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廷高在辦公室給副秘書長梅江和規建局馬局長分別打了手機,叮囑他們,搬遷瑞晶公司的事,一天也不能拖延,必須抓緊處理。該堅持的原則也不能動搖。
穀安市有一條規定,所有領導幹部,不論正副職,手機二十四小時都不準關機。哪怕是淩晨一二點鍾接到電話,該辦的事情也要立刻辦好。誰的電話打不通,唯誰是問。
打完電話,他從飲水機裏接了一杯水,讓紛雜的心緒安寧下來。
不知怎麽,從與台商林光祖的糾糾葛葛,他想起了自己這些年經曆的許多往事。
許廷高出生於鍾州縣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父親很早就因肺病故世,母親用日夜踩縫紉機賺來的錢,含辛茹苦地供他讀書。所以,他深知任何一點成果都來之不易。高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省城的建築學院,攻讀規劃設計專業,在學校裏就入了黨。憑他的條件,畢業以後完全有可能留校任教,但他考慮到母親年事已高,身邊不能沒有人照顧,果斷地要求回家鄉工作。
家鄉鍾州是一個農業縣,很小,也窮,靠稻杆子過日子,多年來發展遲緩,幾乎談不上什麽城市建設。他被派到縣建築公司當技術員,畫畫圖紙,打打雜。如果工地上人手緊缺,甚至還會去搬磚頭,遞泥桶。就這樣幹了四五年,才被調到建築設計室,做一些跟專業有關的事情。
與他同時分配到縣城的大學生,幾乎都進了政府機關。但,每當機會女神青睞,莫名的幹擾也伴隨而至。在大學入黨前,他曾向黨組織坦誠地報告社會關係,說有一個叔叔至今仍在台灣,盡管沒有任何聯係。這樣的事,是絕對不能隱瞞的。為此,他被黨組織多考驗了幾個月。好在他勤奮學習,又熱心公益活動,各方麵評價都不錯,入黨問題最終還是解決了。然而,許廷高的頭腦太單純了,根本不懂得那個台灣的叔叔,始終是政治前途的極大障礙,哪怕他從入黨的第一天起,一直對黨組織保持絕對的忠誠,始終沒有動搖過。
時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保守的鍾州縣城,終於也感覺到改革開放的熱風從南方吹來了。領導們都想放開手腳,組織人馬大幹一番,像他這樣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頓時顯得很緊缺。然而,許廷高依然遲遲不被重用。原因說簡單也不簡單,他有複雜的社會關係,被定為“內控分子”。允許他幹事,卻不能幹大事。許廷高再木知木覺,也不會什麽都體會不到,這讓他心情很鬱悶。
更讓他鬱悶的,是六十六歲的母親,在本該享清福的年齡,突然發現患了乳房癌,而且已經是晚期。許廷高想盡一切辦法給她醫治,都無法奏效。給母親辦完喪事,許廷高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痛哭了一場,心裏愈加覺得難言的空虛。
是的,他的社會關係很清楚,偏偏有一個叔叔在台灣!那個時候,台灣就是國民黨的代名詞,必須永遠處於敵對的立場。直到好幾年以後,許廷高才弄明白,他的叔叔跟國民黨根本不是一碼事。解放前,叔叔因為失業,急於尋找飯碗,經人介紹,考進了國民黨軍隊辦在南京的一所汽車學校,當了一個小小的駕駛兵。誰知道,幾個月後,因為解放軍勢如破竹,直向南京逼近,根本就沒弄清楚什麽,他就跟隨潰退的國民黨軍隊上了輪船,駛往台灣島——這是1949年,也就是台商們常常說的民國38年的事。從此以後,叔叔與大陸的家人天各一方,音訊不通。直到今天仍然不知是死是活。
許廷高從來沒見過在台灣的叔叔,隻聽父親講起,他們兄弟幾個常常一起瘋玩,有一次去湖裏遊泳,要不是叔叔水性好,一把抓住他的頭發,才沒有淹死。叔叔吃了幾口鼻酸,嗆得眼淚都流了出來。除此以外,父親再也不提有關叔叔的片言隻語。特別是在文革烽煙四起,人人自危時,更是噤若寒蟬。
在他心目中的叔叔,隻是一個極其的模糊印象,說不上好還是壞,然而在冥冥之中左右著他的命運,難以擺脫,讓他心裏常常有些怨恨,卻又無可奈何。
無論如何,許廷高可不能因為是“內控分子”而不做自己能夠做的事。顯然是從母親那裏繼承的秉賦,他兢兢業業,勤懇踏實,什麽事情到他手裏,沒有完不成的。即使連續幾天加班加點,也不會有任何怨言。加上是科班出身,專業水平也比一般人高。
終於,他脫穎而出,被調到規劃建設局,先是當科員,副科長,科長,隨即升任副局長。
