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新的說法有理有據,就連安靖邊也不得不承認其中有些道理。↖,經過半天的商議之後,先衛州,後潁州,末偽蜀的辦法被確定了下來。
用過午膳之後,眾人繼續商議該如何平定這三處的亂局。由於劉龑基本采納了王漢新的提議,因此群臣都互相推諉,試圖讓王漢新先發言,然後覺得是否附議。薛伯仁和伍思成則樂於讓王漢新衝在最前頭,也不肯多說什麽。王漢新也當仁不讓,並不推辭,他認為對於衛州當恩威並施,不但要派軍隊進駐穩定大局,同時朝廷也要調派大量的物資作為後盾。由於衛州地處南北交通的要衝,運輸物資並不是特別難,但是調集物資就有些棘手了,這無疑意味著對突契的作戰會受到影響,物資不足的軍隊是很難有大動作的。
對於潁州地區則應該在進行打壓的同時加強情報工作,由於之前邪教的行事詭秘,他們的組織結構和領導始終是個迷。王漢新認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破壞邪教的組織結構,同時殺死他們的領導者,這種依靠個人魅力來統治的組織往往一旦最高領導人死亡就麵臨著分崩離析的危機。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手掌,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消滅這股邪教勢力。
對此劉龑表示同意,而查訪邪教底細的工作自然而然的落到了伍思成的頭上。接下來的議題就是該有何人領兵出征了。安靖邊對於自己的提案被否決終歸心存不滿,再加上他年紀偏大,地位又高。這種討伐的事務並不適合他;兵部侍郎薛伯仁腿傷還未痊愈,況且即使痊愈了也無法騎馬作戰。因此也不適合領兵,其餘留在京城的將領多半缺乏統領大軍的經驗。因此在會議上表現活躍的王漢新便成了首選,加上這提案本來就是他提出來的,劉龑當然傾向於委任他領兵出征了。
可是問題在於需要平定叛亂的有兩處,而王漢新則隻有一個人,另一路該由誰領兵呢?此時兵部尚書安靖邊建議讓王漢新全權負責此次的討伐。按照他的說法,既然王漢新覺得這兩處一急一緩,那麽便可分出先後,與其把朝廷討伐軍的力量分散成兩股,倒不如集中力量各個擊破來得有效。誰都聽得出安靖邊的建議有故意作弄王漢新的意圖。畢竟衛州的叛亂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平定誰也說不準,而潁州的亂局也不是能一直等下去的,一旦顧此失彼的話,那麽王漢新必定是一成一敗,甚至兩處都麵臨失敗的危險。可是一來安靖邊的說法也有其道理,二來派別人領兵劉龑還確實不太放心,因此劉龑詢問王漢新是否可以勝任同時剿滅兩處叛亂的大任。
王漢新看了看安靖邊,然後朝劉龑行了一禮道:“啟稟陛下,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又何況臣這身為將軍的人呢?陛下若有差遣,臣萬死不辭!隻是有一點,臣不過是從五品上的輔國將軍,若領軍出征。遇到需要當地官員配合行動的時候,臣品階尚在他們之下,又如何能驅使得動呢?若是因此而耽誤了大事。未免得不償失了。”
劉龑見他還沒出征就向自己討封,不禁又氣又笑。斥道:“你今年不過二十一歲,已經是從五品上的輔國將軍了。還要怎樣?朕倒有心封你個一品呢,隻是你若得勝還朝又來討封,朕還有什麽可以賞你的?也罷。就加封你為正五品下討逆將軍好了,賜你節仗,討逆期間你可以臨機專斷,地方官員你可以任意調遣,這總行了吧?”
