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突擊隊上
小狗日的,你們死到臨頭了!――魯星野
“張副旅長,我們師長的寶貝疙瘩都交給你了,師座夠支持你的。”王耀武的警衛連長帶著兩名弟兄把全師的衝鋒槍都抬到了張靈甫的麵前。
一隻隻衝鋒槍槍口朝天,是一把把在近戰中消滅敵人的最佳利器,給人一種取敵人性命盡在輕鬆掌握之感。
看到師座派人用籮筐挑來十九把衝鋒槍,其中竟然還有幾把德國最新式的mp38,這是世界上第一種折疊式衝鋒槍,一九三八年才開始投產並裝備德軍,槍把是塑料的,顯得很輕便,再加上153旅自己還有幾把mp28,加起來就有將近三十把衝鋒槍了,史迪威上校他們的槍是湯普森衝鋒槍,價格昂貴,一把槍據說售價兩百多美圓,這可把盧醒喜得合不攏嘴,甩起右手,打了一個響指,一高興就說了一句大家誰也聽不懂的粵語:“丟那媽幾大就幾大,盡地一煲!”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說,老子有了衝鋒槍,還怕與小鬼子拚命!
衝鋒槍加手榴彈,等於金不換。對衝鋒槍的威力,盧醒是深有體會的:一九二七年,“鐵四軍”副軍長葉挺、參謀長葉劍英等人發動廣州起義,在攻打位於長堤的四軍軍部時,作為堅決擁護國min黨的黃埔學生,盧醒參加了軍部保衛戰,與兩個營的紅軍隔街對峙,他親眼看到,軍部衛隊人手一把綽號為“花機關”的mp18衝鋒槍,彈匣容量三十二發,一扣扳機,就是一陣彈雨,硬是把紅軍打得抬不起頭來,隱蔽在過街樓的走廊柱子後麵而無法前進一步,隨後,在廣州全城陷於紅海洋的三天時間裏,隻有軍部大樓等少數據點上的青天白日旗還在高高飄揚。
當時的mp18還是第一代衝鋒槍,性能一般,尚且也能以連續不斷的火力封鎖路麵,讓盧醒看到了這種比機槍靈活輕便、比步槍火力猛烈的自動武器,在叢林、山地和城鎮中打近戰、打巷戰的實用價值。二戰中,裝備衝鋒槍最多的是蘇軍,在重武器的火力支援下,成千上萬的士兵手持衝鋒槍撲向敵陣,這種人海戰術的氣勢和自動火器的掃射令德軍心驚肉跳,精神幾近崩潰。
不過,衝鋒槍缺點也比較明顯:射程近,威力不足,又大量消耗彈藥,這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不能不是一個極大的限製,再加上日軍講究槍法準和拚刺狠,武士道精神頑強,因而一直到其投降,也沒有把衝鋒槍裝備到步兵。如此同時,在中華,隻有少數幾家兵工廠可以仿製衝鋒槍,產量極低,即使是在國軍最精銳的德式師中,單兵武器仍然是以步槍為主,衝鋒槍數量很少,沒有裝備到第一線。
提出找師座要衝鋒槍的,正是盧醒。日軍的強大,主要表現在重武器占壓倒性優勢和單兵素質高這兩個方麵。他認為,集中使用衝鋒槍,可以揚長避短,在戰鬥中形成局部的火力優勢,而盡量減少與日軍比槍法、比拚刺的單挑。這並不是說,單挑不過小鬼子,七十四軍個個都是好漢,什麽時候孬種過?正因為七十四軍個個都是好漢,訓練出一名合格的士兵不容易,所以才不能白白地消耗在與小鬼子的硬拚中,就讓密集的彈雨讓小鬼子們發抖去吧!讓吃屎長大的小鬼子變成馬蜂窩吧!還有兩天,就是八月十五中秋節了。合家就要團圓,男兒卻將要出征。
