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製,設科之法,士自起家應童子試,必有籍,籍有儒、官、民、醫、匠之屬,分別流品,以試於郡,即不得他郡試。加之朝廷原則上不承認在原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應試,更有嚴格的“冒籍之禁”。因此,外寓人員參與科考一不能遺棄原籍,二往往要徒勞往返,去百裏千裏外赴考。因商人沒有戶籍,所以科舉時隻能走附籍的路子科考,每年的科考為了子孫,他們不得不花大把的銀子,將自己的戶籍投充軍戶中的校尉、力士等,以此來逃避商人身份獲取相應的權利,麻煩還容易出事,非但如此,因沒有戶籍,大多數不得不戶籍落在了外地,可畢竟原籍不在此地,日後返回原籍,反遭到指責,“謂其言語不相通,麵貌不相習,又無產業可考”,因此故鄉人“群以冒籍攻擊之”。不可謂不淒慘。
因種種的弊端,從永樂末年,就有不少提出建立商人戶籍問題,以便於商人子弟參加科舉,可這事兒卻一直無人理會,這也是廣大商人心頭一道無法抹去的痛處,平日了沒少為這事兒費神。
如今,楊崢提出“商籍”這算給了商人夢寐以求的尊嚴,比起上交商業稅,這個利益無疑是巨大的,一旦有了商籍,經商而留居其地,其子孫戶籍得以附於行商之省分,這樣一來,商家子孫不必再為上進、科考而徒勞奔波,而廣大商人也不會因沒了戶籍而自卑,這個利益不可謂不大,以至於眾人沒回過神來。
好一會兒吳縣令才遲疑道:“給商人定下戶籍,的確足以讓他們心動,但這事兒怕是不容易辦,我朝人戶各有定籍,不得隨意變亂,大人迫於形勢,不得不為之,可朝廷未必答應?”
楊崢一笑道:“隻怕未必?”說完隨手從書桌上拿起一道聖旨來,當著眾人的麵緩緩打了開來。
眾人處於好奇,齊齊看了過去,但見聖旨明確表明設定商籍的指令,那一道皇帝印章十分明顯。
看罷,眾人又是驚訝,又是歡喜,吳縣令道:“大人是如何做到的?”
“大人是早有準備啊?”況鍾笑著道。
楊崢倒也沒否認,事實上他的確早有準備,從他著手商業稅便動了這個心思,大明從洪武時商人雖多有壓製,但隨著永樂後期,天下承平,鄭和下西洋的緣故,商業得到了大發展,加上國家長期基本處於安定環境,因此生齒漸繁,戶口分合、流移,有脫籍,更有附寄籍者,全國戶籍(除民籍戶較穩定外)發生了很大變化。明初所定軍、匠諸籍,多虛尺籍,其子孫“或耕,或商,或讀,或吏,不複知有先世之業”在這種情況下,商業成為人們熱衷的選擇,因此戶口流向商者為多。
在眾多的商業之中,明代鹽商和曆代鹽商一樣,依然是商人中得利最巨的一類。但他們在財富方麵獲得巨大成功以後,得到的隻是錦衣玉食以及奢侈的物質生活,為了要光耀門庭、提高社會地位,他們尋找的唯一出路是躋身官場。於是他們熱衷於科舉,希望科舉能使商賈改變身份,並為商人子弟入仕提供最佳機會,因這種努力,對於商人獲取商籍的呼聲也越來越大,楊崢相信就算沒有自己的出現,隨著商業的發展,商業力量壯大,這個設定遲早會走上曆史舞台,而自己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提出了商業稅,勢必引起商人的不滿,為了平複這種不滿,最佳的法子,便是讓他們獲取更大的好處,而對於商人而言,缺的不是銀子,而是身份地位的承認,因此,勸說朝廷設定“商籍”是最佳的好處,有了商籍兩淮、兩浙的鹽商及其子弟,不必再為上進、科考而徒勞奔波,同時又確保了國家對鹽稅的征課,甚至增額,真所謂“庶商籍廣而世無遷業,賦有常經也,“商籍”既方便於商家,也有利於朝廷,可謂是一舉兩得。
“這下商人可沒什麽好說的,朝廷設定了商籍,那便是承認了他們的身份,重重好處,不可言喻了,隻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給如何取舍?“鬆江縣令笑著道。
窗外的動靜越來越大,眾人因有了解決之法,所以少了那份緊張,因此誰也沒當一回事,仿佛門外的動靜還不夠大似的。
眼看著時候差不多了,況鍾笑道:“大人既有製勝法寶,也不必拖下去了,再鬧下去也不好看,我看這告示還是貼出去吧?”
