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又寫了幾個字,不禁搖頭歎氣,“鞭炮產業一年才給國家財政交幾個錢呀?禁煙,你禁得起嘛?全是錢呀,真是的。”
童貫就這樣在時斷時續的鞭炮聲中,打好“奏章”的草稿,斟酌一番,這才正式定稿,又用一筆一畫、工工正正的字體抄寫了一遍。
童貫放下筆,最後看了一遍,命幹人將“奏章”和“功狀”送到兵司後又以加急“遞鋪”送往東京。
等童貫再次回到官署大堂上,隻見轉運使領頭,漕司、憲司、倉司、兵司各官署衙門的官員,聞訊紛紛趕來道賀,一時間童貫的官署成了喜慶的場所,趕上童貫結婚那天的熱鬧勁了,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意。
見此情景,童貫不禁思緒如飛,浮想聯翩了一下,“要是手機帶到宋朝是什麽情況?”
哪還用問嘛?短信會象雪片一樣飛來……
“熙州人民發來賀電!”
“陝西人民發來賀電!”
“全國人民發來賀電!”
“火星人發來賀電!”
“太陽係發來賀電!”
“黑洞發來射線!……噢,天啊!不好意思,我發錯了,對不起思密達!”
搞什麽搞,朝鮮人你這是成心的是不是?切!
時近正午,童貫心情舒暢,便命在官衙裏大排筵席,宴請趕來賀喜的熙州眾位官員,慶賀劉仲武收複積石軍。
有好吃的、好喝的,眾官員當然是皆大歡喜,喜上加喜。
酒宴之上,一片喜氣洋洋,眾官員紛紛舉杯,向童貫表示最誠摯的祝賀。
就在這時,第二份“軍情急報”送至童貫手中,這份軍報是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湟州知州王厚從湟州送來的。
“十萬火急!”軍報上四個字讓童貫產生一絲不安。
童貫看完,是神色恍忽,表情僵硬,苶呆呆的發愣。
眾官員看著童貫異常的表情,漸漸閉上嘴,剛才還喧嘩熱鬧的大廳突然變的安安靜靜,鴉雀無聲了。
王厚的“軍情急報”是這麽寫的:
“青唐王子溪賒羅撒率青海騎兵二萬,匯合西夏四監軍司十萬兵馬,突襲西寧州,知西寧州都護高永年聞訊率兵出戰被俘,生死不明。我已率湟州守兵二萬,星夜弛援,敵兵勢大,軍情緊急,西寧州危在旦夕。請司空速做決策,早發援兵。”
西寧州就是青唐城,乃是西部防禦重地,童貫在那裏駐紮了三萬士兵,在陝西能夠駐紮上三萬兵馬的地方一定都是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
在這麽重要的地方童貫一定會選一位相當重要的將領負責,高永年就是西寧州的守城主將,他是首任西寧知州,主管一州軍政。
童貫是了解高永年的,否則,他絕對不會把西寧交給他。
童貫和王厚兵發六路取青唐時候,高永年就是其中一路的指揮官,高永年官居隴西都護,號稱大宋西北軍中“第一悍將”,武功高強,他率領番漢屬軍,打起仗來一往無前,即是一位愛兵如子、深得軍心的統帥,也是一位古道熱腸、有情有義的漢子,他的性格粗中有細,外剛內柔,怎麽會剛剛開仗就被俘虜了呢?
這個消息讓童貫如墜冰窟,渾身發冷,“高永年被俘,西寧危矣!”
剛收複積石軍,西寧州就被攻擊,真是按下了葫蘆起了瓢——顧了這頭丟了那頭。
就在這時,一個人的臉從童貫腦海深處冒了出來,是晉王察哥的臉。
晉王察哥開始還擊了,在童貫奪取銀州的時候,他並沒有急著動手,而是一直窩著,西夏甚至還派使者太尉李至忠來熙州和自己會談要求罷戰休兵。
這一切當然隻是表麵的文章,和談和談,談何容易!
