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科給事中,掌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刑部之事。就是說所有刑部的公務,刑科給事中都有權幹預監督,查缺補漏,就算聖旨下來了,給事中覺得聖旨有問題的,甚至可以奉還聖旨。
所以六科給事中雖然官職隻有從七品,最大的都給事中也才是正七品,可是位雖卑權卻大。由刑科給事中說這話,最是合適不過。
太子聽了大喜,雖然昨天兩個狗頭軍師給他出了主意,叫他搜集刑部尚書魏忠的黑材料,到時發動言官禦史告他一狀,叫他沒臉審案子。可是那魏忠平日裏為官清廉,潔身自好,本身並沒有什麽劣跡,想找到他的把柄卻又談何容易。何況時間上也並不允許他們慢慢查訪。
太子正在著急,誰知今天一早,這個刑科給事中就幫了他一個大忙。隻是不知道他是誰的人!
太子打起了精神,等著聽他說些什麽。準備等會兒不論他說出什麽,他都要堅決讚同。
趙王葉敏瑜也是目光一閃。連他也不知道這個崔援是受了他人指使還是出於盡忠職守,才出麵反對由魏忠主審此案。
皇上聽了這話心裏又有些不悅。叫刑部主審此案是他的命令,崔援駁了這一條,實際上也駁了他的麵子。可是六科給事中本來就有規諫的權力,他雖然是皇帝也不能不叫給事中行使職權,隻得問道:“愛卿此話從何說起?”
崔援不慌不忙地奏道:“啟稟皇上,臣昨日翻閱了此次科考的舉子名單,發現魏大人的一個兒子和兩個侄子都在本次會試的名單上,並且很不巧的是,三個人全都落榜了!”
不用再說,眾人已經全都明白了。
大楚的司法精神裏也有一條“利益衝突回避”的原則,既然魏忠的兒子和侄子們都參加了今科的會試考試,那魏忠就和這個案子有了直接的利益衝突,他當然喜歡審理的結果是科場存在舞弊,給自己的子侄重考一次的機會,如此,魏大人就的確不再適合做這個主審了。
眾朝臣聽了這番話全都竊竊私語起來。
皇上聽了十分不悅:“魏大人,可有此事?”
魏忠不是沒想到這一點,隻不過他覺得這並不是什麽大問題,兒子和侄子們的考試成績並不影響他斷案的公正性。何況他的確也很想接手這個案子,尋一尋薑政的晦氣。
魏忠隻得出班奏道:“回稟皇上,確有此事!”這件事就是想賴也賴不掉。
皇上氣道:“既然如此,你為何不早早奏來?”
魏忠隻得道:“皇上,老臣在刑部多年,斷案無數,從未有過一件冤假錯案,老臣接手此案,也是想著為皇上分憂,為朝廷解難啊。老臣也是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啊!老臣願對天發誓,此案中,老臣但凡有一點徇私舞弊,叫老臣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竟在朝堂上發起誓言來。
皇上聽了這番話,神色稍霽。太子已經出班稟道:“啟稟父皇,兒臣以為,律例就是律例,不能因人而廢,不能因為魏大人精忠報國,就將這回避製度拋到了一旁,若是此例一開,國家從此令不行禁難止,豈不是要亂了套了?兒臣以為,還是應該遵從給事中崔援所奏,請皇上下令,換一位大人主審此案吧。”
朝堂上頓時你一言我一語,力挺趙王的紛紛出言替魏忠辯解,說此案隻有刑部主審最為合適,除了魏忠魏大人誰也沒有那個威望,那個資曆主審這麽大的案子。力挺太子的,則引經據典,認為魏忠必須回避,此案應該由別人代審才是。
吵得正統皇帝一個腦袋兩個大。葉邑辰冷眼旁觀,崔援就是他安排的,既然現在有太子打頭陣,他也不用急著出麵了。何況這次他插手此案,本意就是將承宗救出囹圄,至於太子的死活,他才懶得管呢。
正統皇帝本來就是個沒主意的人,這些大臣們又個個都是飽學之士,說起話來引經據典,一套一套,正統是聽這個說的也有道理,聽那個說的也有道理,一時之間,他也有些糊塗了。
隻好問現任的內閣首輔申閣老,“申愛卿以為如何?”
申閣老本為內閣次輔,楊培實走後,他順理成章地接任了首輔的位置。論起治國的韜略和本領,他和楊培實差了十萬八千裏,可他也有自己的本事,就是最會調停人際關係,俗稱和稀泥,他這一手本領爐火純青。楊老太爺當初就是看中這一點,才推薦他進了內閣,做了自己的左右手,以彌補隻有某些方麵的不足。
申閣老本來就是個好好先生,太子和趙王他更是一碗水端平,誰都不想得罪。內閣中除了丁閣老投奔了葉敏瑜,剩下的大部分閣老打的都是同一個主意。
皇上問到他,他充分發揮和稀泥的本領,開口便道:“老夫覺得各位大人說的都有道理。”這話說了和沒說一樣,皇帝知道他的性子,倒也沒有責怪他的意思,隻是問道:“愛卿以為,該有何人做本案的主審最為合適?”