楊崢頷了頷首道:“我正有此意,隻是民情太大,本官又是這次商業稅的倡議人,這會兒出去,不被人吃了才怪呢?”
眾人一愣,隨即哈哈大笑不止。
況鍾笑著道:“大人既有顧慮,這事兒就交給卑職吧?”說完從楊崢手中接過朝廷指令,昂首挺胸走了出去。
門外的眾人在沈家的煽動下,就差衝入巡撫衙門了,此時聽得腳步聲,憤怒的人群有開始破口大罵起來,隱隱還看到不少棍棒相較,這次沈家為了湊成這次討伐楊崢的聲勢,沒少下血本,可同時又怕人數太多,無法約束,引起搶掠平民等事件,給朝廷以口實,於是作了周密的部署。出發前,所有人當著玄都觀的神像發誓:此行動為公義,私人不取一錢。六月初六,行動開始,群眾分為六隊,每隊一個領頭者手持芭蕉扇做指揮,走在隊列前頭。後麵的人穿白衣短衫,手執棍棒,此時被他一番閃動,聲勢不可謂不壯。
況鍾雖膽大心細,但也是頭一次麵對這種情況,看著舞動的棍棒,辱罵的腔調,那一張張憤怒扭曲的臉,饒是他自問一身正氣,也忍不住頭皮發麻。咬了咬牙走了上前大聲道:“諸位請靜一靜?”
眾人正在氣頭上,按說誰也不會停下來,但況鍾以清官名動蘇州城,百姓敬如神,這一聲呼喊,竟讓喧鬧的眾人都停了下來,將近千百雙目光齊刷刷看了過來,況鍾微微定了定神,將手中的聖旨輕輕一抖,麵對眾人大聲念叨:“告天下商賈,據江南巡撫楊崢曰,淮揚、長蘆等鹽場行鹽商人子弟俱附籍應試,取有額例,惟兩浙商籍子弟歲科所取不過二、三人而止,浙地瀕海,最邇煮販,十倍他所,取數若少則遺珠可惜,回籍應試則阻隔為憂,伏乞聖慈廣作人之化,憫旅寄之勞,勅令在浙行鹽商人子弟,凡歲科提學使者按臨取士,照杭州府、仁和、錢塘三學之數另占籍貫立額存例,庶商籍廣而世無遷,業賦有常經矣。奉旨:該部議奏。部議覆允劄行提學道牌行運使,編立商籍,錄送考取入學。特告知天下?”
況鍾聲音洪亮,這一道聖旨念得鏘鏘有力,眾人先有些不明白,但明白人畢竟還是有的,好一會兒才聽得一人顫抖著聲音道:“況大人你是說朝廷給我們商人設了商籍?”
那人的聲音並不大,但場上寂靜一片,誰也沒說話,因此這一聲詢問卻是人人聽得清清楚楚,數千雙目光再看況鍾時眼裏湧出了期盼。
況鍾嗬嗬一笑道:“不錯,朝廷給你們設了商籍,以後你們的子孫科舉用不著去千裏之外了,隻要在本地好好做買賣,按時上交朝廷定下的商業稅,就可以在本地讀書科舉了?”
“交,我們交稅?”人群裏不知誰喊了聲道。
“對,我們願意交稅?”眾人齊聲呼喊。
“對,我們願意,我們願意交?”沉浸在喜悅中的眾人當明白這一切都是真的時候,開始瘋狂的叫嚷起來,身為商人擁有商籍是數百年的來無數商人的願望,沒想到今日竟成了現實,如何讓他們不喜,比起擁有商籍那點商業稅又算得了什麽,百姓尚且能給得起,他們難道比百姓的日子還淒慘,交,一定交。
剛剛還氣勢洶洶的眾人,早已忘記了今日來的目的,每個人臉上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自信,他們大聲歡呼,奔走相告,似要將這個天下的好消息告知所有人。
與眾人的相比,沈老爺子的麵色有些難看,他苦心製造了這一切,其目的就是借助小商小販對商業稅的不滿,煽動他們的不滿的情緒,從而達到混亂蘇州的目的,一來算是給徐家一個交代,二來也是給自己自己找回麵子,卻沒想到對方竟隻用了一道聖旨便讓自己辛辛苦苦的製造的聲勢就此奔潰,他心有不甘,可看著漸漸散去的商家,卻又無能為力,許久才歎了聲:“老夫又敗了?”
