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鹿門山上寺,突兀盡無塵。(.無彈窗廣告)到此修行者,應非取次人。
鳥過驚石磬,日出礙金身。何計生煩惱,虛空是四鄰。
鹿門寺位於襄陽城東十五裏處的鹿門山上,始建於東漢光武帝時期,相傳是光武帝大臣習鬱巡遊鹿門山時在此所建。鹿門山群峰對峙、綠水環繞、山高林密、水深石怪,曆來被視為襄陽一帶難得的山水聖境。自唐朝始,許多名僧常來鹿門寺主持佛事,此外,各地的名家才子文人墨客也常在此地相聚,留下許多優秀的詩篇,一時間鹿門寺也成了文學與藝術的交流中心。
然而,自宣和六年起,宋朝北方戰事不斷,文人墨客們的視線從山水雅趣轉移到了國家命運和前線戰事的勝敗上,再加上大批難民由北向南遷徙,鹿門寺的佛事活動也逐漸衰落下來,寺中的僧侶們或是到別處遊方,或是還俗回鄉,因此寺院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柳逸玄自從得知張擇端在鹿門寺寄居的消息後,心中無比興奮,他本想昨日便出城來這鹿門寺尋訪,誰知被範夫人勸住,說“鹿門寺在城外十五裏處,來回就要半日,今日已過正午,還是明日再去吧。”柳逸玄聽了母親的話,今日一早便動身出城。靈兒聽說柳逸玄要到城外遊玩,嚷著要一同前往,柳逸玄擔心她一個女孩兒家跟著不方便,且荒郊野外多少有些不安全,便好言勸說了她一回,讓她在家等候消息,隻帶了小廝升官跟著。
主仆二人騎馬出了城門。沿途又向行人打聽了一下去往鹿門寺的道路,隻行了十餘裏路,便見到前方群峰綿延起起伏伏,道路也崎嶇坎坷起來,又見山路旁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玉石牌坊。上麵用隸書寫著“鹿門山聖境”五個大字。柳逸玄便知此處便是鹿門山了,便快馬加鞭沿著山路直往山林中去了。
又行了三四裏路,山路便窄了許多,道路兩旁多是些鬆竹常青植被,且高大茂密不見天日,一時間一股寂靜清幽之感撲麵而來。柳逸玄見此處風景幽美。便跳下馬來步行上山,見兩旁翠竹千竿蔥蔥鬱鬱,又有泉水自竹林間流淌而出,不禁歎道:“水自竹邊流出冷,風從花裏過來香。果然是人間聖境!”
那升官見自家公子正要吟詩,也不敢插嘴,隻在旁邊跟著,柳逸玄又在林間漫步一番,卻聽見山間流水處有人語嘈雜之聲,仔細瞧看,卻是幾個和尚在溪邊浣衣打水。(.好看的小說)
“公子快看,那邊有幾個和尚!咱們過去看看吧。順便問問你要找的那位張畫師在不在這寺裏!”
柳逸玄依了升官之言,牽著馬往溪邊走去,果然見四五個小沙彌在河邊嬉鬧。柳逸玄走上前去喚道:“幾位小師父,我來向你們打聽點事兒!”
一位年紀最大的小和尚聽到有人在喚他們,便放下手裏活走過來答話,那小和尚穿著一件青色僧衣,腿上綁著白色係帶,麵龐白淨。眉目清秀,看起來十四五歲的樣子。隻到了柳逸玄麵前雙手合十,深施一禮。道了一聲“阿彌陀佛”,問道:“敢問施主要向小僧打聽何事?”
“敢問小師父,那鹿門寺離這兒還有多遠?”
那小和尚指了指前麵的山路說道:“隻沿著此路向前,不到半裏便可看見敝寺的山門,實不相瞞,小僧正是這鹿門寺裏的僧人。”
柳逸玄又問道:“那小師父可知貴寺裏是否住著一位姓張的先生?那張先生擅長筆墨丹青,原是個貶謫外放的翰林。”
“姓張的先生?”那小和尚摸了摸光滑的腦袋仔細想了一下,忽然言道:“噢,倒有這麽一位老先生,那老先生喜愛遊山玩水,是寄居在我們寺裏的香客,不知公子是他什麽人啊?”
