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宣慰使
汽笛“嗚嗚”的響了兩聲,這艘蒸汽船無奈的長江南岸停了下來,因為北岸已被各種船隻擠得滿滿當當,實是停不下了。
長江的北岸就是山城重慶,那高高的朝天門即使是站江南岸也能清晰的望見,隻是那朝天門碼頭卻已被那林立的帆檣遮擋得嚴實,隻能望見幾縷淡淡的黑煙。
重慶現已是共和軍西征部隊重要的後勤中轉站,從湖北轉運過來的軍用物資許多都這裏卸下,然後再由設朝天門碼頭的兵站進行分配,或裝川江木船上運往西邊的瀘州,或由陸路運往西北邊的銅梁兵站,供應成都部隊。
現船隻的運力是充足的,不足的是陸路運力,本來,從重慶轉運物資到成都,方便的是走水路,由長江西進,過瀘州,進至敘州,再由岷江逆流北上,即可直接航行到成都,但是,由於前段時間盤踞敘州、犍為等地的清軍尚未肅清,因此這一運輸方案無法實施,那麽隻能通過陸路轉運,或由涪江北行至遂寧,再由遂寧兵站向西轉運,但是無論那一條運輸線,都離不開馬車、挑夫,這平原地區尚且是件苦差事,何況是這山路迢迢的川西。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打後勤,這個道理軍人懂,糧草固然可以成都附近就地籌集,但是這彈藥的補充目前隻能仰仗重慶兵站,成都兵工廠暫時還指望不上。
為了轉運軍需,大批民眾被動員起來,拿著微薄的工錢,重慶至成都之間的迢迢山路上往來穿梭,好現春耕已經過去,大量雇傭農村壯勞力不會影響農業生產,而且將這些民眾組織起來,既能補貼他們的生活,也能鍛煉一下共和軍基層幹部們的組織能力,現武漢的幹部培訓學校已經停課,幾乎所有的學員都調到了四川,接受戰爭的鍛煉。
不過即使是這樣,重慶兵站每天總會有幾艘船隻耽擱行程,這些船隻裝載的大量軍用物資必須耐心的兵站碼頭上等待重編號,以便短時間裏運往需要它們的地方,多的騾馬、車輛也隨船趕到重慶,加入那支越來越龐大的運輸車隊,從簡單可靠的獨輪車,到稍微複雜一點的兩**車,共和軍西征部隊的後勤就是靠這些古老的運輸工具支撐起來的。
“嗚嗚”
汽笛聲又響了,這艘蒸汽船眼見朝天門碼頭靠岸已不可能,隻好無奈的長江南岸的暫泊點下了錨,並放下兩隻舢板,將船上的乘客轉運到朝天門碼頭。
作為身份特殊的乘客,顧維鈞與楊度是第一批登上舢板的人,坐搖搖晃晃的舢板上,兩人舉目遠眺,著實被那朝天門碼頭的景象嚇了一跳。
“這裏的景象讓我想起了奧爾良的碼頭貨棧,隻不過那裏鐵殼船居多,而這裏木船居多。”顧維鈞感慨了幾句。
“少川啊,不要將中國與美國比,比不了的,美國是工業強國,中國呢?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之所以沒有淪落為列強的直接殖民地,隻是因為這個國家太大了,而且列強之間的矛盾也太深了。”
楊度也感慨了一番,拍拍手裏提著的那隻柳條箱,歎道:“此番入川,我特意帶了幾本世界地理圖冊,算是給總司令的見麵禮,順便叫總司令瞧瞧,咱們中國和外國的差距有多遠,要想列強夾縫中艱難圖存,就必須學會隱忍,不要動不動就與列強對抗,忍字頭上一把刀,當年越王勾踐正是隱忍工夫了得,才終滅了世仇吳國,咱們中國要想強盛起來,就必須先學會隱忍。”
“那若是忍無可忍呢?”顧維鈞調侃的問道。
“那還是隱忍工夫不到家。”楊度一本正經的回答。“所謂‘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這才是隱忍的極至,也是臨危不亂的極至。”
“我總覺得你對這位趙總司令有偏見,一位一手挑起革命大勢的革命急先鋒,不可能是一個莽撞的人,趙振華之所以對日態度強硬,我以為這應該是他的策略。”
聽了顧維鈞的分析,楊度也隻有苦笑,袁世凱幕僚們說得不錯,趙北“蘄州事變”中的表演極大的提高了他的威望,尤其年輕人當中,總司令已成了一位戴著“愛國者”桂冠的偶像,就連顧維鈞這種留學國外的人也視總司令為中國的脊梁,何況是那些加激進的國內青年學生呢?