申閣老道:“刑部掌管天下刑名,本案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刑部的。不過魏大人有三位子侄參加了此次的春闈,若是不回避也有些說不過去。若是派了刑部的侍郎去審理此案,一則次案關係重大,天下矚目,二則薑政本來就是侍郎,三品官審三品官似乎也有些不妥。以老夫的愚見,不若請三法司共同審理此案罷!三法司共同審理,也能彰顯本案的公平!刑部方麵,還是請魏大人回避,請左侍郎嚴大人主持。這些都是臣的一點小想法,伏請陛下聖裁!”把大理寺和都察院全都扯了進來,也算是一種和稀泥的手法。
這番話倒也算是有理有據,眾人紛紛點頭。
正統皇帝想了想,最終也下定了決心,“既然如此,就由三法司來共同審理此案罷!”
當天晚上葉邑辰就把廷議的結果告訴了雨瀾。雨瀾聽得嘖嘖稱奇,沒想到古代這麽個司法落後的時代,居然也已經有了“利益衝突回避原則”,葉邑辰揪住這一點,硬是把魏忠這個主審給換掉了。
這種“陽謀”自然要比自己那個“陰謀”好得多了。
此前葉邑辰也給雨瀾解釋過,三法司會審,舞弊的難度就大的多了,因為承宗本身就是清白的,雨瀾也就多少放下心來。
結果當天晚上就爆出有人收買獄卒,給牢內幾個舉子傳遞消息的事情。正統聽了大怒,立刻命令刑部對大牢內的囚犯們嚴加看管。緊接著三法司開審了幾次,不管是考官也好,舉人們也好,全都一口咬定自己沒有作弊。
因為刑部尚書被排除在外,三法司裏頭就數都察院左都禦史馮倫馮大人官位最高,是正二品。刑部出麵的是左侍郎嚴大人,正三品。大理寺這邊出麵的大理寺卿也是正三品。這事兒鬧到了最後就變成了由都察院左都禦史馮大人牽頭。舉子們在等得心焦,外邊的謠言也越傳越厲害,說什麽的都有,皇帝一天派三四撥太監來催,馮大人就想對人犯用刑。
隻不過三法司人多勢眾,各方勢力混雜其中,有太子的人,有趙王的人,也有葉邑辰的人,馮大人提出用刑,就有很多人跳出來反對,說是嚴刑拷打下逼問出來的口供很有可能屈打成招。
大家在公堂上就吵成了一團。馮大人氣得肝疼。他雖然也是正二品的官員,在眾人之中地位最高,可是都察院的地位本來就沒有刑部高,他也不是六部尚書,都察院除了一個左都禦史還有一個右都禦史,也是正二品,雖然地位在他之下,可這位大人和他一向關係不好,他連都察院的一畝三分地都管不過來,哪裏有本事把大理寺和刑部攏成一股勁兒,快速把這個案子審完。
這天又開了一堂,仍然是毫無所獲。馮大人到了家裏正自心煩,就聽見小廝進來稟報說是刑部尚書魏忠魏大人來訪。
馮倫精神一振,親自出去將魏忠迎了進來。服侍的人退了下去,魏忠道:“大人想不想盡快審結此案?”
馮倫這幾天差點被皇帝逼瘋了,連忙道:“還請魏老大人有以教我!”
魏忠便道:“這個案子說簡單也簡單,隻要用本官的法子……那幾個舉子不過是毫無經驗的雛……”
馮倫想了一夜,第二天晚上就派了獄卒去套話,假裝是被這幾位紈絝子弟的家人收買。因為之前有過一次,這幾位公子哥哪裏有那個經驗,除了一兩個機靈的,全都上當受騙,將買賣考題的經過全說了。
拿到證據之後,馮倫不喜反驚,因為這次賄賣考題之人竟然是太子身邊的心腹幕僚。這背後代表著什麽,馮倫又豈會不明白。
這件事牽連到了太子,事情就太大了,馮倫不由暗呼倒黴,都有點不敢往下查了。天一亮就入宮求見皇上。皇上聽完了馮倫的匯報,先就信了幾分。
這幾年他眼看著太子不停地做一些叫人難以理喻的荒唐事,若不是上次泰山地震的事,他廢了太子的心都有了。
馮倫跪在地上磕頭道:“這件案子到底是該怎麽查,還請陛下示下!”
