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得馮勝等一幹將帥退回原位,朱元璋對身側肅立的禦書房總管薛京沉聲說道:“召乃刺無進殿。”
隨著薛京尖銳的嗓音在“奉天殿”中響起,一個身材瘦削,身穿七品文官服飾的漢子在宦官的帶領下走進大殿來,三跪九叩的伏於地上,以略帶顫音的聲音道:“微臣乃刺無叩見陛下。”
朱元璋目光灼灼的手指錦衣衛同知蔣賢說道:“錦衣衛同知蔣賢率領乃刺無遠赴遼東,甘冒奇險,對招降納哈楚所屬遼東元軍居功甚重,一起聽封吧。”
朝中一幹文官眼見乃刺無一個蒙古人身穿大明文官服飾,都有點啼笑皆非之感。原來大明朝低級官員中雖多有昔日元庭歸順的蒙古族人,但因生活習慣等原因都是在北平附近為官,在這南方應天城中,蒙古人為官的幾乎是鳳毛麟角,幾不可見。是以朝中自六部尚書以下的官員眼見此狀都甚感新鮮。有些年輕之輩,礙於廟堂莊嚴的氣氛,也隻能麵帶笑容強忍著不發出聲來。
蔣賢聞言忙疾步走出隊列,叩拜在地。
薛京展開手中聖旨,高聲宣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錦衣衛同知蔣賢,遠赴遼東,甘冒奇險,為招降遼東元軍納哈楚所部立下汗馬功勞。特由從三品錦衣衛同知晉升為正三品錦衣衛指揮使,統領南北錦衣衛鎮撫司。”緊接著又宣旨將乃刺無封做了禮部一個五品官。
乃刺無久慕京城應天的繁華之處,且心知這禮部的官員,在六部中相對來說雖是實權最小,但也最為清閑,不由得喜出望外。
蔣賢叩頭謝恩之際,一貫冷靜的心中也是忍不住一陣喜悅。原來這錦衣衛指揮使,自己昔年的上司毛鑲,身涉胡惟庸案給處死後,便一直空了下來。這些年他和負責詔獄的另一位同知曹文斌鬥得甚是厲害,便是想爭奪此職。此刻自己一旦得到指揮使的位置,這個昔日的對頭,已然成為了自己的屬下,錦衣衛中除了由李翎率領的“金”字衛所負責皇宮大內的安全,由洪武皇帝朱元璋直接親率以外,應天城中數萬錦衣衛屬下和各地所有錦衣衛密探,已然牢牢掌控在自己掌中。
朝中方孝孺和黃子澄等一眾文官聽得這初次上朝的錦衣衛同知蔣賢,此時已然身為錦衣衛指揮使,心中都不自覺的一陣不舒服,紛紛皺起了眉頭。
朱權目光緩緩轉動,看到了對麵一眾文官麵上都隱隱流露出厭惡之色,顯見得對蔣賢這錦衣衛指揮使絕無好感可言,心中忍不住歎了口氣,忖道:蔣賢曾在遼東意欲刺殺“阿蘇特”部族的首領阿魯台,挑動貴力赤,脫歡,和阿魯台三族聯軍自相殘殺。這些暗殺和挑撥離間的手段,在這些士大夫的眼中自然乃是見不得光的“髒事兒”,光明磊落的事兒人人都喜歡做,可這些“髒活兒”也總得有人幹不是?軍國大事可不想你們想的那麽簡單。正想到此時,不遠處大殿門口,列隊走來一群身穿蒙古將軍服飾的人影,細看之下,正是納哈楚,觀童等遼東元軍中的一眾高官。
納哈楚等人在昨日便給禮部的官員教會了禮儀,此時也是三跪九叩的拜倒在地。
納哈楚拜倒前目光斜視,觸到了朱元璋那鷹隼般的一雙目光,腦海中回想的卻是二十幾年前,曾和朱元璋麾下的紅巾軍在太平激戰,被俘後的一麵之緣。
朱元璋看了看跪倒一地的元庭宿將,笑道:“納哈楚,你等也老邁了,既已歸順我大明天朝,朕就各封你們一個爵位,各領俸祿,散居各地頤養天年吧。你等蒙古族人可各以自己的部族習慣生活,盡可放心無礙。”說到這裏,霍然長身而起,手指納哈楚緩緩沉聲說道:“二十餘年前,朕攻克太平之時,你寧死不歸降,要給常遇春斬殺之際,朕看你一心忠於元朝,便即將你釋放。在你走之前,朕曾和你說過一句話,你可還記得?今日對朕,對大明帝國心服口服了麽?”