柳逸玄一聽那張擇端果然住在這鹿門寺裏,一時欣喜不已,便急忙轉身往鹿門寺的山門趕去,但走了兩步又想起還沒回答小和尚的問題,便回身道:“小師父,謝謝你了!我啊,是他的一個老朋友,一個從未謀麵的老朋友!”說罷轉身而去。
繞過這片竹林,便到了一片寬敞的地帶,柳逸玄抬頭來看,果然見到一座高大氣派的山門赫然在目,那山門黃色圍牆,青色磚瓦,飛簷鬥拱,朱漆金釘,門前的匾額上還寫著“鹿門禪寺”四個大字。
“好一座千年古刹!”柳逸玄不禁慨歎了一聲,這聲慨歎倒讓看門的兩個小僧聽見,那看門的僧人負責每日在門前接待過往香客,隻是最近幾月生意冷淡,每日進山的香客少了大半,柳逸玄這個點就來到寺中,算是鹿門寺今天的頭一筆買賣,那兩個僧人連忙笑嘻嘻地過來迎候。
“哎呦,這位公子,今日過來上香啊?快裏麵請!”說著便連拉帶扯的把柳逸玄請進山門。柳逸玄見這寺裏的僧人竟如此熱情,倒像城裏酒館門口招攬客人的店小二一般。柳逸玄連忙對他們說道:“兩位師父,我那個啥,我不是來進香的,我是來找人的!”
一位長相富態的白胖和尚笑嘻嘻地說道:“咳,公子找人也好,進香也罷,既然進了山門,就是與我佛門有緣,來來來,快到大殿參拜一番!”說著就拉扯著柳逸玄來到正殿門前。
柳逸玄抬頭來看那大雄寶殿,倒是威嚴氣派,殿中佛祖金身端坐蓮台之上,周邊金剛羅漢森然在列,柳逸玄心想,既然進了山門,就要虔心拜佛,再者說,這兩個和尚這般指引,想必也是為了寺院收些香火錢,正巧出門也帶著銀兩,便邁步走到案前焚香參拜。柳逸玄跪在蒲團之上心中默默祈禱:“但願佛祖保佑,不要讓我白跑這一趟!”
拜罷起身,柳逸玄對升官言道:“升官,拿十兩銀子出來,放到那功德櫃上。”升官自然明白用意,隻將銀子取出遞與那兩位僧人,那位白胖和尚見香客已慷慨解囊,便道了一聲“善哉善哉”,繼續陪著柳逸玄主仆在這寺中玩賞。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鹿門山上寺,突兀盡無塵。(.無彈窗廣告)到此修行者,應非取次人。
鳥過驚石磬,日出礙金身。何計生煩惱,虛空是四鄰。
鹿門寺位於襄陽城東十五裏處的鹿門山上,始建於東漢光武帝時期,相傳是光武帝大臣習鬱巡遊鹿門山時在此所建。鹿門山群峰對峙、綠水環繞、山高林密、水深石怪,曆來被視為襄陽一帶難得的山水聖境。自唐朝始,許多名僧常來鹿門寺主持佛事,此外,各地的名家才子文人墨客也常在此地相聚,留下許多優秀的詩篇,一時間鹿門寺也成了文學與藝術的交流中心。
然而,自宣和六年起,宋朝北方戰事不斷,文人墨客們的視線從山水雅趣轉移到了國家命運和前線戰事的勝敗上,再加上大批難民由北向南遷徙,鹿門寺的佛事活動也逐漸衰落下來,寺中的僧侶們或是到別處遊方,或是還俗回鄉,因此寺院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柳逸玄自從得知張擇端在鹿門寺寄居的消息後,心中無比興奮,他本想昨日便出城來這鹿門寺尋訪,誰知被範夫人勸住,說“鹿門寺在城外十五裏處,來回就要半日,今日已過正午,還是明日再去吧。”柳逸玄聽了母親的話,今日一早便動身出城。靈兒聽說柳逸玄要到城外遊玩,嚷著要一同前往,柳逸玄擔心她一個女孩兒家跟著不方便,且荒郊野外多少有些不安全,便好言勸說了她一回,讓她在家等候消息,隻帶了小廝升官跟著。
主仆二人騎馬出了城門。沿途又向行人打聽了一下去往鹿門寺的道路,隻行了十餘裏路,便見到前方群峰綿延起起伏伏,道路也崎嶇坎坷起來,又見山路旁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玉石牌坊。上麵用隸書寫著“鹿門山聖境”五個大字。柳逸玄便知此處便是鹿門山了,便快馬加鞭沿著山路直往山林中去了。
又行了三四裏路,山路便窄了許多,道路兩旁多是些鬆竹常青植被,且高大茂密不見天日,一時間一股寂靜清幽之感撲麵而來。柳逸玄見此處風景幽美。便跳下馬來步行上山,見兩旁翠竹千竿蔥蔥鬱鬱,又有泉水自竹林間流淌而出,不禁歎道:“水自竹邊流出冷,風從花裏過來香。果然是人間聖境!”