若是真把太子給揪出來,丟臉的可不僅僅隻是一個太子,整個朝廷都要跟著他沒臉兒。正統皇帝氣得一陣頭暈目眩,陳嘉見狀慌忙上前給他揉胸推背,好半天,正統才道:“這件事你先不要聲張,你先下去吧,待朕考慮清楚了,自然會著人給你旨意。”
馮倫退了出去。偌大的宮殿裏隻剩下皇帝和陳嘉兩個人,正統皇帝揉著額頭對陳嘉說:“他是一國的儲君,他怎麽就貪圖這幾兩銀子,他到底是為了什麽?”根本就沒在懷疑是不是太子幹的,而是直接就問起了他的動機,皇上對於太子的不信任顯然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了。
此時不上眼藥什麽時候上眼藥?
陳嘉一下子就跪在了地上。“陛下,奴才有要情上稟,求陛下先恕奴才言之無罪!”
正統微微一愣。“有什麽話你盡管說吧,朕不怪你就是了!”
陳嘉這才磕頭道:“奴才的屬下打探到,太子在通州修建了一處豪華的別院,耗費銀子十餘萬兩,前兩日才剛剛竣工!太子在別院中安置了許多各地采買來的美女,據說那處別院修建的十分豪華,麵積比毓慶宮還要大上一倍!”
剛才正統還在奇怪太子要銀子幹什麽,陳嘉就已經把答案告訴他了。正統氣得渾身直哆嗦:“逆子!這個逆子!”
皇帝又問陳嘉:“既然知道了這個消息,為何不早點稟報朕知道?”
陳嘉的語氣十分惶恐道:“皇上息怒!皇上恕罪!奴才因為進宮侍候皇上之前是隨侍在承乾宮蕭妃娘娘身邊的,所以自從奴才到了皇上身邊侍候,就總有些風言風語,說……”說到這裏,他似乎有些難以啟齒。
正統皇帝就問;“他們說什麽了,吞吞吐吐的!”
陳嘉又磕了一個頭道:“一直有人在說,奴才是蕭妃娘娘和趙王殿下安插在皇上身邊的,目的就是要不利於太子殿下!所以這件事,奴才思量許久,一直沒有膽子向皇上稟報!”
正統皇帝道:“這些散播謠言的人包藏禍心,唯恐天下不亂,真是其心可誅!日後你再聽到類似的謠言,隻管把造謠者捉住,一頓板子直接打死就是了!奴才們對朕忠心不忠心,朕長著眼睛呢,自然會分辨。自從你到了朕的身邊,從未說過皇後和太子一句壞話,這些,朕心裏有數!何況你連那麽重要的身世也向朕進行了坦白,朕又不是昏君,怎麽還會疑心於你。”
陳嘉大喜過望,他一直忍著沒有在皇帝麵前說太子的壞話,又冒險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皇帝知曉,為的就是博取皇帝的絕對信任,如今看來,這一步險棋是走對了。
“以後不論是太子、趙王還是潞王,他們不論有什麽事情,你都要及時報給我知道。”
“是!”
正統又想了想,“你偷偷帶人過去,把太子身邊的張師爺抓過來,由你親自問一問,這次科考泄題的案子,究竟是怎麽回事?太子那邊,先不要驚動他。”畢竟還是給太子留了顏麵。
皇上既然這樣吩咐,就是不想叫旁人知道泄露考題的人是太子了。陳嘉道:“奴才明白皇上的意思,奴才一定辦得妥妥帖帖的,不叫一個人知道。”
正統這才疲倦地揮揮手:“你去吧!”
陳嘉隨早就打聽好了,這個張師爺是湖北人,妻妾都在湖北的老家,這些年跟著太子,他也發了一筆小財,就在京師裏頭卻另外養了一房頗有姿色的小妾,他雖然住在太子宮裏,卻時常出宮去見小妾。
陳嘉早把他住的地方給摸熟了,派了幾個西廠的高手在那裏守株待兔,當天晚上就把張師爺給捉到了西廠去了。
西廠精擅刑訊的人不在少數,張師爺又不是什麽有骨氣的人,一頓鞭子下去就什麽都招了。陳嘉叫他簽字畫押,帶著口供親自去給正統看。
正統看了之後不由得歎氣,“為了幾萬兩銀子,竟然幹出這種事情來,置國法於不顧,這個逆子,哎!”正統將口供扔在一旁:“這個張師爺……”
陳嘉連忙答道:“奴才明白,這個張師爺挑唆太子爺學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奴才自會處置了他!”所謂的處置,自然就是悄悄滅口了事。這件事君臣兩個人全都心知肚明,也就不用明說了。
陳嘉又道:“這裏邊還涉及到兩位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不知道皇上想怎麽處置他們?”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可是內廷之中有數的實權人物,正統不發話,他這個皇帝跟前的紅人也不好輕易動他們。
正統道:“他們既然連春闈的考題都敢往外泄露,還有什麽事情是不敢做的!你把他們拿去西廠,一並處置了吧!”
