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況鍾聽得這一聲呼喊,方才從思索中回過神來,喝道:“什麽事?”
衙役道:“回老爺的話,楊大人讓小人將這個交給大人,還說這個對大人斷案有莫大的幫助?”
況鍾一楞,道:“還不拿上來?”
衙役雙手將那紙張遞了上去,況鍾一把接過,低頭看了起來,與那衙役看完的神情一般無二,況大人也對這幾句話兒摸不著頭腦,嘀咕了半響,仍一無所得,不得不暫時放下,看下麵還有字兒,便順著看了下去,問之識者,多說是詞訟作四六分問,方息得訟。謂與原告以六分理,亦必與被告以四分。與原告以六分罪,亦必與被告以四分。二人曲直不甚相遠,可免憤激再訟。然此雖止訟於一時,實動爭訟於後。理曲健訟之人得一半直,纏得被誣人得一半罪,彼心快於是矣。下人揣知上人意向,訟繁興矣。??可畏訟而含糊解之乎?君子之於天下曲曲直直,自有正理。四六之說,鄉願之道,興訟啟爭,不可行也。這句話顯然比起上麵一句要好理解的多,單就這句話的意思來看,似乎隻有反對和稀泥,但其真正過人之處在於,基於對司法的理解和對效率的關注,身為知府,身為縣令,大可讚同今日為許多”為權利而鬥爭”者所詬病的”息訟”,因為司法的功能就在消除社會的紛爭;但息訟不等於”畏訟”,也不能”和稀泥”,這話兒的用意,在公堂上的確可以得到驗證,如真正有效的”息訟”就是要在全力聽訟的基礎上依照案情是非曲直嚴格執法,”和稀泥”注定引發好事者的不當利益追求--健訟,”雖止訟於一時,實動爭訟於後”,結果恰恰與一味主張息訟的裁判者的預期背道而馳。這法子簡單的來說,就是對大明製度與人的互動博弈之理解,一種手段目的理性的或功利或效用主義的論證,得出一個結果完全符合官員的道德直覺:隻有公正的司法才會真有效率。用楊崢的話兒說,知府大人就應該始終如一地依法公正裁判會減少機會型訴訟,再聯係全麵一句話,況鍾多少有些理解楊崢的用意,說得通俗點便是知府大人在判案時,得把握一個平衡。在爭產業案中,小民最在乎的是錢財,鄉宦則並非如此,所以,缺啥補啥,把平衡的指針自然往小民那裏偏斜。相反,在爭麵子的案件中,鄉宦在乎的是麵子,而小民則並非如此,所以,平衡的指針自然往鄉宦那裏傾斜。如此,就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狀態,而非失衡狀態,如今的蘇州城是百姓吃虧,富戶、大戶肥了腰包,身為知府大人若想退田維護百姓的利益,那麽自己的天秤就該傾向與百姓,所以在斷大戶、富戶的案子時,就得定下規矩來,第一,按當事雙方的血緣關係來:寧屈晚輩不屈長輩。第二,按當事雙方的財產多寡來:寧屈富人不屈窮人。第三,按當事雙方的官民身份來:寧屈官紳不屈小民。第四,按當事雙方的智商情商來:寧屈刁頑不屈愚直。
第五,按案件嚴重程度,如果僅是吵個架:寧屈小民不屈官紳。這樣做看似有失公正,甚至不惜得罪蘇州富戶、大戶,但比起丈量土地來說,以這種斷案方式,最大的好處不會引起百姓的反感,甚至還能得到他們的擁護,不至於蘇州爆發動亂,可以說對於穩定大於一切的蘇州城,蘇州城的富戶、大戶無論是財、勢、和都占了兩份,想要從他們手中奪取屬於百姓的東西,那麽要做的就是聯合百姓,最不利的局麵能形成二對二,這樣既能保持蘇州的穩,又不至於自己孤立無援,可以說這幾句話看似是摸不著頭腦,實則蘊含著一個大大的穩字在裏麵,而如今穩是蘇州最需要的。
他雖打著斷案為名,借機迫使蘇州大戶、富戶退田,但具體操作還需斟酌,他本以為幫大戶、富戶斷清了冤案、錯案,從而讓大戶富戶感念朝廷的公義,自覺退回田地,從前兩日的效果看,不是沒有,蘇州是文化繁榮之地,比起其他各地,大戶、富戶倒也懂得感恩圖報,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蘇州文化氛圍好,即便是富戶、大戶都是讀書人之人,心眼較為別的地方要多一些,他們一方麵仗著手中的權、財、勢肆意兼並、榨取民膏、侵吞國帑,另一麵他們可以將自己打扮道德模範,以聖人之言為自己批上了光鮮亮麗的外衣,讓人奈何不得,從而讓他們竊取朝廷的財富,可以說對付這些人,一味的公正廉明,未必有用,最有效的法子抓住他們的痛處,狠很撒上一把鹽,讓他們害怕,讓他們知道痛苦的滋味。
