對於這支部隊也是分外眼饞就可以想見這支部隊的實力到底出色到何種程度。


    但也恰恰是這樣一支部隊的存在,反而令劉備犯了難。


    若是將之當做是預備隊,那麽就好像現在這樣,中軍看起來擁有千五百人,但實際上隻有不到千人的規模。讓整個陣型看起來好似一個不太對稱的啞鈴。


    可如果將這支部隊放在中軍呢?


    騎兵的生命不在於其他任何東西,隻存乎於兩個字——機動——之間。


    都沒有了機動力的騎兵,戰鬥力或許尚且不如步兵。畢竟高踞於馬上的騎兵老爺們若是直直站在那裏攻擊死角不是一般的多,再加上戰馬纖細的神經很容易出現各種狀況。或許隻需要一個步兵滾到馬腹下隨便來上一下子,就能讓戰馬受驚並將馬背上的騎士摔個七葷八素。


    所以說比起人員上的劣勢,劉備倒是寧願讓張飛帶著這支寶貴的部隊遊走在戰場後方,自行尋找戰機,雖說三爺有的時候莽撞了些,但這樣的工作還是能夠勝任的。


    不過當劉備擺出這樣的陣勢時,勝負的關鍵就已經不在其他人的身上,隻在於到底是劉備能夠挺過顏良的攻擊。為其他部隊製造足夠的機會,還是顏良能夠首先衝垮劉備的中軍。


    至少劉備是這樣認為的,至於顏良會不會按照他的想法來行動,或者說已經做出攻擊中軍姿態的顏良是否還會有其他變招,限於手中可用牌實在是太過有限,劉備也可以說是用心無力。


    事實上原本顏良還真沒打算直直衝向劉備的中軍。


    就像之前所說的那樣,戰場之上除非你對自己的實力有著超乎一般的自信,否則那就是一個捕捉敵人的漏洞和錯誤並加以利用,最後看誰犯下或者利用最後一個錯誤的地方。


    所以與其去攻擊劉備軍那看起來很強,實際上也很強的老兵所組成的中軍。倒還不如去攻擊那些很容易崩潰的側翼,然後讓崩潰變成滾雪球一樣的結果——當然了,這樣的想法自然不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便暴露出來。適當的掩飾也是很重要滴。


    不要以為顏良性子急不太愛動腦筋就認為他智商低,人家可比小強聰明多了。


    隻不過設想終究是設想。


    之前兩軍遠遠相望,縱然顏良注意到了劉備軍新老士兵兩極分化嚴重,但具體數量卻很難得知,所以他既沒有想到劉備手上的老兵數量如此之少,更沒有想到劉備會將新老士兵拆分的如此徹底,以致於中軍旗下的士兵數量竟然還不足千人。


    這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天賜良機。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


    就如同劉備的威名令顏良在戰前有所忌憚一樣,劉備同樣忌憚著聲名赫赫的顏良。


    了解過文醜在白馬之戰中那如同天神下凡一般的表現,劉備根本無法放心將自己的中軍交給那些在老兵眼中隻能算是架子貨的新兵蛋子。他們的意誌根本無法承受慘烈的戰鬥。


    所以最終劉備決定還是冒一點風險,希望那些身上的壓力減小很多的新兵能夠迅速成長起來。從而能夠在中軍崩潰前形成對顏良所部的包圍之勢,從而讓勝利的可能變大。


    至於三爺所統帥的騎兵?


    當劉備注意到顏良所部那高達三千數量的騎兵部隊。其實心底已經有了保存實力的想法。


    那些騎兵,或者說那些戰馬可是劉備最後的家底,不到關鍵時刻他可不希望出現什麽戰損。


    雖然說的時間很長,但在戰場上不過轉瞬而已,尤其對於正在突進的顏良所部更是如此。


    完全無視了兩側原本是最好目標的新兵,顏良甚至能夠看到擦身而過的新兵臉上那恐懼的表情,就算沒有直接發生衝撞,可大部分的新兵已經出現士氣下降、各屬性下降的問題,就好像第一次見識到真正戰場是個什麽樣子的李書實,沒有嚇尿過去已經算是表現良好。


    好吧,這些黑曆史就不要繼續宣傳,小心某人惱羞程度下被xx。


    轟……


    兩軍就這樣結結實實的撞在了一起,而顏良更是一馬當先。


    隨後,劉備的眼角忍不住跳了三跳。


    或許那些新兵在潘宮的指揮下一邊扛著來自於遊走在他們不遠處的顏良軍騎兵偏師的騷擾攻擊,一邊不斷對中路的顏良軍主力進行包圍,表現的還算不錯。


    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啊!


    幾乎在轉瞬之間,劉備的老班底就出現了超過百人的戰損,其中單單顏良一個人便砍下了四個人的腦袋另外令六個人永遠地倒在這片土地上。


    看起來沒有人能夠阻擋這尊袁紹軍的殺神。


    其實劉備手上除了三爺之外不是沒有其他善戰的猛將,比如眼看著顏良似乎不可抵擋,知道事有輕重緩急,便拋棄指揮的重任前往阻擋的陽群,便是用刀的好手,當初在聯軍對抗孫策為主帥的袁術軍的戰鬥中表現搶眼。


    當然顏良是不甚熟悉,或者說隻聞其名不識其人。


    不過就算不認識也不要緊,因為麵對一心報仇的顏良,陽群也不過僅僅才抵擋了幾個照麵,便不得不借助身邊的士兵一起,才勉強沒有被顏良打落下馬。


    不得不說,盛怒下的顏良,在劉備軍麵前那當真是如同殺神一般,無可阻擋。


    而唯一那個有能力阻擋的人,卻因為劉備的命令,不得不在後方靜待時機,甚至逐漸與顏良派出的負責襲擾的偏師對峙起來。


    雖然說以七百人的部隊牽製住了超過一倍的敵軍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能”。可這樣的結果對於局勢漸漸落入下風的主戰場,卻似乎無法起到更大的用處。


    潘森:最近卡文卡得厲害……或者說腦袋突然空空如也。(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人物的英傑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服部正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服部正成並收藏小人物的英傑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