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問陳新甲:“目前推薦的官員中有大才的嗎?”
“報王爺、倒是有一個山西人,叫顧成輝,前幾年中的舉人,頗有些真才實學。”
“好、就任命他為山西巡撫,主政山西,讓我八哥李如桂到四川任巡撫。”
解決了這個問題李斌輕鬆了許多,這天帶著謝長順和傷好的葛大彪到軍中巡視;邊走邊問道:“老謝,你們練武之人,武功能高到什麽程度?”
“王爺、在下隻見過飛簷走壁,摘葉為劍之人,再厲害的就不得而知。”
“你能不能找幾個武功高強之人到帳下,上次的教訓還是人手不夠啊!不是對你不相信。”
“王爺說的是,保護王爺要緊,小人武功不濟自然知道,我馬上派人尋找,請王爺放心。
李斌來到紅娘子軍營,義軍正在訓練,刀牌手按照老一套劈砍擋練習,弓箭手前方100米處立一個靶子,輪流射箭,紅娘子坐在台上,兩邊站著幾個女兵。
看到李斌急忙起身跑下操台:“王爺來了也不知應一聲,我好接你啊。”
“不需那麽多虛禮,這些士兵怎麽樣?”
“不怎麽樣,笨的跟豬一樣,教幾遍都不會,你給我多發點火槍就不用這麽麻煩了。”
“我哪有這麽多火槍?新增兵太多,王將軍還催我要,火槍有火槍的不足。高夫人怎麽沒來,你們倆配合如何?”
“王爺、高夫人年齡比我大,做事沉穩,又是闖王的夫人,理應主帥她來當。”
“這事一是高夫人自己提出來的。二是你的人多,部隊便於管理,遇事多跟高夫人商議便可。你和李岩的婚事拖到現在也沒辦,又要出征,你不會怪我吧。”
紅娘子臉色通紅,羞澀道:“不怪王爺,反正我在家也待不住,打完這場仗再說。”
這一天李斌告別嬌妻和朝中大臣,率35萬大軍拔營啟程,向山西進發,剛進山西前方來報;有人攔住去路要見王爺,李斌心想誰這麽大膽,敢攔35萬軍隊。被帶之人身穿戎裝,毫無畏懼:“九弟、你太不夠意思了吧!打仗也不叫上我。”
“七哥你不在居庸關守著,跑到這裏幹什麽?”
“九弟、蒙古人都被你怕了,還守在這裏幹什麽?再說讓別人守也行,我要上戰場廝殺,居庸關交給了副將。”
李斌心想這個李如捂沒有軍令,擅自將邊關要塞交給別人,換個人非殺頭不可,其他人照樣學樣這部隊怎麽帶?就說:“七哥你擅自離開邊防要地,可要軍法處置,來人,打二十軍棍。”李如捂還想爭辯,李斌給他使個眼色,被士兵拖下去打了一頓,然後以治傷為由,一路用馬車拖著他到達山西大同。
老八李如桂在城門等候,這幾年他治理山西雖然不如李岩,倒是頗有建樹,做了一件驚人之舉,把山西無房無地的饑民,鼓動遷移遼東,緩解了山西的糧食壓力,給遼東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按照朝廷的計劃分田到戶,使山西各行各業步入正軌。
經過長安,便問李如鋅:“甘肅、寧夏怎麽樣了?”
