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稱:天之生賢,道蘊其身。幼學壯行,致君澤民。伊尹孔孟,皆古君子。孜孜行道,未嚐忘世。秦漢之襄,以退為賢,絕類群倫,豈勿違天。嗟哉若人,於世奚補,區區百年,草木同腐。予嗣祖宗,統臨萬邦,求賢圖治,宵旰皇皇。群才皆來,布列在位,道行身尊,百業之貴。緬彼山楂,豈天遐遺,往而不來,悠悠我思。漱石枕木,遠引高蹈,雖佚其身,而悖於道。卷舒之詩,梧桐飛凰,爾其幡然,予將爾揚。這詩解釋得很全麵,很詳細,即便是邊陲鎮,怕也能沐浴皇帝的這份愛民之情,除了這件頭版新聞外,最值得關注的就是這次皇帝老人家親自製作了一件寶貝,被工部取名為宣德爐。


    朱瞻基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禦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


    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呂震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製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隻會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財大氣粗,精品意識超強,他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十二次),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於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隻是礙於第一隻爐子效果不明,所以並沒有告示天下,經過三年的打磨後,宣德爐包漿沉穩,色澤典雅,敦厚之中不失靈巧精致,是為書房陳設雅器。焚香其內,曆史的厚重之感隨香外溢,仿若置身其中,隨香而止,悵然若失,這讓宣德皇帝很有成就感,決定昭告天下。


    “這都是些什麽事兒?” 楊崢嘀咕了聲,迅速翻過,接著看了下去,幾件大事中,他隻是順著腦子看了一下,其一,便是陝西參政陳瑛奏陳,寧夏、甘肅的田地可以引水灌溉,雖然遇天旱也有收獲。但兩處肥沃土♂♂♂♂,地皆被鎮守官及各衛豪強霸占,全不向官府報告、交糧。偶爾有報告的,也隻是實際數字的十分之一。而那些貧瘠的土地則分為屯田的軍卒。以致屯糧虧欠,兵士饑餓困苦,而官員豪強則日益恣橫。並且陝西各衛所的軍士是二、三成負責守城,七、八成屯田。以七、八個人耕作來養活二、三個人,是不應該出現供應不足的現象,而各衛往往缺糧,有司疲於運輸補給。大概這是由於各衛官員及負責屯田的官員各自損公肥私,凡是屯田軍士被派往別處,就不再撥補,除去其名,而占據其土地。請朝廷派官巡視,治其侵占土地、欺騙朝廷的罪行。宣宗同意陳瑛建議,於宣德六年二月初二日派工部右侍郎羅汝敬赴陝西督辦屯田事宜。這事兒,在宣德三年就被提上了朝堂之上,所以算不上什麽重大的新聞,楊崢就此翻過,目光很快就被第二版的頭條給吸住目光,的是有關航海的事情,自從楊崢舌戰群儒,開了海禁,重下西洋的指令得以貫徹後,鄭和與他的西洋隊伍就著手開始打造的往日的船隻了,雖西洋之行停了六年,許多的船隻都已損壞,但底子還在,況且大明的造船業,在繼承和發揚宋元兩朝的大發展基礎上,達到了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工場分布之廣、規模之大、配套之全,無出其右,南京快船廠、黃船廠、龍江船廠和寶船廠,以及淮南清江船廠、山東北清河船廠等,規模都很大,在大半年的籌備下,西洋的船隻基本是修補完畢,如今要做的就是著手人員上的安排,以及各種分工的問題,在如此好的局麵下,鄭和先是帶領寶船上下兩萬多人,祭拜南山天妃宮作為“官軍祈報之所”,還修葺了塔旁的南山塔寺;宣德五年剛過,六年的一月便在天妃宮旁新建了三清寶殿,還在南山的東北麓開鑿天妃宮大井,建造“母夢樓”。並在樓內鑄造了“鄭和銅鍾“。鍾體呈褐綠色,覆釜形,葵口;鍾鈕為雙龍柄,鍾肩表麵浮印十二組雲氣如意紋,腹中部以雲水波浪紋為母題,還鑄有銘文、八卦、雲雷等字紋;主紋飾上部環繞一周八卦紋,共五組,其中第二、四組各鑄有“國泰民安”和“風調雨順”銘文。銅鍾下部銘文5組共54字行楷,其文為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鍾一口,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幾以此告知天下,西洋之行即將開啟,於這件事楊崢比較關心,所以看得也十分認真,前前後後看了兩邊,才跳過去,正準備繼續往下看,便在這時,先是聽到了一陣喊罵聲,跟著變成了爭吵、罵街的也有,吵吵嚷嚷好不熱鬧,楊崢聽得好奇,正要找人來詢問發生了什麽事,就在這時聽得一陣腳步聲,跟著一個衙役哭喪著臉衝了進來,大喊道:”大人,大人不好了,不好了,他們,他們造反了!“