許廷高知道自己的崗位來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
記得有一次,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找上門來,自我介紹說是台灣的退伍老兵。因為穀安很適合居住,便拿出多年的積蓄,前來購買了一套住房。他覺得在這兒安度晚年,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再也不想回台灣去了。他誠懇地說:
“我孤身一人,沒有妻小,沒有實業,也沒有牽掛,住在穀安感到心情非常舒暢。唯一的缺憾,就是過三個月就要去公安局,在台胞證上簽章一次。我在大陸居住滿一年時間,就必須回台灣一次,否則不給我簽章。我年紀大了,不像年輕人那麽精力充沛,跑一趟公安局已經感到累了,回一次台灣更是感到疲勞……”
許廷高替他與公安局聯係,希望能夠減少簽章的次數,能否允許他不回台灣去,長期定居在穀安?
公安局的答複很婉轉,說這樣做是上級部門規定的,誰也無權更改。事實上,這也是海峽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決定的。相信老人能夠理解這一點。不過,老人居住在穀安,我們會提供各種方便,並保證他的安全。
得到這樣的答複,盡管有些遺憾,但老人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神色,顯然他是有思想準備的。
是的,如今不管你是什麽民族、什麽職業、什麽政治信仰,隻要不觸犯法律,就可以在穀安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誰也不會來幹涉你。親商、安商、富商,讓新穀安人享受同等的權益,這是穀安市政府的承諾。確實,很多外地人來到這裏,仿佛在家裏一樣,深感自由自在。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如候鳥似地飛來,成為外企白領。他們說,在這裏更能選準人生的坐標,實現自我價值。
開放,並非抽象的概念。構築起一個舞台,讓願意前來的人們舒展自己的才華,盡情表演,這就是開放。將人拒之千裏之外,從來不是穀安人的性格。
在別人眼裏,許廷高這些年可謂一帆風順。然而隻有他自己才明白,能踏上仕途,並且頗有政聲,不僅靠出眾的才華和非同一般的勤奮,更靠不為別人所知的承受力。每一個崗位,動力與阻力都是並存的。越是作出成績,越有可能冒出莫名的誣告、損毀乃至指控,精神脆弱的人或許會被壓垮。但,假如毫無挫折,也難以成才。
不過,春風畢竟吹來了,“內控分子”的帽子一下子被吹掉了。沒有多久,恰逢換屆,原來的局長由於年齡因素退居二線,他特意推薦許廷高當接班人。
剛剛接上班,事情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許廷高接到一紙調令,讓他去離開家鄉鍾州,去五十公裏以外的穀安市當規建局長。用組織部領導的話說,幹部異地交流,更有利於工作。許廷高無法弄清深層次的原因,也顧不上去弄清,一天也不拖拉地去報到了。
領導幹部手裏確實握著不小的權利,往往能左右一個或一群人的命運。然而他們也總是感慨身不由己,身不由己的應酬忙碌,身不由己的言辭表達,身不由己的升降沉浮。
就這樣,許廷高在緊張忙碌中過去了好幾年。個中的酸甜苦辣,隻有他自己才能體味。
回想起來,許廷高當規劃局長最大的功績,是將黿湖畔的五平方公裏土地,規劃成了工業小區,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七通一平”。外資企業對這裏的環境很滿意,各方麵的服務也很到位,便紛至遝來——其中包括林光祖的瑞晶公司。這對於迅速提升穀安市的經濟總量,產生了根本的作用。
但,許廷高畢竟是冷靜的。所有的成績都歸功於穀安的主要領導,沒有他們的決策,許廷高縱然像孫悟空似的,拔一把毫毛都能變成小猴子,也難以舒展本領。何況,講到底是大氣候好了。黨中央改革開放的決策,太英明了。
當時,外界也有很多風言風語,說許廷高經常跟不少台灣商人混在一起,難怪以前他要被“內控”。與他親近的朋友好心地勸他,那些台灣人鬼精得很,口袋裏都藏著某些太平洋群島小國的護照,什麽斐濟、薩摩亞、基裏巴斯,有些國家名字聽都沒有聽到過,一看苗頭不對,就能哧地溜走,誰也管不著。可你怎麽辦?