萬家嶺上空炮聲隆隆,即使是在入夜後仍不絕於耳,一團團火球不時時地在群山中掠起,把夜空照得一閃一閃的,這是日軍一零六師團的兩個炮兵聯隊仍在持續炮擊我軍陣地。我五十一師炮兵營也不甘示弱,在夜色的掩護下開炮還擊,張古山主峰上也會落下幾發炮彈。三百名敢死隊員已經摸到張古山的背後。從團長張靈甫以下,一律光著膀子、戴著鋼盔,左臂上紮著白毛巾,他們是從全團一千五百名兄弟中挑選出來的老兵,個個身經百戰,視死如歸,赤裸著的上身左一道、右一道地披上帆布子彈帶。
為指揮方便,敢死隊分成人數各六十名、兩個班的五個加強排,武器配備除步槍以外,每一排有四挺輕機槍、六把衝鋒槍、十把駁殼槍,槍榴彈(1)和擲彈筒各三具。總計全隊輕機槍二十挺、衝鋒槍三十把、駁殼槍五十把,槍榴彈和擲彈筒共三十具,每人身上再別上十枚手榴彈,足以在近距離作戰中形成強大的火力優勢。可見,除了重機槍和炮擊炮以外,敢死隊的裝備幾乎集中了全團所有的好武器。
出其不意加近戰優勢,勝算已有百分之七十。
若從空中俯視,張古山猶如一個大寫的“丫”字,主峰高約百餘米,左右各向斜前方延伸出一個小山頭,主峰背後的山脊線,就像“丫”字最後的一“豎”,這條彎彎曲曲的山脊長約近千米,到了斷涯處便嘎然而止,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劈出一麵又陡又深的石壁,山下全是黑黝黝、陰森森的原始森林,風一吹就“嗚嗚”直響,來回搖擺,地形的確非常險要。
偷襲的路線,就選在了石壁下。用四架長梯連接起來的雲梯,牢牢地架了起來。
被樹蔭篩落的月色,如碎銀一樣撒在山穀裏。星星點點的星光中,隻見張靈甫把手一揮,發出一聲低沉的命令:“上!”
機炮連代理連長兼第一加強排排長魯星野就“噔噔噔”地率先竄上去,弟兄們隨後魚貫而上,雲梯似乎不堪重負,顫悠悠的,發出“吱吱啞啞”的呻呤。忽然,不知是誰的槍托撞到岩石上,“咣”地一聲響,一下子把人的心提到嗓子眼,大氣都不敢喘一口,個個屏住呼吸,豎起耳朵,小心翼翼地聆聽著山上的動靜。
萬幸的是,撞擊聲淹沒在遠處的炮聲和林濤的怒吼之中,並沒有驚動山上的日軍,鬼子兵們還在哼著什麽小調,聽得不是很清晰,但那曲子好像還很熟悉似的。
“小狗日的,你們死到臨頭了!”已經爬上三十多米高懸崖的魯星野,在心裏暗暗地罵了一句,懸崖之上的山勢依然險峻,亂石縱橫,荊棘叢生。身後的弟兄們跟著他,一個個都像壁虎似的,緊緊地貼著陡峭的山坡向上爬,一路上尖利的荊棘將身上劃得傷痕累累竟渾然不知覺。
爬到半山腰的時候,魯星野向身後豎起手掌,做了一個暫停的動作,然後一個人繼續前進。山上的日軍還在悠閑地哼著歌,聲音越來越清晰,什麽“西拉卡巴,阿嗚豬啦,米那米卡”的,魯星野讀過幾年高小,也上過幾堂音樂課,現在他終於聽出來了,他娘的,原來小鬼子唱的是《北國之春》!(2)記得陳連長不也常常哼過這首歌嗎?他還講過其中的意思呢,說的是有一個青年,背井離鄉,去為事業奮鬥,惟有媽媽無時無刻不在關懷他,以至於連城裏的季節變換了都不知道,在春天已經來臨時,還給他郵來棉衣禦嚴冬。是啊,歌是好歌,好聽又讓人感動,真是兒行千裏母擔擾,兒在他鄉望親人。隻可惜你這小鬼子來錯了地方,老子今天就要送你見閻王,讓你再也回不到你那“亭亭白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木蘭花開山崗上”的美麗故鄉!