“爹爹,我們就這麽算了?”沈公子嘀咕道。
沈老爺子瞪了他一眼,低聲道:“你我還能怎麽著,沒了他們的支持,你我那什麽與巡撫衙門鬥?”
沈公子雖有些不服,可心知沈老爺子說的是實話,民不與官鬥這是自古的道理,沒了商人的支援,沈家縱然是蘇州第一家,可與巡撫衙門比起來無疑是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
因種種的弊端,從永樂末年,就有不少提出建立商人戶籍問題,以便於商人子弟參加科舉,可這事兒卻一直無人理會,這也是廣大商人心頭一道無法抹去的痛處,平日了沒少為這事兒費神。
如今,楊崢提出“商籍”這算給了商人夢寐以求的尊嚴,比起上交商業稅,這個利益無疑是巨大的,一旦有了商籍,經商而留居其地,其子孫戶籍得以附於行商之省分,這樣一來,商家子孫不必再為上進、科考而徒勞奔波,而廣大商人也不會因沒了戶籍而自卑,這個利益不可謂不大,以至於眾人沒回過神來。
好一會兒吳縣令才遲疑道:“給商人定下戶籍,的確足以讓他們心動,但這事兒怕是不容易辦,我朝人戶各有定籍,不得隨意變亂,大人迫於形勢,不得不為之,可朝廷未必答應?”
楊崢一笑道:“隻怕未必?”說完隨手從書桌上拿起一道聖旨來,當著眾人的麵緩緩打了開來。
眾人處於好奇,齊齊看了過去,但見聖旨明確表明設定商籍的指令,那一道皇帝印章十分明顯。
看罷,眾人又是驚訝,又是歡喜,吳縣令道:“大人是如何做到的?”
“大人是早有準備啊?”況鍾笑著道。
楊崢倒也沒否認,事實上他的確早有準備,從他著手商業稅便動了這個心思,大明從洪武時商人雖多有壓製,但隨著永樂後期,天下承平,鄭和下西洋的緣故,商業得到了大發展,加上國家長期基本處於安定環境,因此生齒漸繁,戶口分合、流移,有脫籍,更有附寄籍者,全國戶籍(除民籍戶較穩定外)發生了很大變化。明初所定軍、匠諸籍,多虛尺籍,其子孫“或耕,或商,或讀,或吏,不複知有先世之業”在這種情況下,商業成為人們熱衷的選擇,因此戶口流向商者為多。
在眾多的商業之中,明代鹽商和曆代鹽商一樣,依然是商人中得利最巨的一類。但他們在財富方麵獲得巨大成功以後,得到的隻是錦衣玉食以及奢侈的物質生活,為了要光耀門庭、提高社會地位,他們尋找的唯一出路是躋身官場。於是他們熱衷於科舉,希望科舉能使商賈改變身份,並為商人子弟入仕提供最佳機會,因這種努力,對於商人獲取商籍的呼聲也越來越大,楊崢相信就算沒有自己的出現,隨著商業的發展,商業力量壯大,這個設定遲早會走上曆史舞台,而自己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提出了商業稅,勢必引起商人的不滿,為了平複這種不滿,最佳的法子,便是讓他們獲取更大的好處,而對於商人而言,缺的不是銀子,而是身份地位的承認,因此,勸說朝廷設定“商籍”是最佳的好處,有了商籍兩淮、兩浙的鹽商及其子弟,不必再為上進、科考而徒勞奔波,同時又確保了國家對鹽稅的征課,甚至增額,真所謂“庶商籍廣而世無遷業,賦有常經也,“商籍”既方便於商家,也有利於朝廷,可謂是一舉兩得。
“這下商人可沒什麽好說的,朝廷設定了商籍,那便是承認了他們的身份,重重好處,不可言喻了,隻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給如何取舍?“鬆江縣令笑著道。
窗外的動靜越來越大,眾人因有了解決之法,所以少了那份緊張,因此誰也沒當一回事,仿佛門外的動靜還不夠大似的。
眼看著時候差不多了,況鍾笑道:“大人既有製勝法寶,也不必拖下去了,再鬧下去也不好看,我看這告示還是貼出去吧?”
楊崢頷了頷首道:“我正有此意,隻是民情太大,本官又是這次商業稅的倡議人,這會兒出去,不被人吃了才怪呢?”