納哈楚聽得朱元璋此話,心中劇烈一震,腦海中回想起朱元璋那時曾和自己所說的話,回想起昔日在大都之時,元朝將咱們南方漢人劃在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之後,列為第四等,要打就打,要殺就殺的情景,回想起方才朱元璋所說自己能以蒙古人的習俗生活,心中木華黎後裔的榮譽感已然煙消雲散,忍不住萬念俱灰,叩倒在地,不敢目視朱元璋的目光,緩緩說道:“陛下昔日曾和我說,得人心者安天下。微臣昔日不曾完全明白,直到此時方才醒悟,漢人遍布天下,數不勝數,遠遠多於所有蒙古部落,我等縱有百萬精兵,良將無數,又如何與天下所有漢人為敵?微臣心服口服了。”說到這裏,語音不自禁微微顫抖,身形佝僂間,仿佛再不是昔日統率二十萬士卒的元庭太尉,而隻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邁之人。”
背對納哈楚,矗立數丈外的朱元璋聞言,竟也忍不住縱聲長笑,顯得豪情萬丈。
朱權舐了舐嘴唇,忍不住也暗暗好笑,心道:“老頭子陰謀詭計玩了一輩子,深不可測,我見了都怕,此時他這般放浪形骸的大笑,倒不像個皇帝,而象一個統率千軍萬馬,所向披靡的將軍了。”
朱元璋對薛京揚了揚手,示意他宣讀聖旨。
薛京麵露恭謹之色,宣讀聖旨,將納哈楚和觀童盡皆封了侯,年奉兩千石。其餘一眾元朝降將高官,也各有爵位和俸祿,比之朝中的許多文官武將待遇還要優厚。
待納哈楚等一眾人等謝恩退出“奉天殿”後,朱元璋坐回龍椅中,目光在左右一幹文武百官身上掃視一遍,突然沉聲問道:“列為愛卿可有本上奏?”
朱權聽他如此問,知道該說正事了,忙收攝心神,看了看左側的燕王朱棣,忖道:朱老四眼圈也有點發黑,估計昨晚也和我差不多,功課做到半夜才睡。我就先聽聽他的高見吧。”
正在此時,朱權身後不遠之處,武將隊列中,一個身材瘦削之人,緩步走出隊列,躬身稟道:“微臣錦衣衛指揮使蔣賢,有本上奏。”
奉天殿中自朱元璋以下的君臣眾人,眼見這蔣賢頭一次參與早朝議事,剛剛接任錦衣衛指揮使,便即有本上奏,不禁都是一愣,數百道目光立時集中到了他身上。
洪武皇帝朱元璋本想開始朝議遷都之事,聞言不由得麵上微微一沉,緩緩說道:“何事上奏?給朕細細說來。”
蔣賢麵帶恭謹之色的朗聲說道:“今日早朝之前,微臣接錦衣衛屬下校尉稟告,前幾日由國子監選出,以李軒亭,趙汝南等一眾國子監學生,負責查勘臨近州縣水災情況之時,接受鄉紳宴請,還收受了一些土特鄉產。”
“豈有此理?”朱元璋陡聞此言,麵上突然陰雲密布,伸手重重一拍龍椅扶手,霍然站起,左右來回踱步。
朱權雖見過朱元璋發怒之時的表情,但如此憤怒之下的暴走之態,也還是首次見到,雖然事不關己,心中也禁不住有惴惴之感。
朱元璋霍然止步轉身,伸手將自己腰間的玉帶抬了抬,雙眉揚起,手指蔣賢冷冷說道:“你即刻率領錦衣衛屬下,將李軒亭,趙汝南等一眾國子監學生押解回京,細細審問,隻要是吃了,喝了,拿了的,明日午時,斬立決。”說到最後三字之時,語帶鏗鏘之音,麵上流露出的已然是肅殺之氣。