陳嘉不由大喜,這次泄題的本來隻有一個秉筆太監,他卻硬是叫張師爺把另一個叫張饒的秉筆太監也給捎帶上了。
那張饒本來是正統身邊的一個低等級的小太監,原本就出身高門大族,因為卷進了一起大案,這才割了一刀,進宮做了太監。因為長相清秀,有一次正統一時心血來潮,就把他拉上了龍床,大概是因為他侍候的正統十分滿意,又因為他讀書識字,正統就把他提拔成了司禮監秉筆太監。
那可真是一步登天了。
因為他出身豪富之家,本身隻有一股與其他太監與眾不同的氣質,正統對他愈加喜愛,批折子的時候常常叫了他來,有時候也會留他在乾清宮過夜。
這個張饒,勢頭上升的太快了,連陳嘉都覺得有些害怕。
陳嘉眼看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正在寢食不安的時候,正好有這件事發生,他若不趁機把張饒給除去,那他也不可能做到今天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審訊張師爺的時候,他就叫張師爺把張饒的名字也給攀扯上了。
張師爺收刑不過,不要說張饒真是他不認得的一個太監,就是親爹親娘叫他攀扯他也會毫不猶豫地攀扯上。
陳嘉還多了個心眼兒,張師爺的供詞上,隻說這個秉筆太監叫張饒,正統隻知道那個清秀的小太監叫小路子,並不知道他的大名叫張饒。若是知道了,說不定心一軟,還能饒他一命。
等皇上知道自己殺錯了人,到時候再後悔可以晚了。
為了怕皇上反悔,陳嘉立刻就帶人將兩個秉筆太監抓到了西廠。其中一個是真的罪有應得,張饒卻是冤枉的。這個小太監十分聰明,知道陳嘉對他起了顧忌之心,所以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在陳嘉麵前畢恭畢敬的,把自己當成孫子一樣。
不過就是這樣,也仍然沒能救他一命。直到陳嘉把一碗摻了和鶴頂紅的毒藥親自灌進他的嘴裏,他都不知道賜死自己的罪名是什麽:“陳大總管,我一直對你畢恭畢敬,在你的麵前連高聲說話都不敢,你為什麽要這樣對我……”
陳嘉文秀溫文的麵龐上露出一絲獰笑:“為什麽?本監今天就叫你死個明白。”他伸手摸了摸他皮膚光滑細膩的臉頰:“怪隻怪,你生了一張小白臉!怪隻怪,你討得皇上的歡心。怪隻怪,你從本監手裏分走了聖寵……”
“你記不記得你剛到乾清宮的時候,本監是怎麽教導你的,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安分守己,該是你的跑不了,不該是你的也不要癡心妄想地去爭去搶,就算你掙到了,也未必有這個福氣去消受!既然你這麽不安分,那本監就親自動手叫你安分一點兒了……”
此時藥力發作,張饒嘴角溢出鮮血,臨死之前,他看陳嘉的眼光仍是充滿了恐懼。
另一邊,張師爺和司禮監的另一個秉筆太監早就斷氣了。
做完了這一切,陳嘉留下幾個心腹處理現場,自己飛馬回到紫禁城匯報情況。正統並不知道自己喜歡的一個小太監已經被陳嘉趁機害死了。還表揚了陳嘉幾句。立刻給了陳嘉一道秘旨,叫他去左都禦史馮倫府裏去宣旨,叫馮倫趕快結案。
馮倫接完了聖旨,陳嘉又和他密談了個把時辰,陳嘉走的時候,馮倫麵色極為凝重。陳嘉暗示馮倫將所有的罪責全推到禮部左侍郎的薑政的頭上。因為他說得含糊其詞,馮倫不知道這是不是皇上的意思,一時之間也有些舉棋不定。
若是皇上的意思還好說,若是陳嘉自己的意思,真把這麽大的案子栽贓到薑政的頭上,將來事情敗露了,他也要吃不了兜著走。
關鍵這件事又不能去和皇上求證,那道秘旨,皇上也是叫陳嘉給他看過之後又收了回去。
馮倫舉棋不定,第二天就集合三司的官員又審了一次,本來薑政是抵死不認他有賄賣考題之事的。哪知道今天一問之下,薑政竟然全盤招認了。
馮倫不由大喜。想起陳嘉昨天跟他所說的“隻要馮公明天再問一次,必然能有意外驚喜”這樣的話,馮倫也不由暗暗震驚陳嘉的神通廣大。
所以六科給事中雖然官職隻有從七品,最大的都給事中也才是正七品,可是位雖卑權卻大。由刑科給事中說這話,最是合適不過。
太子聽了大喜,雖然昨天兩個狗頭軍師給他出了主意,叫他搜集刑部尚書魏忠的黑材料,到時發動言官禦史告他一狀,叫他沒臉審案子。可是那魏忠平日裏為官清廉,潔身自好,本身並沒有什麽劣跡,想找到他的把柄卻又談何容易。何況時間上也並不允許他們慢慢查訪。
太子正在著急,誰知今天一早,這個刑科給事中就幫了他一個大忙。隻是不知道他是誰的人!