“臣謝主隆恩!”王漢新聞言大喜,當即跪下謝恩。他所要的並不是什麽官位,而是劉龑說的節仗。能夠臨機專斷就能不受中央節製,沒有了安靖邊的掣肘,他才能後顧無憂的展開軍事行動。
決定了出征的人選,劉龑隨後便讓王漢新去南北大營挑選人馬。畢竟王漢新來到長安時是孑然一身,如今要領兵卻連一個昔日的兵卒都沒有,因此劉龑讓伍思成提供了一份南北大營的詳細資料給王漢新,以便他能從中選出最精銳的部隊。誰知王漢新在步兵中隻是隨便挑了一萬五千人,卻在騎兵營中挨個兒挑選了兩千精騎。
劉龑聽到了伍思成的報告以後笑道:“看來這小子又要搞快速突襲這一套了。”
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薛伯仁,劉獻之還是王漢新都是一樣,他們十分注重騎兵的高機動性,隻不過王漢新和另外兩個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對於騎兵的統禦和快速進攻可以說是駕輕就熟,可是對於步兵作戰和防禦就不太擅長了,這一點要等到多年以後才得以改觀。
選定了人馬,王漢新再次秘密麵見了劉龑,提出了一對要求之後,這才心滿意足的帶著一萬七千名士兵向東開進。
出了長安城才五天,士兵們就發現這位惡名在外的“紅虎”果然不是一般的可怕。出兵的第一天,大軍隻行進了三十裏。這種行軍速度對於士兵們而言是非常輕鬆的,而王漢新的臉上也洋溢著笑容和愜意,所有人都沒想到第二天的行進目標是一百裏,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全部都是一百裏!
就算沒有攜帶著武器裝備,士兵們連續四天每天走一百裏也已經很是疲憊了,更何況還是負重狀態下呢?每個步兵都累得精疲力竭,一搭好營帳就倒頭大睡再無別的要求,可是卻沒有人羨慕那些騎兵,因為騎兵比步兵更累。雖然一百裏對於騎兵而言是很輕鬆的距離,幾乎用不著消耗人的力氣,可是王漢新每天帶著這些騎兵都是高速挺進一百裏,然後他們要為步兵們準備除了搭建營帳之外的一切。包括尋找宿營地,尋找水源,運輸糧食,砍柴做飯等等。在步兵到來前他們必須全部完成,然後還有艱苦的訓練等待著他們。
從第六天開始,王漢新又恢複了每天三十裏的行程標準,這讓許多士兵大惑不解,可是從這一天開始,士兵們每隔三十裏就能找到一個建成的宿營地,卻始終沒有見到過騎兵的蹤跡。(未完待續。)
用過午膳之後,眾人繼續商議該如何平定這三處的亂局。由於劉龑基本采納了王漢新的提議,因此群臣都互相推諉,試圖讓王漢新先發言,然後覺得是否附議。薛伯仁和伍思成則樂於讓王漢新衝在最前頭,也不肯多說什麽。王漢新也當仁不讓,並不推辭,他認為對於衛州當恩威並施,不但要派軍隊進駐穩定大局,同時朝廷也要調派大量的物資作為後盾。由於衛州地處南北交通的要衝,運輸物資並不是特別難,但是調集物資就有些棘手了,這無疑意味著對突契的作戰會受到影響,物資不足的軍隊是很難有大動作的。
對於潁州地區則應該在進行打壓的同時加強情報工作,由於之前邪教的行事詭秘,他們的組織結構和領導始終是個迷。王漢新認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破壞邪教的組織結構,同時殺死他們的領導者,這種依靠個人魅力來統治的組織往往一旦最高領導人死亡就麵臨著分崩離析的危機。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手掌,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消滅這股邪教勢力。
對此劉龑表示同意,而查訪邪教底細的工作自然而然的落到了伍思成的頭上。接下來的議題就是該有何人領兵出征了。安靖邊對於自己的提案被否決終歸心存不滿,再加上他年紀偏大,地位又高。這種討伐的事務並不適合他;兵部侍郎薛伯仁腿傷還未痊愈,況且即使痊愈了也無法騎馬作戰。因此也不適合領兵,其餘留在京城的將領多半缺乏統領大軍的經驗。因此在會議上表現活躍的王漢新便成了首選,加上這提案本來就是他提出來的,劉龑當然傾向於委任他領兵出征了。