朝中文武百官聽得這些國子監學生隻因為吃了一頓飯,收了些鄉產,就要給判個斬立決,不由得悚然一驚,大大出乎意料之外。頓時有四個文官站出隊列來,想要為那些國子監的學生求情。
蔣賢深知朱元璋的性子,要殺誰,要做什麽事情,那是天王老子也別想阻止,是以也不管朝中的文武百官要說什麽,要做什麽,躬身領命後,轉身出殿而去,執行皇帝陛下口諭的任務。
朱權眼望蔣賢漸行漸遠的背影,皺起眉頭心中忖道:好一個新官上任三把火,這頭一把火就要燒掉一堆人的腦袋啊。
朱元璋雙眉一皺,趁著那些文官還沒來得及跪倒在地,一揚左手阻止了他們,冷冷喝道:“夠了,此事朕意已決,不容再議,若再有人為他們求情的,便領受庭杖二十。”嘴裏說著話,轉頭以一雙不容質疑的森森然目光,注視也想出聲為這些國子監學生求情的太子朱標。
朱標方才聽得這些大明朝的士子,明日朝中的棟梁,就要為吃了一頓飯掉腦袋,心中大為不忍,剛想出聲求情,目光觸及父親朱元璋滿含殺氣的目光,不自覺心中懼怕,話到嘴邊再也說不出口。
朱元璋眼見兒子退卻,心中暗暗歎了口氣,忖道:標兒為人太過寬厚,日後隻怕也隻能是個守成之君。接受宴請此事,雖然看似不大,卻關乎朝中為官風氣問題,豈可容得下婦人之仁?他心知此時朝中文武百官中,忠於太子朱標的占據絕大多數,若是讓兒子出言求情,隻怕朝中瞬間跪倒一片附和之人,總不能將滿朝文武都拉出去打吧,是以先發製人的製止了朱標求情之言。
隨著薛京尖銳的嗓音在“奉天殿”中響起,一個身材瘦削,身穿七品文官服飾的漢子在宦官的帶領下走進大殿來,三跪九叩的伏於地上,以略帶顫音的聲音道:“微臣乃刺無叩見陛下。”
朱元璋目光灼灼的手指錦衣衛同知蔣賢說道:“錦衣衛同知蔣賢率領乃刺無遠赴遼東,甘冒奇險,對招降納哈楚所屬遼東元軍居功甚重,一起聽封吧。”
朝中一幹文官眼見乃刺無一個蒙古人身穿大明文官服飾,都有點啼笑皆非之感。原來大明朝低級官員中雖多有昔日元庭歸順的蒙古族人,但因生活習慣等原因都是在北平附近為官,在這南方應天城中,蒙古人為官的幾乎是鳳毛麟角,幾不可見。是以朝中自六部尚書以下的官員眼見此狀都甚感新鮮。有些年輕之輩,礙於廟堂莊嚴的氣氛,也隻能麵帶笑容強忍著不發出聲來。
蔣賢聞言忙疾步走出隊列,叩拜在地。
薛京展開手中聖旨,高聲宣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錦衣衛同知蔣賢,遠赴遼東,甘冒奇險,為招降遼東元軍納哈楚所部立下汗馬功勞。特由從三品錦衣衛同知晉升為正三品錦衣衛指揮使,統領南北錦衣衛鎮撫司。”緊接著又宣旨將乃刺無封做了禮部一個五品官。
乃刺無久慕京城應天的繁華之處,且心知這禮部的官員,在六部中相對來說雖是實權最小,但也最為清閑,不由得喜出望外。
蔣賢叩頭謝恩之際,一貫冷靜的心中也是忍不住一陣喜悅。原來這錦衣衛指揮使,自己昔年的上司毛鑲,身涉胡惟庸案給處死後,便一直空了下來。這些年他和負責詔獄的另一位同知曹文斌鬥得甚是厲害,便是想爭奪此職。此刻自己一旦得到指揮使的位置,這個昔日的對頭,已然成為了自己的屬下,錦衣衛中除了由李翎率領的“金”字衛所負責皇宮大內的安全,由洪武皇帝朱元璋直接親率以外,應天城中數萬錦衣衛屬下和各地所有錦衣衛密探,已然牢牢掌控在自己掌中。