若論老謀深算,總司令或許不如袁項城,可是若論操縱民氣,袁項城就遠不及總司令了,這固然是袁項城長期浸淫官場的緣故,但也與他的中樞地位不無關係,作為民國大總統,袁項城絕不可能像總司令那樣去橫挑列強,因為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這個國家的整體,而總司令隻代表著一個小小的地方實力派。
可是,總司令真的隻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實力派麽?
楊度絕不這樣認為,無論是“蘄州事變”還是“川漢路款虧空案”,都可以看見這位總司令的勃勃雄心,他絕不會甘心做一個小角色,如果給他機會,他肯定會趁勢而起,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但遺憾的是,袁世凱並不這樣認為,他依然將南方的同盟會和光複會視做主要對手,因為他看來,趙北是支持總統製的,至少目前還有利用價值。
自從當上臨時大總統後,袁世凱就變得越來越剛愎,聽不進忠言,所以,楊度的忠告被當成了耳旁風。
此次入川,楊度雖然是毛遂自薦,但實際上也可以看作被流放了,名義上是“四川宣慰使”,可是跟著顧維鈞一同到四川來,難道就是來看看四川的風景麽?顧維鈞的使命是明確的,那就是參與川漢路款虧空案的審理,為那幫蠹吏做法律上的辯護,為共和時代的法治開一個好頭,可是他楊度來四川幹什麽呢?離開上海之前,袁世凱袁大總統的電報裏甚至沒有告訴他這個“四川宣慰使”的職能是什麽。
楊度心中一陣淒涼,袁世凱崛起於北洋,根基也北洋,他的依靠是那幫北洋的文武將吏,現的中樞,那就是北洋的中樞,與他楊皙子沒有什麽關係,他隻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袁世凱需要時會將他叫去,不需要時,又會將他遺忘角落,雖然禮遇有加,可是卻隻是一個花瓶角色,決策中幾乎很難起到什麽關鍵作用。
可是,當初如果不是他楊皙子苦苦哀求、勸告,袁世凱又怎麽會下定決心兵諫北洋呢?
世間悲哀的事莫過於千裏馬沒有遇到伯樂,此時此刻,楊度反而有些羨慕那些追隨趙總司令的人了,或許,也隻有這種崛起於草莽的人才可以排除畛域、破格提拔那些同樣落魄於草莽的英雄吧。
舢板上的水手喊了聲號子,讓楊度的魂遊戛然而止,舉目望去,朝天門碼頭已近眼前,碼頭上熙熙攘攘,軍人、挑夫絡繹往來,自然也少不了那些碼頭迎接貴客的人。
迎接楊度的是重慶省議院的十幾位議員代表,領頭的除了副議長之外,還有一人卻是楊度的老熟人蒲殿俊,楊度當年憲政編查館任職時就與這位前法部主事過從甚密,君主立憲的事情上兩人頗有共同語言。
“伯英,你什麽時候到重慶的?”楊度放下行李,衝著蒲殿俊拱了拱手。
蒲殿俊回禮,說道:“昨日剛到,聽說你今日到,便這裏等你,好歹路上有個說話的人,雖說現川南清軍已降,可是走水路還是不方便,咱們隻能走陸路去成都。”
“川南清軍降了?何時降的?”楊度頗感詫異。
“剛才成都的電報上說的,詳情我也不清楚。另外,總統府也拍了封電報過來,指名交給你。”
蒲殿俊將一張電報抄稿交給楊度,楊度接過一看,不由愕然。
“什麽?日本刺客行刺趙振華?何時的事?”