太子打起了精神,等著聽他說些什麽。準備等會兒不論他說出什麽,他都要堅決讚同。
趙王葉敏瑜也是目光一閃。連他也不知道這個崔援是受了他人指使還是出於盡忠職守,才出麵反對由魏忠主審此案。
皇上聽了這話心裏又有些不悅。叫刑部主審此案是他的命令,崔援駁了這一條,實際上也駁了他的麵子。可是六科給事中本來就有規諫的權力,他雖然是皇帝也不能不叫給事中行使職權,隻得問道:“愛卿此話從何說起?”
崔援不慌不忙地奏道:“啟稟皇上,臣昨日翻閱了此次科考的舉子名單,發現魏大人的一個兒子和兩個侄子都在本次會試的名單上,並且很不巧的是,三個人全都落榜了!”
不用再說,眾人已經全都明白了。
大楚的司法精神裏也有一條“利益衝突回避”的原則,既然魏忠的兒子和侄子們都參加了今科的會試考試,那魏忠就和這個案子有了直接的利益衝突,他當然喜歡審理的結果是科場存在舞弊,給自己的子侄重考一次的機會,如此,魏大人就的確不再適合做這個主審了。
眾朝臣聽了這番話全都竊竊私語起來。
皇上聽了十分不悅:“魏大人,可有此事?”
魏忠不是沒想到這一點,隻不過他覺得這並不是什麽大問題,兒子和侄子們的考試成績並不影響他斷案的公正性。何況他的確也很想接手這個案子,尋一尋薑政的晦氣。
魏忠隻得出班奏道:“回稟皇上,確有此事!”這件事就是想賴也賴不掉。
皇上氣道:“既然如此,你為何不早早奏來?”
魏忠隻得道:“皇上,老臣在刑部多年,斷案無數,從未有過一件冤假錯案,老臣接手此案,也是想著為皇上分憂,為朝廷解難啊。老臣也是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啊!老臣願對天發誓,此案中,老臣但凡有一點徇私舞弊,叫老臣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竟在朝堂上發起誓言來。
皇上聽了這番話,神色稍霽。太子已經出班稟道:“啟稟父皇,兒臣以為,律例就是律例,不能因人而廢,不能因為魏大人精忠報國,就將這回避製度拋到了一旁,若是此例一開,國家從此令不行禁難止,豈不是要亂了套了?兒臣以為,還是應該遵從給事中崔援所奏,請皇上下令,換一位大人主審此案吧。”
朝堂上頓時你一言我一語,力挺趙王的紛紛出言替魏忠辯解,說此案隻有刑部主審最為合適,除了魏忠魏大人誰也沒有那個威望,那個資曆主審這麽大的案子。力挺太子的,則引經據典,認為魏忠必須回避,此案應該由別人代審才是。
吵得正統皇帝一個腦袋兩個大。葉邑辰冷眼旁觀,崔援就是他安排的,既然現在有太子打頭陣,他也不用急著出麵了。何況這次他插手此案,本意就是將承宗救出囹圄,至於太子的死活,他才懶得管呢。
正統皇帝本來就是個沒主意的人,這些大臣們又個個都是飽學之士,說起話來引經據典,一套一套,正統是聽這個說的也有道理,聽那個說的也有道理,一時之間,他也有些糊塗了。
隻好問現任的內閣首輔申閣老,“申愛卿以為如何?”
申閣老本為內閣次輔,楊培實走後,他順理成章地接任了首輔的位置。論起治國的韜略和本領,他和楊培實差了十萬八千裏,可他也有自己的本事,就是最會調停人際關係,俗稱和稀泥,他這一手本領爐火純青。楊老太爺當初就是看中這一點,才推薦他進了內閣,做了自己的左右手,以彌補隻有某些方麵的不足。
申閣老本來就是個好好先生,太子和趙王他更是一碗水端平,誰都不想得罪。內閣中除了丁閣老投奔了葉敏瑜,剩下的大部分閣老打的都是同一個主意。
皇上問到他,他充分發揮和稀泥的本領,開口便道:“老夫覺得各位大人說的都有道理。”這話說了和沒說一樣,皇帝知道他的性子,倒也沒有責怪他的意思,隻是問道:“愛卿以為,該有何人做本案的主審最為合適?”