而這一切就要自己去實際操作了,是繼續維持公正的斷情冤案、錯案讓他們感念恩德退些田地,還是傾斜百姓,以朝廷律法為手段,讓他們不得不退?兩種法子,或許就是兩種結果,饒是平日裏決斷無比的況大人也有些猶豫。
目光重新落在了那張紙上,再一次皺了皺眉,即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認,楊崢給出這兩句話,對自己在蘇州斷案的確有莫大的幫助,他有斷案之名,接受訴訟,是他這個知府每日必備的作用,所以誰也不會說什麽,即便是大戶、富戶也不會多言。再者,身為父母官斷案之時,必是公正嚴明,不存在袒護誰的顧慮,能有這一點還得感謝這些年,他在操守上還過得去,給了天下百姓,官員、富戶、大戶這樣的認可,所以你是王孫貴族也好,是富戶、大戶也好,一旦來了這裏,那麽得到了將是最公正的判決,因為做大堂的人是一個叫況鍾的刀筆效吏。
有了這層外衣,百姓向官府提起告訴,我隻需將天秤微微傾斜與百姓,那麽那些被鄉宦巧取豪奪的良田,經過我公正嚴明的判決,毫無疑問的重新回到了百姓之手,這時候百姓感念朝廷,自然是配合朝廷將土地登記在冊,自己所想的丈量土地,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到了效果,目的還是那個目的,隻不過操作的手段微微轉換了一下而已,而且這樣做的效果,最直接有效的好處就是能大麵積的獲得了百姓的心,他們選擇信任官府,信任自己,信任朝廷的律法,而不是那些挑唆的鄉紳、富戶、大戶,這樣一來,往日出現百姓與知府衙門對抗的局麵,雖說誰都知道,這是富戶大戶利用百姓的無知做了自己的保護傘,讓朝廷常常生出無可奈何之感,眼睜睜看著百姓飽受鄉紳奪田之苦卻無可奈何,可一旦百姓選擇相信了官家的公正廉明,為他們說話,比起那些平日裏凶神惡煞,奪取田地,迫使他們如一個無根之人整日漂泊的富戶、大戶來說,投靠官家無疑是好得多了,沒了煽動百姓的這層保護傘,鄉紳、富戶、大戶也就變得不再可怕,在朝廷律法之下,再多的田地也得退回來?
思索清楚了這一切,況鍾心頭莫名其妙的湧出了一股激動執意,自己苦苦思索不得解決的法子,竟因這樣的一種方式得到了答案,看著手中的紙張,自言自語的道:“這位楊大人與人性的了解著實可怕?”
明白歸明白,但況鍾暫時不想這麽做,他自問不是清流,也不屑做清流,所以骨子裏沒什麽迂腐之見,楊崢這種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法子,他從心底上讚同,但與他一心想要維持的公平,頗有幾分出於,一時難以接受,況且這兩日他明鏡高懸之下,也不是沒有效果,不少大戶也退回了一些良田,所以他想先看看,自己一心想維持的公平公正的斷案之法,是否也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再者,金家是蘇州第一家,身集有官、商與一家的大戶人家,算田地應是蘇州第一人,本著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他不相信金家出了頭,其他大戶、富戶不會照著辦?
存了這個心思,況鍾對金家的這案子越發重視,第二日一早,就去了嘉定,嘉定縣衙的捕快全都派出調查街鄰,付出總有收貨,一個老人說:“以前這兒有個巡夜的化緣和尚,在金老爺殺人案後的第二夜就沒聽見他的聲音,這很可疑。”
有了這個線索,況大人立即聽人傳此訊,並立即雇人調查和尚的蹤影,果然在鄰地找到了他。
眼看此人神色輕浮,況大人便設一計,讓一個人穿著婦人的衣服,躲在林中。和尚經過此林,那人學著婦人的聲音叫他:“和尚,還我頭來!”
那和尚本是膽小之人,頓時被嚇得麵如土色,以為鬼魂出現,忙答:“頭在你宅上第三戶人家的鋪架上。”
-->
況鍾聽得這一聲呼喊,方才從思索中回過神來,喝道:“什麽事?”