朝中方孝孺和黃子澄等一眾文官聽得這初次上朝的錦衣衛同知蔣賢,此時已然身為錦衣衛指揮使,心中都不自覺的一陣不舒服,紛紛皺起了眉頭。
朱權目光緩緩轉動,看到了對麵一眾文官麵上都隱隱流露出厭惡之色,顯見得對蔣賢這錦衣衛指揮使絕無好感可言,心中忍不住歎了口氣,忖道:蔣賢曾在遼東意欲刺殺“阿蘇特”部族的首領阿魯台,挑動貴力赤,脫歡,和阿魯台三族聯軍自相殘殺。這些暗殺和挑撥離間的手段,在這些士大夫的眼中自然乃是見不得光的“髒事兒”,光明磊落的事兒人人都喜歡做,可這些“髒活兒”也總得有人幹不是?軍國大事可不想你們想的那麽簡單。正想到此時,不遠處大殿門口,列隊走來一群身穿蒙古將軍服飾的人影,細看之下,正是納哈楚,觀童等遼東元軍中的一眾高官。
納哈楚等人在昨日便給禮部的官員教會了禮儀,此時也是三跪九叩的拜倒在地。
納哈楚拜倒前目光斜視,觸到了朱元璋那鷹隼般的一雙目光,腦海中回想的卻是二十幾年前,曾和朱元璋麾下的紅巾軍在太平激戰,被俘後的一麵之緣。
朱元璋看了看跪倒一地的元庭宿將,笑道:“納哈楚,你等也老邁了,既已歸順我大明天朝,朕就各封你們一個爵位,各領俸祿,散居各地頤養天年吧。你等蒙古族人可各以自己的部族習慣生活,盡可放心無礙。”說到這裏,霍然長身而起,手指納哈楚緩緩沉聲說道:“二十餘年前,朕攻克太平之時,你寧死不歸降,要給常遇春斬殺之際,朕看你一心忠於元朝,便即將你釋放。在你走之前,朕曾和你說過一句話,你可還記得?今日對朕,對大明帝國心服口服了麽?”
納哈楚聽得朱元璋此話,心中劇烈一震,腦海中回想起朱元璋那時曾和自己所說的話,回想起昔日在大都之時,元朝將咱們南方漢人劃在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之後,列為第四等,要打就打,要殺就殺的情景,回想起方才朱元璋所說自己能以蒙古人的習俗生活,心中木華黎後裔的榮譽感已然煙消雲散,忍不住萬念俱灰,叩倒在地,不敢目視朱元璋的目光,緩緩說道:“陛下昔日曾和我說,得人心者安天下。微臣昔日不曾完全明白,直到此時方才醒悟,漢人遍布天下,數不勝數,遠遠多於所有蒙古部落,我等縱有百萬精兵,良將無數,又如何與天下所有漢人為敵?微臣心服口服了。”說到這裏,語音不自禁微微顫抖,身形佝僂間,仿佛再不是昔日統率二十萬士卒的元庭太尉,而隻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邁之人。”
背對納哈楚,矗立數丈外的朱元璋聞言,竟也忍不住縱聲長笑,顯得豪情萬丈。
朱權舐了舐嘴唇,忍不住也暗暗好笑,心道:“老頭子陰謀詭計玩了一輩子,深不可測,我見了都怕,此時他這般放浪形骸的大笑,倒不像個皇帝,而象一個統率千軍萬馬,所向披靡的將軍了。”
朱元璋對薛京揚了揚手,示意他宣讀聖旨。
薛京麵露恭謹之色,宣讀聖旨,將納哈楚和觀童盡皆封了侯,年奉兩千石。其餘一眾元朝降將高官,也各有爵位和俸祿,比之朝中的許多文官武將待遇還要優厚。
待納哈楚等一眾人等謝恩退出“奉天殿”後,朱元璋坐回龍椅中,目光在左右一幹文武百官身上掃視一遍,突然沉聲問道:“列為愛卿可有本上奏?”