“甘肅拿下了,寧夏正在準備中,放心、寧夏城聽到你的大名,個個俯首稱臣,寧夏城指日可待。
李如捂傷好的差不多,任命第一軍團前鋒官,先行入陝西,命令紅娘子率部10萬人從山西直插安康,由另一路向四川進攻,爭取在成都會合。李斌則帶李如桂、李如樟、李如悟、王虎等20萬大軍進攻漢中。
此時漢中犬牙交錯有明朝軍隊、本地勢力,張獻中的大西軍,又來了李斌的中國軍隊,幾方軍隊戰成一鍋粥誰都不服誰。
紅娘子卻碰到明軍女將秦良玉的白杆兵,秦良玉把平時士兵用的紅纓槍加長,,紅纓槍的木棍用白樺樹製作,所以稱為白杆兵。因訓練有素,作戰勇敢,大部分是土著人,是明朝軍隊獨樹一幟的最強悍的一支部隊。
秦良玉近六十的年齡,仍騎馬作戰,指揮部隊衝殺,用兵得法,智謀百出,是明末著名女將,民族英雄,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單獨載入史冊的(非烈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爵的女將軍。
崇禎皇帝曾寫詩誇讚她的功績:“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櫻。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
紅娘子不了解秦良玉的白杆軍,高夫人卻知道她的厲害,闖王曾多次與她交鋒,沒占過一點便宜。先頭部隊1萬五千人,剛一進安康地區就遭到伏擊,紅娘子的士兵,拿著大刀長矛與之廝殺,卻不得法,連夠都沒夠著就被殺的大敗,幾千人狼狽而歸。
秦良玉的白杆軍;紅纓槍有五到六米長,一般紅纓槍隻有2-3米長,加上秦良玉訓練有素,弓箭、陣法配合,把冷兵器發揮到了極致,算是給紅娘子一個下馬威。
紅娘子外表溫柔嫻雅,內心卻如同男人般的剛烈,見前軍潰逃,率中軍攔截殺了幾個逃兵才止住潰逃,抽出李斌給她的馬刀,大喊一聲:“給我殺回去。”
卻傳來高夫人的喊聲:“紅將軍且慢,應從長計議才好。”紅娘子與高夫人這些日子的交往,對她心思縝密,為人寬厚,大義凜然敬佩不已,聽到喊聲急忙收兵,命令安營紮寨。
高夫人待回到營中後說:“紅將軍、白杆軍不同一般的明軍部隊,是女將秦良玉多年訓練的出來的,大多本地子弟,對她忠心耿耿,當年義軍曾想入川,多次被白杆軍阻攔,迫不得已才退回長安。所以我們要計劃周密,想出怎樣破解白杆兵。”
“大姐說的對,是我魯莽,差點壞了大事,如果部隊打光了王爺怪罪,承擔不起,請大姐賜教
“賜教不敢當,我想王爺的部隊為什麽能百戰百勝,其他的不說,單是火器無人可比,我們何不用火器破秦良玉的白杆兵?將事倍功半。先打垮她再派人說明當前情形,述說厲害關係,勸其投降,共同對付大西軍。”
“報王爺、倒是有一個山西人,叫顧成輝,前幾年中的舉人,頗有些真才實學。”
“好、就任命他為山西巡撫,主政山西,讓我八哥李如桂到四川任巡撫。”
解決了這個問題李斌輕鬆了許多,這天帶著謝長順和傷好的葛大彪到軍中巡視;邊走邊問道:“老謝,你們練武之人,武功能高到什麽程度?”
“王爺、在下隻見過飛簷走壁,摘葉為劍之人,再厲害的就不得而知。”
“你能不能找幾個武功高強之人到帳下,上次的教訓還是人手不夠啊!不是對你不相信。”
“王爺說的是,保護王爺要緊,小人武功不濟自然知道,我馬上派人尋找,請王爺放心。
李斌來到紅娘子軍營,義軍正在訓練,刀牌手按照老一套劈砍擋練習,弓箭手前方100米處立一個靶子,輪流射箭,紅娘子坐在台上,兩邊站著幾個女兵。
看到李斌急忙起身跑下操台:“王爺來了也不知應一聲,我好接你啊。”
“不需那麽多虛禮,這些士兵怎麽樣?”
“不怎麽樣,笨的跟豬一樣,教幾遍都不會,你給我多發點火槍就不用這麽麻煩了。”
“我哪有這麽多火槍?新增兵太多,王將軍還催我要,火槍有火槍的不足。高夫人怎麽沒來,你們倆配合如何?”
“王爺、高夫人年齡比我大,做事沉穩,又是闖王的夫人,理應主帥她來當。”
“這事一是高夫人自己提出來的。二是你的人多,部隊便於管理,遇事多跟高夫人商議便可。你和李岩的婚事拖到現在也沒辦,又要出征,你不會怪我吧。”
紅娘子臉色通紅,羞澀道:“不怪王爺,反正我在家也待不住,打完這場仗再說。”
這一天李斌告別嬌妻和朝中大臣,率35萬大軍拔營啟程,向山西進發,剛進山西前方來報;有人攔住去路要見王爺,李斌心想誰這麽大膽,敢攔35萬軍隊。被帶之人身穿戎裝,毫無畏懼:“九弟、你太不夠意思了吧!打仗也不叫上我。”
“七哥你不在居庸關守著,跑到這裏幹什麽?”
