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劉建向丁曉武深深一揖,繼續道:“丁公子,自那日擒殺阮孚以來,桓都督已經頒布了多項安民指令,比如招降納俘,收容難民,發放官倉的糧食消除饑荒,以及組織人手開墾江北荒地,每一項都是造福蒼生的仁善壯舉。(.好看的小說)雖然這些都是駙馬爺下的手諭,功勳和讚頌也歸於都督大人。但老夫知道,這背後的推手其實都來自於丁公子,是你不遺餘力地推動桓都督促成了這些仁德善行。”
丁曉武被好話捧得有些飄飄然,笑道:“劉大人謬讚,這其實都是舉手之勞。在下不過動了動嘴皮,真正應該感謝的是駙馬爺,如果不是他從諫如流,也不會造就那麽多無量功德。”
劉建卻搖了搖頭,正色道:“不,這不是謬讚。很少有人能像丁公子一樣,有著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你可知道,當初王敦之亂平息後,朝廷是怎樣對待那些反叛的兵士和平民嗎?舉族誅滅,斬草除根,毫不留情。以那荊州牧陶侃為例,由於他先前未能及時通報王敦的反心,因此等叛亂撲滅後,他接受了幕僚的建議,將俘虜的四千餘名叛軍士兵,還有他們的隨軍家屬全部誅殺,包括所有老幼婦孺,甚至連吃奶的嬰兒都不放過,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撇清與叛賊的關聯。(.無彈窗廣告)”
“然而陶侃還不是最殘酷的,蘇峻和祖約也都是獲勝的將領,他們的軍隊攻進原先叛軍屯聚的州縣,在震天的呐喊咆哮聲中進入,在無數孤兒寡母的嚎啕哭聲中離開,昔日繁華的街市不再有一絲生氣,鋪麵貨櫃上擺放的不再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而是一堆堆血淋淋毫無生氣的死屍。那時的情形跟現在諸多類似,卻從沒有一個人象丁公子這樣敢於為那些孤苦伶仃的弱者仗義執言。”
“雖然每一個平叛者也都知道大部分兵丁百姓是被叛賊裹挾而來,並非真心造反,但本著治亂用重典的原則條例,以及對朝廷懷疑其與叛軍勾結的恐懼,因此對待那些戰敗的軍民空前酷烈,毫不容情。寧可殺戮一空,也絕不赦免一個。時至今日,原先的殘忍情形卻沒有重演,老夫深感意外的同時,也對丁公子的仁義之舉心悅誠服。”
聽到對方提到了這些悲慘的往事,丁曉武心下默然。他不由自主想起了自己身處魏國時的所見所聞,原以為南方的東晉王朝相對戰亂頻仍的北方地區要相對文明一些,沒想到情形並無二致,都是殺戮如家常、人命賤如草,一個野蠻至極的悲慘世界。想到此,他不禁哀聲歎了口氣。
“瞧我這記性。一想到這些陳年往事,就扯起來沒完沒了,卻把正事給忘了。”劉建似乎突然記起了什麽事情,自我解嘲地笑了笑。
“哦?劉大人找我有什麽事?”丁曉武疑惑地問道。
劉建輕咳一聲,鄭重道:“丁公子,方才那宮裏麵的宦官來傳太後懿旨,老夫也聽到了。總覺得此事極為蹊蹺,值得懷疑,因此特來提醒公子一聲。”
丁曉武皺了皺眉,拱手道:“多謝劉大人關心備至,但不知太後宣召,究竟有什麽內情?”
劉建道:“不知丁公子可曾聽到最近建康城中坊間市井流傳的民謠?”
“民謠?”
“不錯,一馬失平川,兩爻震日出,四方掌神器,八荒橫豎顛。”
丁曉武一個愣怔,“這詩怎麽讀起來怪怪的,啥意思啊?”
劉建湊前低聲道:“丁公子難道還不自知嗎?明眼人一下便能看出,這首詩是針對你來的,一馬指的是司馬,即當今皇家姓氏,震字在八卦中指代雷,日出即破曉,而橫豎拚起來是個丁字,再加上四方中的方字,這句詩文中有丁公子的姓名丁曉和方雷的字,暗藏著司馬家族會失天下,而神器將由丁公子你來執掌。”
丁曉武一聽此言,頓時汗如雨下,顫聲道:“我..我又沒得罪什麽人,誰會如此缺德,搞出這麽個惡毒的東東陷害我?”