那升官見自家公子正要吟詩,也不敢插嘴,隻在旁邊跟著,柳逸玄又在林間漫步一番,卻聽見山間流水處有人語嘈雜之聲,仔細瞧看,卻是幾個和尚在溪邊浣衣打水。(.好看的小說)
“公子快看,那邊有幾個和尚!咱們過去看看吧。順便問問你要找的那位張畫師在不在這寺裏!”
柳逸玄依了升官之言,牽著馬往溪邊走去,果然見四五個小沙彌在河邊嬉鬧。柳逸玄走上前去喚道:“幾位小師父,我來向你們打聽點事兒!”
一位年紀最大的小和尚聽到有人在喚他們,便放下手裏活走過來答話,那小和尚穿著一件青色僧衣,腿上綁著白色係帶,麵龐白淨。眉目清秀,看起來十四五歲的樣子。隻到了柳逸玄麵前雙手合十,深施一禮。道了一聲“阿彌陀佛”,問道:“敢問施主要向小僧打聽何事?”
“敢問小師父,那鹿門寺離這兒還有多遠?”
那小和尚指了指前麵的山路說道:“隻沿著此路向前,不到半裏便可看見敝寺的山門,實不相瞞,小僧正是這鹿門寺裏的僧人。”
柳逸玄又問道:“那小師父可知貴寺裏是否住著一位姓張的先生?那張先生擅長筆墨丹青,原是個貶謫外放的翰林。”
“姓張的先生?”那小和尚摸了摸光滑的腦袋仔細想了一下,忽然言道:“噢,倒有這麽一位老先生,那老先生喜愛遊山玩水,是寄居在我們寺裏的香客,不知公子是他什麽人啊?”
柳逸玄一聽那張擇端果然住在這鹿門寺裏,一時欣喜不已,便急忙轉身往鹿門寺的山門趕去,但走了兩步又想起還沒回答小和尚的問題,便回身道:“小師父,謝謝你了!我啊,是他的一個老朋友,一個從未謀麵的老朋友!”說罷轉身而去。
繞過這片竹林,便到了一片寬敞的地帶,柳逸玄抬頭來看,果然見到一座高大氣派的山門赫然在目,那山門黃色圍牆,青色磚瓦,飛簷鬥拱,朱漆金釘,門前的匾額上還寫著“鹿門禪寺”四個大字。
“好一座千年古刹!”柳逸玄不禁慨歎了一聲,這聲慨歎倒讓看門的兩個小僧聽見,那看門的僧人負責每日在門前接待過往香客,隻是最近幾月生意冷淡,每日進山的香客少了大半,柳逸玄這個點就來到寺中,算是鹿門寺今天的頭一筆買賣,那兩個僧人連忙笑嘻嘻地過來迎候。
“哎呦,這位公子,今日過來上香啊?快裏麵請!”說著便連拉帶扯的把柳逸玄請進山門。柳逸玄見這寺裏的僧人竟如此熱情,倒像城裏酒館門口招攬客人的店小二一般。柳逸玄連忙對他們說道:“兩位師父,我那個啥,我不是來進香的,我是來找人的!”
一位長相富態的白胖和尚笑嘻嘻地說道:“咳,公子找人也好,進香也罷,既然進了山門,就是與我佛門有緣,來來來,快到大殿參拜一番!”說著就拉扯著柳逸玄來到正殿門前。
柳逸玄抬頭來看那大雄寶殿,倒是威嚴氣派,殿中佛祖金身端坐蓮台之上,周邊金剛羅漢森然在列,柳逸玄心想,既然進了山門,就要虔心拜佛,再者說,這兩個和尚這般指引,想必也是為了寺院收些香火錢,正巧出門也帶著銀兩,便邁步走到案前焚香參拜。柳逸玄跪在蒲團之上心中默默祈禱:“但願佛祖保佑,不要讓我白跑這一趟!”
拜罷起身,柳逸玄對升官言道:“升官,拿十兩銀子出來,放到那功德櫃上。”升官自然明白用意,隻將銀子取出遞與那兩位僧人,那位白胖和尚見香客已慷慨解囊,便道了一聲“善哉善哉”,繼續陪著柳逸玄主仆在這寺中玩賞。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