“前天的事了。現重慶報紙和武漢的報紙都已經報道此事了,輿論沸沸揚揚,前幾日你一直船上,消息自然閉塞。現,重慶日租界的日本人基本上都逃走了,租界裏隻剩下日本兵了,重慶省議院裏有議員叫嚷著要收回重慶日租界。”
“不可鹵莽!此事應從長計議。”
楊度一聽,頓時急了,雖然他前段日子沒來過四川,可也知道這四川省議院裏的議員裏都有些什麽人,袍哥、會黨人物可不少,這幫人中不少人都庚子年反過洋教,對洋人的痛恨這些年裏都一直壓心底。
“皙子放心好了,議員們多數都是理智的縉紳,少數偏激的議員是翻不了天的。”
蒲殿俊說完,將那些迎接楊度的議員代表一一引見,並趁機與顧維鈞寒暄一番。
“宣慰使輕車簡從,實讓我等感慨,昔年滿清大吏入川,都是前呼後擁,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來彈壓川民百姓的,如今共和時代,這官場果然是氣象一。”
聽著議員們的讚揚,楊度也隻能一笑置之,這幫議員如果去京津一帶瞧瞧,他們就不會這麽說了,北洋的那幫人哪一個不是前呼後擁?那位北洋“幹殿下”段芝貴每逢出行,隊伍前頭必有兩名士兵揮舞長鞭開道,這架勢差不多趕上過去的王爺出行了。
眾人正讚歎時,幾名議員從朝天門上奔到碼頭,手裏揮舞著一張電報抄稿,到了碼頭,將那電報抄稿交給副議長。
“袁大總統俯順民意,實是我共和政府之幸,黎民之幸!”副議長讚了幾句,將電報抄稿傳閱。
“什麽?總統府撤消‘川西都督府’?”
楊度大驚失色,“川西都督府”突然撤消,這就意味著四川將繼續作為一個完整的行省存,“四川都督”將是這個行省的高軍政長官。
“民意啊民意。”
蒲殿俊倒不似楊度那般意外,隻是幽幽說道:“昨日四川省議院向總統府和製憲會議分別上了一封全省士民請願書,堅決抗議將四川分成川東、川西兩部,這就是四川百姓的民意啊,民意不可違,否則,那滿清朝廷就是前車之鑒!”
楊度無力的將電報抄稿交給身邊的顧維鈞,舉目遠眺,心裏歎了口氣。
“這場棋局,項城又輸了一招啊。隻是不知那位總司令現又想什麽呢?”
楊度向西北方向望去,那莽莽群山遮擋了視線,卻是什麽也看不清楚,也看不明白。
這棋局真是叫人琢磨不透啊。
汽笛“嗚嗚”的響了兩聲,這艘蒸汽船無奈的長江南岸停了下來,因為北岸已被各種船隻擠得滿滿當當,實是停不下了。
長江的北岸就是山城重慶,那高高的朝天門即使是站江南岸也能清晰的望見,隻是那朝天門碼頭卻已被那林立的帆檣遮擋得嚴實,隻能望見幾縷淡淡的黑煙。
重慶現已是共和軍西征部隊重要的後勤中轉站,從湖北轉運過來的軍用物資許多都這裏卸下,然後再由設朝天門碼頭的兵站進行分配,或裝川江木船上運往西邊的瀘州,或由陸路運往西北邊的銅梁兵站,供應成都部隊。
現船隻的運力是充足的,不足的是陸路運力,本來,從重慶轉運物資到成都,方便的是走水路,由長江西進,過瀘州,進至敘州,再由岷江逆流北上,即可直接航行到成都,但是,由於前段時間盤踞敘州、犍為等地的清軍尚未肅清,因此這一運輸方案無法實施,那麽隻能通過陸路轉運,或由涪江北行至遂寧,再由遂寧兵站向西轉運,但是無論那一條運輸線,都離不開馬車、挑夫,這平原地區尚且是件苦差事,何況是這山路迢迢的川西。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打後勤,這個道理軍人懂,糧草固然可以成都附近就地籌集,但是這彈藥的補充目前隻能仰仗重慶兵站,成都兵工廠暫時還指望不上。
為了轉運軍需,大批民眾被動員起來,拿著微薄的工錢,重慶至成都之間的迢迢山路上往來穿梭,好現春耕已經過去,大量雇傭農村壯勞力不會影響農業生產,而且將這些民眾組織起來,既能補貼他們的生活,也能鍛煉一下共和軍基層幹部們的組織能力,現武漢的幹部培訓學校已經停課,幾乎所有的學員都調到了四川,接受戰爭的鍛煉。
不過即使是這樣,重慶兵站每天總會有幾艘船隻耽擱行程,這些船隻裝載的大量軍用物資必須耐心的兵站碼頭上等待重編號,以便短時間裏運往需要它們的地方,多的騾馬、車輛也隨船趕到重慶,加入那支越來越龐大的運輸車隊,從簡單可靠的獨輪車,到稍微複雜一點的兩**車,共和軍西征部隊的後勤就是靠這些古老的運輸工具支撐起來的。