大宋和西夏注定會成為敵人,倆國不能共生,必有一亡,因為,西北對於大宋太重要了。
和談期間,童貫沒有停手,他借機收複了洮州,隨後又收複積石軍。
西夏肯定也沒閑著,表麵風平浪靜,暗中積極備戰,現在看起來,派“灰狼”刺殺童貫就是大戰前的一個“序曲”,真正的大戲隨之拉開帷幕,重兵進攻西寧州說明——演出開始了。
晉王察哥一定是掌握了劉仲武大軍攻取積石軍這個情報,知道西寧後援空虛,這才趁虛而入,直搗要害。
時機、地點選擇的恰到好處。
想到這,童貫感到了痛,童貫被察哥這一下打的很痛!
就象童貫打銀州一樣,上次打得晉王察哥也很痛。
童貫立即離席,其他官員見狀,也草草收場,一場慶功宴,搞了個不歡而散。
消息不脛而走,青唐小王子溪賒羅撒勾結西夏四監軍司十餘萬大軍圍攻西寧州,西寧主將高永年一戰被俘,西寧危在旦夕。
所有聽到這個消息的人,無不失色,得了積石,丟了西寧,用屁股想也是得不償失。
童貫回到的官衙兵機堂內,召集屬下相關官員共議軍情,這些人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無非是要調兵急救西寧州。
問題是:兵從何來?
童貫身為陝西第一軍政長官,心裏最清楚不過,陝西兵力的部署是什麽情況,用捉襟見肘來形容都不過份。
宋夏邊界宋國一側由西向東有:湟州、蘭州、會州、環州、延安州等州府和懷德軍、保安軍等各大軍區,大宋和西夏國境線全長超過兩千餘裏,山河穀原,地形複雜多變,軍事要塞密密麻麻。
因大宋有事於西北,自從童貫到了陝西後,陝西禁軍、廂軍、民兵、弓手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三十餘萬,陝西六路,四戰之地,大大小小府、州、軍、監、城、寨、堡、砦無不需要駐兵,大宋兵力雖多,分散各處,顯得形同虛設,弱不禁風。
西夏屢次進兵,都是以全國之力攻宋一點,基本上每戰必勝,勝則必搶,搶則必退。
這讓大宋防禦始終陷於被動,總是疲於應命,防不勝防。
“兵分則散,散則危;兵聚則固,固則安。”這是王厚將軍給童貫的一個建議,童貫聽從了王厚的建議,在陝西用了一年多時間終於集齊了一支十萬主力軍隊。
童貫就這樣在時斷時續的鞭炮聲中,打好“奏章”的草稿,斟酌一番,這才正式定稿,又用一筆一畫、工工正正的字體抄寫了一遍。
童貫放下筆,最後看了一遍,命幹人將“奏章”和“功狀”送到兵司後又以加急“遞鋪”送往東京。
等童貫再次回到官署大堂上,隻見轉運使領頭,漕司、憲司、倉司、兵司各官署衙門的官員,聞訊紛紛趕來道賀,一時間童貫的官署成了喜慶的場所,趕上童貫結婚那天的熱鬧勁了,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意。
見此情景,童貫不禁思緒如飛,浮想聯翩了一下,“要是手機帶到宋朝是什麽情況?”
哪還用問嘛?短信會象雪片一樣飛來……
“熙州人民發來賀電!”
“陝西人民發來賀電!”
“全國人民發來賀電!”
“火星人發來賀電!”
“太陽係發來賀電!”
“黑洞發來射線!……噢,天啊!不好意思,我發錯了,對不起思密達!”
搞什麽搞,朝鮮人你這是成心的是不是?切!