這些輿論傳到許廷高的耳朵裏,他無聲地笑笑,不置可否。
在潛意識裏,對“台灣”兩個字確實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忌諱,他想躲避,卻躲避不了。偏偏還要笑臉相迎,熱情地幫助台灣商人選址,做各種各樣的服務,哪怕他們提出某些令人無奈的要求,例如考慮到風水地理,堅持要政府出錢,將直行的小河改成彎道,把廠門開在不該開的地方,旁邊做一個奇形怪狀的蓄水池等等……
為了不影響招商引資,許廷高始終堅守一條,自身必須清白。凡是涉及政府利益,原則永遠保持得很好。
黿湖畔有一片飛地,位於城郊鎮,卻由黿湖鎮的農民種植,四麵環水,交通很不便利,田間管理也很麻煩。幾年前,一個台灣商人看中它,反複去看了幾次,說要開發湖畔度假村。後來才知道,那個台巴子的祖父曾經是這片土地的地主,1948年他去了台灣,土改時這片土地被沒收,臨終前仍念念不忘。
許廷高仔細了解原委,與幾個部門再三商量,決定不批準這個項目。前幾年,招商高於一切,撿到籃子裏的都是菜。現在卻不同了,必須挑挑揀揀,不該接受的,就堅決不接受。他認為,商業投資是商業投資,政治原則是政治原則,兩者扯在一起,難免會惹出什麽麻煩來。難怪一些招商幹部說,台巴子很難弄,盡管他們也提供不可小覷的稅源,讓不少人有就業機會,但無論如何比不上歐美企業規範。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穀安縣在遍布全國的“造城”熱潮中,順利地升格成了穀安市,還專門開辟了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城裏城外熱火朝天,到處都在搞基本建設。上級更重視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要求縣市班子中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大學畢業生。
許廷高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會脫穎而出,被推舉為副市長,分管城市規劃建設。
他感覺到了肩膀上的擔子,也感覺到了權力的分量。他告訴自己千萬不要失去理智,知道自己以前在大學裏學的東西,早已不敷所用,便設法爭取了十幾個上海同濟大學建築係進修的名額,帶頭去充電。年紀老大不小了,像一個毛頭小夥子一樣坐在教室裏讀書,端著盆子在食堂裏排隊,睡集體宿舍硬板床,頗有些不習慣。然而,他終究適應了,也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
再回過頭來看看這些年做的事,才發覺規劃始終滯後於建設,在實施過程中,也往往由於人為因素而輕易改變。比如黿湖沿岸的工業小區,曾經得到了多少領導的表揚,迎來了多少參觀者啊!然而,僅僅十年,規劃上的失誤就暴露無遺。尤其是土地批租,常常跟著項目走,一個批件,就能將原有的規劃打破。這,恐怕還不能用“形勢發展得太快”作為理由來解釋……
當初認為做得很漂亮的事,後來卻證明是拙劣的;當初並不叫好的事,後來卻被稱為有獨創精神。對錯綜複雜的時局作出正確判斷,實在需要經驗和高智商。
此刻,在林光祖的項目麵前,他也發覺,光謹慎從事已遠遠不夠。看來應該找人谘詢一下。
唯恐忘了,他在筆記本上寫了一行字:“西樵山遺址——土地批租”,旁邊重重地畫了一個問號。
穀安市有一條規定,所有領導幹部,不論正副職,手機二十四小時都不準關機。哪怕是淩晨一二點鍾接到電話,該辦的事情也要立刻辦好。誰的電話打不通,唯誰是問。
打完電話,他從飲水機裏接了一杯水,讓紛雜的心緒安寧下來。
不知怎麽,從與台商林光祖的糾糾葛葛,他想起了自己這些年經曆的許多往事。