衙役道:“回老爺的話,楊大人讓小人將這個交給大人,還說這個對大人斷案有莫大的幫助?”
況鍾一楞,道:“還不拿上來?”
衙役雙手將那紙張遞了上去,況鍾一把接過,低頭看了起來,與那衙役看完的神情一般無二,況大人也對這幾句話兒摸不著頭腦,嘀咕了半響,仍一無所得,不得不暫時放下,看下麵還有字兒,便順著看了下去,問之識者,多說是詞訟作四六分問,方息得訟。謂與原告以六分理,亦必與被告以四分。與原告以六分罪,亦必與被告以四分。二人曲直不甚相遠,可免憤激再訟。然此雖止訟於一時,實動爭訟於後。理曲健訟之人得一半直,纏得被誣人得一半罪,彼心快於是矣。下人揣知上人意向,訟繁興矣。??可畏訟而含糊解之乎?君子之於天下曲曲直直,自有正理。四六之說,鄉願之道,興訟啟爭,不可行也。這句話顯然比起上麵一句要好理解的多,單就這句話的意思來看,似乎隻有反對和稀泥,但其真正過人之處在於,基於對司法的理解和對效率的關注,身為知府,身為縣令,大可讚同今日為許多”為權利而鬥爭”者所詬病的”息訟”,因為司法的功能就在消除社會的紛爭;但息訟不等於”畏訟”,也不能”和稀泥”,這話兒的用意,在公堂上的確可以得到驗證,如真正有效的”息訟”就是要在全力聽訟的基礎上依照案情是非曲直嚴格執法,”和稀泥”注定引發好事者的不當利益追求--健訟,”雖止訟於一時,實動爭訟於後”,結果恰恰與一味主張息訟的裁判者的預期背道而馳。這法子簡單的來說,就是對大明製度與人的互動博弈之理解,一種手段目的理性的或功利或效用主義的論證,得出一個結果完全符合官員的道德直覺:隻有公正的司法才會真有效率。用楊崢的話兒說,知府大人就應該始終如一地依法公正裁判會減少機會型訴訟,再聯係全麵一句話,況鍾多少有些理解楊崢的用意,說得通俗點便是知府大人在判案時,得把握一個平衡。在爭產業案中,小民最在乎的是錢財,鄉宦則並非如此,所以,缺啥補啥,把平衡的指針自然往小民那裏偏斜。相反,在爭麵子的案件中,鄉宦在乎的是麵子,而小民則並非如此,所以,平衡的指針自然往鄉宦那裏傾斜。如此,就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狀態,而非失衡狀態,如今的蘇州城是百姓吃虧,富戶、大戶肥了腰包,身為知府大人若想退田維護百姓的利益,那麽自己的天秤就該傾向與百姓,所以在斷大戶、富戶的案子時,就得定下規矩來,第一,按當事雙方的血緣關係來:寧屈晚輩不屈長輩。第二,按當事雙方的財產多寡來:寧屈富人不屈窮人。第三,按當事雙方的官民身份來:寧屈官紳不屈小民。第四,按當事雙方的智商情商來:寧屈刁頑不屈愚直。
第五,按案件嚴重程度,如果僅是吵個架:寧屈小民不屈官紳。這樣做看似有失公正,甚至不惜得罪蘇州富戶、大戶,但比起丈量土地來說,以這種斷案方式,最大的好處不會引起百姓的反感,甚至還能得到他們的擁護,不至於蘇州爆發動亂,可以說對於穩定大於一切的蘇州城,蘇州城的富戶、大戶無論是財、勢、和都占了兩份,想要從他們手中奪取屬於百姓的東西,那麽要做的就是聯合百姓,最不利的局麵能形成二對二,這樣既能保持蘇州的穩,又不至於自己孤立無援,可以說這幾句話看似是摸不著頭腦,實則蘊含著一個大大的穩字在裏麵,而如今穩是蘇州最需要的。
他雖打著斷案為名,借機迫使蘇州大戶、富戶退田,但具體操作還需斟酌,他本以為幫大戶、富戶斷清了冤案、錯案,從而讓大戶富戶感念朝廷的公義,自覺退回田地,從前兩日的效果看,不是沒有,蘇州是文化繁榮之地,比起其他各地,大戶、富戶倒也懂得感恩圖報,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蘇州文化氛圍好,即便是富戶、大戶都是讀書人之人,心眼較為別的地方要多一些,他們一方麵仗著手中的權、財、勢肆意兼並、榨取民膏、侵吞國帑,另一麵他們可以將自己打扮道德模範,以聖人之言為自己批上了光鮮亮麗的外衣,讓人奈何不得,從而讓他們竊取朝廷的財富,可以說對付這些人,一味的公正廉明,未必有用,最有效的法子抓住他們的痛處,狠很撒上一把鹽,讓他們害怕,讓他們知道痛苦的滋味。