可是問題在於需要平定叛亂的有兩處,而王漢新則隻有一個人,另一路該由誰領兵呢?此時兵部尚書安靖邊建議讓王漢新全權負責此次的討伐。按照他的說法,既然王漢新覺得這兩處一急一緩,那麽便可分出先後,與其把朝廷討伐軍的力量分散成兩股,倒不如集中力量各個擊破來得有效。誰都聽得出安靖邊的建議有故意作弄王漢新的意圖。畢竟衛州的叛亂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平定誰也說不準,而潁州的亂局也不是能一直等下去的,一旦顧此失彼的話,那麽王漢新必定是一成一敗,甚至兩處都麵臨失敗的危險。可是一來安靖邊的說法也有其道理,二來派別人領兵劉龑還確實不太放心,因此劉龑詢問王漢新是否可以勝任同時剿滅兩處叛亂的大任。
王漢新看了看安靖邊,然後朝劉龑行了一禮道:“啟稟陛下,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又何況臣這身為將軍的人呢?陛下若有差遣,臣萬死不辭!隻是有一點,臣不過是從五品上的輔國將軍,若領軍出征。遇到需要當地官員配合行動的時候,臣品階尚在他們之下,又如何能驅使得動呢?若是因此而耽誤了大事。未免得不償失了。”
劉龑見他還沒出征就向自己討封,不禁又氣又笑。斥道:“你今年不過二十一歲,已經是從五品上的輔國將軍了。還要怎樣?朕倒有心封你個一品呢,隻是你若得勝還朝又來討封,朕還有什麽可以賞你的?也罷。就加封你為正五品下討逆將軍好了,賜你節仗,討逆期間你可以臨機專斷,地方官員你可以任意調遣,這總行了吧?”
“臣謝主隆恩!”王漢新聞言大喜,當即跪下謝恩。他所要的並不是什麽官位,而是劉龑說的節仗。能夠臨機專斷就能不受中央節製,沒有了安靖邊的掣肘,他才能後顧無憂的展開軍事行動。
決定了出征的人選,劉龑隨後便讓王漢新去南北大營挑選人馬。畢竟王漢新來到長安時是孑然一身,如今要領兵卻連一個昔日的兵卒都沒有,因此劉龑讓伍思成提供了一份南北大營的詳細資料給王漢新,以便他能從中選出最精銳的部隊。誰知王漢新在步兵中隻是隨便挑了一萬五千人,卻在騎兵營中挨個兒挑選了兩千精騎。
劉龑聽到了伍思成的報告以後笑道:“看來這小子又要搞快速突襲這一套了。”
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薛伯仁,劉獻之還是王漢新都是一樣,他們十分注重騎兵的高機動性,隻不過王漢新和另外兩個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對於騎兵的統禦和快速進攻可以說是駕輕就熟,可是對於步兵作戰和防禦就不太擅長了,這一點要等到多年以後才得以改觀。
選定了人馬,王漢新再次秘密麵見了劉龑,提出了一對要求之後,這才心滿意足的帶著一萬七千名士兵向東開進。
出了長安城才五天,士兵們就發現這位惡名在外的“紅虎”果然不是一般的可怕。出兵的第一天,大軍隻行進了三十裏。這種行軍速度對於士兵們而言是非常輕鬆的,而王漢新的臉上也洋溢著笑容和愜意,所有人都沒想到第二天的行進目標是一百裏,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全部都是一百裏!
就算沒有攜帶著武器裝備,士兵們連續四天每天走一百裏也已經很是疲憊了,更何況還是負重狀態下呢?每個步兵都累得精疲力竭,一搭好營帳就倒頭大睡再無別的要求,可是卻沒有人羨慕那些騎兵,因為騎兵比步兵更累。雖然一百裏對於騎兵而言是很輕鬆的距離,幾乎用不著消耗人的力氣,可是王漢新每天帶著這些騎兵都是高速挺進一百裏,然後他們要為步兵們準備除了搭建營帳之外的一切。包括尋找宿營地,尋找水源,運輸糧食,砍柴做飯等等。在步兵到來前他們必須全部完成,然後還有艱苦的訓練等待著他們。
從第六天開始,王漢新又恢複了每天三十裏的行程標準,這讓許多士兵大惑不解,可是從這一天開始,士兵們每隔三十裏就能找到一個建成的宿營地,卻始終沒有見到過騎兵的蹤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