許廷高出生於鍾州縣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父親很早就因肺病故世,母親用日夜踩縫紉機賺來的錢,含辛茹苦地供他讀書。所以,他深知任何一點成果都來之不易。高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省城的建築學院,攻讀規劃設計專業,在學校裏就入了黨。憑他的條件,畢業以後完全有可能留校任教,但他考慮到母親年事已高,身邊不能沒有人照顧,果斷地要求回家鄉工作。
家鄉鍾州是一個農業縣,很小,也窮,靠稻杆子過日子,多年來發展遲緩,幾乎談不上什麽城市建設。他被派到縣建築公司當技術員,畫畫圖紙,打打雜。如果工地上人手緊缺,甚至還會去搬磚頭,遞泥桶。就這樣幹了四五年,才被調到建築設計室,做一些跟專業有關的事情。
與他同時分配到縣城的大學生,幾乎都進了政府機關。但,每當機會女神青睞,莫名的幹擾也伴隨而至。在大學入黨前,他曾向黨組織坦誠地報告社會關係,說有一個叔叔至今仍在台灣,盡管沒有任何聯係。這樣的事,是絕對不能隱瞞的。為此,他被黨組織多考驗了幾個月。好在他勤奮學習,又熱心公益活動,各方麵評價都不錯,入黨問題最終還是解決了。然而,許廷高的頭腦太單純了,根本不懂得那個台灣的叔叔,始終是政治前途的極大障礙,哪怕他從入黨的第一天起,一直對黨組織保持絕對的忠誠,始終沒有動搖過。
時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保守的鍾州縣城,終於也感覺到改革開放的熱風從南方吹來了。領導們都想放開手腳,組織人馬大幹一番,像他這樣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頓時顯得很緊缺。然而,許廷高依然遲遲不被重用。原因說簡單也不簡單,他有複雜的社會關係,被定為“內控分子”。允許他幹事,卻不能幹大事。許廷高再木知木覺,也不會什麽都體會不到,這讓他心情很鬱悶。
更讓他鬱悶的,是六十六歲的母親,在本該享清福的年齡,突然發現患了乳房癌,而且已經是晚期。許廷高想盡一切辦法給她醫治,都無法奏效。給母親辦完喪事,許廷高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痛哭了一場,心裏愈加覺得難言的空虛。
是的,他的社會關係很清楚,偏偏有一個叔叔在台灣!那個時候,台灣就是國民黨的代名詞,必須永遠處於敵對的立場。直到好幾年以後,許廷高才弄明白,他的叔叔跟國民黨根本不是一碼事。解放前,叔叔因為失業,急於尋找飯碗,經人介紹,考進了國民黨軍隊辦在南京的一所汽車學校,當了一個小小的駕駛兵。誰知道,幾個月後,因為解放軍勢如破竹,直向南京逼近,根本就沒弄清楚什麽,他就跟隨潰退的國民黨軍隊上了輪船,駛往台灣島——這是1949年,也就是台商們常常說的民國38年的事。從此以後,叔叔與大陸的家人天各一方,音訊不通。直到今天仍然不知是死是活。
許廷高從來沒見過在台灣的叔叔,隻聽父親講起,他們兄弟幾個常常一起瘋玩,有一次去湖裏遊泳,要不是叔叔水性好,一把抓住他的頭發,才沒有淹死。叔叔吃了幾口鼻酸,嗆得眼淚都流了出來。除此以外,父親再也不提有關叔叔的片言隻語。特別是在文革烽煙四起,人人自危時,更是噤若寒蟬。
在他心目中的叔叔,隻是一個極其的模糊印象,說不上好還是壞,然而在冥冥之中左右著他的命運,難以擺脫,讓他心裏常常有些怨恨,卻又無可奈何。
無論如何,許廷高可不能因為是“內控分子”而不做自己能夠做的事。顯然是從母親那裏繼承的秉賦,他兢兢業業,勤懇踏實,什麽事情到他手裏,沒有完不成的。即使連續幾天加班加點,也不會有任何怨言。加上是科班出身,專業水平也比一般人高。
終於,他脫穎而出,被調到規劃建設局,先是當科員,副科長,科長,隨即升任副局長。
許廷高知道自己的崗位來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
記得有一次,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找上門來,自我介紹說是台灣的退伍老兵。因為穀安很適合居住,便拿出多年的積蓄,前來購買了一套住房。他覺得在這兒安度晚年,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再也不想回台灣去了。他誠懇地說:
“我孤身一人,沒有妻小,沒有實業,也沒有牽掛,住在穀安感到心情非常舒暢。唯一的缺憾,就是過三個月就要去公安局,在台胞證上簽章一次。我在大陸居住滿一年時間,就必須回台灣一次,否則不給我簽章。我年紀大了,不像年輕人那麽精力充沛,跑一趟公安局已經感到累了,回一次台灣更是感到疲勞……”
許廷高替他與公安局聯係,希望能夠減少簽章的次數,能否允許他不回台灣去,長期定居在穀安?
公安局的答複很婉轉,說這樣做是上級部門規定的,誰也無權更改。事實上,這也是海峽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決定的。相信老人能夠理解這一點。不過,老人居住在穀安,我們會提供各種方便,並保證他的安全。
得到這樣的答複,盡管有些遺憾,但老人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神色,顯然他是有思想準備的。
是的,如今不管你是什麽民族、什麽職業、什麽政治信仰,隻要不觸犯法律,就可以在穀安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誰也不會來幹涉你。親商、安商、富商,讓新穀安人享受同等的權益,這是穀安市政府的承諾。確實,很多外地人來到這裏,仿佛在家裏一樣,深感自由自在。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如候鳥似地飛來,成為外企白領。他們說,在這裏更能選準人生的坐標,實現自我價值。
開放,並非抽象的概念。構築起一個舞台,讓願意前來的人們舒展自己的才華,盡情表演,這就是開放。將人拒之千裏之外,從來不是穀安人的性格。
在別人眼裏,許廷高這些年可謂一帆風順。然而隻有他自己才明白,能踏上仕途,並且頗有政聲,不僅靠出眾的才華和非同一般的勤奮,更靠不為別人所知的承受力。每一個崗位,動力與阻力都是並存的。越是作出成績,越有可能冒出莫名的誣告、損毀乃至指控,精神脆弱的人或許會被壓垮。但,假如毫無挫折,也難以成才。
不過,春風畢竟吹來了,“內控分子”的帽子一下子被吹掉了。沒有多久,恰逢換屆,原來的局長由於年齡因素退居二線,他特意推薦許廷高當接班人。
剛剛接上班,事情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許廷高接到一紙調令,讓他去離開家鄉鍾州,去五十公裏以外的穀安市當規建局長。用組織部領導的話說,幹部異地交流,更有利於工作。許廷高無法弄清深層次的原因,也顧不上去弄清,一天也不拖拉地去報到了。
領導幹部手裏確實握著不小的權利,往往能左右一個或一群人的命運。然而他們也總是感慨身不由己,身不由己的應酬忙碌,身不由己的言辭表達,身不由己的升降沉浮。
就這樣,許廷高在緊張忙碌中過去了好幾年。個中的酸甜苦辣,隻有他自己才能體味。
回想起來,許廷高當規劃局長最大的功績,是將黿湖畔的五平方公裏土地,規劃成了工業小區,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七通一平”。外資企業對這裏的環境很滿意,各方麵的服務也很到位,便紛至遝來——其中包括林光祖的瑞晶公司。這對於迅速提升穀安市的經濟總量,產生了根本的作用。
但,許廷高畢竟是冷靜的。所有的成績都歸功於穀安的主要領導,沒有他們的決策,許廷高縱然像孫悟空似的,拔一把毫毛都能變成小猴子,也難以舒展本領。何況,講到底是大氣候好了。黨中央改革開放的決策,太英明了。
當時,外界也有很多風言風語,說許廷高經常跟不少台灣商人混在一起,難怪以前他要被“內控”。與他親近的朋友好心地勸他,那些台灣人鬼精得很,口袋裏都藏著某些太平洋群島小國的護照,什麽斐濟、薩摩亞、基裏巴斯,有些國家名字聽都沒有聽到過,一看苗頭不對,就能哧地溜走,誰也管不著。可你怎麽辦?