“嗚嗚”
汽笛聲又響了,這艘蒸汽船眼見朝天門碼頭靠岸已不可能,隻好無奈的長江南岸的暫泊點下了錨,並放下兩隻舢板,將船上的乘客轉運到朝天門碼頭。
作為身份特殊的乘客,顧維鈞與楊度是第一批登上舢板的人,坐搖搖晃晃的舢板上,兩人舉目遠眺,著實被那朝天門碼頭的景象嚇了一跳。
“這裏的景象讓我想起了奧爾良的碼頭貨棧,隻不過那裏鐵殼船居多,而這裏木船居多。”顧維鈞感慨了幾句。
“少川啊,不要將中國與美國比,比不了的,美國是工業強國,中國呢?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之所以沒有淪落為列強的直接殖民地,隻是因為這個國家太大了,而且列強之間的矛盾也太深了。”
楊度也感慨了一番,拍拍手裏提著的那隻柳條箱,歎道:“此番入川,我特意帶了幾本世界地理圖冊,算是給總司令的見麵禮,順便叫總司令瞧瞧,咱們中國和外國的差距有多遠,要想列強夾縫中艱難圖存,就必須學會隱忍,不要動不動就與列強對抗,忍字頭上一把刀,當年越王勾踐正是隱忍工夫了得,才終滅了世仇吳國,咱們中國要想強盛起來,就必須先學會隱忍。”
“那若是忍無可忍呢?”顧維鈞調侃的問道。
“那還是隱忍工夫不到家。”楊度一本正經的回答。“所謂‘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這才是隱忍的極至,也是臨危不亂的極至。”
“我總覺得你對這位趙總司令有偏見,一位一手挑起革命大勢的革命急先鋒,不可能是一個莽撞的人,趙振華之所以對日態度強硬,我以為這應該是他的策略。”
聽了顧維鈞的分析,楊度也隻有苦笑,袁世凱幕僚們說得不錯,趙北“蘄州事變”中的表演極大的提高了他的威望,尤其年輕人當中,總司令已成了一位戴著“愛國者”桂冠的偶像,就連顧維鈞這種留學國外的人也視總司令為中國的脊梁,何況是那些加激進的國內青年學生呢?
若論老謀深算,總司令或許不如袁項城,可是若論操縱民氣,袁項城就遠不及總司令了,這固然是袁項城長期浸淫官場的緣故,但也與他的中樞地位不無關係,作為民國大總統,袁項城絕不可能像總司令那樣去橫挑列強,因為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這個國家的整體,而總司令隻代表著一個小小的地方實力派。
可是,總司令真的隻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實力派麽?
楊度絕不這樣認為,無論是“蘄州事變”還是“川漢路款虧空案”,都可以看見這位總司令的勃勃雄心,他絕不會甘心做一個小角色,如果給他機會,他肯定會趁勢而起,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但遺憾的是,袁世凱並不這樣認為,他依然將南方的同盟會和光複會視做主要對手,因為他看來,趙北是支持總統製的,至少目前還有利用價值。
自從當上臨時大總統後,袁世凱就變得越來越剛愎,聽不進忠言,所以,楊度的忠告被當成了耳旁風。
此次入川,楊度雖然是毛遂自薦,但實際上也可以看作被流放了,名義上是“四川宣慰使”,可是跟著顧維鈞一同到四川來,難道就是來看看四川的風景麽?顧維鈞的使命是明確的,那就是參與川漢路款虧空案的審理,為那幫蠹吏做法律上的辯護,為共和時代的法治開一個好頭,可是他楊度來四川幹什麽呢?離開上海之前,袁世凱袁大總統的電報裏甚至沒有告訴他這個“四川宣慰使”的職能是什麽。
楊度心中一陣淒涼,袁世凱崛起於北洋,根基也北洋,他的依靠是那幫北洋的文武將吏,現的中樞,那就是北洋的中樞,與他楊皙子沒有什麽關係,他隻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袁世凱需要時會將他叫去,不需要時,又會將他遺忘角落,雖然禮遇有加,可是卻隻是一個花瓶角色,決策中幾乎很難起到什麽關鍵作用。
可是,當初如果不是他楊皙子苦苦哀求、勸告,袁世凱又怎麽會下定決心兵諫北洋呢?