劉建道:“這首民謠是在欽天監司正公孫遊從荊州遊曆完回來之後,在建康城開始流傳開來的,之前卻不曾有。老夫尋思,此民謠八成是那公孫遊所創。”
“公孫遊,公孫油。”丁曉武口中不停喃喃,腳下頓足叫道,“老子壓根就不認識他,他愛旅遊也好,愛打醬油也好,老子也從不幹涉其個人自由。可他為什麽專盯著我找茬,難不成在外麵被瘋狗咬了,染上狂犬病,回到家逮著誰就一通亂咬。看來人怕出名豬怕壯,老子原先默默無聞倒也太平無事,剛剛有了點小名氣,就被某個紅眼神經病惦記上了,結果在家裏躺著也中槍,真是倒黴透頂。”
劉建安慰道:“丁公子不須如此煩惱,這也隻是老夫的猜測。其實謠言畢竟是空穴來風,無憑無證並不可怖。但現在的問題是,皇太後明日宣你入宮,究竟跟這個謠言有沒有關聯。”
丁曉武一愣,隨即點頭道:“不錯,大人分析得很有道理,目前的關鍵是,皇太後有可能也信了這個傳言,所以為了保住他兒子的江山帝位,想把我騙進宮去,趁機殺害。”
一想到此,丁曉武立時渾身冷汗直冒,說話也打起了哆嗦:“對對是這樣,確實是這樣的。無情最是帝王家,為保住權力,他們什麽卑鄙無恥,過河拆橋的齷齪事都做的出來。”
楊忠在旁聽到此說,也跟著著急起來,趕忙插嘴道:“如果皇太後真信了謠言起了殺心,那賢弟千萬不能入宮,也不要聽宣,咱們隨便找個由頭,就說北魏那邊要求回去複命,這就過江離開此地,從此天高皇帝遠,再也不回來了。”
劉建卻搖了搖頭,說道:“此法不妥,目前此事純屬推測,到底太後是不是象我們想的那樣殺心驟生,誰都無法斷定。如果你們不經辭別就貿然溜走,那麽理虧在先,朝廷甚至能將叛逃之罪強加在你們頭上,到時候反而更加難辦。況且江北一帶還屬於朝廷管轄,你們前腳剛逃,後腳的通緝令便已發過去了。那時不但朝廷命官要奉旨抓你們,而且那些參加叛亂的蘇、祖黨羽也正愁找不到禮品作為重新投效朝廷的進身之物,你們此去正好投進了他們的羅網。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出逃跑這種下策。”
“既然走路不是上計,那劉大人的意思是,還讓我明日進宮赴約?”丁曉武問道。
丁曉武被好話捧得有些飄飄然,笑道:“劉大人謬讚,這其實都是舉手之勞。在下不過動了動嘴皮,真正應該感謝的是駙馬爺,如果不是他從諫如流,也不會造就那麽多無量功德。”
劉建卻搖了搖頭,正色道:“不,這不是謬讚。很少有人能像丁公子一樣,有著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你可知道,當初王敦之亂平息後,朝廷是怎樣對待那些反叛的兵士和平民嗎?舉族誅滅,斬草除根,毫不留情。以那荊州牧陶侃為例,由於他先前未能及時通報王敦的反心,因此等叛亂撲滅後,他接受了幕僚的建議,將俘虜的四千餘名叛軍士兵,還有他們的隨軍家屬全部誅殺,包括所有老幼婦孺,甚至連吃奶的嬰兒都不放過,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撇清與叛賊的關聯。(.無彈窗廣告)”
“然而陶侃還不是最殘酷的,蘇峻和祖約也都是獲勝的將領,他們的軍隊攻進原先叛軍屯聚的州縣,在震天的呐喊咆哮聲中進入,在無數孤兒寡母的嚎啕哭聲中離開,昔日繁華的街市不再有一絲生氣,鋪麵貨櫃上擺放的不再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而是一堆堆血淋淋毫無生氣的死屍。那時的情形跟現在諸多類似,卻從沒有一個人象丁公子這樣敢於為那些孤苦伶仃的弱者仗義執言。”
“雖然每一個平叛者也都知道大部分兵丁百姓是被叛賊裹挾而來,並非真心造反,但本著治亂用重典的原則條例,以及對朝廷懷疑其與叛軍勾結的恐懼,因此對待那些戰敗的軍民空前酷烈,毫不容情。寧可殺戮一空,也絕不赦免一個。時至今日,原先的殘忍情形卻沒有重演,老夫深感意外的同時,也對丁公子的仁義之舉心悅誠服。”
聽到對方提到了這些悲慘的往事,丁曉武心下默然。他不由自主想起了自己身處魏國時的所見所聞,原以為南方的東晉王朝相對戰亂頻仍的北方地區要相對文明一些,沒想到情形並無二致,都是殺戮如家常、人命賤如草,一個野蠻至極的悲慘世界。想到此,他不禁哀聲歎了口氣。
“瞧我這記性。一想到這些陳年往事,就扯起來沒完沒了,卻把正事給忘了。”劉建似乎突然記起了什麽事情,自我解嘲地笑了笑。
“哦?劉大人找我有什麽事?”丁曉武疑惑地問道。
劉建輕咳一聲,鄭重道:“丁公子,方才那宮裏麵的宦官來傳太後懿旨,老夫也聽到了。總覺得此事極為蹊蹺,值得懷疑,因此特來提醒公子一聲。”
丁曉武皺了皺眉,拱手道:“多謝劉大人關心備至,但不知太後宣召,究竟有什麽內情?”