申閣老道:“刑部掌管天下刑名,本案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刑部的。不過魏大人有三位子侄參加了此次的春闈,若是不回避也有些說不過去。若是派了刑部的侍郎去審理此案,一則次案關係重大,天下矚目,二則薑政本來就是侍郎,三品官審三品官似乎也有些不妥。以老夫的愚見,不若請三法司共同審理此案罷!三法司共同審理,也能彰顯本案的公平!刑部方麵,還是請魏大人回避,請左侍郎嚴大人主持。這些都是臣的一點小想法,伏請陛下聖裁!”把大理寺和都察院全都扯了進來,也算是一種和稀泥的手法。
這番話倒也算是有理有據,眾人紛紛點頭。
正統皇帝想了想,最終也下定了決心,“既然如此,就由三法司來共同審理此案罷!”
當天晚上葉邑辰就把廷議的結果告訴了雨瀾。雨瀾聽得嘖嘖稱奇,沒想到古代這麽個司法落後的時代,居然也已經有了“利益衝突回避原則”,葉邑辰揪住這一點,硬是把魏忠這個主審給換掉了。
這種“陽謀”自然要比自己那個“陰謀”好得多了。
此前葉邑辰也給雨瀾解釋過,三法司會審,舞弊的難度就大的多了,因為承宗本身就是清白的,雨瀾也就多少放下心來。
結果當天晚上就爆出有人收買獄卒,給牢內幾個舉子傳遞消息的事情。正統聽了大怒,立刻命令刑部對大牢內的囚犯們嚴加看管。緊接著三法司開審了幾次,不管是考官也好,舉人們也好,全都一口咬定自己沒有作弊。
因為刑部尚書被排除在外,三法司裏頭就數都察院左都禦史馮倫馮大人官位最高,是正二品。刑部出麵的是左侍郎嚴大人,正三品。大理寺這邊出麵的大理寺卿也是正三品。這事兒鬧到了最後就變成了由都察院左都禦史馮大人牽頭。舉子們在等得心焦,外邊的謠言也越傳越厲害,說什麽的都有,皇帝一天派三四撥太監來催,馮大人就想對人犯用刑。
隻不過三法司人多勢眾,各方勢力混雜其中,有太子的人,有趙王的人,也有葉邑辰的人,馮大人提出用刑,就有很多人跳出來反對,說是嚴刑拷打下逼問出來的口供很有可能屈打成招。
大家在公堂上就吵成了一團。馮大人氣得肝疼。他雖然也是正二品的官員,在眾人之中地位最高,可是都察院的地位本來就沒有刑部高,他也不是六部尚書,都察院除了一個左都禦史還有一個右都禦史,也是正二品,雖然地位在他之下,可這位大人和他一向關係不好,他連都察院的一畝三分地都管不過來,哪裏有本事把大理寺和刑部攏成一股勁兒,快速把這個案子審完。
這天又開了一堂,仍然是毫無所獲。馮大人到了家裏正自心煩,就聽見小廝進來稟報說是刑部尚書魏忠魏大人來訪。
馮倫精神一振,親自出去將魏忠迎了進來。服侍的人退了下去,魏忠道:“大人想不想盡快審結此案?”
馮倫這幾天差點被皇帝逼瘋了,連忙道:“還請魏老大人有以教我!”
魏忠便道:“這個案子說簡單也簡單,隻要用本官的法子……那幾個舉子不過是毫無經驗的雛……”
馮倫想了一夜,第二天晚上就派了獄卒去套話,假裝是被這幾位紈絝子弟的家人收買。因為之前有過一次,這幾位公子哥哪裏有那個經驗,除了一兩個機靈的,全都上當受騙,將買賣考題的經過全說了。
拿到證據之後,馮倫不喜反驚,因為這次賄賣考題之人竟然是太子身邊的心腹幕僚。這背後代表著什麽,馮倫又豈會不明白。
這件事牽連到了太子,事情就太大了,馮倫不由暗呼倒黴,都有點不敢往下查了。天一亮就入宮求見皇上。皇上聽完了馮倫的匯報,先就信了幾分。
這幾年他眼看著太子不停地做一些叫人難以理喻的荒唐事,若不是上次泰山地震的事,他廢了太子的心都有了。
馮倫跪在地上磕頭道:“這件案子到底是該怎麽查,還請陛下示下!”