世間悲哀的事莫過於千裏馬沒有遇到伯樂,此時此刻,楊度反而有些羨慕那些追隨趙總司令的人了,或許,也隻有這種崛起於草莽的人才可以排除畛域、破格提拔那些同樣落魄於草莽的英雄吧。
舢板上的水手喊了聲號子,讓楊度的魂遊戛然而止,舉目望去,朝天門碼頭已近眼前,碼頭上熙熙攘攘,軍人、挑夫絡繹往來,自然也少不了那些碼頭迎接貴客的人。
迎接楊度的是重慶省議院的十幾位議員代表,領頭的除了副議長之外,還有一人卻是楊度的老熟人蒲殿俊,楊度當年憲政編查館任職時就與這位前法部主事過從甚密,君主立憲的事情上兩人頗有共同語言。
“伯英,你什麽時候到重慶的?”楊度放下行李,衝著蒲殿俊拱了拱手。
蒲殿俊回禮,說道:“昨日剛到,聽說你今日到,便這裏等你,好歹路上有個說話的人,雖說現川南清軍已降,可是走水路還是不方便,咱們隻能走陸路去成都。”
“川南清軍降了?何時降的?”楊度頗感詫異。
“剛才成都的電報上說的,詳情我也不清楚。另外,總統府也拍了封電報過來,指名交給你。”
蒲殿俊將一張電報抄稿交給楊度,楊度接過一看,不由愕然。
“什麽?日本刺客行刺趙振華?何時的事?”
“前天的事了。現重慶報紙和武漢的報紙都已經報道此事了,輿論沸沸揚揚,前幾日你一直船上,消息自然閉塞。現,重慶日租界的日本人基本上都逃走了,租界裏隻剩下日本兵了,重慶省議院裏有議員叫嚷著要收回重慶日租界。”
“不可鹵莽!此事應從長計議。”
楊度一聽,頓時急了,雖然他前段日子沒來過四川,可也知道這四川省議院裏的議員裏都有些什麽人,袍哥、會黨人物可不少,這幫人中不少人都庚子年反過洋教,對洋人的痛恨這些年裏都一直壓心底。
“皙子放心好了,議員們多數都是理智的縉紳,少數偏激的議員是翻不了天的。”
蒲殿俊說完,將那些迎接楊度的議員代表一一引見,並趁機與顧維鈞寒暄一番。
“宣慰使輕車簡從,實讓我等感慨,昔年滿清大吏入川,都是前呼後擁,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來彈壓川民百姓的,如今共和時代,這官場果然是氣象一。”
聽著議員們的讚揚,楊度也隻能一笑置之,這幫議員如果去京津一帶瞧瞧,他們就不會這麽說了,北洋的那幫人哪一個不是前呼後擁?那位北洋“幹殿下”段芝貴每逢出行,隊伍前頭必有兩名士兵揮舞長鞭開道,這架勢差不多趕上過去的王爺出行了。
眾人正讚歎時,幾名議員從朝天門上奔到碼頭,手裏揮舞著一張電報抄稿,到了碼頭,將那電報抄稿交給副議長。
“袁大總統俯順民意,實是我共和政府之幸,黎民之幸!”副議長讚了幾句,將電報抄稿傳閱。
“什麽?總統府撤消‘川西都督府’?”
楊度大驚失色,“川西都督府”突然撤消,這就意味著四川將繼續作為一個完整的行省存,“四川都督”將是這個行省的高軍政長官。
“民意啊民意。”
蒲殿俊倒不似楊度那般意外,隻是幽幽說道:“昨日四川省議院向總統府和製憲會議分別上了一封全省士民請願書,堅決抗議將四川分成川東、川西兩部,這就是四川百姓的民意啊,民意不可違,否則,那滿清朝廷就是前車之鑒!”
楊度無力的將電報抄稿交給身邊的顧維鈞,舉目遠眺,心裏歎了口氣。
“這場棋局,項城又輸了一招啊。隻是不知那位總司令現又想什麽呢?”
楊度向西北方向望去,那莽莽群山遮擋了視線,卻是什麽也看不清楚,也看不明白。
這棋局真是叫人琢磨不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