    “造反!“楊崢下了一大跳,丟了報紙站起來道:”慌什麽,把話清楚些,誰造反了?“


    那衙役雖是一臉的緊張,但楊崢這麽一站,加上這些年與官場中養成的威嚴,讓那衙役微微平靜了不少,指著門外道:“那些名門望族人家帶著家丁,都衝著府衙來了?“


    “沒被你嚇死?“楊崢心裏罵了聲,神色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仍是坐著問:”他們不在家好好趁機發國難財,帶著家丁來府衙做什麽?“


    那衙役道:“還不是衝著那些田地來的?”


    一聽這話兒楊崢頓時就明白了,他雖來蘇州不過幾日的功夫,但與蘇州大大的事情,倒也了解不少,這衙役所的名門望族的鬧田地這事兒,還得從況鍾與周忱的經濟改革起,周忱與宣德三年被派到江南整頓田賦,剛到蘇州,這位老兄,立馬拉皇帝詔書作大旗,抵製戶部的壓力,與蘇州知府況鍾等經過一個多月的籌算,對各府的稅糧都作了認真調整,僅蘇州府即減七十二萬石,著實有些成效,但一來蘇州田賦重,賦稅拖欠,百姓生活艱難。二來,蘇州名門望族不少,光弄治標不治本的改革,作用不大,依著周忱的意思,最好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這事兒非同一般,加上他也蘇州情況所知不多,便壓著這念頭沒去著手做,而是深入民間,調查研究。他不帶任何隨從,向農夫村婦詳細詢問最感痛苦的事情是什麽,原因在哪裏,希望如何處置。時間長了,百姓有什麽心裏話都願意向他傾訴,彼此相處如家人父子。他對下級也比較寬和,有好多事情主動同他們商量,向他們請教,一來二去,便把蘇州的問題摸了一個通透,他發現蘇州最大的問題固然是賦稅太重,但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土地兼並嚴重,大明在洪武三十年的休生養息政策,蘇州的農業生產水平超過了曆代,紡織、製瓷、冶鐵等手工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技術更為先進!種種好處之下,讓蘇州發展很快,人口幾乎達到了六十萬,人口增多,土地就變得緊張,一些富戶仗著手中有銀,有權開始大肆吞並土地,除此之外,還有皇族、王公、勳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明朝皇帝奪買等手段,大量占奪土地。


    皇室、親王、外戚、勳臣是封建等級結構的最上層。皇帝對全國的土地都有支配權; 親王、勳戚享有田土受賜權。朱元璋建國不久,即賜親王、勳臣、公侯、丞相莊田,又 賜百官公田,以其租充祿。後來,由於“諸勳臣所賜公田莊佃多倚勢冒法,淩暴鄉裏, 諸功臣不加禁戢”


    勳貴們受賜的“公田”,載在“金冊”,並不報官入籍,享有免除稅糧和差役的特權 雖然法律條文上也規定,賜田以外的田土,應與“齊民一體當 差”,但由於貴族的權勢,法律很難執行。勳貴“私田”“不肯與民一體當差”的弊病 ,蘇州名門望族不少,但皇親國戚並不多,所以在這方麵並不嚴重,最為嚴重的是百姓的土地投獻之風盛行,地方百姓往往將土地投獻給名門望族,本身淪為莊佃、佃戶或奴仆,這倒不是大明百姓傻,願意給大戶人家做莊佃、佃戶或奴仆,實則他們比誰都精明,大明賦稅雖低,可是經不住層層盤錄層層加碼,淋尖踢斛火耗陋梘常例,對普通農戶來負擔就重了,除了這些外,還有徭役,徭役一共為三種,一為裏甲役,裏甲役即一裏的事務,二為均徭,即供官府經常性的差役,三為雜泛,為臨時派遣的一切差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