“九弟、蒙古人都被你怕了,還守在這裏幹什麽?再說讓別人守也行,我要上戰場廝殺,居庸關交給了副將。”
李斌心想這個李如捂沒有軍令,擅自將邊關要塞交給別人,換個人非殺頭不可,其他人照樣學樣這部隊怎麽帶?就說:“七哥你擅自離開邊防要地,可要軍法處置,來人,打二十軍棍。”李如捂還想爭辯,李斌給他使個眼色,被士兵拖下去打了一頓,然後以治傷為由,一路用馬車拖著他到達山西大同。
老八李如桂在城門等候,這幾年他治理山西雖然不如李岩,倒是頗有建樹,做了一件驚人之舉,把山西無房無地的饑民,鼓動遷移遼東,緩解了山西的糧食壓力,給遼東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按照朝廷的計劃分田到戶,使山西各行各業步入正軌。
經過長安,便問李如鋅:“甘肅、寧夏怎麽樣了?”
“甘肅拿下了,寧夏正在準備中,放心、寧夏城聽到你的大名,個個俯首稱臣,寧夏城指日可待。
李如捂傷好的差不多,任命第一軍團前鋒官,先行入陝西,命令紅娘子率部10萬人從山西直插安康,由另一路向四川進攻,爭取在成都會合。李斌則帶李如桂、李如樟、李如悟、王虎等20萬大軍進攻漢中。
此時漢中犬牙交錯有明朝軍隊、本地勢力,張獻中的大西軍,又來了李斌的中國軍隊,幾方軍隊戰成一鍋粥誰都不服誰。
紅娘子卻碰到明軍女將秦良玉的白杆兵,秦良玉把平時士兵用的紅纓槍加長,,紅纓槍的木棍用白樺樹製作,所以稱為白杆兵。因訓練有素,作戰勇敢,大部分是土著人,是明朝軍隊獨樹一幟的最強悍的一支部隊。
秦良玉近六十的年齡,仍騎馬作戰,指揮部隊衝殺,用兵得法,智謀百出,是明末著名女將,民族英雄,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單獨載入史冊的(非烈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爵的女將軍。
崇禎皇帝曾寫詩誇讚她的功績:“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櫻。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
紅娘子不了解秦良玉的白杆軍,高夫人卻知道她的厲害,闖王曾多次與她交鋒,沒占過一點便宜。先頭部隊1萬五千人,剛一進安康地區就遭到伏擊,紅娘子的士兵,拿著大刀長矛與之廝殺,卻不得法,連夠都沒夠著就被殺的大敗,幾千人狼狽而歸。
秦良玉的白杆軍;紅纓槍有五到六米長,一般紅纓槍隻有2-3米長,加上秦良玉訓練有素,弓箭、陣法配合,把冷兵器發揮到了極致,算是給紅娘子一個下馬威。
紅娘子外表溫柔嫻雅,內心卻如同男人般的剛烈,見前軍潰逃,率中軍攔截殺了幾個逃兵才止住潰逃,抽出李斌給她的馬刀,大喊一聲:“給我殺回去。”
卻傳來高夫人的喊聲:“紅將軍且慢,應從長計議才好。”紅娘子與高夫人這些日子的交往,對她心思縝密,為人寬厚,大義凜然敬佩不已,聽到喊聲急忙收兵,命令安營紮寨。
高夫人待回到營中後說:“紅將軍、白杆軍不同一般的明軍部隊,是女將秦良玉多年訓練的出來的,大多本地子弟,對她忠心耿耿,當年義軍曾想入川,多次被白杆軍阻攔,迫不得已才退回長安。所以我們要計劃周密,想出怎樣破解白杆兵。”
“大姐說的對,是我魯莽,差點壞了大事,如果部隊打光了王爺怪罪,承擔不起,請大姐賜教
“賜教不敢當,我想王爺的部隊為什麽能百戰百勝,其他的不說,單是火器無人可比,我們何不用火器破秦良玉的白杆兵?將事倍功半。先打垮她再派人說明當前情形,述說厲害關係,勸其投降,共同對付大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