朱權聽他如此問,知道該說正事了,忙收攝心神,看了看左側的燕王朱棣,忖道:朱老四眼圈也有點發黑,估計昨晚也和我差不多,功課做到半夜才睡。我就先聽聽他的高見吧。”
正在此時,朱權身後不遠之處,武將隊列中,一個身材瘦削之人,緩步走出隊列,躬身稟道:“微臣錦衣衛指揮使蔣賢,有本上奏。”
奉天殿中自朱元璋以下的君臣眾人,眼見這蔣賢頭一次參與早朝議事,剛剛接任錦衣衛指揮使,便即有本上奏,不禁都是一愣,數百道目光立時集中到了他身上。
洪武皇帝朱元璋本想開始朝議遷都之事,聞言不由得麵上微微一沉,緩緩說道:“何事上奏?給朕細細說來。”
蔣賢麵帶恭謹之色的朗聲說道:“今日早朝之前,微臣接錦衣衛屬下校尉稟告,前幾日由國子監選出,以李軒亭,趙汝南等一眾國子監學生,負責查勘臨近州縣水災情況之時,接受鄉紳宴請,還收受了一些土特鄉產。”
“豈有此理?”朱元璋陡聞此言,麵上突然陰雲密布,伸手重重一拍龍椅扶手,霍然站起,左右來回踱步。
朱權雖見過朱元璋發怒之時的表情,但如此憤怒之下的暴走之態,也還是首次見到,雖然事不關己,心中也禁不住有惴惴之感。
朱元璋霍然止步轉身,伸手將自己腰間的玉帶抬了抬,雙眉揚起,手指蔣賢冷冷說道:“你即刻率領錦衣衛屬下,將李軒亭,趙汝南等一眾國子監學生押解回京,細細審問,隻要是吃了,喝了,拿了的,明日午時,斬立決。”說到最後三字之時,語帶鏗鏘之音,麵上流露出的已然是肅殺之氣。
朝中文武百官聽得這些國子監學生隻因為吃了一頓飯,收了些鄉產,就要給判個斬立決,不由得悚然一驚,大大出乎意料之外。頓時有四個文官站出隊列來,想要為那些國子監的學生求情。
蔣賢深知朱元璋的性子,要殺誰,要做什麽事情,那是天王老子也別想阻止,是以也不管朝中的文武百官要說什麽,要做什麽,躬身領命後,轉身出殿而去,執行皇帝陛下口諭的任務。
朱權眼望蔣賢漸行漸遠的背影,皺起眉頭心中忖道:好一個新官上任三把火,這頭一把火就要燒掉一堆人的腦袋啊。
朱元璋雙眉一皺,趁著那些文官還沒來得及跪倒在地,一揚左手阻止了他們,冷冷喝道:“夠了,此事朕意已決,不容再議,若再有人為他們求情的,便領受庭杖二十。”嘴裏說著話,轉頭以一雙不容質疑的森森然目光,注視也想出聲為這些國子監學生求情的太子朱標。
朱標方才聽得這些大明朝的士子,明日朝中的棟梁,就要為吃了一頓飯掉腦袋,心中大為不忍,剛想出聲求情,目光觸及父親朱元璋滿含殺氣的目光,不自覺心中懼怕,話到嘴邊再也說不出口。
朱元璋眼見兒子退卻,心中暗暗歎了口氣,忖道:標兒為人太過寬厚,日後隻怕也隻能是個守成之君。接受宴請此事,雖然看似不大,卻關乎朝中為官風氣問題,豈可容得下婦人之仁?他心知此時朝中文武百官中,忠於太子朱標的占據絕大多數,若是讓兒子出言求情,隻怕朝中瞬間跪倒一片附和之人,總不能將滿朝文武都拉出去打吧,是以先發製人的製止了朱標求情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