時近正午,童貫心情舒暢,便命在官衙裏大排筵席,宴請趕來賀喜的熙州眾位官員,慶賀劉仲武收複積石軍。
有好吃的、好喝的,眾官員當然是皆大歡喜,喜上加喜。
酒宴之上,一片喜氣洋洋,眾官員紛紛舉杯,向童貫表示最誠摯的祝賀。
就在這時,第二份“軍情急報”送至童貫手中,這份軍報是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湟州知州王厚從湟州送來的。
“十萬火急!”軍報上四個字讓童貫產生一絲不安。
童貫看完,是神色恍忽,表情僵硬,苶呆呆的發愣。
眾官員看著童貫異常的表情,漸漸閉上嘴,剛才還喧嘩熱鬧的大廳突然變的安安靜靜,鴉雀無聲了。
王厚的“軍情急報”是這麽寫的:
“青唐王子溪賒羅撒率青海騎兵二萬,匯合西夏四監軍司十萬兵馬,突襲西寧州,知西寧州都護高永年聞訊率兵出戰被俘,生死不明。我已率湟州守兵二萬,星夜弛援,敵兵勢大,軍情緊急,西寧州危在旦夕。請司空速做決策,早發援兵。”
西寧州就是青唐城,乃是西部防禦重地,童貫在那裏駐紮了三萬士兵,在陝西能夠駐紮上三萬兵馬的地方一定都是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
在這麽重要的地方童貫一定會選一位相當重要的將領負責,高永年就是西寧州的守城主將,他是首任西寧知州,主管一州軍政。
童貫是了解高永年的,否則,他絕對不會把西寧交給他。
童貫和王厚兵發六路取青唐時候,高永年就是其中一路的指揮官,高永年官居隴西都護,號稱大宋西北軍中“第一悍將”,武功高強,他率領番漢屬軍,打起仗來一往無前,即是一位愛兵如子、深得軍心的統帥,也是一位古道熱腸、有情有義的漢子,他的性格粗中有細,外剛內柔,怎麽會剛剛開仗就被俘虜了呢?
這個消息讓童貫如墜冰窟,渾身發冷,“高永年被俘,西寧危矣!”
剛收複積石軍,西寧州就被攻擊,真是按下了葫蘆起了瓢——顧了這頭丟了那頭。
就在這時,一個人的臉從童貫腦海深處冒了出來,是晉王察哥的臉。
晉王察哥開始還擊了,在童貫奪取銀州的時候,他並沒有急著動手,而是一直窩著,西夏甚至還派使者太尉李至忠來熙州和自己會談要求罷戰休兵。
這一切當然隻是表麵的文章,和談和談,談何容易!
大宋和西夏注定會成為敵人,倆國不能共生,必有一亡,因為,西北對於大宋太重要了。
和談期間,童貫沒有停手,他借機收複了洮州,隨後又收複積石軍。
西夏肯定也沒閑著,表麵風平浪靜,暗中積極備戰,現在看起來,派“灰狼”刺殺童貫就是大戰前的一個“序曲”,真正的大戲隨之拉開帷幕,重兵進攻西寧州說明——演出開始了。
晉王察哥一定是掌握了劉仲武大軍攻取積石軍這個情報,知道西寧後援空虛,這才趁虛而入,直搗要害。
時機、地點選擇的恰到好處。
想到這,童貫感到了痛,童貫被察哥這一下打的很痛!
就象童貫打銀州一樣,上次打得晉王察哥也很痛。
童貫立即離席,其他官員見狀,也草草收場,一場慶功宴,搞了個不歡而散。
消息不脛而走,青唐小王子溪賒羅撒勾結西夏四監軍司十餘萬大軍圍攻西寧州,西寧主將高永年一戰被俘,西寧危在旦夕。
所有聽到這個消息的人,無不失色,得了積石,丟了西寧,用屁股想也是得不償失。
童貫回到的官衙兵機堂內,召集屬下相關官員共議軍情,這些人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無非是要調兵急救西寧州。
問題是:兵從何來?
童貫身為陝西第一軍政長官,心裏最清楚不過,陝西兵力的部署是什麽情況,用捉襟見肘來形容都不過份。
宋夏邊界宋國一側由西向東有:湟州、蘭州、會州、環州、延安州等州府和懷德軍、保安軍等各大軍區,大宋和西夏國境線全長超過兩千餘裏,山河穀原,地形複雜多變,軍事要塞密密麻麻。
因大宋有事於西北,自從童貫到了陝西後,陝西禁軍、廂軍、民兵、弓手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三十餘萬,陝西六路,四戰之地,大大小小府、州、軍、監、城、寨、堡、砦無不需要駐兵,大宋兵力雖多,分散各處,顯得形同虛設,弱不禁風。
西夏屢次進兵,都是以全國之力攻宋一點,基本上每戰必勝,勝則必搶,搶則必退。
這讓大宋防禦始終陷於被動,總是疲於應命,防不勝防。
“兵分則散,散則危;兵聚則固,固則安。”這是王厚將軍給童貫的一個建議,童貫聽從了王厚的建議,在陝西用了一年多時間終於集齊了一支十萬主力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