(1):槍榴彈最初是將手榴彈加尾杆直接插入步槍槍口,用空包彈發射,後改為加裝發射裝置於槍管上,常用彈種有爆破彈、破甲彈、燃燒彈、照明彈、煙霧彈等,大多為球形和圓柱體,殺傷半徑10-30米,程最遠可以達到500米)
(2):清末民初,隨著大批留學生去日本,東洋文化開始傳入中華。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小狗日的,你們死到臨頭了!――魯星野
“張副旅長,我們師長的寶貝疙瘩都交給你了,師座夠支持你的。”王耀武的警衛連長帶著兩名弟兄把全師的衝鋒槍都抬到了張靈甫的麵前。
一隻隻衝鋒槍槍口朝天,是一把把在近戰中消滅敵人的最佳利器,給人一種取敵人性命盡在輕鬆掌握之感。
看到師座派人用籮筐挑來十九把衝鋒槍,其中竟然還有幾把德國最新式的mp38,這是世界上第一種折疊式衝鋒槍,一九三八年才開始投產並裝備德軍,槍把是塑料的,顯得很輕便,再加上153旅自己還有幾把mp28,加起來就有將近三十把衝鋒槍了,史迪威上校他們的槍是湯普森衝鋒槍,價格昂貴,一把槍據說售價兩百多美圓,這可把盧醒喜得合不攏嘴,甩起右手,打了一個響指,一高興就說了一句大家誰也聽不懂的粵語:“丟那媽幾大就幾大,盡地一煲!”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說,老子有了衝鋒槍,還怕與小鬼子拚命!
衝鋒槍加手榴彈,等於金不換。對衝鋒槍的威力,盧醒是深有體會的:一九二七年,“鐵四軍”副軍長葉挺、參謀長葉劍英等人發動廣州起義,在攻打位於長堤的四軍軍部時,作為堅決擁護國min黨的黃埔學生,盧醒參加了軍部保衛戰,與兩個營的紅軍隔街對峙,他親眼看到,軍部衛隊人手一把綽號為“花機關”的mp18衝鋒槍,彈匣容量三十二發,一扣扳機,就是一陣彈雨,硬是把紅軍打得抬不起頭來,隱蔽在過街樓的走廊柱子後麵而無法前進一步,隨後,在廣州全城陷於紅海洋的三天時間裏,隻有軍部大樓等少數據點上的青天白日旗還在高高飄揚。
當時的mp18還是第一代衝鋒槍,性能一般,尚且也能以連續不斷的火力封鎖路麵,讓盧醒看到了這種比機槍靈活輕便、比步槍火力猛烈的自動武器,在叢林、山地和城鎮中打近戰、打巷戰的實用價值。二戰中,裝備衝鋒槍最多的是蘇軍,在重武器的火力支援下,成千上萬的士兵手持衝鋒槍撲向敵陣,這種人海戰術的氣勢和自動火器的掃射令德軍心驚肉跳,精神幾近崩潰。
不過,衝鋒槍缺點也比較明顯:射程近,威力不足,又大量消耗彈藥,這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不能不是一個極大的限製,再加上日軍講究槍法準和拚刺狠,武士道精神頑強,因而一直到其投降,也沒有把衝鋒槍裝備到步兵。如此同時,在中華,隻有少數幾家兵工廠可以仿製衝鋒槍,產量極低,即使是在國軍最精銳的德式師中,單兵武器仍然是以步槍為主,衝鋒槍數量很少,沒有裝備到第一線。
提出找師座要衝鋒槍的,正是盧醒。日軍的強大,主要表現在重武器占壓倒性優勢和單兵素質高這兩個方麵。他認為,集中使用衝鋒槍,可以揚長避短,在戰鬥中形成局部的火力優勢,而盡量減少與日軍比槍法、比拚刺的單挑。這並不是說,單挑不過小鬼子,七十四軍個個都是好漢,什麽時候孬種過?正因為七十四軍個個都是好漢,訓練出一名合格的士兵不容易,所以才不能白白地消耗在與小鬼子的硬拚中,就讓密集的彈雨讓小鬼子們發抖去吧!讓吃屎長大的小鬼子變成馬蜂窩吧!還有兩天,就是八月十五中秋節了。合家就要團圓,男兒卻將要出征。
