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摩鼻。鼻為肺竅,鼻也是邪氣入侵肺髒的門戶。很多人鼻腔黏膜對冷空氣過敏,秋季一到便傷風、感冒、流鼻涕。此類患者應從初秋即堅持冷水洗臉,並按摩鼻部。按摩鼻部方法是: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後,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60次;然後,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位於鼻唇溝與鼻翼交界處)20次。每天摩鼻1~2遍,以增強耐寒能力。


    3.摩喉。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頭,頸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左右手交替按摩各36次。按摩時拇指與其他四指張開,虎口對準咽喉部,自頦下向下按摩,動作宜緩慢,用力適當。此方法利咽喉,預防感冒咳嗽。


    4.躬身撐體。保持端坐位,全身放鬆,調勻呼吸,兩腳自然交叉,躬身彎腰,兩手用力支撐,使身體上抬3~5次為1遍。可根據各人體力,反複做3~5遍。兩臂支撐用力時宜閉息,不呼吸。此法可疏通肺脈,具有調養肺氣的作用,對風邪傷肺及肺氣虛損均有調理作用。


    5.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雙目微閉放鬆,兩手握成空拳,適當用力地反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4遍。同時進行叩齒,叩齒5~10次,並緩緩吞咽口中津液。捶背時,先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兩側。經常捶背可以健肺養肺,預防感冒。


    :


    秋季是肺氣主令的時節,秋季神誌外揚、精神失養可直接導致肺髒功能失調而誘發一係列的疾病。《靈樞?本神》指出:“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就是說,如果秋天養生不當,引起肺氣虛弱,就會導致少氣不足以息,甚至喘促有聲,胸部脹滿,仰而呼吸等證候。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秋天裏傷害肺氣,到了冬季會發生完穀不化的飧泄,供給冬天潛藏之氣就會不足。


    :


    如果違反調養秋收之氣的道理,就會傷了肺氣,主要表現為吸入困難。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裏,如果肺氣出現問題,那麽大便成形能力就會很差,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消化不良。這樣到了冬天不但會發生不易消化等泄瀉病,而且還會使人體適應冬季潛藏之氣的能力降低。


    :


    秋季腹瀉防勝於治


    民間有“有錢難買六月瀉”之說,因炎夏有輕度腹瀉而不屬於急性胃腸炎,且無任何不適,有利於暑熱濕毒的排泄。但應注意秋天則不適宜腹瀉,秋季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是秋季腹瀉的流行季節,其中10~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對於秋季腹瀉應及早地預防。


    1.注意飲食衛生。進入秋季之後,人們以為炎熱的夏季已過,放鬆對食物的冷藏和保鮮的要求。其實,在“三伏”階段食物也很容易變質,這期間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和汙染的食物,以防“病從口入”。


    2.不可貪涼冷飲。立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腹瀉。特別是對於素體脾胃虛者,不可貪涼冷飲,以免損傷脾胃。有脘腹冷痛、大便溏薄,體質弱者也應少吃生冷水果或未煮的熟食,要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3.謹防腹瀉偷襲孩子。秋季是孩子腹瀉的多發季節,孩子出現腹瀉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如喝些米湯、胡蘿卜湯、果汁、淡糖水和白開水等。由於腹瀉不僅丟失水分,而且還丟失鹽分,所以**中稍微加一些食鹽效果更好。


    4.注意開窗通風。秋天裏切莫因為天氣轉冷,怕受涼而緊閉門窗,應注意保持室內良好的空氣流通,這樣能夠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


    5.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秋季由於氣溫變化,若飲食不慎,常常會引起腹瀉。而腹瀉的原因甚多,並不一定凡腹瀉都是細菌感染。所以,腹瀉若不是細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時,不一定要用抗生素。否則,不但治療無效,反而還會引起腸胃道菌群失調,致使腹瀉久治不愈。若是兒童,還會使其身體逐漸衰弱,造成營養不良,影響發育生長。


    :


    孕婦秋季需預防腹瀉。秋高氣爽,對於身懷六甲的“準媽媽”來說,在這一季節尤其要注意預防腹瀉。秋天上市的新鮮瓜果較多,但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氣溫低,如果不注意食品衛生,抵抗力相對比較弱的孕婦就容易“鬧肚子”。腹瀉對孕婦的威脅比平常人大得多,因為它可能會刺激孕婦宮縮甚至導致早產。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違背了秋季氣候的要求,則太陰不能收斂,從而使得肺氣躁悶而成病。


    :


    秋季養收氣,不僅是適應秋令自然界陽收陰長的規律,也是為了冬天陰氣旺盛和來年的陽氣生發打下基礎。違背了秋季的養生原則,體內的太陰之氣便不能收斂,就會發生肺熱、喘息、胸悶等呼吸係統等疾病。


    :


    秋季宜養陰、養收氣


    中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秋冬養陰是春夏養陽的基礎,也是保證春夏時節機體的健康的關鍵。因此,秋天應注意保養陰、養收氣,避免耗精傷陰。


    1.飲食調養。秋季燥邪當令,因此要盡可能少吃蔥、薑等辛味的食物,以免傷津耗液,加重秋燥的各種症候。可適當多吃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如百合、銀耳、秋梨、柿子、甘蔗、藕、蜂蜜、乳品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2.養陰要多喝水。水為陰中的至陰,水為萬物之母。秋天主燥,燥邪的特點是幹,所以要多喝水以對抗天幹物燥。水屬陰,火屬陽,多喝水,尤其是地下水對養陰有好處。每天必喝的水有如地下水、礦泉水、井水。


    3.情誌方麵。秋天我們要注意人體精神意誌的調養,保持寧靜收斂、清心寡欲、思想開朗、樂觀積極、情緒穩定、知足常樂。


    4.收斂神氣。秋天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會因此產生淒涼、垂暮之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這時,不要讓自己的意誌外馳,使之與秋季自然的肅殺之氣相順應以取得平調。但也要根據個人的素體陰陽的偏頗進行調養。如素體陰虛者,秋季就更應注重滋補肝腎,以預防或減輕春夏發病或發病程度;但若素體陽虛者,秋季則應溫補,即如王冰所謂“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以“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為原則。


    :


    秋季燥邪易傷人,除適當補充一些維生素之外,對於確有陰傷之象,表現為口燥咽幹、幹咳痰少的人,可適當服用沙參、杏仁、川貝、麥冬、百合等,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秋天受到濕邪的嚴重傷害,到了冬天就容易發生咳嗽。


    :


    夏末秋初,金氣未盛,濕氣仍在,故人在秋季仍會感受到濕氣。濕氣通於脾,秋傷於濕,如果立即發病,可見濕氣**脾的濡泄等證;如果不立即發病,濕邪蓄於體內,日久鬱而成熱,至冬季降臨,寒氣大盛,外感寒邪,造成外寒內熱,相搏乘肺,肺之宣肅失司,而發生咳嗽等病症。


    :


    秋季防濕邪以飲食為主


    秋季從立秋到霜降有6個節氣,夏天的暑氣還沒有結束,秋天的雨水已經很多了,此時濕氣陰邪較重。要是早秋脾傷於濕,就會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作種下病根。


    這是因為,早秋時濕邪停留在皮膚之下,到冬天邪氣會隨著血氣進入五髒,肺合皮毛,濕氣就會停留在肺部形成咳嗽、喘息與痿厥。因此,到了秋季我們還要做好防濕邪的工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紅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紅敏並收藏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