若是真把太子給揪出來,丟臉的可不僅僅隻是一個太子,整個朝廷都要跟著他沒臉兒。正統皇帝氣得一陣頭暈目眩,陳嘉見狀慌忙上前給他揉胸推背,好半天,正統才道:“這件事你先不要聲張,你先下去吧,待朕考慮清楚了,自然會著人給你旨意。”
馮倫退了出去。偌大的宮殿裏隻剩下皇帝和陳嘉兩個人,正統皇帝揉著額頭對陳嘉說:“他是一國的儲君,他怎麽就貪圖這幾兩銀子,他到底是為了什麽?”根本就沒在懷疑是不是太子幹的,而是直接就問起了他的動機,皇上對於太子的不信任顯然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了。
此時不上眼藥什麽時候上眼藥?
陳嘉一下子就跪在了地上。“陛下,奴才有要情上稟,求陛下先恕奴才言之無罪!”
正統微微一愣。“有什麽話你盡管說吧,朕不怪你就是了!”
陳嘉這才磕頭道:“奴才的屬下打探到,太子在通州修建了一處豪華的別院,耗費銀子十餘萬兩,前兩日才剛剛竣工!太子在別院中安置了許多各地采買來的美女,據說那處別院修建的十分豪華,麵積比毓慶宮還要大上一倍!”
剛才正統還在奇怪太子要銀子幹什麽,陳嘉就已經把答案告訴他了。正統氣得渾身直哆嗦:“逆子!這個逆子!”
皇帝又問陳嘉:“既然知道了這個消息,為何不早點稟報朕知道?”
陳嘉的語氣十分惶恐道:“皇上息怒!皇上恕罪!奴才因為進宮侍候皇上之前是隨侍在承乾宮蕭妃娘娘身邊的,所以自從奴才到了皇上身邊侍候,就總有些風言風語,說……”說到這裏,他似乎有些難以啟齒。
正統皇帝就問;“他們說什麽了,吞吞吐吐的!”
陳嘉又磕了一個頭道:“一直有人在說,奴才是蕭妃娘娘和趙王殿下安插在皇上身邊的,目的就是要不利於太子殿下!所以這件事,奴才思量許久,一直沒有膽子向皇上稟報!”
正統皇帝道:“這些散播謠言的人包藏禍心,唯恐天下不亂,真是其心可誅!日後你再聽到類似的謠言,隻管把造謠者捉住,一頓板子直接打死就是了!奴才們對朕忠心不忠心,朕長著眼睛呢,自然會分辨。自從你到了朕的身邊,從未說過皇後和太子一句壞話,這些,朕心裏有數!何況你連那麽重要的身世也向朕進行了坦白,朕又不是昏君,怎麽還會疑心於你。”
陳嘉大喜過望,他一直忍著沒有在皇帝麵前說太子的壞話,又冒險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皇帝知曉,為的就是博取皇帝的絕對信任,如今看來,這一步險棋是走對了。
“以後不論是太子、趙王還是潞王,他們不論有什麽事情,你都要及時報給我知道。”
“是!”
正統又想了想,“你偷偷帶人過去,把太子身邊的張師爺抓過來,由你親自問一問,這次科考泄題的案子,究竟是怎麽回事?太子那邊,先不要驚動他。”畢竟還是給太子留了顏麵。
皇上既然這樣吩咐,就是不想叫旁人知道泄露考題的人是太子了。陳嘉道:“奴才明白皇上的意思,奴才一定辦得妥妥帖帖的,不叫一個人知道。”
正統這才疲倦地揮揮手:“你去吧!”
陳嘉隨早就打聽好了,這個張師爺是湖北人,妻妾都在湖北的老家,這些年跟著太子,他也發了一筆小財,就在京師裏頭卻另外養了一房頗有姿色的小妾,他雖然住在太子宮裏,卻時常出宮去見小妾。
陳嘉早把他住的地方給摸熟了,派了幾個西廠的高手在那裏守株待兔,當天晚上就把張師爺給捉到了西廠去了。
西廠精擅刑訊的人不在少數,張師爺又不是什麽有骨氣的人,一頓鞭子下去就什麽都招了。陳嘉叫他簽字畫押,帶著口供親自去給正統看。
正統看了之後不由得歎氣,“為了幾萬兩銀子,竟然幹出這種事情來,置國法於不顧,這個逆子,哎!”正統將口供扔在一旁:“這個張師爺……”
陳嘉連忙答道:“奴才明白,這個張師爺挑唆太子爺學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奴才自會處置了他!”所謂的處置,自然就是悄悄滅口了事。這件事君臣兩個人全都心知肚明,也就不用明說了。
陳嘉又道:“這裏邊還涉及到兩位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不知道皇上想怎麽處置他們?”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可是內廷之中有數的實權人物,正統不發話,他這個皇帝跟前的紅人也不好輕易動他們。
正統道:“他們既然連春闈的考題都敢往外泄露,還有什麽事情是不敢做的!你把他們拿去西廠,一並處置了吧!”