而這一切就要自己去實際操作了,是繼續維持公正的斷情冤案、錯案讓他們感念恩德退些田地,還是傾斜百姓,以朝廷律法為手段,讓他們不得不退?兩種法子,或許就是兩種結果,饒是平日裏決斷無比的況大人也有些猶豫。
目光重新落在了那張紙上,再一次皺了皺眉,即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認,楊崢給出這兩句話,對自己在蘇州斷案的確有莫大的幫助,他有斷案之名,接受訴訟,是他這個知府每日必備的作用,所以誰也不會說什麽,即便是大戶、富戶也不會多言。再者,身為父母官斷案之時,必是公正嚴明,不存在袒護誰的顧慮,能有這一點還得感謝這些年,他在操守上還過得去,給了天下百姓,官員、富戶、大戶這樣的認可,所以你是王孫貴族也好,是富戶、大戶也好,一旦來了這裏,那麽得到了將是最公正的判決,因為做大堂的人是一個叫況鍾的刀筆效吏。
有了這層外衣,百姓向官府提起告訴,我隻需將天秤微微傾斜與百姓,那麽那些被鄉宦巧取豪奪的良田,經過我公正嚴明的判決,毫無疑問的重新回到了百姓之手,這時候百姓感念朝廷,自然是配合朝廷將土地登記在冊,自己所想的丈量土地,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到了效果,目的還是那個目的,隻不過操作的手段微微轉換了一下而已,而且這樣做的效果,最直接有效的好處就是能大麵積的獲得了百姓的心,他們選擇信任官府,信任自己,信任朝廷的律法,而不是那些挑唆的鄉紳、富戶、大戶,這樣一來,往日出現百姓與知府衙門對抗的局麵,雖說誰都知道,這是富戶大戶利用百姓的無知做了自己的保護傘,讓朝廷常常生出無可奈何之感,眼睜睜看著百姓飽受鄉紳奪田之苦卻無可奈何,可一旦百姓選擇相信了官家的公正廉明,為他們說話,比起那些平日裏凶神惡煞,奪取田地,迫使他們如一個無根之人整日漂泊的富戶、大戶來說,投靠官家無疑是好得多了,沒了煽動百姓的這層保護傘,鄉紳、富戶、大戶也就變得不再可怕,在朝廷律法之下,再多的田地也得退回來?
思索清楚了這一切,況鍾心頭莫名其妙的湧出了一股激動執意,自己苦苦思索不得解決的法子,竟因這樣的一種方式得到了答案,看著手中的紙張,自言自語的道:“這位楊大人與人性的了解著實可怕?”
明白歸明白,但況鍾暫時不想這麽做,他自問不是清流,也不屑做清流,所以骨子裏沒什麽迂腐之見,楊崢這種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法子,他從心底上讚同,但與他一心想要維持的公平,頗有幾分出於,一時難以接受,況且這兩日他明鏡高懸之下,也不是沒有效果,不少大戶也退回了一些良田,所以他想先看看,自己一心想維持的公平公正的斷案之法,是否也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再者,金家是蘇州第一家,身集有官、商與一家的大戶人家,算田地應是蘇州第一人,本著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他不相信金家出了頭,其他大戶、富戶不會照著辦?
存了這個心思,況鍾對金家的這案子越發重視,第二日一早,就去了嘉定,嘉定縣衙的捕快全都派出調查街鄰,付出總有收貨,一個老人說:“以前這兒有個巡夜的化緣和尚,在金老爺殺人案後的第二夜就沒聽見他的聲音,這很可疑。”
有了這個線索,況大人立即聽人傳此訊,並立即雇人調查和尚的蹤影,果然在鄰地找到了他。
眼看此人神色輕浮,況大人便設一計,讓一個人穿著婦人的衣服,躲在林中。和尚經過此林,那人學著婦人的聲音叫他:“和尚,還我頭來!”
那和尚本是膽小之人,頓時被嚇得麵如土色,以為鬼魂出現,忙答:“頭在你宅上第三戶人家的鋪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