萬家嶺上空炮聲隆隆,即使是在入夜後仍不絕於耳,一團團火球不時時地在群山中掠起,把夜空照得一閃一閃的,這是日軍一零六師團的兩個炮兵聯隊仍在持續炮擊我軍陣地。我五十一師炮兵營也不甘示弱,在夜色的掩護下開炮還擊,張古山主峰上也會落下幾發炮彈。三百名敢死隊員已經摸到張古山的背後。從團長張靈甫以下,一律光著膀子、戴著鋼盔,左臂上紮著白毛巾,他們是從全團一千五百名兄弟中挑選出來的老兵,個個身經百戰,視死如歸,赤裸著的上身左一道、右一道地披上帆布子彈帶。
為指揮方便,敢死隊分成人數各六十名、兩個班的五個加強排,武器配備除步槍以外,每一排有四挺輕機槍、六把衝鋒槍、十把駁殼槍,槍榴彈(1)和擲彈筒各三具。總計全隊輕機槍二十挺、衝鋒槍三十把、駁殼槍五十把,槍榴彈和擲彈筒共三十具,每人身上再別上十枚手榴彈,足以在近距離作戰中形成強大的火力優勢。可見,除了重機槍和炮擊炮以外,敢死隊的裝備幾乎集中了全團所有的好武器。
出其不意加近戰優勢,勝算已有百分之七十。
若從空中俯視,張古山猶如一個大寫的“丫”字,主峰高約百餘米,左右各向斜前方延伸出一個小山頭,主峰背後的山脊線,就像“丫”字最後的一“豎”,這條彎彎曲曲的山脊長約近千米,到了斷涯處便嘎然而止,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劈出一麵又陡又深的石壁,山下全是黑黝黝、陰森森的原始森林,風一吹就“嗚嗚”直響,來回搖擺,地形的確非常險要。
偷襲的路線,就選在了石壁下。用四架長梯連接起來的雲梯,牢牢地架了起來。
被樹蔭篩落的月色,如碎銀一樣撒在山穀裏。星星點點的星光中,隻見張靈甫把手一揮,發出一聲低沉的命令:“上!”
機炮連代理連長兼第一加強排排長魯星野就“噔噔噔”地率先竄上去,弟兄們隨後魚貫而上,雲梯似乎不堪重負,顫悠悠的,發出“吱吱啞啞”的呻呤。忽然,不知是誰的槍托撞到岩石上,“咣”地一聲響,一下子把人的心提到嗓子眼,大氣都不敢喘一口,個個屏住呼吸,豎起耳朵,小心翼翼地聆聽著山上的動靜。
萬幸的是,撞擊聲淹沒在遠處的炮聲和林濤的怒吼之中,並沒有驚動山上的日軍,鬼子兵們還在哼著什麽小調,聽得不是很清晰,但那曲子好像還很熟悉似的。
“小狗日的,你們死到臨頭了!”已經爬上三十多米高懸崖的魯星野,在心裏暗暗地罵了一句,懸崖之上的山勢依然險峻,亂石縱橫,荊棘叢生。身後的弟兄們跟著他,一個個都像壁虎似的,緊緊地貼著陡峭的山坡向上爬,一路上尖利的荊棘將身上劃得傷痕累累竟渾然不知覺。
爬到半山腰的時候,魯星野向身後豎起手掌,做了一個暫停的動作,然後一個人繼續前進。山上的日軍還在悠閑地哼著歌,聲音越來越清晰,什麽“西拉卡巴,阿嗚豬啦,米那米卡”的,魯星野讀過幾年高小,也上過幾堂音樂課,現在他終於聽出來了,他娘的,原來小鬼子唱的是《北國之春》!(2)記得陳連長不也常常哼過這首歌嗎?他還講過其中的意思呢,說的是有一個青年,背井離鄉,去為事業奮鬥,惟有媽媽無時無刻不在關懷他,以至於連城裏的季節變換了都不知道,在春天已經來臨時,還給他郵來棉衣禦嚴冬。是啊,歌是好歌,好聽又讓人感動,真是兒行千裏母擔擾,兒在他鄉望親人。隻可惜你這小鬼子來錯了地方,老子今天就要送你見閻王,讓你再也回不到你那“亭亭白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木蘭花開山崗上”的美麗故鄉!
(1):槍榴彈最初是將手榴彈加尾杆直接插入步槍槍口,用空包彈發射,後改為加裝發射裝置於槍管上,常用彈種有爆破彈、破甲彈、燃燒彈、照明彈、煙霧彈等,大多為球形和圓柱體,殺傷半徑10-30米,程最遠可以達到500米)
(2):清末民初,隨著大批留學生去日本,東洋文化開始傳入中華。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