這些輿論傳到許廷高的耳朵裏,他無聲地笑笑,不置可否。
在潛意識裏,對“台灣”兩個字確實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忌諱,他想躲避,卻躲避不了。偏偏還要笑臉相迎,熱情地幫助台灣商人選址,做各種各樣的服務,哪怕他們提出某些令人無奈的要求,例如考慮到風水地理,堅持要政府出錢,將直行的小河改成彎道,把廠門開在不該開的地方,旁邊做一個奇形怪狀的蓄水池等等……
為了不影響招商引資,許廷高始終堅守一條,自身必須清白。凡是涉及政府利益,原則永遠保持得很好。
黿湖畔有一片飛地,位於城郊鎮,卻由黿湖鎮的農民種植,四麵環水,交通很不便利,田間管理也很麻煩。幾年前,一個台灣商人看中它,反複去看了幾次,說要開發湖畔度假村。後來才知道,那個台巴子的祖父曾經是這片土地的地主,1948年他去了台灣,土改時這片土地被沒收,臨終前仍念念不忘。
許廷高仔細了解原委,與幾個部門再三商量,決定不批準這個項目。前幾年,招商高於一切,撿到籃子裏的都是菜。現在卻不同了,必須挑挑揀揀,不該接受的,就堅決不接受。他認為,商業投資是商業投資,政治原則是政治原則,兩者扯在一起,難免會惹出什麽麻煩來。難怪一些招商幹部說,台巴子很難弄,盡管他們也提供不可小覷的稅源,讓不少人有就業機會,但無論如何比不上歐美企業規範。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穀安縣在遍布全國的“造城”熱潮中,順利地升格成了穀安市,還專門開辟了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城裏城外熱火朝天,到處都在搞基本建設。上級更重視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要求縣市班子中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大學畢業生。
許廷高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會脫穎而出,被推舉為副市長,分管城市規劃建設。
他感覺到了肩膀上的擔子,也感覺到了權力的分量。他告訴自己千萬不要失去理智,知道自己以前在大學裏學的東西,早已不敷所用,便設法爭取了十幾個上海同濟大學建築係進修的名額,帶頭去充電。年紀老大不小了,像一個毛頭小夥子一樣坐在教室裏讀書,端著盆子在食堂裏排隊,睡集體宿舍硬板床,頗有些不習慣。然而,他終究適應了,也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
再回過頭來看看這些年做的事,才發覺規劃始終滯後於建設,在實施過程中,也往往由於人為因素而輕易改變。比如黿湖沿岸的工業小區,曾經得到了多少領導的表揚,迎來了多少參觀者啊!然而,僅僅十年,規劃上的失誤就暴露無遺。尤其是土地批租,常常跟著項目走,一個批件,就能將原有的規劃打破。這,恐怕還不能用“形勢發展得太快”作為理由來解釋……
當初認為做得很漂亮的事,後來卻證明是拙劣的;當初並不叫好的事,後來卻被稱為有獨創精神。對錯綜複雜的時局作出正確判斷,實在需要經驗和高智商。
此刻,在林光祖的項目麵前,他也發覺,光謹慎從事已遠遠不夠。看來應該找人谘詢一下。
唯恐忘了,他在筆記本上寫了一行字:“西樵山遺址——土地批租”,旁邊重重地畫了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