眾人一愣,隨即哈哈大笑不止。
況鍾笑著道:“大人既有顧慮,這事兒就交給卑職吧?”說完從楊崢手中接過朝廷指令,昂首挺胸走了出去。
門外的眾人在沈家的煽動下,就差衝入巡撫衙門了,此時聽得腳步聲,憤怒的人群有開始破口大罵起來,隱隱還看到不少棍棒相較,這次沈家為了湊成這次討伐楊崢的聲勢,沒少下血本,可同時又怕人數太多,無法約束,引起搶掠平民等事件,給朝廷以口實,於是作了周密的部署。出發前,所有人當著玄都觀的神像發誓:此行動為公義,私人不取一錢。六月初六,行動開始,群眾分為六隊,每隊一個領頭者手持芭蕉扇做指揮,走在隊列前頭。後麵的人穿白衣短衫,手執棍棒,此時被他一番閃動,聲勢不可謂不壯。
況鍾雖膽大心細,但也是頭一次麵對這種情況,看著舞動的棍棒,辱罵的腔調,那一張張憤怒扭曲的臉,饒是他自問一身正氣,也忍不住頭皮發麻。咬了咬牙走了上前大聲道:“諸位請靜一靜?”
眾人正在氣頭上,按說誰也不會停下來,但況鍾以清官名動蘇州城,百姓敬如神,這一聲呼喊,竟讓喧鬧的眾人都停了下來,將近千百雙目光齊刷刷看了過來,況鍾微微定了定神,將手中的聖旨輕輕一抖,麵對眾人大聲念叨:“告天下商賈,據江南巡撫楊崢曰,淮揚、長蘆等鹽場行鹽商人子弟俱附籍應試,取有額例,惟兩浙商籍子弟歲科所取不過二、三人而止,浙地瀕海,最邇煮販,十倍他所,取數若少則遺珠可惜,回籍應試則阻隔為憂,伏乞聖慈廣作人之化,憫旅寄之勞,勅令在浙行鹽商人子弟,凡歲科提學使者按臨取士,照杭州府、仁和、錢塘三學之數另占籍貫立額存例,庶商籍廣而世無遷,業賦有常經矣。奉旨:該部議奏。部議覆允劄行提學道牌行運使,編立商籍,錄送考取入學。特告知天下?”
況鍾聲音洪亮,這一道聖旨念得鏘鏘有力,眾人先有些不明白,但明白人畢竟還是有的,好一會兒才聽得一人顫抖著聲音道:“況大人你是說朝廷給我們商人設了商籍?”
那人的聲音並不大,但場上寂靜一片,誰也沒說話,因此這一聲詢問卻是人人聽得清清楚楚,數千雙目光再看況鍾時眼裏湧出了期盼。
況鍾嗬嗬一笑道:“不錯,朝廷給你們設了商籍,以後你們的子孫科舉用不著去千裏之外了,隻要在本地好好做買賣,按時上交朝廷定下的商業稅,就可以在本地讀書科舉了?”
“交,我們交稅?”人群裏不知誰喊了聲道。
“對,我們願意交稅?”眾人齊聲呼喊。
“對,我們願意,我們願意交?”沉浸在喜悅中的眾人當明白這一切都是真的時候,開始瘋狂的叫嚷起來,身為商人擁有商籍是數百年的來無數商人的願望,沒想到今日竟成了現實,如何讓他們不喜,比起擁有商籍那點商業稅又算得了什麽,百姓尚且能給得起,他們難道比百姓的日子還淒慘,交,一定交。
剛剛還氣勢洶洶的眾人,早已忘記了今日來的目的,每個人臉上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自信,他們大聲歡呼,奔走相告,似要將這個天下的好消息告知所有人。
與眾人的相比,沈老爺子的麵色有些難看,他苦心製造了這一切,其目的就是借助小商小販對商業稅的不滿,煽動他們的不滿的情緒,從而達到混亂蘇州的目的,一來算是給徐家一個交代,二來也是給自己自己找回麵子,卻沒想到對方竟隻用了一道聖旨便讓自己辛辛苦苦的製造的聲勢就此奔潰,他心有不甘,可看著漸漸散去的商家,卻又無能為力,許久才歎了聲:“老夫又敗了?”
“爹爹,我們就這麽算了?”沈公子嘀咕道。
沈老爺子瞪了他一眼,低聲道:“你我還能怎麽著,沒了他們的支持,你我那什麽與巡撫衙門鬥?”
沈公子雖有些不服,可心知沈老爺子說的是實話,民不與官鬥這是自古的道理,沒了商人的支援,沈家縱然是蘇州第一家,可與巡撫衙門比起來無疑是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