劉建道:“不知丁公子可曾聽到最近建康城中坊間市井流傳的民謠?”
“民謠?”
“不錯,一馬失平川,兩爻震日出,四方掌神器,八荒橫豎顛。”
丁曉武一個愣怔,“這詩怎麽讀起來怪怪的,啥意思啊?”
劉建湊前低聲道:“丁公子難道還不自知嗎?明眼人一下便能看出,這首詩是針對你來的,一馬指的是司馬,即當今皇家姓氏,震字在八卦中指代雷,日出即破曉,而橫豎拚起來是個丁字,再加上四方中的方字,這句詩文中有丁公子的姓名丁曉和方雷的字,暗藏著司馬家族會失天下,而神器將由丁公子你來執掌。”
丁曉武一聽此言,頓時汗如雨下,顫聲道:“我..我又沒得罪什麽人,誰會如此缺德,搞出這麽個惡毒的東東陷害我?”
劉建道:“這首民謠是在欽天監司正公孫遊從荊州遊曆完回來之後,在建康城開始流傳開來的,之前卻不曾有。老夫尋思,此民謠八成是那公孫遊所創。”
“公孫遊,公孫油。”丁曉武口中不停喃喃,腳下頓足叫道,“老子壓根就不認識他,他愛旅遊也好,愛打醬油也好,老子也從不幹涉其個人自由。可他為什麽專盯著我找茬,難不成在外麵被瘋狗咬了,染上狂犬病,回到家逮著誰就一通亂咬。看來人怕出名豬怕壯,老子原先默默無聞倒也太平無事,剛剛有了點小名氣,就被某個紅眼神經病惦記上了,結果在家裏躺著也中槍,真是倒黴透頂。”
劉建安慰道:“丁公子不須如此煩惱,這也隻是老夫的猜測。其實謠言畢竟是空穴來風,無憑無證並不可怖。但現在的問題是,皇太後明日宣你入宮,究竟跟這個謠言有沒有關聯。”
丁曉武一愣,隨即點頭道:“不錯,大人分析得很有道理,目前的關鍵是,皇太後有可能也信了這個傳言,所以為了保住他兒子的江山帝位,想把我騙進宮去,趁機殺害。”
一想到此,丁曉武立時渾身冷汗直冒,說話也打起了哆嗦:“對對是這樣,確實是這樣的。無情最是帝王家,為保住權力,他們什麽卑鄙無恥,過河拆橋的齷齪事都做的出來。”
楊忠在旁聽到此說,也跟著著急起來,趕忙插嘴道:“如果皇太後真信了謠言起了殺心,那賢弟千萬不能入宮,也不要聽宣,咱們隨便找個由頭,就說北魏那邊要求回去複命,這就過江離開此地,從此天高皇帝遠,再也不回來了。”
劉建卻搖了搖頭,說道:“此法不妥,目前此事純屬推測,到底太後是不是象我們想的那樣殺心驟生,誰都無法斷定。如果你們不經辭別就貿然溜走,那麽理虧在先,朝廷甚至能將叛逃之罪強加在你們頭上,到時候反而更加難辦。況且江北一帶還屬於朝廷管轄,你們前腳剛逃,後腳的通緝令便已發過去了。那時不但朝廷命官要奉旨抓你們,而且那些參加叛亂的蘇、祖黨羽也正愁找不到禮品作為重新投效朝廷的進身之物,你們此去正好投進了他們的羅網。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出逃跑這種下策。”
“既然走路不是上計,那劉大人的意思是,還讓我明日進宮赴約?”丁曉武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