陳嘉不由大喜,這次泄題的本來隻有一個秉筆太監,他卻硬是叫張師爺把另一個叫張饒的秉筆太監也給捎帶上了。
那張饒本來是正統身邊的一個低等級的小太監,原本就出身高門大族,因為卷進了一起大案,這才割了一刀,進宮做了太監。因為長相清秀,有一次正統一時心血來潮,就把他拉上了龍床,大概是因為他侍候的正統十分滿意,又因為他讀書識字,正統就把他提拔成了司禮監秉筆太監。
那可真是一步登天了。
因為他出身豪富之家,本身隻有一股與其他太監與眾不同的氣質,正統對他愈加喜愛,批折子的時候常常叫了他來,有時候也會留他在乾清宮過夜。
這個張饒,勢頭上升的太快了,連陳嘉都覺得有些害怕。
陳嘉眼看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正在寢食不安的時候,正好有這件事發生,他若不趁機把張饒給除去,那他也不可能做到今天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審訊張師爺的時候,他就叫張師爺把張饒的名字也給攀扯上了。
張師爺收刑不過,不要說張饒真是他不認得的一個太監,就是親爹親娘叫他攀扯他也會毫不猶豫地攀扯上。
陳嘉還多了個心眼兒,張師爺的供詞上,隻說這個秉筆太監叫張饒,正統隻知道那個清秀的小太監叫小路子,並不知道他的大名叫張饒。若是知道了,說不定心一軟,還能饒他一命。
等皇上知道自己殺錯了人,到時候再後悔可以晚了。
為了怕皇上反悔,陳嘉立刻就帶人將兩個秉筆太監抓到了西廠。其中一個是真的罪有應得,張饒卻是冤枉的。這個小太監十分聰明,知道陳嘉對他起了顧忌之心,所以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在陳嘉麵前畢恭畢敬的,把自己當成孫子一樣。
不過就是這樣,也仍然沒能救他一命。直到陳嘉把一碗摻了和鶴頂紅的毒藥親自灌進他的嘴裏,他都不知道賜死自己的罪名是什麽:“陳大總管,我一直對你畢恭畢敬,在你的麵前連高聲說話都不敢,你為什麽要這樣對我……”
陳嘉文秀溫文的麵龐上露出一絲獰笑:“為什麽?本監今天就叫你死個明白。”他伸手摸了摸他皮膚光滑細膩的臉頰:“怪隻怪,你生了一張小白臉!怪隻怪,你討得皇上的歡心。怪隻怪,你從本監手裏分走了聖寵……”
“你記不記得你剛到乾清宮的時候,本監是怎麽教導你的,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安分守己,該是你的跑不了,不該是你的也不要癡心妄想地去爭去搶,就算你掙到了,也未必有這個福氣去消受!既然你這麽不安分,那本監就親自動手叫你安分一點兒了……”
此時藥力發作,張饒嘴角溢出鮮血,臨死之前,他看陳嘉的眼光仍是充滿了恐懼。
另一邊,張師爺和司禮監的另一個秉筆太監早就斷氣了。
做完了這一切,陳嘉留下幾個心腹處理現場,自己飛馬回到紫禁城匯報情況。正統並不知道自己喜歡的一個小太監已經被陳嘉趁機害死了。還表揚了陳嘉幾句。立刻給了陳嘉一道秘旨,叫他去左都禦史馮倫府裏去宣旨,叫馮倫趕快結案。
馮倫接完了聖旨,陳嘉又和他密談了個把時辰,陳嘉走的時候,馮倫麵色極為凝重。陳嘉暗示馮倫將所有的罪責全推到禮部左侍郎的薑政的頭上。因為他說得含糊其詞,馮倫不知道這是不是皇上的意思,一時之間也有些舉棋不定。
若是皇上的意思還好說,若是陳嘉自己的意思,真把這麽大的案子栽贓到薑政的頭上,將來事情敗露了,他也要吃不了兜著走。
關鍵這件事又不能去和皇上求證,那道秘旨,皇上也是叫陳嘉給他看過之後又收了回去。
馮倫舉棋不定,第二天就集合三司的官員又審了一次,本來薑政是抵死不認他有賄賣考題之事的。哪知道今天一問之下,薑政竟然全盤招認了。
馮倫不由大喜。想起陳嘉昨天跟他所說的“隻要馮公明天再問一次,必然能有意外驚喜”這樣的話,馮倫也不由暗暗震驚陳嘉的神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